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冈瓦纳聚合阶段早期生命辐射的构造环境因子到地球系统科学
1
作者 姚金龙 崔鹏远 +3 位作者 韩以贵 张东海 刘潜 赵国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488,共14页
在地球生物演化历史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为引人注目。这一时期前后,即新元古代中晚期至寒武纪时期,又发了冈瓦纳大陆聚合(~680~430 Ma)、大气增氧(NOE)、三期雪球地球与冰期事件、地球磁场特殊演化、内核形成等全球性重大事件。而且,... 在地球生物演化历史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为引人注目。这一时期前后,即新元古代中晚期至寒武纪时期,又发了冈瓦纳大陆聚合(~680~430 Ma)、大气增氧(NOE)、三期雪球地球与冰期事件、地球磁场特殊演化、内核形成等全球性重大事件。而且,现代板块构造可能在这一时期建立。可见地球表生圈层与固体圈层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但是,这一时期推动表生圈层巨变的构造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争议巨大,目前大多局限于概念模型。地球多圈层定量化数据规律显示,这一时期可能以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诱发雪球地球和启动增氧为开端。其后,冈瓦纳大陆聚合期间,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持续超过2亿年的造山作用形成了总规模超过9000 km的巨型造山带,为地球表生圈层巨变、质变提供了持续驱动力。这一时期的大规模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温压比(T/P)急剧下降,表明造山规模均接近现代地球;其根本原因在于大规模大陆深俯冲。另一方面,地幔降温,洋壳减薄,地球上的海陆二分性在这一时期更为显著,地形起伏可能在这一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能够为动物活动提供生态空间位置。在海陆二分性的加持下,这些低纬度山脉引发了超强的风化剥蚀作用,为海洋提供了巨量陆缘沉积物,海水Sr同位素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地球历史最高值。此外,雪球地球也对大陆风化有所贡献。巨量陆缘沉积物和营养元素深刻改变了海洋成分并提升了生产力,持续驱动了增氧事件。另外,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地球磁场强度极弱,超强宇宙辐射有利于基因突变和生物多样性形成,这可能与地球内核的形成有关;此外还可能发生了真极移和高频倒转。多方面偶然和必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为早期生命辐射提供了基因和环境诱因以及生态位置(即外因),最终形成了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板块构造 冈瓦纳大陆 巨型造山 大陆风化 早期生命辐射 海陆二分性 地球磁场与内核形成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生物地层对比及年代地层格架
2
作者 唐铁柱 付饶 +2 位作者 范立勇 张东东 陈延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6,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是近年来天然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层位,资源潜力巨大,但奥陶系岩石地层单位复杂,对比分歧较大,亟待开展精细的生物地层对比。该研究综合前人的牙形石和笔石生物地层研究,建立盆地内奥陶系横向对比关系,基于生物地层认为...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是近年来天然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层位,资源潜力巨大,但奥陶系岩石地层单位复杂,对比分歧较大,亟待开展精细的生物地层对比。该研究综合前人的牙形石和笔石生物地层研究,建立盆地内奥陶系横向对比关系,基于生物地层认为,三道坎组、桌子山组、克里摩里组以及马家沟组属于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而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以及平凉组属于上奥陶统;盆地下奥陶统生物地层研究都较为欠缺,西缘下奥陶统可识别出特马豆克期R.manitouensis和G.quadraplicatus牙形石带,在东缘发现P.obesus牙形石带可以与西南缘亮甲山组顶部对比;盆地中上奥陶统的生物地层研究相对较全面,三道坎组顶部产出Histiodella cf.holodentata牙形石带可与南缘麻川组以及东缘马家沟组的D.costodus牙形石带对比;克里摩里组至公乌素组识别出D.tablepointensis至B.compressa牙形石带,以及P.elegans至N.gracilis笔石带,可与西南缘水泉岭中上部到平凉组中部、中—东缘马家沟组中上部至峰峰组顶部对比,为达瑞威尔期至桑比期;西缘拉什仲至蛇山组产C.bicornis笔石带,可与西南缘平凉组中部、东南缘泾河组顶部至赵老峪组底部对比,属于桑比期中晚期;盆地西南缘的桃曲坡组产出凯迪期Y.neimengguensis和Y.yaoxianensis,可与东南缘背锅山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纪 牙形石 笔石 生物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与宜居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3
作者 黄康俊 夏文鹏 +3 位作者 杨奕曜 常超 鞠鹏程 张兴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3-538,共16页
