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进展与展望——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魏东琦 杨博 +1 位作者 王占昌 张红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4-232,共9页
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介绍西北地质调查信息化与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主要特点,以及在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软件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推进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智能化中起到的... 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介绍西北地质调查信息化与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主要特点,以及在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软件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推进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智能化中起到的作用。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地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西北大区地质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西北地质数据体系建设为基石,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流业务为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地质信息化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信息 发展趋势 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红石岗南地区隐伏地质体磁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隆 杜辉 +4 位作者 唐小平 刘生荣 王亚磊 荆德龙 李倩宇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近些年,金属矿产勘查重点逐渐向岩体未出露的覆盖区隐伏矿床转移,但是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由于覆盖层较厚很难得到地下异常体信息。位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的红石岗一带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显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1∶5万航磁和重力资... 近些年,金属矿产勘查重点逐渐向岩体未出露的覆盖区隐伏矿床转移,但是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由于覆盖层较厚很难得到地下异常体信息。位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的红石岗一带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显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1∶5万航磁和重力资料显示其南部第四系覆盖区分布一高磁高重力套合异常,目前对该异常尚未开展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红石岗南调查区进行了高精度地面磁测工作,采用磁异常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归一化总梯度法、二维剖面模拟和三维磁异常反演方法对该区域内隐伏异常体进行初步勘探研究,发现调查区内存在的5处显著磁异常,隐伏异常体的平均磁化率约6000×10-5 SI,埋深约200~300 m,存在5个主要的小异常体,走向为近SW-NE向,岩层向北侧倾斜。结合地质资料和岩石物性判断,该处异常体可能是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且磁化率较高。同时,利用磁异常指出与前人推断位置一致的近SWNE向黄山-镜儿泉深大断层和调查区内的次级断裂,可为铜镍矿床提供有利的成矿环境。因此,红石岗南调查区的隐伏异常体存在较大的铜镍矿找矿潜力,同时本研究为后续在该区域所开展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可信的地球物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法勘探 隐伏异常体 二维剖面模拟 三维反演 红石岗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西南缘晚志留世辉绿岩U-Pb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魏博 齐琦 +3 位作者 王利伟 张旗 王伟平 冯旻譞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301,共14页
塔西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叶城一带古元古代花岗岩体及赛图拉岩群中大量发育辉绿岩脉(墙)群,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辉绿岩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高Fe、Ti,富Na,贫K的特征,球粒陨石... 塔西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叶城一带古元古代花岗岩体及赛图拉岩群中大量发育辉绿岩脉(墙)群,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辉绿岩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高Fe、Ti,富Na,贫K的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为LREE略富集的右倾分配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板内玄武岩特征。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具亏损岩石圈地幔源区特征,并受俯冲流体或熔体交代混染,原始岩浆源区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辉绿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辉绿岩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4±2.7)Ma,形成于晚志留世,结合西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该时期处于造山期后阶段,代表了原特提斯洋构造旋回的结束。辉绿岩中含有大量捕获锆石,第一组捕获锆石年龄为(2 242±19)Ma,表明铁克里克陆块确实存在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第二组捕获锆石年龄为(1 842±42)Ma,代表了塔里木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的岩浆和构造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西昆仑 锆石U-Pb年龄 原特提斯洋 Columbia超大陆 塔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识别、核查及防控模式探讨
4
作者 薛强 董英 +4 位作者 张茂省 李林 高波 孟晓捷 郭小鹏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9,共14页
地质灾害精准识别是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关键,地质灾害精准防控是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关键。笔者以陕西榆林地区黄土崩滑灾害隐患为例,通过地表形变识别、高陡易发坡段识别、危险坡段核查、野外... 地质灾害精准识别是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关键,地质灾害精准防控是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关键。笔者以陕西榆林地区黄土崩滑灾害隐患为例,通过地表形变识别、高陡易发坡段识别、危险坡段核查、野外实地核查验证、风险防控措施实施等方式,建立了一套地质灾害精细识别和风险防控技术方法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DEM数据共识别榆林地区高陡易发坡段493380处,基于InSAR技术识别地表变形区段635处;在此基础上,基于光学遥感数据,叠加承灾体信息,共识别和核查危险坡段(有威胁对象的易发坡段或地表变形区段)31988处,危险坡段数量占易发坡段和地表变形区段数量的6.48%,提高了识别精准性,实现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精准到坡”。(2)对遥感识别危险坡段、现场群众报险报灾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逐一开展进村入户实地核查,以“村组+户主姓名”命名隐患点,根据坡体结构、变形迹象、威胁对象等进行风险分级,榆林地区共实地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7523处,精准摸清了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精准到户”。(3)制定了不同风险级别地质灾害隐患预警响应方案和风险防控措施,形成市、县、乡镇、村组分级防控格局,实现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精准管控”。风险识别、核查和防控模式得到及时、成功应用,有效控制了榆林地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核查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早期识别 遥感解译 野外核查 风险防控 榆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谷地黄土工程地质性质与滑坡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成因
