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5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B/n-Ti/NC三元球形团聚颗粒的制备及燃烧性能
1
作者 刘林林 熊玉姝 +3 位作者 詹发禄 徐抗震 王英红 李葆萱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29,I0004,共8页
为了提高硼的燃烧效率,采用溶胀-吸附-溶解团聚-成球法制备了n-B/n-Ti/NC三元球形团聚颗粒。采用SEM和DSC对颗粒的微观结构特征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激光点火系统对其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团聚颗粒制备过程中,n-B和n... 为了提高硼的燃烧效率,采用溶胀-吸附-溶解团聚-成球法制备了n-B/n-Ti/NC三元球形团聚颗粒。采用SEM和DSC对颗粒的微观结构特征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激光点火系统对其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团聚颗粒制备过程中,n-B和n-Ti可被吸附进入溶胀的NC毛细管中,从而形成以NC为团聚材料、n-Ti为助燃剂、n-B为高能燃烧剂,元素均匀分布、密实度高、成球率高的三元球形团聚颗粒;当NC、n-Ti和n-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7%、8%和75%时,团聚颗粒具有最短的点火延迟期(3.42ms)和燃烧时间(8ms);团聚颗粒各组分的相容性较好,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纳米硼 纳米钛 球形团聚 硝化纤维素 点火延迟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氮含能材料TAHT、GZT与发射药基体材料的相容性
2
作者 杨建兴 唐瑞敏 +1 位作者 肖亦洁 徐抗震 《爆破器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研究新型嗪类、唑类N杂环富氮含能材料在发射药中的应用前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真空安定性试验(VST)分析了4,4′,6,6′-四(叠氮基)肼-1,3,5-三嗪(TAHT)、偶氮四唑二氨基胍盐(GZT)与发射药常规组分硝化棉(NC)、1,5-二叠氮基-3... 为研究新型嗪类、唑类N杂环富氮含能材料在发射药中的应用前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真空安定性试验(VST)分析了4,4′,6,6′-四(叠氮基)肼-1,3,5-三嗪(TAHT)、偶氮四唑二氨基胍盐(GZT)与发射药常规组分硝化棉(NC)、1,5-二叠氮基-3-硝基氮杂戊烷(DIANP)、丙三醇三硝酸酯(NG)、黑索今(RDX)、硝基胍(NQ)等的化学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TAHT与叠氮硝胺药片(DA)、双基药片(SN)、NQ或RDX的混合物中,TAHT的热分解峰温变化△T_(p)分别为-0.4、-0.1、-6.7、-1.4℃,相容性等级均为A,混合物真空安定性净增放气量R分别为0.09、 0.42、 0.47、 0.31 mL/g,相容性良好;GZT与DA、SN、RDX或NQ的混合物中,GZT的热分解峰温变化△Tp分别为8.8、-4.9、 30.8、 47.7℃,相容性等级分别为B、A、D、D,混合物真空安定性净增放气量R分别为0.09、 0.32、 1.30、 1.50 mL/g,与DA、SN相容,与RDX、NQ不相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药 富氮含能材料 热分解性能 真空安定性 放气量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治疗蛋白与肽的工程化设计优化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江奇逸 邓鑫月 +4 位作者 袁艳婷 张雅倩 杨敏 李伟娜 范代娣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07-2420,共14页
靶向性治疗蛋白和肽在精准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癌症、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领域,展示了显著的潜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靶向性蛋白和肽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较低的副作用,能够精准靶向疾病相关的分子。然而,它们的临床... 靶向性治疗蛋白和肽在精准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癌症、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领域,展示了显著的潜力。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靶向性蛋白和肽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较低的副作用,能够精准靶向疾病相关的分子。然而,它们的临床应用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如稳定性差、免疫原性高、药代动力学差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工程化设计优化已经成为提升其药效、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前景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靶向性治疗蛋白和肽的工程化设计的步骤;简述了肽类药物、蛋白质药物的优化设计方法;探索了相关药物递送策略,列举部分药物实例;分析了靶向性治疗蛋白和肽的临床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最后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性治疗蛋白和肽将在精准医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多种复杂疾病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性治疗 蛋白质 单克隆抗体 生物分子工程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催化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工艺过程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立宇 杨伯伦 +2 位作者 张秀成 董武 曹凯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7-421,共5页
