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6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被引量:8
1
作者 袁洪林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0-1092,共3页
1 发展历史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质学系原实验室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1995年获准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陆动力学 西北大学 发展历史 地质学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一流学科建设暨十三五科研成果总结——献礼西北大学百廿华诞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飞 龙晓平 +3 位作者 李青彦 李政伦 封从军 黄康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I0002-I0007,共6页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创建于抗战时期。学科创立之初,全体师生即以保家卫国、民族振兴为目标,始终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服务国家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1949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地质专业,...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创建于抗战时期。学科创立之初,全体师生即以保家卫国、民族振兴为目标,始终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服务国家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1949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地质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据统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14个大油田中,曾有13个油田的局长、总地质师或总工程师均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因此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和"中国石油战线的黄埔军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西北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 学科创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地质学 石油地质专业 民族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晚中生代大陆变形、深部过程及动力学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建华 董树文 +4 位作者 赵国春 张岳桥 辛宇佳 王金铭 卢运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861,共33页
受控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撤作用,华南晚中生代经历了强烈大陆再造,并伴随幕式岩浆活动,是研究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壳幔过程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发表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成... 受控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撤作用,华南晚中生代经历了强烈大陆再造,并伴随幕式岩浆活动,是研究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壳幔过程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发表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成果,以构造解析为主线,深-浅结合,在华南识别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中晚侏罗世弧背缩短和白垩纪弧后伸展系统,厘定了二者的时空格架和叠加改造关系。弧背缩短系统以扬子中部的隔档-隔槽式褶皱、深部多层滑脱和双重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具SE向NW的逆冲扩展变形规律,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前进式俯冲有关。白垩纪主体以大陆伸展为主,经历了伸展和挤压变形交替,并伴随着岩浆活动的爆发、迁移和停止,其可能与板片俯冲动力学变化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白垩纪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深部过程及浅表响应,提出了岩石圈随深度变化的分层差异伸展模式。自下而上,从岩石圈地幔到上地壳,应变近一致地表现为(W)NW-(E)SE伸展,反映了垂向变形一致性。可能的垂向应力传播过程:板片后撤诱发长距离地幔流,其在岩石圈底部形成剪切牵引应力,促进下岩石圈地幔被动拉伸;上岩石圈地幔局部发育强应变剪切带,作为应力传播构造,其可有效加强壳-幔间剪切,促进下地壳韧性拉伸,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关联。我们认为岩石圈伸展、板片后撤和地幔流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动力学耦合系统,将华南岩石圈长距离伸展的驱动力归结为:(1)古太平洋俯冲带海沟后撤和板片回卷诱发的远程效应,和(2)地幔流在岩石圈底部施加的剪切牵引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晚中生代 大陆变形 岩石圈伸展 深部过程 浅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93
4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1 位作者 董云鹏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共12页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陆内构造 秦岭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雪峰陆内构造变形作用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大陆造山带构造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59
5
作者 王靖华 张复新 +1 位作者 于在平 于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92-196,共5页
