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国家公园煤矿修复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冯怡琳 杨竟艺 +4 位作者 王永珍 赵文智 辛未冬 袁虹 刘继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毗邻草地(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陷阱法调查煤矿修复区及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解析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类群对煤矿修复的响应模式,确定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煤矿修复缩小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差异,但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并存在地域差异。西营河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导致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略有降低,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与活动密度相反。主要地表节肢动物科对煤矿矿区修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并存在区域差异,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平腹蛛科、微蛛亚科和隐翅虫科的活动密度,但显著降低了硬体盲蛛科和象甲科的活动密度;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步甲科活动密度,但降低了蚁科和狼蛛科的活动密度。p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全氮含量解释了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0.8%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草本地上生物量和海拔高度解释了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4.3%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总之,高寒山区人工覆土和植被建设引起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可以指示和评估煤矿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国家公园 煤矿矿区 生态修复 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指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牧业系统波动性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宋乃平 王兴 +3 位作者 石云 潘军 安超平 周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17-224,共8页
牧业系统波动是影响到农牧交错带农户生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该研究以羊只总数为牧业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草地面积、植被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民人... 牧业系统波动是影响到农牧交错带农户生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该研究以羊只总数为牧业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草地面积、植被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影响因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获得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的波动分量和趋势量;进而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羊只总数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应波动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盐池县羊只总数波动较大,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存在3~4、7~15、22~26、40~45 a的准周期性波动,22~26 a准周期是羊只总数波动中最重要的.对羊只总数波动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年降水量,二者的综合影响率占 75%.年平均气温、粮食总产量和造林面积也有一定影响.羊只总数波动分量的周期越长,受农业的影响越大;越短则受气候的影响越大.经济社会对羊只总数的波动影响很小.气候因子在3、7~9和30 a准周期上影响羊只总数波动,是其主控因子;而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是羊只总数波动的反向调节因子,其他 6 个因子兼有主控和反向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构建有效的农林牧复合系统将是实现盐池县牧业系统稳定发展的必然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动物 牧业系统 波动性 影响因子 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娟 刘占军 +8 位作者 任振强 娜荷芽 赵娅茹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1905 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灌丛(2134 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2150 m)、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2160 m)、青海云杉林(2635 m)和亚高山草甸(2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每个植被类型设置3个重复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容重、pH、有机碳、铵态氮、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酶活性(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蔗糖酶、淀粉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质量分数差异,并分析其影响要素。【结果】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在0~10与10~20 cm土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随海拔上升无显著变化规律;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 cm土层土壤各酶活性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与β-葡糖苷酶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而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土层之间均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在0~10与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铵态氮、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海拔梯度变化引起贺兰山西坡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碳、pH及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能较好地解释土壤酶活性的海拔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植被类型 土壤酶活性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下湖南稷子苗期根系分泌物代谢组学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杨 曹靖 +5 位作者 李广 姜世腾 于倩 聂豪杰 李林傲 朱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40-3549,共10页