5
作者 王佳运 石小亚 +2 位作者 吴子龙 卢娜 陈社斌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212,共9页
黄土滑坡是伊犁谷地最为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为揭示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的成因,针对伊犁谷地不同区域采集了121件黄土原状样品开展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并分析伊犁谷地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伊犁黄土工程... 黄土滑坡是伊犁谷地最为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为揭示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的成因,针对伊犁谷地不同区域采集了121件黄土原状样品开展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并分析伊犁谷地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伊犁黄土工程地质性质与滑坡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伊犁谷地滑坡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黄土发育的中低山区与山前黄土丘陵区,集中分布在伊犁谷地东南部,时间上,主要集中发育在每年的4~5月融雪期;较大的细颗粒含量与天然含水率以及低抗剪强度是空间上伊犁谷地东南部黄土滑坡发育的根本原因;黄土的低渗透性、反复冻融作用造成表部黄土劣化与强度降低是导致伊犁谷地4~5月融雪期浅表层黄土滑坡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笔者研究可为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时空分布 物理力学性质 伊犁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回顾与展望(1962~2022)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国强 陈隽璐 +2 位作者 计文化 高晓峰 辜平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3,共16页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是地质工作的根基,通过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可持续深化对西北地区多圈层交互作用过程的认识,破解西北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升对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是地质工作的根基,通过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可持续深化对西北地区多圈层交互作用过程的认识,破解西北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升对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水平。笔者在回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60年来在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板块构造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海相火山岩与成矿、中国及邻区板内火山作用、新生代风成堆积与古气候、埃迪卡拉纪和奥陶纪—志留纪古生物、大陆边缘系统、区域综合编图等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基础地质支撑服务资源环境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诸多创新性方法、理论成果和重大进展。60年栉风沐雨,立足于西北地区亟待破解的关键地质问题,在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在基础地质转型升级的形势下,紧抓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主线,既要持续深化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也要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新生代地质调查研究,同时推进基础地质各专业数据融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将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贯穿至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填图方法 基础地质理论创新 构造演化 区域地质数据体系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地区构造演化及寒武系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伟 蒋兴超 +4 位作者 王建强 李玉宏 郭望 张云鹏 陈高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1839,共11页
近年来陕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其同属扬子板块北缘的汉中地区也被认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汉中地区构造演化及寒武系页岩气地质条件开展研究。结... 近年来陕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其同属扬子板块北缘的汉中地区也被认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汉中地区构造演化及寒武系页岩气地质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地区经历了南华纪—三叠纪海相演化、三叠纪末—白垩纪陆内演化和新生代断陷盆地三个演化阶段,寒武系牛蹄塘组和石牌组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TOC含量0.45%~2.79%,Ro为0.61%~1.21%,整体属于中等—好的成熟烃源岩,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且牛蹄塘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有机质较为丰富,石英等脆性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微裂缝及孔隙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生成、赋存以及后期开发。综合分析认为汉中地区寒武系具备良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且东部地质条件优于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地区 页岩气 构造演化 寒武系 牛蹄塘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安全 被引量:26
8
作者 党学亚 张俊 +1 位作者 常亮 顾小凡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95,共15页
西北地区主体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以往的水文地质工作围绕城乡生活、工农业和牧业生产用水开展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对供水安全保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条... 西北地区主体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以往的水文地质工作围绕城乡生活、工农业和牧业生产用水开展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对供水安全保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条件影响的加剧,以及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供水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回顾总结已有工作水文地质进展与成果、梳理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水文地质工作应围绕地下水库探测、微咸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3大方向加强调查研究,以及基于天然和人类工程活动遗留的地下空间调蓄水资源,从8个方面着力解决问题与应对挑战的总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水文地质调查 水资源安全保障 地下水库 水资源调蓄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8
