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慧 赵娅茹 +6 位作者 魏佳媛 吴梦瑶 李冰 孙浩楠 陈林 李学斌 庞丹波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5,共15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发表的4464篇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期揭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通过VOSviewer对WOS数据库中发文国家的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利用CiteSpace对WOS和CNKI数据库中发文机构的分析显示,在WOS数据库中发文量位居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CNKI数据库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最为活跃,但各研究团队的交流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该领域在两个数据库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变化的驱动作用,土壤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价值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固碳功能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化对荒漠草原猪毛蒿群落物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泽华 陈林 +3 位作者 张雅琪 龙进潇 李学斌 庞丹波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5,共15页
为探究灌丛化对猪毛蒿群落物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的影响,选取荒漠草原中沙冬青灌丛化样地开展植被调查。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去趋势对应分析(DCA)、方差比率、χ^(2)检验、联结系数(AC)、匹配系数(OI)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 为探究灌丛化对猪毛蒿群落物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的影响,选取荒漠草原中沙冬青灌丛化样地开展植被调查。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去趋势对应分析(DCA)、方差比率、χ^(2)检验、联结系数(AC)、匹配系数(OI)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法对猪毛蒿群落物种进行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猪毛蒿群落包含草本植物17种,半灌木植物3种,主要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主,群落组成复杂;灌丛化导致猪毛蒿群落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发生变化,其中随着灌丛化程度的降低,猪毛蒿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逐渐提高;中度灌丛化样地中猪毛蒿和多数物种表现出更高的生态位重叠,尤其与猪毛菜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为0.87,表明两者在资源需求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DCA排序结果表明在重度、中度和轻度灌丛化样地中,物种分布呈明显聚类现象,猪毛蒿和较多物种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未灌丛化样地中物种分布较为松散;重度、中度、轻度灌丛化和未灌丛化样地猪毛蒿群落总体联结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负联结、不显著正联结、不显著负联结和不显著负联结;χ2检验、联结系数(AC)、匹配系数(OI)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和总体联结性结果一致,物种间联结关系相对松散,独立程度较低,群落结构尚不成熟。综上,灌丛化会改变荒漠草原猪毛蒿群落物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导致猪毛蒿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建议选择和猪毛蒿等优势物种呈正联结关系的组合,以形成更为稳定的群落结构,从而增强草地的生态稳定性和恢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猪毛蒿群落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3
作者 李小聪 司浩宇 +7 位作者 李静尧 邱开阳 张硕 黄业芸 刘王锁 鲍平安 苏云 崔璐瑶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凋落物及表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全碳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全磷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全碳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小值为336.80 g·kg^(-1),全磷在2947 m有最大值为0.92 g·kg^(-1);凋落物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13.73 g·kg^(-1)。而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116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79.57 g·kg^(-1)、0.87 g·kg^(-1),土壤全氮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2947 m有最大值,为7.77 g·kg^(-1)。(2)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碳氮比(C:N)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碳氮比(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凋落物全氮与土壤有机碳、碳磷比(C:P)呈显著负相关(P<0.05),凋落物全磷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凋落物氮磷比(N:P)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氮磷比(N:P)、碳磷比(C: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凋落物碳磷比(C:P)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落物养分循环及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凋落物 垂直地带性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荒漠草原长期围栏封育恢复效应及其环境依赖性
4
作者 张艺斐 王兴 +5 位作者 潘海珠 孟晨 张祎 凡文帅 李莹莹 吕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529-8543,共15页
围栏封育是荒漠草原脆弱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方式,为揭示长期围栏封育后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效应及其轨迹,并探讨其对封育年限、降雨、温度、植被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依赖性。研究以中国北方荒漠草原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 围栏封育是荒漠草原脆弱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方式,为揭示长期围栏封育后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效应及其轨迹,并探讨其对封育年限、降雨、温度、植被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依赖性。研究以中国北方荒漠草原生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3年间165篇中英文文献的meta分析,整合99个独立试验的7109条数据:涵盖植被、土壤及微生物等66个属性参数,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围栏封育后,(1)植被结构(高度、盖度和密度)、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和功能(生物量、枯落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分别显著提升了30%-50%、10%-15%和20%-90%;土壤结构(团聚体)、养分(水分、全磷、全钾)及微生物活性(碳氮含量和土壤呼吸),分别显著提升了8%-30%;(2)植被结构与多样性在封育0-5年内显著恢复,但生态功能和过程(地上地下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土壤呼吸)的全面恢复,通常需要11-15年;(3)植被和土壤恢复存在显著的时间(4年和10年)、降雨(160 mm、250 mm和290 mm)和温度(3.5℃、6℃和8℃)阈值,阈值前后生态恢复效果和轨迹表现出显著差异。