根据构造单元、构造演化及其矿床组合,将秦岭造山带划分为4个成矿集中区:小秦岭古陆活化区、熊耳山裂谷增生区、南秦岭被动陆缘断陷区和碧口地体古拼合带。分别构成4个成矿系列:花岗-绿岩带型金-铁矿床系列、陆相火山岩型金-钼矿床系列... 根据构造单元、构造演化及其矿床组合,将秦岭造山带划分为4个成矿集中区:小秦岭古陆活化区、熊耳山裂谷增生区、南秦岭被动陆缘断陷区和碧口地体古拼合带。分别构成4个成矿系列:花岗-绿岩带型金-铁矿床系列、陆相火山岩型金-钼矿床系列、沉积岩型金-铅锌-汞锑矿床系列、海相火山岩型金-银-多金属矿床系列与超基性岩型镍-金矿床系列。矿床系列表现出同生成矿作用和后生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的演化,同生成矿作用与造山带形成早期(古生代及其以前)广泛的地幔羽或热点活动有关,后生成矿作用是在盆山转化和陆内构造-岩浆活动时期(120~340Ma)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床 成矿系列 矿化集中区 秦岭造山带 大陆造山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第四纪沉积砾石的显微构造系统及地质环境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8 位作者 徐冰 白建斌 田新洪 王旭龙 宋友桂 于学锋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7-795,共9页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特征反映出显微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是互为转变的。通过物理模型分析和试验变形比对等综合材料证明,变形砾石是遭受了既密集、又分散、还具有同时发生作用的长时期的多边界外力条件及平衡力系,内部形成破裂其应力传递过程和性质改变与变形形迹转变及其做功连续扩展,是由低于疲劳极限的具有脉动性作用微弱应力造成的。地球陆表过程和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认为,只有第四纪晚期地质事件的低温、低应力及其分散密集的多颗粒平衡力系的缓慢长期及间歇脉动作用的边界条件才能满足、符合及形成这种特殊的岩石变形构造,为中国东部山地可能遭受第四纪冰冻环境及冰川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微裂隙 冷构造系统 陆面表层冰冻作用 地质环境响应:地球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暨十三五科研成果总结--献礼西北大学百廿华诞
7
作者 张志飞 刘池阳 +2 位作者 任战利 王家鼎 王建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I0002-I0007,共6页
1学科发展历程西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现为陕西省优势学科,下设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油气田地质与开发4个二级学科,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资源勘查工程与地质工程2个本科一... 1学科发展历程西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现为陕西省优势学科,下设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油气田地质与开发4个二级学科,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资源勘查工程与地质工程2个本科一流建设专业,具备本-硕-博-博士后一体化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二级学科 西北大学 资源勘查工程 地质工程 优势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半岛构造系统地质环境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的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研究
8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2 位作者 徐冰 田新洪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第12期31-38,共8页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多米诺构造等;对其构造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宏观阐述,晚古生代之前朝鲜半岛是由中国东部三个不同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贴拼焊接而成,中生代隆起成陆以后遭受了三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松林运动、大宝运动、佛国寺运动),新生代发生了玉岭运动。朝鲜地块基本构造形式的形成受中国边缘海盆地与日本海盆地的侧向水平运动的影响,其构造主应力轨迹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延伸,近代主应力轨迹线方向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对其引起的现代地质作用及环境效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 构造系统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演化过程 地球动力学机制 朝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柳坪新生代苦橄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赵少伟 朱韧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柳坪苦橄玄武岩出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形成年龄在23-7.1Ma之间,属于新近纪火山岩。岩石SiO2介于41.72%-42.82%之间,Na2O〉K2O,K2O/Na2O平均0.51,为一套典型的幔源钠... 柳坪苦橄玄武岩出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形成年龄在23-7.1Ma之间,属于新近纪火山岩。岩石SiO2介于41.72%-42.82%之间,Na2O〉K2O,K2O/Na2O平均0.51,为一套典型的幔源钠质碱性玄武岩类。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板内火山岩特征,Th、Rb等元素呈较明显的富集状态,而岩石显著的低K2O特征(0.48%-0.90%)明显不同于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系列。岩石87Sr/86Sr(0.704158-0.704668)、143Nd/144Nd(0.512831-0.513352)、206Pb/204Pb(18.729871-18.779184)、207Pb/204Pb(15.591395-15.602454)和208Pb/204Pb(39.097372-39.181458)等同位素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混源属性,投影点位于EMI、EMII、BSE及PREMA等典型地幔储库的过渡部位,并可能存在HIUM地幔源的部分参与,明显不同于单一地幔源局部熔融形成的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新生代期间青藏东缘西秦岭-松潘地区受青藏、扬子及华北三大构造体系域的控制,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处于从下部地幔到上部陆壳物质的总体汇聚拼贴阶段,地幔具有显著的混合特征。柳坪苦橄玄武岩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构造背景下,由于新生代青藏高原软流圈地幔物质向东的流动,诱发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多源混合的地幔橄榄岩局部熔融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玄武岩 源区性质 深部动力学 新生代 青藏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被引量:58