9
作者 姜亭 周俊林 +7 位作者 牛亚卓 崔海峰 赵飞 魏建设 韩伟 张云鹏 李玉宏 王博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80,共17页
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西北的油气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然而,“碳中和、碳达峰”带来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能源结构调整首当其冲。中国西北油气地质工作面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 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西北的油气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然而,“碳中和、碳达峰”带来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能源结构调整首当其冲。中国西北油气地质工作面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作为国家能源体制改革的先行军,需要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笔者系统回顾了西北油气资源调查研究历史,梳理了主要含油气盆地的资源成藏规律,重点介绍了银额盆地油气地质调查、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调查等公益性工作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十四五”公益性多能源综合调查评价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银额盆地 渭河盆地 油气地质调查 富氦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6.2级和泸定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被引量:21
10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5 位作者 曹佳文 秦雅东 王立朝 董英 郭富赟 郭兆成 白永健 冉涛 侯圣山 王涛 高波 卢佳燕 李光辉 宁志杰 向炳霖 孙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59,共14页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泸定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同震滑坡分布特征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西北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4
11
作者 韩海辉 李健强 +5 位作者 易欢 阎晓娟 张转 闫瑞 陈霄燕 蔡浩杰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5-169,共15页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质结构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调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简要回顾了遥感地质学的发展及西北地区遥感地质工作总体成效,系统归纳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通过构建“西北特殊景...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质结构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调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简要回顾了遥感地质学的发展及西北地区遥感地质工作总体成效,系统归纳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通过构建“西北特殊景观区自然资源遥感探测与监测示范系统”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认识,客观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西北地质工作中的适用性、实用性及挖掘潜力,以此为缩影展示了遥感技术在西北资源能源勘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资源环境效应分析中发挥的重要先导作用。通过梳理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西北典型资源环境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技术短板,提出“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围绕西北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与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战略性矿产资源快速勘查、寒区旱区国土空间优化4个应用方向,不断融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高新信息技术,就自然资源要素遥感快速智能识别、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定量分析与模拟预测、图谱合一的谱遥感地球体检等关键技术展开机理研究和方法创新。研究结果可为推进遥感技术在西北地质调查中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西北地区 地质调查 智能识别 模拟预测 谱遥感地球体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生态地质调查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文明 李健强 +9 位作者 徐永 刘拓 曹佰迪 陈霄燕 李天虎 乔耿彪 杨阳 闫瑞 易欢 张转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生态地质是以研究和评价地质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规律的学科,主要是对岩石圈上层进行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是基础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 生态地质是以研究和评价地质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规律的学科,主要是对岩石圈上层进行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是基础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态学、遥感地学等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随着区域性及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地质逐渐成为现代地质学的新领域。笔者回顾了生态地质调查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特点,介绍了西北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推进全国生态地质调查中的作用,梳理了西北生态地质调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区存在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工作建议,为西北国家生态屏障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新兴学科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秀花 李艳广 +5 位作者 叶美芳 张明祖 黎卫亮 李忠煜 韩延兵 汪双双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0-190,共21页
