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社会学视阈下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建仓 盖文亮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0-154,167,共6页
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适应体育纠纷专业技术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点,克服了单一诉讼解纷机制的不足。运用法社会学分析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的权力来源即交往权力和教化权力,指出理性商谈是体育社会组织解纷的基本原则,其内部法人治... 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适应体育纠纷专业技术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点,克服了单一诉讼解纷机制的不足。运用法社会学分析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的权力来源即交往权力和教化权力,指出理性商谈是体育社会组织解纷的基本原则,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外部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体育社会组织解纷机制的基本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社会组织 法社会学 体育纠纷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国庆 李巾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64,共5页
为了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分析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了概括论述。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 为了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分析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了概括论述。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结构、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刻分析,“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四个主要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脉相承、不断推进的,通过研究,以期对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中国特色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天休社会学思想探析
3
作者 刘莹 王莺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2,共6页
余天休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1922年他组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会",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社会学学术研究刊物——《社会学杂志》,发表了大量社会学方面的文章,提出&q... 余天休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1922年他组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会",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社会学学术研究刊物——《社会学杂志》,发表了大量社会学方面的文章,提出"移民殖边,复兴西北"等社会学思想。余天休心系民族复兴,以实现中国近代化为抱负,为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天休 社会学思想 移民殖边 复兴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
作者 傅明 呼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66-71,共6页
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 ,到江泽民同志进而提出了“创新动力论”,并筹划建立完善当代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说明我国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 ,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 ,... 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 ,到江泽民同志进而提出了“创新动力论”,并筹划建立完善当代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说明我国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 ,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 ,亟待创新解决。江泽民同志最近的三次讲话表明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 ,是不可替代的 ,它构成了中国知识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泽民 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国家创新体系的名义告别轻视社会科学之风——再论哲学社会科学无可替代性
5
作者 胡义成 付明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10,共6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面对着一系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亟待创新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十四个"如何"的问题,也代表着国家创新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创新功能的深情呼唤。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多次讲话后,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的下发进一步表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的确是不可替代的,它构成了中国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种“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小勇 薛新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59-63,共5页
通过均分土地使用权向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不仅是低水平的 ,而且还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联系 ,本文提出了一种“土地换 (现代社会 )保障”的改革方案 ,其核心内容包括 :( 1 )土地国有化 ,赋予农民... 通过均分土地使用权向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不仅是低水平的 ,而且还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联系 ,本文提出了一种“土地换 (现代社会 )保障”的改革方案 ,其核心内容包括 :( 1 )土地国有化 ,赋予农民永佃权 ;( 2 )农民以永佃权同国家交换现代社会保障 ;( 3 )国家出售二级永佃权 ,允许二级永佃权自由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 农地制度 土地永佃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与社会和谐——以仁义礼智信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勇 陈国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67-72,共6页
儒家传统伦理的内涵完全与社会合为一体,在对其基本范畴"仁、义、礼、智、信"进行诠释的基础上,指出把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从中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成为当代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 儒家传统伦理的内涵完全与社会合为一体,在对其基本范畴"仁、义、礼、智、信"进行诠释的基础上,指出把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从中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成为当代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 社会伦理 社会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层下过渡地带流浪儿童救助途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屹 王娇 唐绍洪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2-105,共4页
