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膨润土对黄绵土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1
作者 张咏琪 马东豪 +3 位作者 谢越 霍亚文 杨熙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1026,共9页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施有机物料、膨润土与有机物料配施两种处理模式,探究了膨润土添加对黄绵土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物料的秸秆还田(S)、施用有机肥(O)、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SO)、木本泥炭+生物...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施有机物料、膨润土与有机物料配施两种处理模式,探究了膨润土添加对黄绵土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物料的秸秆还田(S)、施用有机肥(O)、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SO)、木本泥炭+生物激发剂(WE)处理均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4.0%、30.5%、23.9%、30.8%,且在配施0.2%的膨润土(B)后有机碳增加量可进一步提高到14.8%(BS)、35.1%(BO)、26.2%(BSO)、31.8%(BWE);(2)添加膨润土的秸秆还田处理(BS)和秸秆还田+有机肥处理(BSO)较CK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大团聚体(>0.25 mm)的质量分数(增幅分别为7.8%和8.3%),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增强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3)膨润土添加可以较为明显地提升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B、BS、BO、BSO、BWE处理下MAOC含量较CK、S、O、SO、WE处理分别提升了20.6%、28.2%、9.5%、9.6%、1.4%,且配施有机肥还可以同时提升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其中BO和BSO处理分别比O和SO处理提升了16.9%和11.7%;(4)膨润土的添加可以通过提高土壤矿物结合态碳饱和容量,降低土壤碳饱和亏缺量,提高土壤固碳速率。此外,通过随机森林分析发现,碳酸钙是碱性钙质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膨润土的添加有利于缓解碳酸钙对有机质积累的负效应。总之,添加膨润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钙质土 干旱半干旱区 地力提升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2
作者 曹菲 周静 +5 位作者 辛雨润 熊鸿 王一浩 王晨沣 刘梦云 王小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31-4445,共15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过度密植使该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到达上限,部分地区植被出现退化现象。为探究毛乌素沙地区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利用MODIS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及...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过度密植使该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到达上限,部分地区植被出现退化现象。为探究毛乌素沙地区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利用MODIS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及气象数据,采用趋势与突变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旨在厘清毛乌素沙地绿洲化过程中,植被变化态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同时揭示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绿洲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2年生长季,毛乌素沙地植被改善明显,76%以上区域NDVI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2)毛乌素沙地以草地为主,突变与趋势分析发现区域NDVI增速在2009年后开始变缓,草地未来存在退化的潜在风险。(3)植被在生长季对气候的响应存在0—2个月的滞后,区域气候的暖湿化与降水量分配是促进植被生长与空间分异的关键,而低温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各类植被的生长。(4)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草地并促进裸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25%)向草地的转移,同时也有部分草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0.73%)转化为农田。探究了绿洲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趋势,揭示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绿洲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能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NDVI 趋势分析 滞后效应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娄]土夏玉米-冬小麦作物体系硫铵替代减磷增效研究
3
作者 董海霞 胡捧娟 +5 位作者 范浩博 赵云 高明霞 杨学云 冯浩 孙本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2,共8页
[目的]研究石灰性土壤上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措施的效果,为夏玉米-冬小麦体系合理施用磷肥和维持作物高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设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实施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模式,共含有对照(CK,不施磷肥)、常规施磷(CP,年施磷... [目的]研究石灰性土壤上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措施的效果,为夏玉米-冬小麦体系合理施用磷肥和维持作物高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设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实施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模式,共含有对照(CK,不施磷肥)、常规施磷(CP,年施磷量180 kg P_(2)O_(5)/hm^(2),撒施)、减施磷肥(RP,年施磷量134 kg P_(2)O_(5)/hm^(2),条施)、减磷结合硫铵替代尿素(RPSA,施磷量与RP相同,条施)4个处理。作物收获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测定玉米和小麦产量、磷肥效率、pH及土壤磷水平。