盐碱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物包含丰富生化信息并具有重要生态作用。为了探讨耐盐碱牧草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在盐碱胁迫下根系分泌物组成,揭示其在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及生态作用,以湖南稷子为试验对象,在人工气候室开展水培试... 盐碱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物包含丰富生化信息并具有重要生态作用。为了探讨耐盐碱牧草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在盐碱胁迫下根系分泌物组成,揭示其在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及生态作用,以湖南稷子为试验对象,在人工气候室开展水培试验,并在苗期分别进行中性盐(NaCl+Na_(2)SO_(4)100 mmol/L)、碱性盐(NaCl+NaHCO_(3)100 mmol/L)和碱(Na_(2)CO_(3)+NaHCO_(3)50 mmol/L)处理。在处理3 d后,利用液质联用仪(LC⁃MS/MS)检测对照组和处理组根系分泌物的化合物成分。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湖南稷子根系分泌物共有334种化合物。依据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重要值(VIP)得分及t检验的P值,发现对照比SaSo100(碱性盐处理100 mmol/L),对照比Soda50(碱处理50 mmol/L)和对照比Salt100(中性盐处理100 mmol/L)分别有22、15和21个差异根系分泌物。其中碱性盐和碱处理下根系分泌物组成相近,包括脂质、酚酸,生物碱,苯酞类,氨基糖,萜类,醌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中性盐处理下有脂质、酚酸,生物碱,苯酞类,萜类。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注释及富集发现,盐碱胁迫下根系分泌物不仅含有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生的碳水化合物、核苷酸,氨基酸,脂肪酸,类脂和维生素等物质,而且与瓦博格效应、膜运输,信号传导以及遗传信息处理等途径有关。研究表明,湖南稷子通过根系分泌物渗出,调节自身代谢物浓度,加强或改变碳同化、呼吸作用、信号传导等提高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胁迫 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 根系分泌物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土壤遗留效应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泽华 李天凯 +1 位作者 何亚莉 陈林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8,共14页
土壤遗留效应是介导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不仅影响着植物群落动态和物种共存,同时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0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 土壤遗留效应是介导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不仅影响着植物群落动态和物种共存,同时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0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此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热点问题。结果表明:土壤遗留效应的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农业部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646篇),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内科研机构对该领域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和植物学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学科,这些学科的交叉合作对深入了解土壤遗留效应起着关键作用;在国际合作方面,该领域已显示出全球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但考虑到地理位置等因素,未来各研究团队仍需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加强该领域高水平、高认可度研究成果的产出;目前,该领域的热点问题集中在土壤遗留效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农业土地管理和不同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以及气候因素在驱动遗留效应中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并结合新兴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GIS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推动土壤遗留效应的定量评估和预测,为实现可持续土地管理和生态系统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遗留效应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文献计量 VOSviewer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对土壤质地演进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乃平 吴旭东 +3 位作者 潘军 曲文杰 周娟 安超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3-711,共9页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建植后土壤质地演进过程,构建了10a、17a、27a的林龄序列和柠条灌丛内部、边缘、外部的空间序列,分析了2个序列土壤颗粒组成、黏粉粒富集程度、分形维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建植后土壤质地演进过程,构建了10a、17a、27a的林龄序列和柠条灌丛内部、边缘、外部的空间序列,分析了2个序列土壤颗粒组成、黏粉粒富集程度、分形维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质地随着人工柠条林建植年限的增加从灌丛内部、边缘到外部均逐渐得到改善,表现为土层在垂直方向上的"自上而下"和水平方向上以灌丛为中心的"由内到外"的渐进改善过程。柠条灌丛内部的土壤分形维数比外部平均增加0.189±0.401。2)柠条灌丛发育显著增强了退化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异质性,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外部分别增加(0.087±0.100)%和(0.008±0.010)%,显示出柠条的"肥岛效应"。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人工柠条林建植对荒漠草原区土壤质地和碳氮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协同演进作用。说明柠条林建植对于改善荒漠草原地区的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显著作用,但当进入老龄林阶段后土壤质地改善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柠条林 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荒漠草原 宁夏盐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9