荒漠草原经历20多年围栏封育恢复:地上植被恢复较快,但土壤结构和功能恢复滞后,生态系统过程的稳定性尚未完全实现。生态系统恢复效应存在封育年限、降雨和温度多重环境阈值,且不同生态系统属性的恢复效果和轨迹,在环境阈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可作为长期封育草地的适应性管理的参考点;未来区域尺度整体多要素、多功能的综合恢复提升,需要在特定气候、植被类型下,采取生态恢复与生产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封育 植被恢复 土壤恢复 荒漠草原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张硕 郭艳菊 邱开阳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优势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并测定其C、N和P含量。结果表明:1)优势植物细根全碳、C꞉N与根际土壤C꞉P、N꞉P均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而根际土壤全磷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氮、全磷和根际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呈倒“V”型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常绿针叶林,与优势植物细根C꞉P的变化趋势相反。2)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碳与根际土壤有机碳(P=0.041)、全氮(P=0.016)、根际土壤C꞉P(P=0.013)、N꞉P(P=0.007)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海拔(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较低海拔(荒漠草原和浅山灌丛)出现了根际土壤磷限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生态化学计量比 细根 海拔梯度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生态分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子探究
6
作者 邱思涵 米丽娜 +1 位作者 杨秋琳 刘玉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0-279,289,共11页
[目的]探究宁夏全区及三个生态分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植被覆盖演变规律,识别影响因子,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方法]基于Sen氏趋势分析及M-K检验分析植被在时间和... [目的]探究宁夏全区及三个生态分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植被覆盖演变规律,识别影响因子,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方法]基于Sen氏趋势分析及M-K检验分析植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基于Hurst指数对未来变化的预测分析;基于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及交互分析,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1)宁夏全区及不同分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过程与格局存在明显的分异性规律。在年内,NDVI值呈单峰变化,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NDVI值四季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年际尺度上,近20年宁夏全区及不同分区植被NDVI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干旱带植被NDVI年均增长速度最高,说明植被恢复效果最显著;在空间上表明宁夏全区NDVI整体呈现良好的改善趋势,NDVI分布格局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2)宁夏及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稳定和改善的区域面积分别达47.1%,49.2%,远大于退化面积占比,进一步证明宁夏大部分区域植被变化处于持续恢复的态势;Hurst在0.5以上的占比93.2%,表明持续性增长是未来宁夏全区NDVI变化的主要特征,NDVI具有持续向好的变化趋势。(3)土壤水分是宁夏全区NDVI分化的主导影响因子。气候因素如降水量、年均温是影响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降水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研究区域植被NDVI大小的决定因素,二者交互作用对宁夏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虽然为次要因素,对宁夏的植被恢复也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宁夏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结论]近20年来,宁夏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生态分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南北高、中间低”格局。水热协同与生态工程分别主导自然与人为驱动机制,验证分区治理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宁夏 生态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2年宁夏不同生态分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7
作者 杨秋琳 米丽娜 +1 位作者 刘玉忠 邱思涵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目的]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同生态分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为该地区生态建设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基于2003—2022年遥感反演土壤水分、气象、植被覆盖NDVI、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趋... [目的]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同生态分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为该地区生态建设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基于2003—2022年遥感反演土壤水分、气象、植被覆盖NDVI、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Hurts指数以及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结果]①2003—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年均土壤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加区域占68.99%,减少区域占31.01%。从不同分区看,北部引黄灌区土壤水分缓慢下降(-0.022%/a),中部干旱带缓慢上升(+0.030%/a),南部山区显著上升(+0.107%/a),且2012年发生突变。空间分布上,土壤水分呈现“北部、南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多年平均土壤水分依次为北部引黄灌区(11.40%)>南部山区(10.70%)>中部干旱带(8.40%)。②基于Hurts指数预测结果,未来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分别约有49.09%,60.43%,62.91%的区域土壤水分将减少,需关注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盐渍化及干旱风险。③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NDVI和地形是影响土壤水分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降水的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2003—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和复杂性,未来土壤水分变化也将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NDVI、地形、降水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其时空分布。未来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科学的土壤资源管理策略,助力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宁夏回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人工植被推动下水分介导的系统响应、生态阈值与互馈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新国 刘春虹 +4 位作者 王磊 陈林 王兴 曲文杰 宋乃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4,共10页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生态恢复与重建 人工植被 生态互馈作用 生态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瑶 马红彬 +5 位作者 贾希洋 沈艳 周静静 闫鹏科 陆琪 王建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70,共8页
