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直至公元2世纪的中央亚洲丝绸之路
1
作者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 唐洁(译) 万翔(校)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4,共16页
中央亚洲②的最新研究特别得益于英国和俄国旅行者的进取精神。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只是在地理范围内的知识领域中取得进展,而这些往往是通过挖掘不完整的史料来实现的。如同光芒普照那片大地,将目光回溯至上古时代的记载,部分记载描述... 中央亚洲②的最新研究特别得益于英国和俄国旅行者的进取精神。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只是在地理范围内的知识领域中取得进展,而这些往往是通过挖掘不完整的史料来实现的。如同光芒普照那片大地,将目光回溯至上古时代的记载,部分记载描述了相同的区域,并指明了当时已有的贸易往来路线。到目前为止,一些记载仍鲜为人知,而基于或然性论证之上的解释所引发的争论则留下了广阔的自由讨论空间。当中央亚洲的结构逐渐明确划分,新的山脉、河谷和关隘的确切形态和位置为人所知,古代史的这些信息便会整合在一起,并更加确定地在地图上得以分类。若想要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满意解答,目前还为时尚早。但对个别问题的解决已经有了宝贵的新线索。于其他地区已获得成功经验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开始在中央亚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今天报告所涉及内容中的一项能够引起诸位的注意,请允许我对此加以证明,即这些内容显示出中央亚洲的总体特征及其与地理学、政治史和贸易史的同时期关系。我的论述主要以本人另一部更为重要的作品③中推论出的结果为依据。让我们关于直至公元2世纪的中央亚洲丝绸之路在寻找古丝绸之路前,先观察这片土地的一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时代 丝绸之路 政治史 历史地理学 贸易史 讨论空间 在地图上 或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西南部2023年中蒙联合考古调查简报
2
作者 王建新 Ц.图尔巴特 +1 位作者 那嘎·特尔巴依尔(照相) 王禹夫(文\照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2023年7~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调查了蒙古国西南部的科布多省,记录了科布多省中南部区域古代遗存分布和自然环境特征。联合考古队重点勘查了6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址和墓地,获得了诸如赫列克苏尔、岩画等遗存的信息,为以后学界在... 2023年7~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调查了蒙古国西南部的科布多省,记录了科布多省中南部区域古代遗存分布和自然环境特征。联合考古队重点勘查了6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址和墓地,获得了诸如赫列克苏尔、岩画等遗存的信息,为以后学界在蒙古阿尔泰地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青铜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赫列克苏尔 岩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克克岭长城的调查与研究
3
作者 张坤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乌克克岭长城是清代前期为平定准噶尔叛乱,防止准噶尔潜越天山侵扰哈密,由清军西路大军在天山乌克克岭修筑的一道长城要塞。这是目前在新疆境内发现的唯一一段长城实体,也是清代平定准噶尔、统一国家、故土新归的见证。
关键词 天山 乌克克岭 长城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至汉代中凹轮结构与功能研究
4
作者 王娜娜 罗丰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2,共9页
马车的车轮是古代车辆结构中最能体现技术水平的机械构件。考古材料可见从中国春秋时期开始就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辐条车轮——中凹轮,其结构特点引起了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但少有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机械结构的功能特征。本研究... 马车的车轮是古代车辆结构中最能体现技术水平的机械构件。考古材料可见从中国春秋时期开始就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辐条车轮——中凹轮,其结构特点引起了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但少有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机械结构的功能特征。本研究采用了结构力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凹轮的组成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了中凹轮的结构在防止车轮倾斜和提高转动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验证了夹辅是如何对中凹轮发挥辅助支撑作用的。中凹轮结构功能的正确认识为研究古代车辆的结构性能提供了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凹轮 辐条 夹辅 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
5
作者 王莺莺 林喆 +1 位作者 李钢 李玲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多国迎来了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建设热潮,值得从地理学视角进行解析。基于全球378个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数据,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多国迎来了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建设热潮,值得从地理学视角进行解析。基于全球378个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数据,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特征、时空演进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主要依托高校建设,多设立为独立机构或被划分在东亚、亚洲、亚太地区等更大的研究分区中,呈现出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并举的趋向;②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数量呈“牙刷型”增长的时间演进态势,可划分为初始探索、蓬勃发展和调整优化3个阶段,各阶段开设中国学研究机构的目的存在差异,关注重点从历史中国到当代中国;③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的全球空间格局极不平衡,呈现出“泛北,双核,多点散布”的特点,主要受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及经济贸易因素驱动,寻求经贸合作或借鉴经济发展经验已经成为除政治、学术目的外位居第三的主要动机。最后,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努力方向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学 研究机构 时空分布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来源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
6
作者 牧金山 张佳杨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90,共9页
在阿尔泰山区,彩陶只存在于巴泽雷克文化之中,它的来源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巴泽雷克文化以及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其它考古学文化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比对,认为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是在新疆东部焉不拉克文化彩陶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随... 在阿尔泰山区,彩陶只存在于巴泽雷克文化之中,它的来源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巴泽雷克文化以及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其它考古学文化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比对,认为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是在新疆东部焉不拉克文化彩陶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随着公元前6~前3世纪巴雷克文化的扩张,彩陶从卡通河下游扩散到阿尔泰其它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区 巴泽雷克文化 焉不拉克文化 彩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秦中”新解