以V2O5为催化剂,在发烟硫酸中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研究工作,考察了V2O5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发烟硫酸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催化机理探讨和宏观动力学推导。甲烷在部分氧化反... 以V2O5为催化剂,在发烟硫酸中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研究工作,考察了V2O5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发烟硫酸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甲烷液相选择性氧化的催化机理探讨和宏观动力学推导。甲烷在部分氧化反应中首先转化为硫酸甲酯,后者进一步水解得到甲醇。甲烷转化率可达54.5%,选择性45.5%,相应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0.0175mol、反应温度180℃、发烟硫酸中SO3含量50%(wt)、反应时间2h。V2O5催化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反应遵循亲代取代机理,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反应为一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液相部分氧化 V2O5催化剂 发烟硫酸 催化反应机理 宏观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吡虫啉农药废水的优化工艺条件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彬侠 刘林学 +2 位作者 王玉琪 张小里 金奇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8-301,共4页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在2L高压反应釜中处理吡虫啉农药废水,分别以复合金属氧化物Cu/Mn、Cu/Ce、Ce/Mn及Ce/Ag为催化剂来考察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发现Cu/Ce、Ce/Mn、Cu/Mn催化剂有较高的催化活性;Ce/Mn催化剂最稳定;Ce...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在2L高压反应釜中处理吡虫啉农药废水,分别以复合金属氧化物Cu/Mn、Cu/Ce、Ce/Mn及Ce/Ag为催化剂来考察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发现Cu/Ce、Ce/Mn、Cu/Mn催化剂有较高的催化活性;Ce/Mn催化剂最稳定;Ce/Ag催化剂的Ag溶出量很大。选用性能良好的Ce/Mn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废水的初始pH对催化湿式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加入可使COD去除率提高37%左右,同时处理后废水的BOD5/COD从0.19提高到0.65以上;当反应温度为150~230℃时,处理效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总压4.8MPa、氧分压1.2~2.4MPa时,适当增加氧分压亦能提高氧化效率;废水初始pH对氧化效果影响不大,但对催化剂的稳定性有影响。优化工艺条件最终为:催化剂为Ce/Mm温度190℃;氧分压1.6MPa;进水pH为6.211反应时间12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湿式空气氧化 农药废水 吡虫啉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搅拌釜内流动测量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斌 高凯 +1 位作者 淡勇 郝惠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64-2372,2399,共10页
搅拌釜内的物料混合是一个有限空间中的复杂非定常湍流问题,且常伴有强烈的传质、传热乃至反应过程。搅拌混合过程中影响因素多,理论分析难度大,实验获取搅拌釜内整场流动信息是其机理研究和搅拌混合设备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归纳... 搅拌釜内的物料混合是一个有限空间中的复杂非定常湍流问题,且常伴有强烈的传质、传热乃至反应过程。搅拌混合过程中影响因素多,理论分析难度大,实验获取搅拌釜内整场流动信息是其机理研究和搅拌混合设备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归纳了在搅拌混合研究中传统流动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其各自优缺点,着重探讨了新一代全场光学测速技术——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在搅拌混合实验中的应用,指出PIV在搅拌混合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PIV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解析度,可以得到搅拌釜中混合流体的瞬时2D或3D速度场以及浓度场和温度场等信息,进行非定常湍流特性研究,有助于建立搅拌釜内多相流动模型,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实现搅拌釜的优化设计,从而促进化工搅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混合 湍流 流场 粒子图像速度场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生荣 樊君 +1 位作者 张君涛 丁丽芹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51-1456,共6页