黑色页岩沉积记录了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阶段,涵盖超大陆聚散、大规模气候波动、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以及生物辐射与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黑色页岩的形成通常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生命... 黑色页岩沉积记录了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阶段,涵盖超大陆聚散、大规模气候波动、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以及生物辐射与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黑色页岩的形成通常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生命演化的相互作用,还记录了氮、磷、铁等关键生命元素在生物圈与非生物圈之间的循环与转化信息。该研究系统探究了黑色页岩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黑色页岩对关键生命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指示;同时,探讨了黑色页岩的风化作用对全球碳循环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梳理了当前黑色页岩在地球宜居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有机碳埋藏 元素循环 重金属污染 地球宜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陶纪—泥盆纪镜眼虫目三叶虫头部形态演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赵琪 陈延龙 +2 位作者 代韬 薛春玲 李花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5,共11页
镜眼虫目三叶虫是奥陶纪—泥盆纪的代表性三叶虫类群,其在显生宙早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历经古生代多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目前,对于其分类单元多样性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其形态多样性演化及与地质事件的协同关系尚不明确。该... 镜眼虫目三叶虫是奥陶纪—泥盆纪的代表性三叶虫类群,其在显生宙早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历经古生代多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目前,对于其分类单元多样性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其形态多样性演化及与地质事件的协同关系尚不明确。该研究聚焦于奥陶纪—纪泥盆纪镜眼虫目三叶虫的形态演化及其对地质事件的响应,通过几何形态测量学对351个属的头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形态空间量化了奥陶纪至泥盆纪镜眼虫目的头部形态变化。研究发现,镜眼虫目三叶虫头部的形态分异度高峰出现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和中泥盆世艾菲尔期;主要的衰退出现了3次,分别是晚奥陶世凯迪期、志留纪末期和晚泥盆世法门期,均与各类缺氧海退等重大环境变化事件耦合,说明镜眼虫目的头部形态演化与海平面和水体氧含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形态分异度的变化。除此之外,中泥盆世艾菲尔期,镜眼虫目新增属种数量下降,但同时期头部形态分异度(SOV和SOR)却上升,即形态多样性峰值出现在物种多样性峰值之后,这是由于与镜眼虫目具有相同生态位的其他生物类群在此时期大发展,抑制了镜眼虫目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增加,却加剧了同生态位物种间的竞争,促使镜眼虫目新生属种发生头部形态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眼虫目 古生代 协同演化 形态多样性 灭绝 环境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对氦气富集成藏的控制机制
5
作者 秦江锋 王东旭 弓虎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3-563,共11页
基于含气地层氦气体积分数测试数据,结合周缘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年代学分析,系统研究岩浆活动与氦气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并针对氦气供给、运移通道、储集条件及成藏期次等关键因素,构建岩浆活动影响氦气富集的动力学模型,探讨晚侏... 基于含气地层氦气体积分数测试数据,结合周缘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年代学分析,系统研究岩浆活动与氦气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并针对氦气供给、运移通道、储集条件及成藏期次等关键因素,构建岩浆活动影响氦气富集的动力学模型,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对氦气富集、运移及保存的控制作用,为鄂尔多斯盆地氦气资源勘探提供理论依据与创新思路。研究发现,盆地北部氦气富集显著,庆阳、宜川、鄂尔多斯及石西地区平均体积分数大于0.09%,呈现“沉积坳陷低值区→盆地边缘高值带”的环状分异规律。周缘岩浆活动集中于160~10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其时空分布与氦气高丰度区、成藏关键期高度匹配,指示幔源岩浆上涌可能通过热-流-力多场耦合作用促进氦气富集。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氦气富集受控于晚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多尺度效应,表现为岩浆热事件对氦源活化、运移通道构建及圈闭形成的系统性调控。由此提出富氦气藏勘探应聚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体侵位中心,采用“由岩体核部向外围扩散”的靶区优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氦气藏 岩浆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克拉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西南缘个旧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