10
作者 刘少峰 张国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43-1960,共18页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带南缘随着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沿勉略缝合带自东向西的斜向俯冲和之后的陆内旋转挤压,在扬子北缘形成了前陆逆冲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末至白垩纪,造山带挤压与伸展并存,伸展自核部向边缘发展,形成造山带伸展塌陷和近东西向裂谷盆地系统。大致在中始新世之后,受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东西向伸展作用和深部构造作用的控制,横跨造山带形成近南北向的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山 弧后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盆山系统演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西部铜峪VHMS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赖民 李犇 +2 位作者 张国伟 弓虎军 郭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77-378,共2页
已有研究已充分证明,商丹带是秦岭主造山期板块的俯冲碰撞缝合带,商丹一线曾有一个消失的有限洋盆,商丹带就是其消亡的俯冲碰撞缝合线。华北地块南缘呈现出由南向北依次为从商丹俯冲带、秦岭杂岩为基底的岛弧火山岩与花岗岩带到二郎坪... 已有研究已充分证明,商丹带是秦岭主造山期板块的俯冲碰撞缝合带,商丹一线曾有一个消失的有限洋盆,商丹带就是其消亡的俯冲碰撞缝合线。华北地块南缘呈现出由南向北依次为从商丹俯冲带、秦岭杂岩为基底的岛弧火山岩与花岗岩带到二郎坪弧后边缘海盆带,构成与活动大陆边缘类似的沟-弧-盆构造体系。早古生代秦岭商丹洋洋壳俯冲导致北秦岭岛弧造山带的发育,岛弧造山过程起始于洋壳的俯冲消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成矿动力学背景 地球化学特征 北秦岭 岛弧火山岩 铜矿床 古秦岭洋 斜峪关群 商丹带 俯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地区新元古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赖绍聪 朱韧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59-475,共17页
四川泸定地区火山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在现今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交汇部位。该火山岩形成年龄为(772.4±5.5)Ma,属于新元古代火山岩。岩石SiO2质量分数介于59.18%~7... 四川泸定地区火山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在现今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交汇部位。该火山岩形成年龄为(772.4±5.5)Ma,属于新元古代火山岩。岩石SiO2质量分数介于59.18%~72.44%,为一套典型的岩浆弧成因亚碱性高钾钙碱系列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Nb和Ta强烈亏损,w(Nb)/w(Th)值为0.72~1.77,w(La)/w(Nb)值为3.12~7.36,w(Ta)/w(Yb)值为0.13~0.29,w(Th)/w(Yb)值为1.06~5.21,明显不同于大陆裂谷型火山岩组合以及与地幔柱相关的火山岩组合。岩石N(^(87)Sr)/N(^(86)Sr)值为0.737 169~0.743 441,N(^(143)Nd)/N(^(144)Nd)值为0.512 091~0.512 549,N(^(206)Pb)/N(^(204)Pb)值为18.670 1~18.882 3,N(^(207)Pb)/N(^(204)Pb)值为15.663 3~15.677 4,N(^(208)Pb)/N(^(204)Pb)值为38.717 2~39.177 4,εNd(t)值为-2.76~6.00,这充分表明在新元古代时期本区的构造背景为岛弧系统。由俯冲作用导致的地幔物质上涌,引起大陆边缘弧地壳熔融,形成了泸定地区这套陆缘弧中酸性火山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大陆动力学 新元古代 RODINIA超大陆 扬子地块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及其地质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池洋 黄雷 +4 位作者 赵红格 王建强 杨丽华 席晓东 彭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55-3477,共23页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根据其形成环境、结构构造特征和地质作用等的不同,将横向转换构造(带)分为4类:变换(断裂)带、调节(构造)带、继接-传递带及岩浆-热力构造。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横向转换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地质作用明显有别。但其间仍有较多的共性特征:如存在普遍、貌不惊人;特征多样、复杂多变;破裂具走滑剪切(扭动、旋转)构造特性;同类同级构造近等间距展布等。这些个性和共性特征可作为判识和确定横向转换构造的线索与依据。横向转换构造(带)值得关注的地质作用是:重要的转换、调节、传递作用,显著的分区(段)效应,特别的建造、改造场所和地震易发地段。其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本身常为重要的成矿带、造成矿产赋存条件和成藏(矿)作用的分区(段)。横向转换构造这些显著的地质作用、特别的构造特征及其规模(级别),常与其发育的时限或相对时序有密切的关联。本文主要据发育时限(序)的不同,在前期既成先存、同期转换调节、后期新生改造和加强三方面探讨了横向构造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 变换(断裂)带 调节(构造)带 继接-传递带 岩浆-热力构造 分区作用 地质-成矿作用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形成动力学背景及其对油气等多种矿产成藏(矿)期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9
14