地质调查工作覆盖了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及能源勘查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多个业务领域。在中国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在找矿会战、西部大开发、国家能源安全建设、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过... 地质调查工作覆盖了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及能源勘查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多个业务领域。在中国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在找矿会战、西部大开发、国家能源安全建设、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实验测试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介绍了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回顾了中国西北地区地质实验测试工作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地质实验技术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阐述了实验测试在中国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西北地区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资源调查、油气能源地质调查、水文地质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土壤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新发展阶段关键性矿产调查以及健康地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对实验测试技术的新需求,对未来地质实验工作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地质调查 实验测试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火烧云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广利 黄朝阳 +5 位作者 杨敏 姚安强 赵晓健 张辉善 万建岭 范廷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4-675,共22页
新疆喀喇昆仑萨岔口‒火烧云一带发现多处铅锌矿床(点),火烧云铅锌矿床以其超大型规模、独特的铅锌碳酸盐矿物组成,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其成因存在较大分歧,主要原因是对该矿床铅锌矿物的矿物组构、铅锌硫化物与铅锌碳酸盐矿物之间的... 新疆喀喇昆仑萨岔口‒火烧云一带发现多处铅锌矿床(点),火烧云铅锌矿床以其超大型规模、独特的铅锌碳酸盐矿物组成,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其成因存在较大分歧,主要原因是对该矿床铅锌矿物的矿物组构、铅锌硫化物与铅锌碳酸盐矿物之间的演化关系、成矿物质来源的系统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对其成因认识。本文从火烧云铅锌矿床的硫化物、碳酸盐矿物的组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不同矿物的C-O-S-Pb同位素组成,认为其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源特征,推测来源于碳酸盐岩围岩。菱锌矿、方解石、石膏等具有多期成矿特征,晚期纹层状菱锌矿富含Fe、Mn、Cd等,不同期次菱锌矿中Zn、Cd同位素分馏明显,揭示了菱锌矿可能存在原地交代氧化和异地迁移再沉积就位等两种成因。EH4大地电磁测深表明该区深部具有稳定的层间破碎带,为成矿流体的迁移提供通道和就位空间。综上分析认为,火烧云铅锌矿床属MVT+次生氧化改造型。在河尾滩断裂以南马鞍山‒火烧云‒五峰山一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云铅锌矿床 矿物组构 非硫化铅锌矿 同位素地球化学 喀喇昆仑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找矿勘查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照伟 谭文娟 +6 位作者 王小红 彭素霞 高永宝 姜寒冰 赵国斌 张江伟 李智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63,共20页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工业化发展建设依赖的基础。战略性矿产的重大发现对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笔者分3个时段分...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工业化发展建设依赖的基础。战略性矿产的重大发现对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笔者分3个时段分述地质调查找矿成果和服务国家需求的重大成效,全面总结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提出未来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部署工作建议。这3个时段分别是1962年建所至20世纪90年代末、1999年至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全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站在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角度,创新成矿理论认识和勘查技术方法,驱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取得显著成果,为西北地区工业现代化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脱贫攻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及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引领服务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未来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西北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全面服从服务于《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纲要(2021~2035年)》,在铜、镍、钴、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方面作出新的贡献,全面提升西北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国家需求与资源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矿产 找矿突破 服务成效 国家战略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在碳中和进程中的资源优势和地质工作建议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宇轩 唐金荣 +5 位作者 牛亚卓 张静雅 赵禹 魏建设 姜光政 王利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8-1480,共23页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 【研究目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方向和工作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地质工作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主要工作方法,统计分析了中国西北在碳中和减排和增汇两大基本途径上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西北地质调查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等资源优势: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13991×10^(8)m^(3),占全国的34.78%;地热能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其中青海共和盆地静态干热岩资源总量达8974.74×10^(18)J;锂、钴、镍和铀矿等清洁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资源均居全国前列,锂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钴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0%,新疆是中国最大的铀矿生产基地。而且,西北地区生态类型和地表基质层类型丰富,碳库现存量和增汇潜力巨大,同时拥有大量适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选址和地质储能的优质空间,是中国通过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节点。