6
作者 林立航 朱韧之 +4 位作者 赖绍聪 刘鹏 刘敏 秦江锋 杨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61,共16页
为了探究华南板块西南缘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编译、总结华南板块西南缘晚白垩世个旧碱性杂岩体已报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n=76)、全岩Sr-Nd-Pb同位素(n=54)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n=113),对个旧碱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 为了探究华南板块西南缘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编译、总结华南板块西南缘晚白垩世个旧碱性杂岩体已报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n=76)、全岩Sr-Nd-Pb同位素(n=54)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n=113),对个旧碱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进行重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个旧碱性杂岩体分为3组岩石组合:第一组为钾玄质霞石正长岩,具有高全碱质量分数(12.76%~17.57%)和总稀土元素含量(134×10^(-6)~1764×10^(-6))、低Ba/La比值,以及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指示了其源区为经历过俯冲熔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二组为钾玄质二长辉长岩-二长岩组合,二者具有极高的Ba(1619×10^(-6)~4640×10^(-6))和Sr(970×10^(-6)~1690×10^(-6))含量、低的Th/Yb比值,具有与霞石正长岩相似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三组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其具有高的Th(30.7×10^(-6)~68.3×10^(-6))和U(4.11×10^(-6)~23.2×10^(-6))含量、与下地壳一致的Nb/U比值及相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不同深度的下地壳。二长花岗岩发育有暗色包体及相关幔源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源区经历过幔源岩浆注入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华南板块岩石圈晚白垩时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的影响下发生了东西向的伸展,进而诱发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物质再造;同时,大量幔源物质注入下地壳促进了大陆地壳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旧碱性杂岩体 晚白垩世 富集地幔 大陆岩石圈伸展 大陆地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石多元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示踪岩石成因研究的进展及应用
7
作者 朱韧之 王榕漳 张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52,共14页
锆石广泛存在于固体地球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因其具有耐高温及风化等稳定特性,从而可以记录岩石的结晶年龄、温度、氧逸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对岩石成因及深部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锆石在岩石成因研究中的进展... 锆石广泛存在于固体地球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因其具有耐高温及风化等稳定特性,从而可以记录岩石的结晶年龄、温度、氧逸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对岩石成因及深部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锆石在岩石成因研究中的进展做了分析发现,锆石含有大量放射性同位素及其稳定的衰变产物,其中^(238)U衰变为^(206)Pb,^(235)U衰变为^(207)Pb,^(232)Th衰变为^(208)Pb,因此U-Pb同位素衰变体系是示踪锆石寄主岩石结晶年龄的最优途径。锆石中,^(176)Lu可衰变为^(176)Hf,可以利用Lu-Hf放射性同位素体系很好地示踪锆石寄主岩石的岩浆源区。同时,锆石的O稳定同位素很好地记录了其源区O同位素特征,可用来示踪寄主岩石源区物质的壳幔属性特征。新开发的锆石Zr稳定同位素为揭示锆石寄主岩石的岩浆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示踪酸性岩浆分异及岩浆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利用锆石晶格中的微量元素建立的温度计和氧逸度计等可定量约束锆石记录的结晶温度和氧逸度等物理化学参数。依托于锆石的同位素体系、温度计和氧逸度计等各种方法,在岩石成因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科学价值,锆石是地学研究者广泛使用的科学研究载体,为解决地学及相关行星学问题将持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多元同位素体系 锆石氧逸度计 锆石温度计 岩石成因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分子相态分异过程的化学分馏机理与油气示踪意义
