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33
1
作者 邓景成 高鹏 +4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田鹏 宋小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植被恢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气候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需求增加,承载力不足、耕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粮食产量下降、政策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利用节水措施以缓解水资源问题,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土地配置,从工程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入手,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建议,为以后更好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梯田土壤水分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发启 张玉斌 +1 位作者 佘雕 宋娟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128-130,共3页
水平梯田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旱作区农业高产与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在黄土残塬沟壑区的泥河沟流域,梯田具有比较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距田埂愈近,越靠近外部,越接近土壤表层,土壤湿度越小,土壤愈干旱,越近里面,... 水平梯田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旱作区农业高产与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在黄土残塬沟壑区的泥河沟流域,梯田具有比较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距田埂愈近,越靠近外部,越接近土壤表层,土壤湿度越小,土壤愈干旱,越近里面,且越向下,土壤湿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梯田 土壤水分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果园土壤Cl^-迁移积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全恩 王益权 +3 位作者 郭天文 马忠明 刘军 南丽丽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3-857,共5页
为揭示环境因子对果园表层土壤氯离子迁移累积的影响,为预防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指导,研究了果树生育期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氯离子的变化与环境因子(土温、土壤水分、蒸发量、降雨量、水分亏值、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 为揭示环境因子对果园表层土壤氯离子迁移累积的影响,为预防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指导,研究了果树生育期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氯离子的变化与环境因子(土温、土壤水分、蒸发量、降雨量、水分亏值、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0~25cm土层的微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对氯离子的迁移与累积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0~5cm土层为氯离子聚集层,10~15cm土层为氯离子传导层。本研究认为10~15cm土层是半干旱地区环境因子对土壤性质直接作用与影响的临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 迁移累积 环境因子 相关性 果园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孔材与环孔材树种枝干、叶水力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左力翔 李俊辉 +1 位作者 李秧秧 赵丽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087-5094,共8页
为揭示散孔材与环孔材树种树木水分生理特性的差异,选取了常见的3种散孔材落叶树种(毛白杨、法国梧桐和樱花)和3种环孔材落叶树种(刺槐、合欢和白蜡),研究了其枝干与叶水力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协调性。结果表明:3种环孔材树种枝干横截面积... 为揭示散孔材与环孔材树种树木水分生理特性的差异,选取了常见的3种散孔材落叶树种(毛白杨、法国梧桐和樱花)和3种环孔材落叶树种(刺槐、合欢和白蜡),研究了其枝干与叶水力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协调性。结果表明:3种环孔材树种枝干横截面积基础上的最大比导水率(Ks-max)大于3种散孔材树种,但其木质部对空穴化的脆弱性(P50branch)高于散孔材树种,6种树木枝干的水分传输能力和抵抗空穴化能力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权衡关系。3种散孔材与3种环孔材树种的叶最大水力导度(Kl-max)和水力脆弱性(P50leaf)并无显著差异;对于3种散孔材树种,叶的水力脆弱性要高于枝干,但对3种环孔材树种而言,枝干的水力脆弱性要高于叶。6种树木枝干和叶的水力学性质(Kmax、P50)之间并无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散孔材与环孔材树种的枝干水力学特性有明显差异,但叶水力学特性无差异;枝干与叶水力学性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孔材 环孔材 枝干和叶 水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萌娟 翟亚萍 李鸣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3-537,共5页