【结论】中国西北地区可为碳减排、碳增汇路径提供有效资源支撑,西北地质调查工作应立足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在推进天然气资源调查、攻关地热资源开发技术、加强关键矿产全生命周期研究、试点地表基质层与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开展CCUS相关的地下空间调查,以及建设碳中和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地质解决方案,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地质调查 矿产勘查 油气勘查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城市地质调查与城市规划建设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英 刘洁 王化齐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城市地质调查是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先行性地质工作,对城市地质安全、资源保障和安全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明确调查内容、精度和深度,地下空间精细化探测和安全利用,以及如何支撑服务是做好城市地质工作的... 城市地质调查是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先行性地质工作,对城市地质安全、资源保障和安全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明确调查内容、精度和深度,地下空间精细化探测和安全利用,以及如何支撑服务是做好城市地质工作的关键。笔者梳理了中国城市地质工作的进展及程度,重点以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国家化大都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对黄土覆盖区城市地质工作内涵、精度及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试图总结西北城市地质工作在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开展西北地区城市地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城市地质 地质安全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18
作者 唐金荣 贺帅军 +9 位作者 谢群 高晓峰 计文化 张俊 薛强 张宇轩 杨博 唐小平 王亚磊 李艳广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4,共14页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家在西北地区的综合性区域地质调查机构。60年来,因国家建设需要而创建,因国家发展需求变化而调整,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西北地质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起步与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家在西北地区的综合性区域地质调查机构。60年来,因国家建设需要而创建,因国家发展需求变化而调整,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西北地质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起步与发展、调整与拓展、转型与创新3个阶段,系统总结了西安地调中心成立60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重大成果成效。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西安地调中心将坚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基本定位,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战略性资源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定位,按照聚焦大需求、立足大地质、调查大资源、服务大生态、做好大支撑、实现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践行扎根西部、争创一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提出聚焦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发展动力变革、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等8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向世界一流新型区域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机构迈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地质调查 地质科技创新 60周年 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与锡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特征及成矿
19
作者 彭素霞 郭玉 +3 位作者 张照伟 全孝勤 陈博 谢春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9,共13页
西北地区是国内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集中区域之一,但锡产出不足全国的2%,且分布零散、规模较小,所以西北地区锡矿并没有得到很多关注,且已有研究主要偏重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析和矿床成因,对区域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少有总结。笔者... 西北地区是国内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集中区域之一,但锡产出不足全国的2%,且分布零散、规模较小,所以西北地区锡矿并没有得到很多关注,且已有研究主要偏重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析和矿床成因,对区域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少有总结。笔者选择西北地区与锡有关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此类花岗岩的特征提出锡矿找矿新认识。分析显示,Sn元素易富集于晚期熔体,且易由地幔向地壳富集,花岗岩浆源区地壳物质越多对形成锡矿越有利,A型花岗岩对锡成矿有更为明显的专属性,尤其在大陆碰撞、俯冲和洋陆转换环境下形成的过铝质和钙碱性花岗岩更有利于锡富集。同时,与锡成矿有关的花岗岩普遍具有较高锡丰度,如东准和天山地区达到7×10^(-6),远远高于地壳Sn丰度值(1.7×10^(-6)),加之成矿区地层锡值普遍偏高,锡经过不断的迁移、富集、岩浆结晶分异并在一定的温度下最终成矿。文中简述了西北地区的6个锡矿成矿区带特征,为西北地区锡矿找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 与锡有关花岗岩 成矿条件 成矿环境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新趋势、新热点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金荣 张宇轩 +3 位作者 徐利 牛亚卓 任继刚 于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81,共20页
【研究目的】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矿产作为经济技术转型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稳定供应成为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跟踪研究的... 【研究目的】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矿产作为经济技术转型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稳定供应成为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厘清全球关键矿产研究的新热点,提出了对全球关键矿产的未来研判与展望,对中国关键矿产产业布局和资源安全保障具有启示意义。【研究结果】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重要制造企业的高度关注。政府在塑造关键矿产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关键矿产清单的厘定方法在持续改进,矿种数量在扩大,但交叉重叠矿种越来越聚集,关键矿产成矿规律与赋存状态研究在不断深入,新类型、新矿床不断涌现。制造企业与矿业企业对接更紧密,向上一体化和向下一体化趋势明显,投资机构也加大了对关键矿产的投资和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结论】随着低碳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关键矿产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会愈发凸显,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投资将日益增加,新类型、新矿床的发现也会随之增多,以锂为代表的“小宗矿”有望成长为“大宗矿”。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关键矿产资源大国不断强化供应优势,中亚和欧洲等失落地区的回归与重新重视,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上日程等的加持下,全球关键矿产供应或将呈现多元化供应格局。新技术的变革与替代工艺的创新,以及回收技术的迭代也将为关键矿产稳定供应提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能源转型 电池金属 稳定供应 矿产勘查工程 矿业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