作者 任战利 祁凯 +5 位作者 刘润川 崔军平 陈志鹏 张圆圆 杨桂林 马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3-1234,共22页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是否存在岩石圈减薄是地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本文在作者多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收集了近年来前人研究的成果及进展,对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场、地壳结构、构造...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是否存在岩石圈减薄是地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本文在作者多年来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收集了近年来前人研究的成果及进展,对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场、地壳结构、构造热事件、深部热岩石圈厚度、早白垩世火成岩活动期次、构造热事件形成机理及构造热事件与多种矿产成藏成矿关系方面进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中等,属中温型盆地,现今地温场受现今地壳、岩石圈厚度较厚控制。通过对构造背景、古地温恢复、火成岩活动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等资料分析发现早白垩世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块及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地温梯度高,存在古地温异常及热事件。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热岩石圈厚度明显较现今岩石圈厚度薄,表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减薄的西界可推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克拉通中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华北克拉通中部山西地块、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南缘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时间相同,岩浆侵入和喷出的时代主要集中在138~108Ma,反映在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存在一期较为强烈的热事件。火成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成岩来源为地幔,反映岩石圈处于拉张背景。早白垩世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峰期年龄相一致,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广泛存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深部热活动增强,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岩石圈厚度减薄。通过对油气、煤、铀等金属矿产成矿(藏)时代与热事件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矿产及华北克拉通中西部金属矿产的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及岩石圈拉张减薄的深部热背景,主要成藏(矿)期均为早白垩世,成藏、成矿具有爆发式及同时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岩石圈厚度 构造热事件 热岩石圈厚度 岩石圈减薄 火成岩 成藏(矿)期 鄂尔多斯盆地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坳陷形成的动力学环境与构造属性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池洋 王建强 +4 位作者 邱欣卫 张东东 赵俊峰 赵红格 邓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13-1930,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亦为烃源岩中较高铀含量(测井高伽马异常)和凝灰岩夹层较厚分布区,在位置上三位一体、彼此交互叠置。盆地上古生界-中侏罗统多层系高热演化区上下同位,早-中侏罗世多期持续沉降区先后叠置,均位于延长期富烃坳陷范围内。综合调查研究揭示,在延长期,特别是长7段沉积期间,各类深部物质上拱挤入构造(如砂岩墙(脉)、泥岩脊和热液碳酸盐岩结核)、同沉积变形构造(如断裂、褶皱、揉皱、滑塌、滑坡等(软)地层变形)和事件沉积(如浊流沉积、震积岩及湖底扇等)发育,主要分布在富烃坳陷深湖-较深湖区。在烃源岩等地层中,检测出多种指示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异常。深部探测显示,在富烃坳陷深部400km以上壳幔各界面呈上拱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延长期富烃坳陷和其中优质烃源岩是在构造活动明显、深部作用活跃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形成演化的,从深层次揭示了其形成条件与发育环境。延长期富烃坳陷与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岩浆活动,在空间上相邻、发育时限相当、演化阶段响应、活动兴衰同步,是在华北-扬子两大陆块汇聚碰撞,进而向板内构造环境转换的动力学环境中进行的。延长期富烃坳陷两次较长距离的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是对秦岭碰撞造山环境重大变革始发的响应和纪录。在南北两大陆汇聚碰撞过程中,在仰冲华北板块后陆地带深部积聚的巨量俯冲物质发生熔融和热量转换,促使该区深部物质过饱和聚集、热能及压力超常骤增,形成较小尺度地幔对流,熔融物质与热能上拱,引发地壳表浅层拱张破裂和侧向扩展,于是发生沉降,形成延长期具热-张性特性的富烃坳陷,称其为后陆盆地。后陆盆地与前陆盆地分别位于碰撞造山带两侧仰冲和俯冲板块临山一侧,但其构造属性有质的不同,油气赋存和成藏特征也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三叠世延长期 富烃坳陷 事件沉积 深部作用 后陆盆地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0
16
作者 程顺有 张国伟 李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0-397,共8页
秦岭造山带三维电性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果 ,结合其他多种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分析发现 ,自中新生代以来 ,尤其是晚近时期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俯冲过程中 ,由于南秦岭岩石圈向北挤入作用 ,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 秦岭造山带三维电性结构特征的详细研究结果 ,结合其他多种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分析发现 ,自中新生代以来 ,尤其是晚近时期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俯冲过程中 ,由于南秦岭岩石圈向北挤入作用 ,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 ,现今处于岩石圈叠置加厚与拆沉作用的初始期 ;与之相反 ,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 -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 ,佛坪一带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 ;此外 ,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强烈的不同性质的走滑作用和物质侧向传输 .最后探讨了秦岭造山带构造拆沉与巨厚岩石圈并存以及走滑构造作用等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岩石圈 电性结构 水平流变边界层 低阻层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振动荷载下水泥改良黄土动力学试验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家鼎 彭淑君 +1 位作者 马闫 谢婉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1,共7页