对1012份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30±2.69%;脂肪平均含量为16.76±1.41%,说明陕西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60.05±2.48%。... 对1012份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30±2.69%;脂肪平均含量为16.76±1.41%,说明陕西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60.05±2.48%。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4**)。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与生育日数正相关与株高负相关,其程度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而脂肪含量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色、粒形的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不同粒色、粒形和结荚习性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无限结荚习性、籽粒为黑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籽粒为双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低。研究结果为大豆品质育种选择亲本和杂交后代处理的提供依据,并筛选了12份高蛋白和大粒的品种供育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资源 蛋白质 脂肪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环境因子与果园表层土壤水溶性Na^+累积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全恩 王益权 +3 位作者 郭天文 马忠明 刘军 南丽丽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91-2396,共6页
综合环境因素影响下土壤中钠的迁移和累积是阐明土壤次生盐渍化演替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的3个有代表性的盐渍化果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苹果(Malus pumila Mill.)树生长危害期(4—8月)的环境因子(果园... 综合环境因素影响下土壤中钠的迁移和累积是阐明土壤次生盐渍化演替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的3个有代表性的盐渍化果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苹果(Malus pumila Mill.)树生长危害期(4—8月)的环境因子(果园近地面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潜在蒸发量、降雨量、土温、土壤水分)进行定点定位监测以及果园土壤表层不同土层水溶性Na+的定期采样分析,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半干旱地区果园表层土壤水溶性Na+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升高有利于表层不同土层水溶性Na+的累积,空气相对湿度增大能抑制表层不同土层土壤水溶性Na+的累积。不同土层水溶性Na+的含量与土温呈正相关关系,与0~2cm、2~5cm、10~15cm、15~20cm、20~25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5~1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水分亏值分别与0~2cm、2~5cm、10~15cm、15~20cm、20~25cm土层水溶性Na+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5~10cm土层水溶性Na+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并科学的提出表层土壤5~10cm土层是水溶性Na+对环境因子(蒸发量与降雨量)反应的灵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Na^+ 环境因子 表层土壤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有机肥料资源及利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冯琛 高红兵 张权峰 《陕西农业科学》 2006年第2期70-71,共2页
论述了我省目前有机肥料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指出当前我省有机肥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陕西省 有机肥料资源 利用现状 问题及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窑洞笼养鸡环境调控效果分析
8
作者 李艳芳 权富生 +2 位作者 杜方义 张国云 常海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通过窑洞鸡舍环境调控,冬季在外界温度低于-10℃时,末调控组环境温度达到5.32℃以上,最高 12.14℃,调控组环境温度可达到9.78℃以上,最高达到15.17℃。夏季调控组比对照组舍内温度低1-2℃。窑洞鸡舍对环境温度调控能力有限,夏季和冬... 通过窑洞鸡舍环境调控,冬季在外界温度低于-10℃时,末调控组环境温度达到5.32℃以上,最高 12.14℃,调控组环境温度可达到9.78℃以上,最高达到15.17℃。夏季调控组比对照组舍内温度低1-2℃。窑洞鸡舍对环境温度调控能力有限,夏季和冬季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升降。冬季比夏季窑洞对环境温度的调控效果好。窑洞鸡舍湿度冬季调控组比对照组低,夏季调控组与对照组接近。冬季窑洞鸡舍有害气体CO2和 NH3的含量比夏季高。NH3的含量在冬季和夏季均高于1.5 mg/m3的标准要求。但通过环境调控,舍内CO2 的含量调控组明显比对照组低,低于1500 mg/m3含量的标准要求。NH3的含量调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窑洞鸡舍对NH3的含量调节通过自然通风换气的手段能力有限,需要采取其它措施。产蛋率冬季调控组比对照组提高19.37%,夏季调控组比对照组提高6.54%。冬季比夏季提高产蛋幅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洞笼养鸡 环境调控 产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性土壤剖面中N_2O排放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26
9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3 位作者 Ove Emterdy 李生秀 赵护兵 马林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02-809,共8页
用田间原位土壤探头测定法和乙炔抑制未扰动土柱法 ,对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异。季节变化与田间水分因子密切相关 ,N2 O高峰常出现在灌水 (降水 ) 3天后 ,施... 用田间原位土壤探头测定法和乙炔抑制未扰动土柱法 ,对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异。季节变化与田间水分因子密切相关 ,N2 O高峰常出现在灌水 (降水 ) 3天后 ,施肥处理和对照的趋势完全一致。全年中八月份各土层N2 O浓度最高 ;在最高峰值时 ,施肥处理的N2 O浓度几乎是对照处理的 2 .5倍。土壤剖面中N2 O的浓度的顺序是 1 0cm <30cm <1 50cm <90cm <60cm ,以 60~90cm土层最高。影响黄土性土壤反硝化的主要因子是作为微生物能源和碳源的有机物质 ,在碳源充足时 ,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和水分因子是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性土壤 硝化作用 时间变异 空间变异 反硝化作用 氧化亚氮 气体排放 排放通量 土壤氮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墒和磷肥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孟晓瑜 王朝辉 +3 位作者 杨宁 杨荣 章孜亮 赵护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83-1090,共8页