小麦拔节期测定根系形态、菌根侵染率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施磷处理(CP,RP和RPSA)的玉米和小麦籽粒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7.3%~24.8%和5.1%~19.0%;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微生物量磷(MBP)显著提高;除RP外,施磷处理的土壤pH均显著降低。施磷处理间,2018-2019年度RP较CP产量显著降低14.6%,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显著提高。RPSA较RP土壤pH显著降低,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和根系形态及菌根侵染率均显著提高。土壤pH与土壤磷水平、小麦根系形态指标和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DA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小麦菌根侵染率、根系形态和产量的最重要环境因子。[结论]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调控措施可以降低石灰性土壤pH,提高土壤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含量,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并提高菌根侵染率,是石灰性[土娄]土夏玉米-冬小麦体系有效的磷肥减施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铵替代尿素 减磷增效 根系形态 菌根侵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品种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4
作者 胡捧娟 范浩博 +6 位作者 李海强 祁帅 宋舒宁 高明霞 曹翊 杨潇 孙本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0-1352,共13页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选择适合石灰性土壤的磷肥品种,提高作物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和降低土壤磷素累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在陕西关中石灰性塿土上开展冬小麦−夏玉...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选择适合石灰性土壤的磷肥品种,提高作物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和降低土壤磷素累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在陕西关中石灰性塿土上开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施磷肥对照(CK),及分别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CM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聚磷酸铵(APP)处理。成熟期调查作物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采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磷组分含量,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磷组分与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与CK相比,5个磷肥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玉米作物体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56.8%~100.0%、30.8%~50.8%和39.6%~66.0%,以APP处理下的作物产量最高。与CMP相比,SSP、MAP和AP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磷肥利用率,而DAP降低了磷肥利用率。与CK相比,所有施磷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但随时间变化动态特点有所不同。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表现为APP>SSP>MAP>CMP>DAP>CK。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及磷肥利用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磷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态和中活性态磷含量,对稳定态磷没有显著影响。与CK相比,施磷处理的NaHCO_(3)-Po显著降低。SSP和APP处理土壤Resin-P及SSP处理土壤NaOH-Pi和NaOH-P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SP处理土壤NaHCO_(3)-Pi含量最高,其次是MAP和APP处理。MAP处理土壤D.HCl-Pi含量最高。与CK相比,SSP和APP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态磷(LP)占比,降低了中活性态磷(M-LP)占比,SSP和MAP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稳定态磷(OP)占比。土壤磷组分Resin-P、NaHCO_(3)-Pi、NaOH-Pi、D.HCl-Pi和LP含量与土壤Olsen-P极显著正相关,Resin-P、NaHCO_(3)-Pi、D.HCl-Pi和M-LP与作物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土壤LP、M-LP和OP通过相互转化对土壤Olsen-P和作物产量有直接或间接的正向影响,OP和MLP对LP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29和0.548,LP、M-LP和OP对作物产量的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829、0.846和0.571。【结论】施磷主要通过影响活性和中等活性磷含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磷有效性。石灰性土壤施用SSP、MAP和APP的增产效果好于CMP和DAP处理。这是因为施用MAP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等活性磷D.HCl-Pi含量;施用SSP和APP显著提升土壤活性磷中的Resin-P和NaHCO_(3)-Pi含量,以及中等活性磷中的NaOH-Pi和NaOH-Po含量。石灰性土壤上推荐施用SSP、MAP和APP,其中APP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石灰性土壤 磷肥品种 土壤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旱作雨养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超 段淑方 +4 位作者 高明霞 杨学云 张树兰 冯浩 孙本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175,187,共9页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采样测定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塑性、容重和水分特征曲线,通过V-G模型获得土壤水分特性参数和孔径分布,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单施N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幅6.8%)、容重(8.7%)和降低塑性指数(3.0%);其他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31.4%~78.4%)、阳离子交换量(1.5%~7.7%)、上塑限(8.1%~14.8%)、下塑限(7.9%~18.7%)和塑性指数(8.3%~10.4%),其中,MNPK处理增幅最大。