社会按照一定的属性——或由上至下或由下而上分为不同的阶层,形成一个社会"金字塔"结构,一个社会要稳定和谐的发展,就必须稳固其由社会分层所构建起的"金字塔"结构。流浪儿童作为社会分层的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qu... 社会按照一定的属性——或由上至下或由下而上分为不同的阶层,形成一个社会"金字塔"结构,一个社会要稳定和谐的发展,就必须稳固其由社会分层所构建起的"金字塔"结构。流浪儿童作为社会分层的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金字塔"的稳固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分层下处于过渡区的流浪儿童的境况,分析了他们聚集原因及其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找到一条救助他们的社会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层 过渡地带 流浪儿童 救助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整合时期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钟小浜 李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5-139,共5页
为了研究我国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模式,运用社区发展和结构功能等相关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保障子系统——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总体框架。研究表明,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一个既能与整体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相配套,将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研究我国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模式,运用社区发展和结构功能等相关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保障子系统——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总体框架。研究表明,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一个既能与整体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相配套,将社会保障制度向下延伸和具体化,又可以发挥社区互助互济、自我保障功能的有机运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整合 社区 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及其融合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傅明 宋保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67-71,共5页
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弘扬大学生人性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的教育形式,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实现融合。
关键词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融合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90后”青年网络门事件的思考——基于社会解组理论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树文 赵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43-149,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文化领域内东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社会解组使得道德规范弱化,社会控制力度减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教育观念的错误导向、家庭因素影响、同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文化领域内东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社会解组使得道德规范弱化,社会控制力度减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教育观念的错误导向、家庭因素影响、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影响、"90后"自身生理的改变等原因使一部分"90后"青年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迷茫,致使他们做出了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情。只有重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规范和秩序、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等才能使"90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人生的航道上不再迷失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 价值观 社会解组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之维:从布伯、伽达默尔到哈贝马斯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军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2-79,158,共8页
西方哲学的对话维度在其发端之时便已敞开,及至现代则是大放异彩。后期维特根斯坦、阿伦特、列维纳斯与罗尔斯等哲学家都为之着意甚多,而布伯、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更为之倾力无数。布伯试图开显对话人生与哲学的另一条可能通道,并一反... 西方哲学的对话维度在其发端之时便已敞开,及至现代则是大放异彩。后期维特根斯坦、阿伦特、列维纳斯与罗尔斯等哲学家都为之着意甚多,而布伯、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更为之倾力无数。布伯试图开显对话人生与哲学的另一条可能通道,并一反传统哲学对"实体概念"的钟情而转向对"关系概念"的推崇,从而使关系思维、对话思维成为其哲学建构的本体论承诺。伽达默尔将解释学引向对话理论,坚持理解既非追寻原意、亦非任由主体对文本纵情演绎的解释学诉求,从而使得现代解释学成为一种消解基础、悬置中心,且又综合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双重任务的对话哲学。而哈贝马斯则试图彰显语言的规范力量,基于普遍语用学所内蕴的"对话资质理论"、"语用学的意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哲学 布伯 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乎自然而内心宁静: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治疗智慧 被引量:8
13
作者 付粉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9,共9页
斯多葛学派以哲学治疗闻名,其哲学治疗不是在特定机构或环境中实施的特殊技巧,而是植根于日用常行的独特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斯多葛派以"消极想象"祛除焦虑、痛苦、厌烦等消极情感;以结束式思维肯定当下,珍惜自我当... 斯多葛学派以哲学治疗闻名,其哲学治疗不是在特定机构或环境中实施的特殊技巧,而是植根于日用常行的独特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斯多葛派以"消极想象"祛除焦虑、痛苦、厌烦等消极情感;以结束式思维肯定当下,珍惜自我当前所拥有的;以逻各斯的理性精神涵养合乎自然的生活态度,从而"控制人所能控制的东西",由此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深层的快乐,即幸福。斯多葛式的幸福不是名利声誉这些非本性所有的东西带来的外在的感官享受,而是"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的德行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多葛学派 哲学治疗 消极想象 德行 内心宁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拓深之作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欢 沈韬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5-176,共2页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来源于西方的发展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家们借用生物学中的"transformation"(生物物种间的变异)这个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中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和质变,说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关键词 中国社会 转型研究 社会学理论 社会转型 社会结构 生物物种 社会学家 现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备物致用”与“备而不用”之间——一种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式“用具形上学”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6,共12页