8
作者 王晓锋 刘鹏 +3 位作者 王杰 王志勇 李孝甫 郑嘉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2,共12页
作为地壳中重要的地质流体之一,烃类的生成演化与运聚过程与规模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干酪根裂解生烃是油气形成的主要化学反应途径。不同碳数的烃类分子自形成后将经历差异运聚而进入不同相态,从而分别形成油气藏。然而,目前对... 作为地壳中重要的地质流体之一,烃类的生成演化与运聚过程与规模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干酪根裂解生烃是油气形成的主要化学反应途径。不同碳数的烃类分子自形成后将经历差异运聚而进入不同相态,从而分别形成油气藏。然而,目前对烃类从形成后至进入气液两相中的化学分馏表征缺乏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对干酪根裂解生烃后的初次运移中相分离和气液相平衡过程的深入理解。该文以建立的烃源岩热脱附烃在线获取装置为基础,以近源成藏的吐哈盆地深层致密油气藏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短距离运移的致密油气系统中烃类形成后在气液两相间的化学分异。结果表明,相同碳数的不同类型烷烃分子在不同相态之间也存在化学分馏。与异构烷烃相比,正构烷烃倾向于在液相(原油与地层水)中富集,而芳香烃则更倾向于富集于地层水中。而对于烃源岩而言,热脱附烃的相关参数介于富集相态与亏损相态之间。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建立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证实了相对封闭的油气系统中烃源岩形成原始烃类、原油、天然气与地层水相应正构/异构和芳香烃/烷烃比值之间应具有线性关系。该理论和相应的实验测试技术将为烃类初次运移中相分离和气液相平衡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直接气源对比技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相态分异过程 化学分馏 致密油气藏 油气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探针Fe价态原位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9
作者 张超 李晓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5-600,共16页
氧化还原状态不仅是评估星球宜居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地球内部圈层和表层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耦合演化的重要驱动力。铁(Fe)是类地行星中含量最高的变价元素,因此Fe价态(通常用Fe^(3+)/ΣFe或Fe^(3+)/Fe^(2+)表示)是反映体系氧逸度的关键... 氧化还原状态不仅是评估星球宜居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地球内部圈层和表层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和耦合演化的重要驱动力。铁(Fe)是类地行星中含量最高的变价元素,因此Fe价态(通常用Fe^(3+)/ΣFe或Fe^(3+)/Fe^(2+)表示)是反映体系氧逸度的关键参数。该文详细探讨了电子探针在测定地质样品Fe价态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方法,分析了与之相关的X射线的激发与吸收原理、自吸收效应以及配位场理论,阐释了Fe价态测定依赖的L线系谱线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峰肩法与峰位漂移法的优缺点,展示了不同样品在电子轰击下的损伤情况。研究表明,电子探针直接测定Fe价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明显的技术优势,但仍需根据不同样品的特点优化测试条件和流程,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推广Fe价态测定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地球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逸度 Fe价态 电子探针 峰位漂移法 峰肩法 自吸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注水井岩石扩容增注机理与应用
10
作者 高彦芳 李登科 +6 位作者 陈欢 曹砚锋 于继飞 吴绍伟 陈霄 袁辉 陈祖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632,共20页