在陕西杨凌渭北旱塬进行5年定位试验,在施N 160 kg/hm2的基础上,设施P2O5 0、50、100、150 kg/hm2 4个施磷水平,结合5年降水情况,分析了播前底墒、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7~9月的降水是决定渭北旱塬小麦... 在陕西杨凌渭北旱塬进行5年定位试验,在施N 160 kg/hm2的基础上,设施P2O5 0、50、100、150 kg/hm2 4个施磷水平,结合5年降水情况,分析了播前底墒、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7~9月的降水是决定渭北旱塬小麦播前底墒的关键因素,两者呈线性相关,夏季每增加1 mm降水,土壤贮水增加0.5mm。因此要保持这一地区小麦稳产或高产,底墒应保持550 mm左右,夏季降水应有380 mm左右。夏季降水充足的年份,施磷量增加造成的下一季小麦播前底墒下降不明显;降水偏少的(<350 mm)的年份,合理施磷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导致生育期内对土壤水分消耗较多,降低土壤含水量,使前季小麦每增施磷50 kg/hm2,下季小麦播前底墒减少9~12 mm。除底墒外,关键生育期的充足降水也是保证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每毫米播前底墒能形成9.0~9.9 kg/hm2、生育期降水形成28.6~33.3 kg/hm2小麦子粒产量。施磷水平决定了作物生物量、产量高低;底墒决定了水分和磷肥利用的程度或水平,同时水分也制约着作物累积的干物质向收获器官(子粒)转移的多少或比例。在底墒充足的年份,较低的施磷量,就可实现较高的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底墒较差的年份,则要求较高的磷肥投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冬小麦 产量 底墒 水分利用效率 磷肥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李军 陈兵 +6 位作者 李小芳 赵玉娟 次仁央金 蒋斌 胡伟 程积民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9-1445,共17页
人工林地土壤干燥化正在日益严重的威胁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在黄土高原3个植被类型区广泛观测苹果、刺槐、油松、辽东栎、狼牙刺、沙棘和柠条等23种不同立地和树龄林地深层土壤湿度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林地土壤含水量、土... 人工林地土壤干燥化正在日益严重的威胁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在黄土高原3个植被类型区广泛观测苹果、刺槐、油松、辽东栎、狼牙刺、沙棘和柠条等23种不同立地和树龄林地深层土壤湿度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林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和土壤干燥化强度,定量评价了各类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3种林地0~1000 cm土层土壤湿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依次为10.84%、1409.8 mm和446.6 mm,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各类林地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超过500 mm,每年多消耗土壤水分36.8 mm。林地土壤水分过耗量和耗水速度以中部半干旱森林草原区最高,南部半湿润森林区相对较低。林地土壤干燥化速度为:柠条和狼牙刺林地〉油松林地〉刺槐和沙棘林地〉苹果园地和辽东栎林地;(2)除林龄较短的苹果、沙棘和柠条林地外,各类林地在300 cm以下深层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荒草地土壤湿度和土壤稳定湿度值,林地深层土壤湿度表现为阳坡低于阴坡、坡地低于平地,最大耗水深度接近或超过1000 cm。随林龄增长,林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3)23种林地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为51.6%,达到中度(偏重)干燥化强度,林地土壤干层厚度达到或超过800 cm,随着降水量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偏旱区趋势性减少,林地土壤干燥化强度趋于强化,土壤干层厚度趋于增加。土壤干燥化强度和土壤干层厚度表现为:油松、辽东栎、狼牙刺和柠条林地〉刺槐林地〉苹果和沙棘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地 土壤湿度 土壤干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83
12
作者 师江澜 刘建忠 吴发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5-212,共8页
概括总结了近六十多年来保护性耕作在关键技术、配套机具、技术效益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所取得进展,评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我国应把保护性耕作区划、不同生态经济区的农机与农艺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及其技术规程作为研究的重... 概括总结了近六十多年来保护性耕作在关键技术、配套机具、技术效益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所取得进展,评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我国应把保护性耕作区划、不同生态经济区的农机与农艺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及其技术规程作为研究的重点与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研究进展 评价 关键技术 配套机具 技术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渭北旱塬红富士苹果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涛涛 翟丙年 +2 位作者 李永刚 刘玲玲 韩明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1-596,共6页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对旱地红富士苹果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长富二号’苹果品种为试材,在生草覆盖和清耕制下设置五个不同施肥处理,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在清耕和生...