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目标下的文物讲解词编写——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越 陈理娟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3,共5页
讲解词编写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好的讲解词可以让观众在欣赏展览的同时快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新时期讲解词的编写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介绍,而是要积极利用文物研究的成果,充实讲解词的内容,传播文物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 讲解词编写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好的讲解词可以让观众在欣赏展览的同时快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新时期讲解词的编写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介绍,而是要积极利用文物研究的成果,充实讲解词的内容,传播文物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观众享受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讲解词 编写 西北大学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特色化建设路径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理娟 《文博》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高校博物馆日益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一支新生力量,具有自身鲜明的办馆特色,是对社会公共博物馆的有益补充。高校博物馆讲解员是博物馆文化、大学精神的传递者。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具有结构特色突出、稳定性和流动性并存、转化能力强... 高校博物馆日益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一支新生力量,具有自身鲜明的办馆特色,是对社会公共博物馆的有益补充。高校博物馆讲解员是博物馆文化、大学精神的传递者。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具有结构特色突出、稳定性和流动性并存、转化能力强、服务意识弱及管理比较松散等特点。建立一支具有高校特色的、高质量讲解员队伍,对于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校博物馆进行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高校博物馆讲解员队伍特色化建设应遵循"支点原则"、"双轨制原则"及"多元化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博物馆乃至我国整个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 讲解员 激励机制 需要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地域文化彰显——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理娟 何川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博物馆教育活动存在同质化及地域文化彰显不足是博物馆千馆一面的核心问题,直接制约了博物馆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特色教育活动为例,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博物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的具体路径,以... 博物馆教育活动存在同质化及地域文化彰显不足是博物馆千馆一面的核心问题,直接制约了博物馆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特色教育活动为例,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博物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能力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同质化 教育活动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被引量:18
4
作者 舒德干 韩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共27页
澄江动物群以富含多门类精美软躯体构造化石享誉学界,是寒武纪大爆发主幕的见证者;它亲眼目睹了地球动物树上几乎所有主要门类祖先的首次大聚会。对该动物群30多年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始自1984年的第一个10年(198... 澄江动物群以富含多门类精美软躯体构造化石享誉学界,是寒武纪大爆发主幕的见证者;它亲眼目睹了地球动物树上几乎所有主要门类祖先的首次大聚会。对该动物群30多年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始自1984年的第一个10年(1984—1994年),早期动物树上的基础动物亚界和原口动物亚界的大量门类被发现,然而对后口动物亚界全然无知。第二个10年研究(1995—2005年),基础动物亚界和原口动物亚界中的更多门类被发现;而最重要的进展,是西北大学团队主导的早期后口动物大发现使后口动物亚界的基本框架被构建,由此地球三分动物树首次成型。第三个10年及其以后时期(2005年之后),3个动物亚界中进一步添加了一些新的门类认知;综合20世纪40年代以来对埃迪卡拉生物群、寒武纪第一世和第二世的珍稀动物群研究成果,学界开始思考三分动物树分步成型与多幕式寒武纪大爆发事件的内在关联,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新假说。澄江动物群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包括动物群结构研究,生态环境研究等,然其核心学术价值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1)作为寒武纪大爆发的主幕见证者,澄江动物群首次创建了地球上三分动物树的完整谱系框架。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揭示了地球上动物门类由低等到高等、分阶段爆发创造的本质内涵,即历时约0.4亿年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树阶段性快速成型的内在耦合性。第一幕发生于埃迪卡拉纪晚期,它诞生了众多基础动物亚界门类(包括大量绝灭门类),也可能出现了少量原口动物的先驱分子;第二幕发生于寒武纪的第一世,除了延续基础动物门类的繁盛外,更创生了原口动物亚界里的主要门类(包括蜕皮类和触手担轮类);第三幕发生于寒武纪第二世(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不仅延续了基础动物和原口动物门类的兴盛,更重要的是诞生了后口动物亚界里的所有门类。至此,整个三分动物树的框架成型,寒武纪大爆发创新事件宣告基本结束。文章还对几个重要动物类群的生物学属性进行了评述。第一鱼昆明鱼目是已知唯一的最古老脊椎动物,而云南虫、海口虫既不是脊椎动物(即高等脊索动物),也不属于低等脊索动物,而是一类特殊的低等后口动物;长江海鞘是可信的始祖尾索动物,它支持了经典的尾索动物起源假说;古虫动物门首创鳃裂构造,对后口动物亚界的起源探索提供了关键信息。(2)澄江动物群具有深刻的人文哲学意义,所发现的古虫动物门创造的“第一鳃裂”,昆明鱼目创造的“第一头脑”“第一脊椎”“第一心脏”,为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关于人类的主要基础器官起源悬案的破解提供了关键证据。澄江动物群承上启下,其各种形态解剖学信息对解读埃迪卡拉生物群以及寒武纪相关化石库中绝大多数生物类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动物群的核心贡献 寒武纪大爆发的本质属性 动物树三分结构及其三幕式演化成型 最古老脊椎动物昆明鱼目 低等脊索动物 古虫动物门 蜕皮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的造物设计哲学观念阐释 被引量:11
5
作者 宗立成 罗彩云 尹夏清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5-20,65,共7页