从一种比较哲学视野出发,本文指出和西方一样,中国传统哲学中亦存在着一种"用具的形而上学",与此同时,还为我们揭示出了中西"用具的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如果说西方传统的"用具的形而上学"的"用... 从一种比较哲学视野出发,本文指出和西方一样,中国传统哲学中亦存在着一种"用具的形而上学",与此同时,还为我们揭示出了中西"用具的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如果说西方传统的"用具的形而上学"的"用具"仅为"有用"的"用具"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用具"则体现为"备物致用"的"用具"(用器)与"备而不用"的"用具"(礼器)二者兼而有之;进而,如果说前者基于"用器"之用,以一种"道以器显"的方式而为我们更多地彰显了合乎"目的性"的"人"之道的话,那么,后者则基于"用具"的"用"与"无用"的二重性,以一种"道以器显"的方式,使中国哲学既走向了合乎"目的性"的"人"之道,又走向了"目的性"消解的"天"之道,而游刃有余、从容中道于"天"、"人"之间。无疑,中国哲学的"器"的二重性的揭示,不仅以一种体用不二的方式使其亦"天"亦"人"之道的哲学之谜得以破译,也为"器的文明"旗帜下的现代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器用实践方式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具的形而上学 备物致用 备而不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军良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7,共5页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学科交叉、融合与整体化的态势下,虽彰显出日趋多元的范式,但其要一改当下诸多割裂互斥的致思路向而继续走向系统深入,需实现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突破。一是使学科交融意识与学科边界意识相结合,从而在学科互涉与...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学科交叉、融合与整体化的态势下,虽彰显出日趋多元的范式,但其要一改当下诸多割裂互斥的致思路向而继续走向系统深入,需实现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突破。一是使学科交融意识与学科边界意识相结合,从而在学科互涉与学科自主的协调兼顾中既走出狭隘的学科主义樊篱,又坚守教育学自身的存在根基和内在秉性;二是使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相互补,从而在学理本位与问题本位的交错渗透中消解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关怀之间所存在的对峙性张力;三是使世界意识与本土意识相融通,从而在他者镜像与自我观照的动态平衡中走出教育学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研究方法之争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 方法论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道德命题实证叙述的反思--兼论实证社会科学视域“道德滑坡”言说的得与失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建森 刘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5-99,共5页
对诸如"道德滑坡"之类的道德命题进行实证言说,使道德命题的对象、道德命题的运思方式以及道德命题发挥的积极作用都发生了异变,也减弱了道德命题的普遍确定性。这种实证言说方式,在逻辑上是有缺漏的,其得出的结论是经验的,... 对诸如"道德滑坡"之类的道德命题进行实证言说,使道德命题的对象、道德命题的运思方式以及道德命题发挥的积极作用都发生了异变,也减弱了道德命题的普遍确定性。这种实证言说方式,在逻辑上是有缺漏的,其得出的结论是经验的,其后果是非道德的甚至是恶的。在道德认识论上,实证社会科学的道德阐释只是研究的开始而非结论的形成。道德命题只有在一种审慎的道德文化自觉性的基调上,其叙述才是可以接受的,其境界才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命题 实证叙述 “道德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党在延安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星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37,共5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最辉煌的时期,党不仅积累了建政治国、执政为民的成功经验,而且制定了治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为实现社会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开端。其主要经验是:开创充满活力、民主和谐的一代新风...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最辉煌的时期,党不仅积累了建政治国、执政为民的成功经验,而且制定了治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为实现社会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开端。其主要经验是:开创充满活力、民主和谐的一代新风;均衡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建立健康诚信的新型人际关系;依法建设公信廉洁的人民政府。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治理社会的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对今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公平、诚信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构建和谐社会 实践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军良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4,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业已达成了诸多学术共识,且渐次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从散在性走向系统性,但其要一改当下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走向系统深入、圆融自足,以下几个重要的方法论不可或缺:一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业已达成了诸多学术共识,且渐次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从散在性走向系统性,但其要一改当下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走向系统深入、圆融自足,以下几个重要的方法论不可或缺:一是在学科边界意识与学科交融意识的结合中扬弃学科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割裂互斥;二是在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的融通中消解学术话语建构与社会生活介入之间所存在的对峙性张力;三是在返本意识与开新意识的互补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具有解释学期待的研究者所朝向的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方法论 哲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国庆 乔志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77-82,共6页
试图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 ,将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加以剖析。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对新政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中断... 试图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 ,将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加以剖析。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对新政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新政 ,却并未中断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