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对旱地红富士苹果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长富二号’苹果品种为试材,在生草覆盖和清耕制下设置五个不同施肥处理,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在清耕和生草覆盖下,不同肥料配比使坐果率分别提高14.24%~27.00%和49.90%~89.10%、干径分别增加29.03%~61.29%和63.84%~104.06%、春梢长度分别增加9.09%~22.02%和21.43~37.69%、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1.09%~21.56%和19.41%~52.88%;与清耕相比,生草覆盖显著增加干径15%和提高单株产量6.84%。【结论】生草覆盖并配合施用有机无机肥是旱地果园提高树体生长发育、获得高产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有机无机配施 旱地 生草覆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高含水率奶牛粪便好氧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邵淼 杨淑英 +1 位作者 张增强 康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2-989,共8页
针对奶牛养殖场粪便含水率高,堆肥处理成本高的特点,采用以干燥玉米秸秆为调理剂,在较高初始含水率条件下(70%~80%),进行了强制通风堆肥槽和翻转式堆肥仓的对比试验,并且探讨了晾晒脱水作为预处理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堆... 针对奶牛养殖场粪便含水率高,堆肥处理成本高的特点,采用以干燥玉米秸秆为调理剂,在较高初始含水率条件下(70%~80%),进行了强制通风堆肥槽和翻转式堆肥仓的对比试验,并且探讨了晾晒脱水作为预处理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堆体升温迅速,且均在50℃以上维持8~12d,满足堆肥无害化的卫生标准(GB7959—1987)要求。至堆肥结束时,各处理含水率均降至40%以下,C/N均降至20以下,WSOC均低于16g·kg-1,NH4+-N含量均低于0.4g·kg-1;除采用堆肥槽在初始含水率为65%下堆肥NH4+-N/NO3--N>3尚未腐熟完全外,其他处理NH4+-N/NO3--N均小于0.5,腐熟情况较好;所有处理的GI均大于50%,其中采用堆肥槽在较高初始含水率堆肥和晾晒预处理后堆肥GI已达80%,基本消除了植物毒性。采用较为开放的堆肥槽时,以玉米秸秆作调理剂,在较高的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堆肥效果更好;以晾晒脱水作为预处理后堆肥,可减少所需调理剂的用量,节约了堆肥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粪便 含水率 玉米秸秆 晾晒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多流向算法的流域坡度与坡长估算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宏鸣 杨勤科 +1 位作者 李锐 刘晴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9-164,I0005,共7页
地形(LS,slope length factor and slope steepness factor)因子是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R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应用到流域或区域尺度时较难提取的因子。基... 地形(LS,slope length factor and slope steepness factor)因子是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R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应用到流域或区域尺度时较难提取的因子。基于坡面水文学和土壤侵蚀学,对流域地形因子的原理、方法、流程进行了讨论。考虑了三维坡面水流发散和汇聚、泥沙沉积、沟道截断等条件,基于GIS技术,提出了基于多流向的地形因子估算方法,设计了LS_TOOL工具。该方法与已有AML(ARC Macro Language)和C++方法计算的坡度坡长结果在空间分布、运行效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多流向方法,计算合理,符合地形因子计算的值域范围;空间结构比AML和C++方法好,与地形相关性较高;效率远高于AML方法,由于增加了沟道提取,其效率稍低于C++方法。该方法可方便的应用于流域和区域尺度下的地形因子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侵蚀 模型 土壤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地形因子 沟道 累积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会民 刘红霞 +2 位作者 苗艳芳 李友军 高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6-49,共4页
研究了豫西褐土区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的效果。结果表明,施钾量(K2O)在0~112.5 kg/hm2的范围内,随施钾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各生育期总茎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施用钾肥对旱地冬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 研究了豫西褐土区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的效果。结果表明,施钾量(K2O)在0~112.5 kg/hm2的范围内,随施钾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各生育期总茎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施用钾肥对旱地冬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7.9%~15.7%,最高产量(4 336kg/hm2)的施肥量(K2O)为114.2 kg/hm2,经济最佳产量(4 275.7 kg/hm2)的施肥量为77.4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褐土 冬小麦 钾肥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雾山铁杆蒿茎叶浸提液对封育草地四种优势植物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30
17
作者 王辉 谢永生 +1 位作者 杨亚利 揣峻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013-6021,共9页