研究禁牧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期为该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选取未封育(放牧)、封育3~15a、水平沟整地后1~15a的土壤,分析0... 研究禁牧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期为该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选取未封育(放牧)、封育3~15a、水平沟整地后1~15a的土壤,分析0—10,10—20,20—30,3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试验区土壤微生物类群以放线菌为主,达到86.18%~94.43%,数量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含量,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随着草地封育年限增加呈上升变化,但水平沟措施下随着整地年限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种措施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相反,真菌数在封育6a和水平沟6a较低,分别为11.33,4.67cfu/g;(2)各处理下,0—40cm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整体呈现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有机碳等主要养分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3)相近恢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酶活性总体为封育草地高于水平沟(p<0.05);研究认为,禁牧封育较水平沟措施更有利于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水平沟 禁牧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生态学概念、学科特色、内容及指导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任涛 孙建财 周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92-7898,共7页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学科发展与区域生态特色相结合,已成为生态学特色学科方向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据。沙漠生态学以沙漠或沙漠化土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生物为研究对象,是沙漠学与生态学...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学科发展与区域生态特色相结合,已成为生态学特色学科方向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据。沙漠生态学以沙漠或沙漠化土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生物为研究对象,是沙漠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学科,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色。从沙漠生态学的概念和学科定位的角度,分析了沙漠生态学的学科特点和特色优势。基于此,沙漠生态学具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在学科层面上存在其他学科无法解决或者解决好的科学问题,并从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的角度分析了沙漠生态学形成独立学科方向的必要性。沙漠生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基础理论丰富与完善,有利于指导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原理、沙漠化逆转过程的恢复机理的全面系统研究,为沙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治理实践、沙漠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沙漠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凸显了沙漠生态学的特色学科方向对区域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生态学 概念 学科定位 区域特色 沙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柱模拟降雨对铜尾矿重金属淋溶进入下伏土壤的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婧 金安妮 +4 位作者 张扣扣 马娟 罗玲玲 任惠芹 钟艳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为探究铜尾矿重金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溶实验,配置初始pH=7.2的人工模拟雨水为淋滤液,采用柱状淋溶装置进行尾矿重金属淋出实验,探究中卫某铜尾矿重金属的淋溶释放特征,评估尾矿重金属淋溶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中Cu、Zn... 为探究铜尾矿重金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溶实验,配置初始pH=7.2的人工模拟雨水为淋滤液,采用柱状淋溶装置进行尾矿重金属淋出实验,探究中卫某铜尾矿重金属的淋溶释放特征,评估尾矿重金属淋溶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中Cu、Zn、As、Cd和Pb平均质量含量分别为2130.30、105.10、234.41、0.72和64.57mg·kg^(-1),均超出宁夏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淋溶10次后,尾矿中Cd、Zn、Pb、As、Cu等重金属的释放率分别为1.98%、0.32%、0.30%、0.15%、0.01%,即Cd的释放率最高.淋溶后,尾矿重金属质量含量明显下降,其中0~5cm深度尾矿重金属含量下降最多,As的释放量最大,重金属向下层迁移明显.尾矿中Cu、Pb、Cd和Zn主要淋失碳酸盐结合态,As主要淋失可交换态,As和Cd的淋溶风险较高.Cu是尾矿重金属中关键的生态风险因子,尾矿中Cd和Cu为高风险,As、Zn和Pb为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重金属淋溶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土地退化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长军 徐秀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1期339-339,341,共2页
分析了宁夏地区的土地退化现状,并从3个方面包括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水土流失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期为解决宁夏市土地退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退化 现状 对策 宁夏回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落物输入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何文强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曹萌豪 张雅琪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5-1763,共9页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组有效数据通过Meta分析,从枯落物输入改变、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揭示枯落物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添加使土壤pH降低2.2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分别提高3.99%、15.9%、9.82%和16.52%;枯落物去除使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C/N、铵态氮分别降低8.16%、4.02%、6.47%、5.09%、10.55%和8.86%。