7
作者 赵伟 杨明秀 +3 位作者 陈林 王磊 宋乃平 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3-731,共9页
为系统认识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把握灌草结构及人工林系统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搭建一个由不同林龄样地构成的研究序列,并开展灌丛内外植被季节性动态的跟踪监测与分析。结... 为系统认识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把握灌草结构及人工林系统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搭建一个由不同林龄样地构成的研究序列,并开展灌丛内外植被季节性动态的跟踪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草地和柠条林地草本层物种共计25种,分属于8个科23个属。16a柠条林物种数最多(16种),随着林龄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减少,中亚白草和隐子草等多年生禾草开始出现,但是优势种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则随林龄增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草本层植被盖度、生物量与物种数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气温变化的影响,但是灌丛的存在显著延滞了草本层植被经历春季干旱后的生长恢复速度,并以25a柠条林的生长节律变化最为突出。3)林龄显著改变了灌丛内外草本层植被盖度以及灌丛内草本层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林龄与季节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是林龄、季节以及空间异质性等因子交互作用下的产物,伴随人工柠条林的衰败,群落存在逐步向地带性植被演替的趋势,但是在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要优势物种情况下,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演替方向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柠条林 林龄 季节动态 草本层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微地形尺度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1 位作者 杨新国 陈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4-280,328,共8页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以荒漠草原自由放牧草地3种典型"覆沙—侵蚀"微地形地貌为对象,研究不同微地形地貌区域草地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土壤养分、地表枯落物和羊粪量、地表微高程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微地形坡面面积比例&...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以荒漠草原自由放牧草地3种典型"覆沙—侵蚀"微地形地貌为对象,研究不同微地形地貌区域草地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土壤养分、地表枯落物和羊粪量、地表微高程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微地形坡面面积比例>70%,地表微高程变化属中等变异强度(CV<1),表层土壤粗沙粒含量为80%,植被盖度为20%时,地表枯落物、土壤全磷和全氮、地表微高程深刻影响着植物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微地形坡面面积比例为50%,地表微高程变化属强度变异(CV>1),表层土壤粗沙粒含量为70%,植被盖度40%时,土壤全磷、地表微高程显著影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特征。荒漠草原风蚀作用形成的"覆沙—侵蚀"微地形地貌引起各非生物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作用,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不同微地形地貌特征约束条件下,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是各非生物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不同环境要素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很可能与放牧干扰强度存在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佘冬立 胡磊 +4 位作者 夏永秋 刘文娟 李虹 马建军 马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71-2381,共11页
为揭示灌区种植业氮磷流失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水量平衡与土壤物理化学吸附理论,构建了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轻简化模型,模拟了灌区玉米、小麦和水稻氮磷流失的时间特征与空间格局。模拟结果表明:灌区主要作物退水氮磷... 为揭示灌区种植业氮磷流失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水量平衡与土壤物理化学吸附理论,构建了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轻简化模型,模拟了灌区玉米、小麦和水稻氮磷流失的时间特征与空间格局。模拟结果表明:灌区主要作物退水氮磷流失量的时间变异大,玉米春灌流失量、小麦春灌头水流失量和水稻分蘖期流失量是各自灌水周期氮磷流失量的最高值;灌区农田总氮(TN)流失量(以N计)为887.51 t,玉米、小麦和水稻分别贡献了25%、8%和67%,平均氮流失系数为1.99%;灌区农田总磷(TP)流失量为48.05 t,玉米、小麦和水稻分别贡献了19%、18%和63%,平均磷流失系数为0.15%;种植业氮磷流失量最大的区县为平罗县,氮磷流失系数最大的区县为兴庆区,永宁县中部以及河东地区东部是氮磷流失的热点区域。该模型反映了农田管理、降水和土壤条件等过程对退水量和退水中氮磷浓度的影响,模型参数少、物理机制明确,可用于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种植业 面源污染 流失系数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盐池县粮食产量波动性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乃平 王兴 +2 位作者 杨新国 陈林 王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0-246,共7页