7
作者 肖国强 王建新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9,21,共6页
“新秦中”是学界关注较早且讨论较为热烈的汉代地理话题之一,史学界一般认为“新秦中”与“河南地”的地域范围大体一致。本文认为“新秦中”实则是与“河南地”并称的一个独立区域,“新秦中”是相对于“秦中”而言,是汉武帝“广关”... “新秦中”是学界关注较早且讨论较为热烈的汉代地理话题之一,史学界一般认为“新秦中”与“河南地”的地域范围大体一致。本文认为“新秦中”实则是与“河南地”并称的一个独立区域,“新秦中”是相对于“秦中”而言,是汉武帝“广关”战略中的一部分。汉廷于元鼎三年在“新秦中”设置了安定、天水二郡,并由此二郡正式开始经营“河西”与“西北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秦中 河南地 安定郡 天水郡 河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浪卡子出土黄金制品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8
作者 德拉东知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6,共8页
西藏浪卡子先后出土有多批黄金制品,关于其年代则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前吐蕃说和吐蕃说两种。文章对查加沟墓出土马形牌饰所表现的马具进行细致观察,提出马鞍之下的梯形下垂物,实为障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障泥和马鞍进行个案研究,... 西藏浪卡子先后出土有多批黄金制品,关于其年代则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前吐蕃说和吐蕃说两种。文章对查加沟墓出土马形牌饰所表现的马具进行细致观察,提出马鞍之下的梯形下垂物,实为障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障泥和马鞍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其表现的年代特征与公元5-6世纪的中原、西北地区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说明此时期的西藏高原与东北部的甘青、河西等地具有一定的交往关系。另外,根据P.T.1144的记载,认为浪卡子出土的黄金制品很可能与前吐蕃时期生活在羊卓一带的“沃高”氏族具有内在的关系,这既归因于其崇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更归因于其占有的金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卡子金器 马形牌饰 马具 年代 沃高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铲足鬲及东周时期西戎文化的来源
9
作者 梁云 裴建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9-100,共12页
学界对西戎文化的来源问题争议较大。文章从东周时期西戎文化代表性器物铲足鬲入手,与周边的相关遗存进行梳理研究认为,东周时期西戎文化与寺洼文化基本上没有亲缘关系;从墓向、葬俗、殉牲、铜器、陶器、人群体质特征等方面所反映的共性... 学界对西戎文化的来源问题争议较大。文章从东周时期西戎文化代表性器物铲足鬲入手,与周边的相关遗存进行梳理研究认为,东周时期西戎文化与寺洼文化基本上没有亲缘关系;从墓向、葬俗、殉牲、铜器、陶器、人群体质特征等方面所反映的共性,说明东周时期西戎文化及其人群主要来源于蒙古高原中东部的石板墓文化;铲(柱)足鬲的来源与漠北蛇纹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足鬲 东周时期西戎文化 寺洼文化 石板墓文化 蛇纹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格局、作案模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兰利 李钢 +5 位作者 李秉承 李佳 温小婷 王亚彤 王莺莺 闫强乐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4-1868,共15页
文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作案模式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被盗掘文物以秦汉及以前时期的在野古墓葬为主;盗掘文物犯罪人多为低学历... 文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作案模式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被盗掘文物以秦汉及以前时期的在野古墓葬为主;盗掘文物犯罪人多为低学历、务农或无业的男性中老年。2)空间上,存在3个高发省域和3个次高发省域;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豫、晋、陕交界地带,涉及7个热点市域;随时间变化,高发市域略有增减和转移,但整体范围相对稳定;微观地点上,高发于乡村耕地和山野林、荒地;国保单位与盗掘犯罪地都集聚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易发生盗掘文物犯罪。3)犯罪出行空间模式以“市内盗掘”为主,“跨市盗掘”目的地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域并以中、短距离为主;多为4~9人团伙作案,分专业和偶然盗掘2类,作案过程可划为组队、谋划、实施、逃逸4个阶段。4)文物分布和打防政策是盗掘文物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掘文物犯罪 空间格局 作案模式 影响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东姜墓地出土墨锭的科技分析与工艺研究
11
作者 张蓓 夏培朝 +1 位作者 崔梦鹤 付增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5年第5期124-130,共7页
东姜墓地M10东汉墓出土了一枚造型独特的墨锭,在同时期墓葬中罕有发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明确其材质,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等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并将其与现代油烟墨... 东姜墓地M10东汉墓出土了一枚造型独特的墨锭,在同时期墓葬中罕有发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明确其材质,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等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并将其与现代油烟墨及松烟墨进行对比。根据结果,该墨锭显微形貌与松烟墨接近,红外光谱显示其有芳香环骨架C=C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显示样品中含有一系列多环芳烃和松木类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特征化合物(惹烯、脱氢枞酸甲酯)——证实该墨锭为松烟墨。通过观察分析,推测墨锭应为手工捏制,其造型与同时期文物中的“蒜头”和“花朵”形状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姜墓地 松烟墨 科技分析 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元前三千纪黍西传与欧亚大陆人群的文化交流
12
作者 王茜 邓晨 王建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6,共12页
公元前2400年前后,沿着亚洲内陆山脉廊道,通过早期人群的移动、迁徙和交流,黍被带到了中亚地区。公元前2000年前后,黍快速传入印度河流域,并经由海上传播至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东北部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和后半叶,两河流域、尼罗... 公元前2400年前后,沿着亚洲内陆山脉廊道,通过早期人群的移动、迁徙和交流,黍被带到了中亚地区。公元前2000年前后,黍快速传入印度河流域,并经由海上传播至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东北部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和后半叶,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处于早期城市文明发展的高峰,黄河流域也已步入早期文明阶段,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早期文明的扩张,推动了东西方人群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促进了黍的西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考古 传播路径 中亚与南亚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