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调控。在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对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海拔对土壤pH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林分类型对土壤pH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得出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年均温是土壤pH的主要调控因子,年均降水量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调控因子;海拔是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的主要调控因子。枯落物输入改变后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显著发生变化,而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程度除了受到枯落物输入改变的调控,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差异化响应的驱动因素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输入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煤矿修复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怡琳 杨竟艺 +4 位作者 王永珍 赵文智 辛未冬 袁虹 刘继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毗邻草地(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陷阱法调查煤矿修复区及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解析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类群对煤矿修复的响应模式,确定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煤矿修复缩小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差异,但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并存在地域差异。西营河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导致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略有降低,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与活动密度相反。主要地表节肢动物科对煤矿矿区修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并存在区域差异,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平腹蛛科、微蛛亚科和隐翅虫科的活动密度,但显著降低了硬体盲蛛科和象甲科的活动密度;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步甲科活动密度,但降低了蚁科和狼蛛科的活动密度。p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全氮含量解释了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0.8%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草本地上生物量和海拔高度解释了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4.3%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总之,高寒山区人工覆土和植被建设引起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可以指示和评估煤矿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国家公园 煤矿矿区 生态修复 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指示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杨敏 刘任涛 +3 位作者 方进 郭志霞 赵璇 周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3-2732,共10页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只含有砂粒;SS,含有砂粒和粉粒;SSC,含有砂粒、粉粒和黏粒),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分布特征,阐明了土壤质地演变对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包括捕食性、植食性、杂食性和腐食性动物,其中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占据优势地位。(2)随土壤质地细化,捕食性与植食性动物个体数呈相反变化趋势,前者先降低后增加,而后者则为先增加后降低;但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呈增加趋势。(3)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SSC显著高于SS和S。具体表现为:与S和SS样地相比,SSC样地的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分别增加了0.70—3.95倍、0.45—1.23倍和0.50—1.33倍;其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了1.32—6.43倍、0.81—1.59倍和10倍以上。(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总体上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分布产生正效应。表现为:土壤质地既可对捕食性动物的类群数产生直接影响,亦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土壤质地对植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是通过草本植物的间接作用;土壤质地对杂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则是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间接作用。研究表明,随着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细化、土壤条件改善和草本植物增加,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级功能群的多样性增加,有利于食物链延长和稳定,并且捕食性动物亦可调控植食性动物分布,表征了上行-下行效应营养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土壤质地 地面节肢动物 功能群结构 固沙植被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农田汞健康风险评价及其土壤环境基准
16
作者 陈林 马建军 +9 位作者 李虹 陈轲林 王金保 王君梅 马俊花 岳翔 梁翔宇 马成 杨玲 马琨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60-1769,共10页
探究农田土壤-农产品Hg含量特征及其健康风险,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土壤环境基准,可为区域农田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协同采集859对土壤-农产品样品,测定宁夏农田Hg含量,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推导土壤环境基准值。结果... 探究农田土壤-农产品Hg含量特征及其健康风险,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土壤环境基准,可为区域农田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协同采集859对土壤-农产品样品,测定宁夏农田Hg含量,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推导土壤环境基准值。结果表明,宁夏农田土壤Hg含量分布在2.00×10^(-3)-4.01×10^(-1) mg·kg^(-1),平均值为3.40×10-2 mg·kg^(-1),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水果、蔬菜和其他谷物地最大含量均有超过宁夏土壤背景值的点位,说明部分样点土壤Hg具有累积性。所有农产品类型土壤中Hg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对儿童和成人均无非致癌风险。农产品中Hg平均含量3.37×10^(-3) mg·kg^(-1),处于中等及以上变异程度,低于国家限量值。从摄入农产品途径来看,Hg含量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指数较低,无食源性危害风险。