为了探索农牧交错带农业系统的波动机制,有效减缓系统波动,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和集对分析法(SPA),分析了宁夏盐池县1954-2013年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近60年盐池县粮食总产量以趋势性增... 为了探索农牧交错带农业系统的波动机制,有效减缓系统波动,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和集对分析法(SPA),分析了宁夏盐池县1954-2013年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近60年盐池县粮食总产量以趋势性增长为主,其方差贡献率为82.86%,同时伴随着显著的波动,其方差贡献率为17.14%。存在3 a、6 a、9 a准周期波动,其中3 a准周期的波动强度最大。(2)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灌溉耕地面积是引起粮食总产量趋势性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年降水量是引起粮食总产量3 a、6 a准周期波动的主要控制因子,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短期主控因子;引黄灌溉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为反向调节因子,其作用在粮食总产量突变点之后显著大于之前。(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气候依赖型农业向水文依赖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波动性 影响因子 宁夏盐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新宁 张慧 +1 位作者 张俊华 王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3,80,共9页
【目的】摸清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水平和风险状况,为宁夏枸杞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种植1,3,6,9,12,15和18年(弃耕2年)枸杞园,在距离枸杞植株主干3 cm、冠层正下方、冠层边缘和距冠层外缘5... 【目的】摸清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水平和风险状况,为宁夏枸杞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种植1,3,6,9,12,15和18年(弃耕2年)枸杞园,在距离枸杞植株主干3 cm、冠层正下方、冠层边缘和距冠层外缘50 cm 4个水平方向,及树冠正下方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 5个垂直方向分别采集土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土样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特征,运用风险商值法和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方法,评价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引起的环境风险和对人体的暴露风险。【结果】①宁夏枸杞园表层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量分别为ND~162.66 ng/g(平均37.33 ng/g)和ND~101.50 ng/g(平均24.30 ng/g)。水平方向上在树冠正下方2种农药残留量和检出率都较低。0~10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量均急剧下降。②种植1~12年,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枸杞园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量都有逐渐增大趋势。种植15年的土壤新烟碱类农药在80~100 cm土层有明显富集现象。③种植3~15年的表层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存在中等环境风险;种植3~12年在20~60 cm土层部分有中低风险,但60~100 cm土层均无潜在环境风险。④宁夏枸杞园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暴露风险主要以土壤摄入和皮肤接触为主;儿童对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潜在暴露风险远高于成人;目前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不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结论】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量较低,对土壤环境有中低风险,但对人体健康无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园 吡虫啉 啶虫脒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圈”模式的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及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2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7-759,共13页
为了解“3圈"模式下草地湿地沙地群落交错带植被分布格局及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2012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与沙边子村的草原向沙地过渡区设置一条长11.7 km的“3圈"样带,贯穿硬梁、坡地、滩地3种地貌,调查并分析植物群落及多... 为了解“3圈"模式下草地湿地沙地群落交错带植被分布格局及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2012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与沙边子村的草原向沙地过渡区设置一条长11.7 km的“3圈"样带,贯穿硬梁、坡地、滩地3种地貌,调查并分析植物群落及多样性与土壤水分、海拔、地表羊粪量、枯落物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记录草本植物56种,隶属于14科38属,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以及农田杂草类为主;草本植物盖度较禁牧前有所提高,但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仍然以沙生植物为主,植物多样性较低;地表枯落物量、地表羊粪量等干扰因素对其具有显著影响,是植物多样性的首要控制因子.2)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在第5级分类水平上将植被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将植被划分为5个群系,且DCA排序结果是TWINSPAN 5级分类在植被型层次上的空间体现;深层(60~80 cm)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枯落物含量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是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控制因子.总之,在“3圈"模式下,土壤水分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外在干扰作用导致草地群落空间变异性较强,斑块化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深层土壤水分资源的再分配影响着植物群落在景观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外在干扰因素则驱动了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未来的草地植被恢复应基于“3圈"地带土壤水分异域性基础上展开,深入认识土壤水分资源再分配与植被空间分布关系,合理、科学地恢复和重建荒漠草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3 圈"模式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城市中封闭湖泊的水量平衡实例研究
13
作者 陈娟 随金明 +4 位作者 赵伟 陈林 薛毅 安超平 宋乃平 《农业科学研究》 2019年第4期21-26,共6页