为了揭示铁杆蒿群落在植被演替中的作用,通过研究铁杆蒿茎叶浸提液对铁杆蒿草地4种优势植物(百里香、大针茅、本氏针茅和赖草)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干扰,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铁杆蒿浸提液(甲醇浸提液和水浸提液)使得百里香、大针茅、本... 为了揭示铁杆蒿群落在植被演替中的作用,通过研究铁杆蒿茎叶浸提液对铁杆蒿草地4种优势植物(百里香、大针茅、本氏针茅和赖草)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干扰,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铁杆蒿浸提液(甲醇浸提液和水浸提液)使得百里香、大针茅、本氏针茅和赖草的种子发芽指数降低,发芽率、芽长和根长低于对照,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延长达1.13—2.16 d。而低浓度浸提液(0.005 g/mL)使得百里香的发芽要高于对照11.63%(水浸提液)、15.12%(甲醇浸提液)。在幼苗生长期,铁杆蒿浸提液对4种受试植物幼苗芽和根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对植物的化感作用强度不同,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强,0.1 g/mL相对其他浓度有显著性差异;其中0.005 g/mL浸提液对本氏针茅和赖草的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幼根生长高出对照19.00%、16.06%,水浸提液对幼芽促进了2.33%、9.06%,在0.1 g/mL浓度下,本氏针茅或大针茅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芽长和根长抑制率为100%;同一浓度下的不同浸提液对植物的抑制作用也不同,其中百里香对铁杆蒿浸提液的敏感度是最低的;甲醇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要强于水浸提液。在封育过程中,百里香群落向铁杆蒿群落的过渡,铁杆蒿的化感作用是该草地演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杆蒿 植被演替 化感作用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区红富士苹果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54
18
作者 朱德兰 王文娥 楚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155,共4页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的水资源状况和施肥现状,以农民能够承受的施肥、灌水标准为基础,进行了水肥耦合试验.以肥料配比(A)、施肥纯量基准(B)、灌水量(C)、灌水时间(D)作为试验因子,利用4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经过2 a试验,分析不同...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的水资源状况和施肥现状,以农民能够承受的施肥、灌水标准为基础,进行了水肥耦合试验.以肥料配比(A)、施肥纯量基准(B)、灌水量(C)、灌水时间(D)作为试验因子,利用4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经过2 a试验,分析不同水肥组合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净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性顺序是:施肥量(B)-灌水时间(D)-肥料配比(A)-灌水量(C);对净增值率的重要性顺序是:肥料配比(A) -施肥量(B)-灌水时间(D)-灌水量(C).最优的处理组合均为:A1 B3 C2 D1.即N∶P∶K=1∶1∶2,施肥量基准0.6 kg, 灌水时间为冬灌+花前期+幼果期+膨大期,灌水定额为82.5 m3/hm2.同时说明果树对肥的需求比对水的需求更为迫切,且果园土壤中钾肥最为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净效益 红富士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和放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陈芙蓉 程积民 +2 位作者 于鲁宁 李媛 吴艳芹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9-1084,共6页
采用收割法和土柱法研究封育和放牧两种方式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放牧区相比,封育显著提高了草原植被的盖度和高度,增加了生物量(地上和地下)。2)封育区与放牧区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均呈... 采用收割法和土柱法研究封育和放牧两种方式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放牧区相比,封育显著提高了草原植被的盖度和高度,增加了生物量(地上和地下)。2)封育区与放牧区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均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或T字形的锯齿状分布。地下生物量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符合指数函数减小规律。3)地下各层生物量变化幅度很大,其中0~10 cm土层与20~30、30~40、40~50 cm土层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与放牧区相比,封育区在0~50 cm各层的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放牧区。4)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值偏大,与当地干旱的气候有关。由于水分条件的不同,封育区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值大于放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放牧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小麦幼苗生长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罗来超 苗艳芳 +2 位作者 李生秀 魏鑫 都开彬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4,1,共4页
在水培条件下分别施用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及20%铵态氮+80%酰胺态氮,研究了3种氮素形态4种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根系生理特性及氮素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对小麦幼苗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硝态氮处理下,小麦叶重、总生... 在水培条件下分别施用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及20%铵态氮+80%酰胺态氮,研究了3种氮素形态4种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根系生理特性及氮素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对小麦幼苗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硝态氮处理下,小麦叶重、总生物量最高,日增重高于铵态氮34.5%;硝态氮肥可以提高根干重和根冠比,并可提高根系中的可溶性糖、硝酸还原酶(NRA)活性,氮素吸收效率和偏生产率最高。较好地印证了在水培条件下,小麦喜好硝态氮营养,硝态氮的增效优于其他氮素形态,混合氮源次之,铵态氮略高于酰胺态氮,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小麦幼苗 根系特性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