通过三轴岩石力学渗流耦合实验,探究了扩容力学参数及渗透率演化规律,建立了扩容诱导微裂缝形态判断准则,定义了有效扩容半径评价扩容增渗效果,并以南海西部油田注水井为例开展扩容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岩石扩容弹塑性变形特性及微裂缝... 通过三轴岩石力学渗流耦合实验,探究了扩容力学参数及渗透率演化规律,建立了扩容诱导微裂缝形态判断准则,定义了有效扩容半径评价扩容增渗效果,并以南海西部油田注水井为例开展扩容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岩石扩容弹塑性变形特性及微裂缝发育规律并评价其扩容增渗效果。研究表明,Athabasca油砂和渤海疏松砂岩的剪胀潜力最高,南海西部低渗砂岩的剪胀潜力最低,饱和样品的剪胀潜力高于非饱和样品,温度对剪胀潜力的影响不大。根据抗拉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三者的关系及地应力状态,可快速判断海上砂岩扩容微裂缝类型。张性扩容体积应变较小,但其增渗效果优于剪切扩容。提出了剪胀诱导水的有效渗透率模型、损伤渗透率模型,定义了基于超孔隙压力、孔隙度(或体应变)、渗透率增幅和微裂缝发育区的(有效)扩容半径,针对海上低渗油田注水井开展微裂缝形态快速预测和全尺寸井眼数值模拟精细化评价,发现扩容后产生张剪复合微裂缝,有效扩容半径达到12.83 m。研究结果可为海上油田注水扩容技术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施工设计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储层改造 扩容 增注 微裂缝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结构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测温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延龙 席海斌 王珮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678,共11页
古温度重建对于理解地球气候变化及生命演化意义重大,传统基于δ18O的测温法因依赖古海水氧同位素组成(δ^(18)O_(w))而具有不确定性。近20年发展的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47)测温法因无需已知δ^(18)O_(w),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常用材料碳酸... 古温度重建对于理解地球气候变化及生命演化意义重大,传统基于δ18O的测温法因依赖古海水氧同位素组成(δ^(18)O_(w))而具有不确定性。近20年发展的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47)测温法因无需已知δ^(18)O_(w),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常用材料碳酸盐极易造受成岩作用改造而丢失原始温度信息。而磷灰石作为一种含碳酸盐结构且具有较强的抵御成岩作用改造能力的载体,能够较好的保存原始同位素信息,因而成为深时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材料。该文对磷灰石结构碳酸盐的团簇同位素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与综述,探讨了磷灰石结构碳酸盐的Δ_(47)与温度的校准关系式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动力学效应。另外,有机质含量、动力学效应及成岩作用(重结晶、固态重排)均可能导致测温偏差。未来需完善校准关系,并结合多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提升数据可靠性。随着研究深入,磷灰石结构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分析技术有望为深时古气候等方向的研究带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磷灰石 碳酸盐 团簇同位素 古温度 动力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为例
12
作者 苏帅 屈红军 +2 位作者 尹虎 张磊岗 杨晓锋 《岩性油气藏》 2025年第6期88-98,共11页
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与渗流能力的关键因素,其精细表征对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通过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和圧汞等多种测试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明确了孔... 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与渗流能力的关键因素,其精细表征对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通过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和圧汞等多种测试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明确了孔喉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长8段致密砂岩孔隙类型以溶蚀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为主;根据排驱压力、平均孔喉半径及最大孔喉半径将储层分为3类,从Ⅰ类到Ⅲ类储层,孔隙分选性、连通性逐渐变差,孔喉半径逐渐减小,孔喉全孔径为0.001~10.000μm。(2)研究区3类储层孔喉结构均具有三重分形特征,且大尺度孔喉(D_(1))>中尺度孔喉(D_(2))>小尺度孔喉(D_(3)),D_(1)因溶蚀作用强烈导致其孔喉网络复杂、分形维数较大,D_(3)因压实作用强烈导致其形态规则、具有较小的分形维数;根据加权结果得到的孔喉总分形维数(D_(T))为2.05~2.44,平均值为2.26,从Ⅰ类到Ⅲ类储层,D_(T)平均值逐渐增大,孔喉非均质性逐渐增强。(3)研究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平均喉道半径;D_(T),D_(1),D_(3)与平均孔喉半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负相关,与排驱压力、分选系数正相关,表明孔喉结构越复杂,孔隙连通性、分选性、储层物性越差;D_(1)与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最好,表明长8段储层物性主要受大尺度孔喉影响,平均喉道大、大孔占比高、分形维数低的储层更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孔喉结构 分形维数 致密砂岩 长8段 三叠系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