润滑油金属清净剂是内燃机油不可缺少的一类主要添加剂。本文综述了润滑油金属清净剂制备过程中金属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典型的金属化工艺过程,介绍了清净剂金属化过程中所使用的促进剂的种类及应用情况,论述了清净剂金属化反应机理的研... 润滑油金属清净剂是内燃机油不可缺少的一类主要添加剂。本文综述了润滑油金属清净剂制备过程中金属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典型的金属化工艺过程,介绍了清净剂金属化过程中所使用的促进剂的种类及应用情况,论述了清净剂金属化反应机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指出了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清净剂 金属化 促进剂 微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a(IO_(3))_(2 )/PVDF基高能杀菌“三明治”结构薄膜的构建及其燃烧性能机理
8
作者 陈苏杭 唐魁 +5 位作者 谢晓 唐振华 柯香 秦钊 徐抗震 赵凤起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I0006,共11页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铝热剂层活性及其分布结构(层数和厚度)对“三明治”结构薄膜燃烧性能和释能效应的影响规律,同时探究了薄膜各组分间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封装39%5PVDF铝热剂“三明治”结构薄膜比封装10PVDF的燃速高18%~35%,表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其中5层薄膜具有最大燃速,二者分别为10.2 cm/s和8.6 cm/s,综合了30PVDF膜层的厚度、低燃速和膜-铝热剂层在界面的传质传热效率的影响;并且多层薄膜的平均火焰温度随着铝热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DSC-TG结果表明,Al/Ca(IO_(3))_(2)/PVDF基多层薄膜主要在330~410℃发生Al-Ca(IO_(3))_(2)-PVDF释碘放热反应,Ca(IO_(3))_(2)/PVDF(质量为1.55∶1)在320~350℃的剧烈放热反应和燃烧产物中的AlF 3、CaF 2、CaO等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杀菌多层薄膜 静电喷雾沉积 燃烧性能调控 Al/Ca(IO_(3))_(2)/PVDF “三明治”结构 铝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 Mt/a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模拟及优化
9
作者 宁浩龙 申志兵 +6 位作者 车畅 李乐园 唐瑞源 梁生荣 张君涛 田斌 高沛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1,42,共6页
采用化工流程模拟与分析软件Aspen Plus对某炼厂2.3 Mt/a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模拟研究。首先以实际生产数据模拟得到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模型,该模型与装置实际运行结果相符,从而确保流程模拟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采用化工流程模拟与分析软件Aspen Plus对某炼厂2.3 Mt/a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模拟研究。首先以实际生产数据模拟得到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模型,该模型与装置实际运行结果相符,从而确保流程模拟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之后通过分析工艺条件,采用以闪蒸罐代替再吸收塔的优化改造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合适的烃类组分作为补充吸收剂来强化吸收塔的吸收过程。此优化方案不仅减少了流股与塔设备数量,显著降低了设备成本的投资,而且优化改造后吸收稳定流程降低了原有流程中补充吸收剂换热器以及解吸塔再沸器的能耗,使得综合能耗较原有流程下降16.38 GJ/h,节能率2.21%,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约2183.74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稳定 流程模拟 节能优化 催化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普鲁兰多糖Dess-Martin醛基化的温敏水凝胶OPL-HPCS-GP制备与性能评价
10
作者 张群 郭烨阳 +5 位作者 郑宇涛 潘士印 刘睿 黄赛朋 郭鹏琦 薛伟明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3,共11页