目的中国的器物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善、发展最为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对早期中国的造物设计哲学观念进行归纳、阐释和分析。方法以早期中国(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的器物、文献资料和考古遗迹为基础,结合设计学、考古学、社会学、历... 目的中国的器物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善、发展最为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对早期中国的造物设计哲学观念进行归纳、阐释和分析。方法以早期中国(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的器物、文献资料和考古遗迹为基础,结合设计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早期中国造物设计的基本发展脉络,并结合早期中国基本物质文化背景,分析造物设计哲学观念。结论早期中国造物设计思维历经了阶段性的发展,在经验主义设计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然主义设计、生态主义设计,由此诞生了实用理性主义设计和民本主义设计观念,造物设计思想观念的主体和设计思维演变阶段模型,都与这五种主要的造物设计观念密切联系,也是研究早期中国造物设计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造物设计 设计思维 设计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西白庙村南出土一批唐代善业泥 被引量:1
6
作者 冉万里 沈晓文 贾麦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6,共8页
2002年3月,在西安西白庙村南,即唐长安城延康坊西明寺遗址所在范围发现一批唐代善业泥,其中部分保存状况较为完好,图像清晰,为研究唐代西明寺提供了重要资料。其图像题材可以分为结跏趺坐施禅定印和施说法印的佛像、菩萨像、药师佛像、... 2002年3月,在西安西白庙村南,即唐长安城延康坊西明寺遗址所在范围发现一批唐代善业泥,其中部分保存状况较为完好,图像清晰,为研究唐代西明寺提供了重要资料。其图像题材可以分为结跏趺坐施禅定印和施说法印的佛像、菩萨像、药师佛像、地藏菩萨像、燃灯供养菩萨像等六大类,以结跏趺坐施禅定印的佛像为主。这批善业泥是研究唐代名刹西明寺乃至唐代长安城宗教题材和宗教流派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庙村 唐代 延康坊 西明寺 善业泥 佛教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秦王府“典膳所”青花瓷产地与工艺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鋆 温睿 +2 位作者 崔梦鹤 王文轩 贾麦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2-936,共5页
秦王作为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之一,拥有很高的地位。秦王府日常用瓷代表了明代宗室亲王一级的用瓷标准和等级。为了解秦王府日常用瓷的来源和制作水平,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收藏的明代秦王府"典膳所"青花瓷进行了科技分析:... 秦王作为明朝镇守边塞的藩王之一,拥有很高的地位。秦王府日常用瓷代表了明代宗室亲王一级的用瓷标准和等级。为了解秦王府日常用瓷的来源和制作水平,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收藏的明代秦王府"典膳所"青花瓷进行了科技分析: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对50片青花瓷残片的胎、釉、蓝彩部位分别进行了成分测试,根据对成分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并结合外形貌观察、显微结构分析,对这批样品的产地和制作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评判,发现这批样品全部为景德镇的民窑所生产,其胎质洁白细腻、釉层均匀莹润,唯青花发色较为多变、不够稳定,所使用的青料并非回青而是国产料。其整体制作水平与御窑产品虽有差别,但已经非常接近。该研究从一定程度了解了明代王府用瓷制度和明代晚期民窑的生产水平、产品体系,并为进一步研究明代青花瓷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青花瓷 成分分析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盘州地区早渐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浩飞 郑军 +3 位作者 付孝红 王秋军 李瑞云 孙柏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9,共10页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均温(MAT)为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2.5~16.7℃、...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均温(MAT)为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2.5~16.7℃、最热月均温(WMMT)为21.6~28.1℃、年均降雨量(MAP)为828.0~1 900.0mm、最湿月均降雨量(MPwet)为160.0~343.0 mm、最旱月均降雨量(MPdry)为7.0~54.0mm、最暖月均降雨量(MPwarm)为105.0~180.0mm。孢粉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MAT为11.5~23.9℃、CMMT为-1.0~16.7℃、WMMT为23.0~27.9℃、MAP为803.0~1 613.0mm、MPwet为116.0~293.0mm、MPdry为17.0~55.0mm、MPwarm为94.0~180.0mm。植物群大化石和孢粉化石的共存分析结果都指示一种温暖的、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与现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较相似。盘州地区现在气候与早渐新世气候相比,夏季变凉爽多雨。结合我国同时期的植物群古气候参数,结果说明我国早渐新世时气候随纬度升高变化并不大,其分带现象明显低于现在的气候纬度分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共存分析法 植物化石 早渐新世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革命类纪念馆创新性传承路径的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理娟 马希辉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4,共5页
积极推动革命类纪念馆实现创新性发展,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及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陕西拥有丰富的革命类纪念馆资源,理应在文化强省战略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分析陕西省革命类纪念馆的现状及资源优势,并讨论其在传承过程中存在... 积极推动革命类纪念馆实现创新性发展,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及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陕西拥有丰富的革命类纪念馆资源,理应在文化强省战略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分析陕西省革命类纪念馆的现状及资源优势,并讨论其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出推动陕西革命类纪念馆实现创新性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革命类纪念馆 创新性传承 提升策略 陕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烙马印——以汗血宝马烙马印为例
10
作者 刘茜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243-246,共4页
已知存世的烙马印数量极少,根据烙马印形制文字的不同,已有研究成果分别从马政和书法篆刻研究讨论了烙马印的历史作用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现存十枚铸有具体文字的烙马印,具体分析汗血宝马烙马印的形制、文字等,及其在古丝绸之路上独特... 已知存世的烙马印数量极少,根据烙马印形制文字的不同,已有研究成果分别从马政和书法篆刻研究讨论了烙马印的历史作用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现存十枚铸有具体文字的烙马印,具体分析汗血宝马烙马印的形制、文字等,及其在古丝绸之路上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烙马印 汗血宝马“汗赭”印 历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