推导出玉米、小麦、马铃薯、水果、蔬菜和其他谷物地土壤Hg的HC5值分别为6.73×10^(-1)、1.82、5.10×10^(-1)、1.16、1.25、1.22mg·kg^(-1),均小于国家标准(GB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3.40mg·kg^(-1)),说明标准对以上农产品类型土壤Hg的阈值要求宽松;而水稻地土壤临界值为1.35mg·kg^(-1),相比标准的风险筛选值(1.00mg·kg^(-1))大,说明国家标准较为严格。今后应加强研究区Hg含量的监测,并根据不同农产品对土壤Hg环境基准值进行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产品 汞含量 富集系数 物种敏感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佳媛 任侠 +8 位作者 袁丽丽 王晓勤 赵娅茹 李慧 李冰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庞丹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9-201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有助于解析土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认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热动态特征,从而揭示环境要素对碳循环的影响。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盐基离子、热重曲线特征、热稳定性参数及热稳定性驱... 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有助于解析土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认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热动态特征,从而揭示环境要素对碳循环的影响。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盐基离子、热重曲线特征、热稳定性参数及热稳定性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理化性质除容重(BD)、pH和有效磷(AP)外均呈现递增的趋势;盐基离子主要富集在低海拔地区;TG(Thermogravimetry,热重)曲线所反映的质量损失速率增大;DTG(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热重微分)曲线在中低海拔呈双峰趋势,在高海拔呈现单峰趋势;中低海拔TG-T50(SOC质量减少一半时对应的温度)相对较高;随海拔升高,Exo1/Exot(较低温度分解下SOC/总分解SOC)逐渐增加,而Exo2/Exot(较高温度分解下SOC/总分解SOC)逐渐减少,表明贺兰山西坡低海拔土壤有机碳的热稳定性较高;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水平更高;SOM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的主导因素。综上,贺兰山西坡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低海拔土壤有机碳含有更多耐热成分且相对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热稳定性 海拔梯度 盐基离子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云涛 邱开阳 +5 位作者 王玉娟 司浩宇 鲍平安 黄业芸 何毅 谢应忠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0,共9页
为深入了解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对N、P添加的响应,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自2020年开始,每年开展N、P添加试验,连续进行3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N肥选用尿素,P肥选用过磷酸钙,本文使用2022年9月的植... 为深入了解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对N、P添加的响应,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自2020年开始,每年开展N、P添加试验,连续进行3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N肥选用尿素,P肥选用过磷酸钙,本文使用2022年9月的植被调查数据。结果表明:(1)高水平N复合中、高水平P添加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高水平N复合中水平P添加显著降低了Simpson指数;(2)Godron稳定性分析发现,对照组欧式距离最大,群落稳定性最低;在单独添加P时,群落稳定性随着P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3)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高水平的N、P添加可以通过抑制荒漠草原植物生长,使得物种多样性降低,单独P添加以及中、低水平的P与高水平的N复合添加可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添加 退化荒漠草原 生态修复 欧式距离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53
19
作者 李学斌 陈林 +1 位作者 李国旗 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8-722,共5页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有29种6个变种,其中只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列入国家药典;甘草为深根性植物,主要通过地下水平根茎进行繁殖,由于其种子硬实率极高,自然状态下很少进行有性繁殖。从甘草的分布学特征、区划学特征和产区学特征阐述了甘草的生态学特征:甘草作为干旱地区的自然资源之一,生态幅度较宽,分布较广,亚洲中部古老而干旱的高原是其分布的中心,其中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是其主产区。通过种子繁殖、根茎无性繁殖和组培快繁分析了近年来甘草的繁殖技术的发展。同时,展望了建立多元化、科学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是中国甘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自然特征 分布 繁殖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土壤与植被的RDA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5 位作者 杨新国 陈林 刘秉儒 曲文杰 杨明秀 肖绪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7,共8页
土壤质量变劣是沙化的本质,核心内容为土壤物质流失,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土体构型的变化。弃耕前土壤沙化程度和性质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进程、演替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弃耕恢复草地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变劣是沙化的本质,核心内容为土壤物质流失,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土体构型的变化。弃耕前土壤沙化程度和性质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进程、演替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弃耕恢复草地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研究弃耕恢复草地随地表覆沙厚度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植被分布及其多样性变化与主要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覆沙厚度的增加植被由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向苦豆子群落转变;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由0.334降低到0.104,苦豆子的重要值由0增加到0.404。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从0.32增加到0.79,丰富度指数从0.13增加到0.40,均匀度指数从0.11增加到0.22。3)对弃耕地植物群落分布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分别为碳酸钙和全盐(0~10cm)、碳酸钙(10~40cm)。表层土壤碳酸钙含量的变化表征了地带性灰钙土的沙化程度和退化阶段,弃耕恢复草地当前植物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还是特定土壤退化状态约束下物种随机扩散竞争的适应性结果,覆沙厚度所决定的表层土壤环境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是主要的决定因子,土壤养分对植被的直接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恢复草地 覆沙厚度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