采用Dess-Martin氧化法,在保证普鲁兰多糖(PL)糖环结构完整基础上制备了氧化普鲁兰多糖(OPL),结合羟丙基壳聚糖(HPCS)和甘油磷酸钠(GP),制备了一种基于席夫碱键与氢键交联的互穿结构温敏水凝胶OPL-HPCS-GP(OPL质量浓度分别为15、20、25 ... 采用Dess-Martin氧化法,在保证普鲁兰多糖(PL)糖环结构完整基础上制备了氧化普鲁兰多糖(OPL),结合羟丙基壳聚糖(HPCS)和甘油磷酸钠(GP),制备了一种基于席夫碱键与氢键交联的互穿结构温敏水凝胶OPL-HPCS-GP(OPL质量浓度分别为15、20、25 g/L)。采用1HNMR、FTIR、SEM对水凝胶进行了表征,对其力学性能、流变性能、溶胀性能、降解性能、载药与释放性能、血液相容性和细胞毒性进行了测试,评价了OPL-HPCS-GP水凝胶作为泪道栓塞对兔干眼模型缓解干眼症的疗效。结果表明,生理温度(37℃)下,OPL_(2)-HPCS-GP溶胶(OPL质量浓度为20 g/L)可快速(37.8 s)形成致密均匀的凝胶结构,OPL_(2)-HPCS-GP水凝胶最大应力为(1.96±0.12)N,压缩模量为(30.22±2.27)kPa,力学性能良好;在模拟泪液中,OPL_(2)-HPCS-GP水凝胶的平衡溶胀率为226.46%±3.57%,60 d内降解率为30.85%±1.32%;OPL_(2)-HPCS-GP水凝胶对绵羊红细胞的溶血率为1.95%±0.11%,对L929细胞存活率为112.97%±2.64%,生物相容性良好;与新西兰白兔自体干眼对照相比,注入OPL_(2)-HPCS-GP水凝胶作为泪道栓塞30 d的实验组仍能维持泪河高度325.0μm,可改善干眼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s-Martin氧化 普鲁兰多糖 羟丙基壳聚糖 甘油磷酸钠 温敏水凝胶 泪道栓塞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间隙决策理论的可再生能源驱动甲醇模块化生产供应链优化策略
11
作者 李阳 吴乐 +2 位作者 丁鑫 郑岚 王玉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676,共10页
考虑到甲醇需求的不确定性对甲醇模块化生产供应链的影响,在确定性可再生能源驱动甲醇模块化生产供应链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信息间隙决策理论(IGDT)。针对资本投入与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构建了两种不确定性优化模型,分别侧重于体现调度... 考虑到甲醇需求的不确定性对甲醇模块化生产供应链的影响,在确定性可再生能源驱动甲醇模块化生产供应链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信息间隙决策理论(IGDT)。针对资本投入与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构建了两种不确定性优化模型,分别侧重于体现调度决策的鲁棒性与机会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不同风险态度下的甲醇模块化生产供应链调度方案,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风险规避型甲醇模块化生产供应链在实现系统鲁棒性的同时,可使花费成本不高于预期成本;而风险追求型可以利用有利的不确定性,花费较低的期望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模块化生产 供应链 可再生能源 信息间隙决策理论 不确定性优化 风险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工业用P型搅拌桨气液混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惠娣 伍星 孙吉兴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8-561,共4页
采用搅拌功率测定与氧传递性能试验的方法,对Parabola型搅拌桨叶的混合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与Ruston桨的对比表明,P型桨具有如下优点:1通气搅拌功率不降低,搅拌剪切力小;2在一定功率输入和通气量下,容积传氧系数较高。因此,P型桨应用... 采用搅拌功率测定与氧传递性能试验的方法,对Parabola型搅拌桨叶的混合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与Ruston桨的对比表明,P型桨具有如下优点:1通气搅拌功率不降低,搅拌剪切力小;2在一定功率输入和通气量下,容积传氧系数较高。因此,P型桨应用于生物好氧反应的情况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桨 气-液混合 生物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皂甙的复合酶法提取与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高晓明 张效林 李振武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6年第3期51-53,共3页
研究了苦瓜皂甙的酶法提取和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与高温水提法相比,苦瓜皂甙的复合酶解提取具有提取速度快、条件温和的优点。利用微孔技术精制提取液,除去一些大分子化合物和多糖。微滤后的精制液上LSA-20大孔树脂柱进行纯化,乙醇洗脱,... 研究了苦瓜皂甙的酶法提取和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与高温水提法相比,苦瓜皂甙的复合酶解提取具有提取速度快、条件温和的优点。利用微孔技术精制提取液,除去一些大分子化合物和多糖。微滤后的精制液上LSA-20大孔树脂柱进行纯化,乙醇洗脱,冷冻干燥洗脱液所得的产品苦瓜皂甙含量可达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皂甙 酶解提取 微滤 大孔树脂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掺杂对Ni-Fe/Al_(2)O_(3)催化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覃毅 潘柳依 +3 位作者 卢晨阳 王颖侠 牛梦龙 李冬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以纳米Al_(2)O_(3)为载体、Ni(NO_(3))_(2)•6H_(2)O为镍盐前体、Fe(NO_(3))_(3)•9H_(2)O为铁盐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前驱体,再经H_(2)还原制备了Fe掺杂的Ni基催化剂(Ni-Fe/Al_(2)O_(3))。