结合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建设,选取该线路数个不同地貌单元的典型黄土路段采集试验样品,在GDS高级动态三轴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室内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优化试验方案。动荷载按照不同黄土层的埋深深度以火车... 结合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建设,选取该线路数个不同地貌单元的典型黄土路段采集试验样品,在GDS高级动态三轴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室内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优化试验方案。动荷载按照不同黄土层的埋深深度以火车振动衰减规律求取,土样按照不同水泥掺量经击实获得,经过长时间、多振次的动力学试验后获得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弹模、动阻尼以及振陷量;进而探讨土层埋深、水泥掺和比、压实系数、浸水条件和振动次数对土样动力特性参数影响的主次顺序及显著性程度,找出工程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影响水泥改良黄土振陷量的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水泥比>浸水条件>振动次数>深度>压实系数,水泥比和浸水条件影响显著,其它因素无显著影响;动弹性模量影响因素主次顺序:深度>浸水条件>水泥比>振动次数>压实系数,深度和浸水条件影响高度显著;阻尼比影响因素主次顺序:浸水条件>水泥比>振动次数>压实系数>深度,水泥比和浸水条件影响高度显著。随着水泥比的增加水泥改良黄土动力特性越好,不存在最优水泥配合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水泥改良黄土 振陷量 动弹模 阻尼比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天全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8
18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朱韧之 赵少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45-2258,共14页
四川西部天全地区花岗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形成年龄为851±15Ma(MSWD=0.7),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与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和火山岩具有相近的形成年龄。火夹... 四川西部天全地区花岗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形成年龄为851±15Ma(MSWD=0.7),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与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和火山岩具有相近的形成年龄。火夹沟花岗闪长岩为过铝质、低Si O2、具有相对亏损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结合岩石低的Al2O3/Ti O2和高的Ca O/Na2O比值,其应是在镁铁质岩浆底侵的条件下,成熟度较低的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熔体,岩石较低的Si O2含量表明其同化了部分镁铁质熔体。而角脚坪花岗岩具有高的Si O2含量,为过铝质、富Na的熔体,而且具有极度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应是亏损的玄武质岩石(洋壳或是与地幔柱有关的玄武岩)在H2O饱和条件下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熔体。结合扬子西缘其它新元古代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资料,我们认为天全地区的Na质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在高地温梯度条件下,玄武质岩石在H2O饱和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质花岗岩 过铝质 地球化学 新元古代 扬子地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3 位作者 周新源 李勇 李建立 张敬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0-607,共8页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岩石、岩相、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二叠统栖霞阶昆克拉契组和巴立克立克组,以亮晶藻粘结灰岩为主,具有堤礁的特点。二叠系礁灰岩较大的厚度表明,当时礁体生长速率与礁...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岩石、岩相、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二叠统栖霞阶昆克拉契组和巴立克立克组,以亮晶藻粘结灰岩为主,具有堤礁的特点。二叠系礁灰岩较大的厚度表明,当时礁体生长速率与礁基沉降(或水体加深)的速率匹配较好,具有进积型沉积的特点,这与当时塔里木地块内部的退积型沉积特点是不一致的。礁灰岩的原生孔隙较小,可以作为中等烃源岩,在哈拉峻盆地的东南侧和乌什凹陷北缘的覆盖区之下可能构成与礁灰岩相关的油气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西北缘 二叠系 礁灰岩 时空分布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古特提斯演化的动力学模型——来自中国古特提斯蛇绿岩的证据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勇 陈亮 +2 位作者 冯涛 高明 何艳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东古特提斯的演化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古特提斯蛇绿岩的综合对比显示 ,不同地区的蛇绿岩在源区特征和演化时序上体现的相当一致 ,岩浆源区缺乏来自俯冲板片的成分而基本是洋中脊型 (MORB)的 ,这使古特提斯蛇绿岩区别于... 东古特提斯的演化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古特提斯蛇绿岩的综合对比显示 ,不同地区的蛇绿岩在源区特征和演化时序上体现的相当一致 ,岩浆源区缺乏来自俯冲板片的成分而基本是洋中脊型 (MORB)的 ,这使古特提斯蛇绿岩区别于世界上大多数蛇绿岩 ,因而也暗示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自己的特点 ,应当把它作为具有时空分布和独立动力学机制的热演化系统。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洋盆演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之上的工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 蛇绿岩 构造演化 地幔柱 中国 动力学模型 时空分布 热演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