研究绿洲城市中封闭湖泊的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能够为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及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金波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2017年金波湖水位、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水量平衡... 研究绿洲城市中封闭湖泊的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能够为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及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金波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2017年金波湖水位、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出湖泊渗漏量,研究湖泊水量变化与气候、人工补水的关系,探讨影响湖泊水量的主要因素.2015—2017年观测时段内,金波湖补水量为量32.88~26.76万m^3,水位上升100~110 mm;渗漏量约为8.5万m^3-10.4万m^3,占湖泊总耗水量的48%~50%;蒸发量约为8.8万m^3-11.1万m^3,占总耗水量的50%~52%.降水对金波湖水量的影响微弱,水源补给、蒸发量和湖泊渗漏量是影响绿洲城市封闭湖泊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平衡 蓄水量变化 封闭湖泊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栏封育和放牧对盐池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2
14
作者 吴婷 宋乃平 +2 位作者 陈晓莹 李敏岚 陈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为揭示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寻找荒漠草原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出路,本试验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选取3对封育围栏与放牧围栏,对封育围栏和相邻放牧围栏的本底条件一致的灰钙土和风沙土样带采用样线法开展植物群落... 为揭示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寻找荒漠草原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出路,本试验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选取3对封育围栏与放牧围栏,对封育围栏和相邻放牧围栏的本底条件一致的灰钙土和风沙土样带采用样线法开展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运用多样性指数等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灰钙土上以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为主,风沙土上以一、二年生菊科为优势群落。封育围栏群落物种组成趋于稳定状态,而放牧围栏群落还处于不稳定的演替初期。围栏封育有利于提高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生物量、高度和盖度;灰钙土上植物的生长量显著高于风沙土。在植物物种相对较少的荒漠草原,封育禁牧能改变群落的物种结构,但不能显著增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风沙土上的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围栏放牧,围栏封育更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封育 围栏放牧 植物群落特征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照相法的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测定方法 被引量:9
15
作者 随金明 宋乃平 +4 位作者 薛毅 陈娟 陈晓莹 吴婷 李敏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64,共7页
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空间异质性与年季变化大。植被覆盖度是评价荒漠草原生态状况关键指标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快速、精准的测定方法。利用普通相机与ADC多光谱相机对地表拍照,结合监督分类、归一化差异指数法(以下简称NDI)提取地表植被... 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空间异质性与年季变化大。植被覆盖度是评价荒漠草原生态状况关键指标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快速、精准的测定方法。利用普通相机与ADC多光谱相机对地表拍照,结合监督分类、归一化差异指数法(以下简称NDI)提取地表植被覆盖度参数,并以20×20格网密度针刺法模拟结果为基准值,分析不同传感器及提取方式下的精度与适宜性。主要结果:(1)15×15格网密度针刺法可实现荒漠草原地表植被覆盖度高效、准确测定,当覆盖度高于60%时10×10格网密度最宜;(2)相比ADC多光谱照片及普通数码照片的监督分类,基于普通数码照片的NDI法能更准确提取荒漠草原植被低覆盖度,且较针刺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植被覆盖度 照相测定方法 针刺法 N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配比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梦露 陈彦云 夏皖豫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1,共8页
采用L 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肥料N、P、K、B配比对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品质、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的最佳肥料配比组合。结果表明,N 3(375)P 3(225)K 2(60)B 1(0)和N 3(375)... 采用L 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肥料N、P、K、B配比对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品质、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的最佳肥料配比组合。结果表明,N 3(375)P 3(225)K 2(60)B 1(0)和N 3(375)P 3(225)K 3(120)B 3(0.90)配比组合马铃薯块茎中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N 2(187.5)P 3(225)K 1(0)B 1(0)、N 2(187.5)P 2(112.5)K 2(60)B 2(0.45)、N 2(187.5)P 1(0)K 2(60)B 3(0.90)配比组合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品质;N 2(187.5)P 1(0)K 2(60)B 3(0.90)配比组合最有利于马铃薯块茎干质量的累积;N 3(375)P 3(225)K 1(0)B 3(0.90)配比组合最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N对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结果,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产量、品质俱佳的最佳肥料配比组合为N 3P 3K 2B 3,即N、P、K、B肥施用量分别为375、225、60、0.90 kg/h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肥料配比 N P K 渗透调节物质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