采用SEM、EDS、XRD、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固... 以纳米Al_(2)O_(3)为载体、Ni(NO_(3))_(2)•6H_(2)O为镍盐前体、Fe(NO_(3))_(3)•9H_(2)O为铁盐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前驱体,再经H_(2)还原制备了Fe掺杂的Ni基催化剂(Ni-Fe/Al_(2)O_(3))。采用SEM、EDS、XRD、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固定床评价了Ni-Fe/Al_(2)O_(3)催化CO_(2)甲烷化的性能,探究了Fe与Ni的协同作用及Fe掺杂对CO_(2)甲烷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掺杂Fe的Ni/Al_(2)O_(3)相比,以n(Ni)∶n(Fe)=9∶1制备的Ni-Fe/Al_(2)O_(3)(金属负载量约为Al_(2)O_(3)物质的量的20%)具有更优异的CO_(2)甲烷化催化性能,在375℃下,CO_(2)转化率达到84.2%,CH4选择性达到83.5%。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Fe的引入稀释了Ni-Fe表面并改变了Ni的电子性质,Ni-Fe/Al_(2)O_(3)表面不仅增强了对CO_(2)的吸附,提高了CO_(2)的活化程度,而且使H_(2)的解离更容易,有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此外,Fe的引入改变了CO_(2)的反应途径,使反应向CH4生成方向进行,具体路径为:CO_(2)*→HCOO*→HCOOH*→H_(2)COOH*→H_(2)CO*→H_(3)CO*→C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烷化 双金属催化剂 协同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uO微波点火及其微波增强燃烧特性
15
作者 陈小远 王飞 +4 位作者 唐魁 崔连鹏 柯香 陈苏杭 徐抗震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9-215,I0003,共8页
为了研究微波点火对Ti/CuO点火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了氧燃比(Ф)为1~3的Ti/CuO复合微球,获得了Ti/CuO的敞开体系中的微波点火延迟时间和微管内燃速、密闭体系中恒容燃烧的增压速率随氧燃比的变化规律,通过燃烧图像RGB比... 为了研究微波点火对Ti/CuO点火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了氧燃比(Ф)为1~3的Ti/CuO复合微球,获得了Ti/CuO的敞开体系中的微波点火延迟时间和微管内燃速、密闭体系中恒容燃烧的增压速率随氧燃比的变化规律,通过燃烧图像RGB比色法计算得到其微波点火和热点火的火焰温度分布图。结果表明,Ti/CuO点火燃烧特性随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Ф=2.5时,微波点火延迟时间最短(120ms),峰值压力最大(412.76±28.74kPa),微管内燃速最大为2.38m/s;并且Ti/CuO微波点火火焰温度(1500~2000℃)和火焰面积显著大于热点火火焰温度(1200~1600℃),这主要是因为微波强电磁场加热未反应凝聚相和电离燃烧气体产物并产生高温等离子体,提高了凝聚相热效应和火焰热辐射,增强了燃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微波点火 Ti/CuO复合含能材料 静电喷雾法 微波增强燃烧 铝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塑料促进S型NiCr_(2)O_(4)/孪晶Cd_(0.5)Zn_(0.5)S同质异质结光催化产氢
16
作者 田静卓 官朝红 +2 位作者 胡浩斌 刘恩周 杨东元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6,共14页
同时提升体相和表面电荷分离与利用效率对于实现高效光催化析氢反应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策略,将NiCr_(2)O_(4)纳米片负载于孪晶Cd_(0.5)Zn_(0.5)S(T-CZS)纳米颗粒表面,成功制备了NiCr_(2)O_(4)/T-CZS复合材料。经过优化,6%NiCr... 同时提升体相和表面电荷分离与利用效率对于实现高效光催化析氢反应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策略,将NiCr_(2)O_(4)纳米片负载于孪晶Cd_(0.5)Zn_(0.5)S(T-CZS)纳米颗粒表面,成功制备了NiCr_(2)O_(4)/T-CZS复合材料。经过优化,6%NiCr_(2)O_(4)/T-CZS在以聚乳酸(PLA)塑料为牺牲剂的NaOH溶液中析氢速率(r(H_(2)))达到81.4 mmol·h^(-1)·g^(-1),这一显著提升主要归因于T-CZS由纤锌矿Cd_(0.5)Zn_(0.5)S(WZ-CZS)和闪锌矿Cd_(0.5)Zn_(0.5)S(ZB-CZS)组成,二者能带结构存在微小差异,使得WZ-CZS与ZB-CZS之间及T-CZS与NiCr_(2)O_(4)之间形成了S型电荷转移路径,从而促进了体相和界面电荷快速分离,确保了具有强还原能力的电子参与析氢反应(HER)。此外,借助NiCr_(2)O_(4)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增强了体系对紫外-可见-近红外光的吸收,产生的热电子进一步促进了HER。同时,NaOH溶液增强了空穴的氧化反应驱动力,间接提高了HER动力学。研究还发现,其它金属铬酸盐(MCrxOy),如CoCr_(2)O_(4)、AgCrO_(2)、Bi_(6)CrO_(12)、BaCrO_(4)、ZnCr_(2)O_(4)、CdCr_(2)O_(4)、CuCr_(2)O_(4)等,也能不同程度提高T-CZS析氢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同质异质结中体相与界面S型电荷转移路径能够实现高效光催化产氢与废塑料降解过程的有效协同,为解决能源与环境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孪晶Cd_(0.5)Zn_(0.5)S NiCr_(2)O_(4) 双S转移路径 同质异质结 废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齐智涛 田忠 齐锦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7年第10期62-64,共3页
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由控制对象、智能操作台和计算机监控系统组成,它用于工艺参数的测量与自动控制实验。该文介绍该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 化工仪表 实验系统 自动控制 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甲基苯酚在超临界氨中的催化氨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封超 陈立宇 +3 位作者 应晓有 佘江江 肖勇山 张秀成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7-982,共6页
研究了用反应原料超临界氨作为反应介质来提高2,6-二甲基苯酚氨化反应转化率和2,6.二甲基苯胺选择性。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安装了用于2,6-二甲基苯酚在超临界氨中的催化氨化的实验装置,考察了γ-Al2O3、ZSM-5和盐酸改性的γ-Al2O... 研究了用反应原料超临界氨作为反应介质来提高2,6-二甲基苯酚氨化反应转化率和2,6.二甲基苯胺选择性。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安装了用于2,6-二甲基苯酚在超临界氨中的催化氨化的实验装置,考察了γ-Al2O3、ZSM-5和盐酸改性的γ-Al2O3催化剂,筛选出超临界氨中催化氨化反应适宜的催化剂为弱酸性的γ-Al2O3,并进行了催化氨化反应工艺条件优化研究,得到了超临界氨下反应工艺条件对2,6-二甲基苯酚催化氨化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0℃、反应压力为13-16MPa、2,6.二甲基苯酚的液时空速为0.03h-1,氨酚摩尔比为40~60的工艺条件下,2,6-二甲基苯酚的转化率高于98.5%,2,6-二甲基苯胺的选择性达到8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甲基苯酚 2 6-二甲基苯胺 超临界多相催化反应 催化氨化 Γ-AL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煤焦与天然气协同转化研究进展
19
作者 郑煜晨 王建友 +3 位作者 窦珍 赵卓洋 马晓迅 张建波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共11页
煤与天然气协同转化有助于两种能源资源的碳氢元素互补与节能降耗,对于发展“以煤为基多能融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国的低阶煤资源丰富,伴随着以中低温热解为核心的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产业的发展,大量的煤热解半焦(简称“... 煤与天然气协同转化有助于两种能源资源的碳氢元素互补与节能降耗,对于发展“以煤为基多能融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国的低阶煤资源丰富,伴随着以中低温热解为核心的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产业的发展,大量的煤热解半焦(简称“煤焦”)亟待高值化利用,而煤焦转化通常为煤炭转化的决速步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路径。基于煤与天然气热转化的主要特征,简述了煤与天然气协同转化的工艺特点及相关研究,重点围绕煤炭转化的中间体——煤焦与天然气协同转化联产功能碳材料与氢气/合成气方向,从煤焦转化与甲烷裂解协同、煤焦转化与甲烷干重整协同和煤焦与中低温热解煤气协同转化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煤焦 碳材料 合成气 协同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复合纳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20
作者 付粒珂 许恒 +3 位作者 张帅 肖鸿飞 马雪冬 李爽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44,共5页
以溶胶-凝胶法结合热化学处理制备了不同铁物种分布的Fe_(3)C/C、Fe-Fe_(3)C/C、Fe/C纳米铁基复合材料。同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进一步探索了上述3种材... 以溶胶-凝胶法结合热化学处理制备了不同铁物种分布的Fe_(3)C/C、Fe-Fe_(3)C/C、Fe/C纳米铁基复合材料。同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进一步探索了上述3种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以纳米零价铁物种存在的Fe/C对MB的吸附性能最佳。在25℃时,Fe/C吸附剂对MB的吸附容量最大可达1015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Fe/C吸附MB的过程。经过5次循环吸附,Fe/C对MB的吸附性能仍有初始的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铁基复合材料 纳米零价铁 亚甲基蓝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