所有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可用V-G模型很好地进行模拟。与C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39.0%)、凋萎系数(64.7%)、有效含水率(22.5%)、速效含水率(18.1%)和迟效含水率(37.5%),而其他施肥仅提高部分土壤水分特性指标。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大孔隙比例,MNPK,NPK和N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小孔隙比例提升。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和塑性指数对土壤水分特性指标变异的总解释度达99.99%(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55.2%,p=0.034)和阳离子交换量(40.7%,p=0.022)贡献显著。[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率,更好地改善土壤持水和供水性能,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的施肥模式。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持水性越强和有效水越多,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是提高旱作雨养农田水分保蓄和利用效率的首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农田 长期施肥 土壤理化特性 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杼祺 胡振宏 +1 位作者 何鲜 黄志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木质残体分解是森林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微生物是影响其分解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已逐渐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然而当前对木质残体微生物构建的研究内容较为零散,基于此,本文进行了... 木质残体分解是森林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微生物是影响其分解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已逐渐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然而当前对木质残体微生物构建的研究内容较为零散,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综述。1)微生物通过在木质残体不断定殖和竞争维持了其群落的动态平衡。木质残体微生物来源主要包括残体自身、大气以及土壤。定殖过程在分解的各个阶段均会发生,主要包括微生物进入基质后发生的竞争和资源捕获。2)土壤、木质残体特性、气候是影响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形成的3个要素,三者均会作用于微生物源和定殖过程。3)土壤环境会影响其微生物群落,也会改变与其接触的残体水分和养分等特性。木质残体特性的差异会影响资源的可得性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随着分解进行,微生物群落形成会从初期以随机过程主导转变为确定过程为主导。气候会通过温度与湿度2种气候因子作用于土壤与木质残体,表现形式主要为大气候、小气候及全球气候变化。该领域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关注早期定殖者及不同分解阶段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对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形成过程的影响。2)加强木质残体资源变化情况与对应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功能特性的研究。3)将木质残体分解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养分循环联系起来。4)选择靶向宏基因组联用等技术辅助进行研究。综上,本文总结了森林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形成机制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与前景,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的维持以及森林固碳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微生物 木质残体 土壤 分解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海强 祁帅 +6 位作者 李改民 于艳梅 柴泽宇 高明霞 杨学云 冯浩 孙本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0-307,共8页
【目的】比较磷肥减施结合调控措施的效果,为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实现区域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田间试验在陕西关中地区土上进行了3年。共设5个处理:不施磷肥(CK),推荐施磷量撒施... 【目的】比较磷肥减施结合调控措施的效果,为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实现区域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田间试验在陕西关中地区土上进行了3年。共设5个处理:不施磷肥(CK),推荐施磷量撒施(RP),减施15%推荐施磷量条施(85%RP),以秸秆包裹磷肥条施(St85%RP),85%RP结合硫酸铵替代尿素(Am85%RP)。于作物收获期测定小麦和玉米产量、磷肥效率、土壤磷库和作物菌根侵染率。【结果】与CK相比,除85%RP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显著提高,其他施磷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总产量(增幅17.1%~32.6%)、小麦籽粒总产量(增幅8.9%~12.8%)以及玉米小麦总产量(增幅13.1%~22.5%)。除85%RP处理2018年玉米籽粒和2020年小麦籽粒产量显著低于RP处理外,其余减磷处理均与RP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与RP处理相比,85%RP、St85%RP和Am85%R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磷素回收率、表观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与85%RP处理相比,St85%RP处理显著提高了磷肥利用率,而Am85%RP处理则提高不显著。与CK相比,所有施磷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含量。与RP处理相比,85%R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显著下降,但St85%RP与Am85%R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无显著差异,St85%RP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和水溶态磷含量甚至有显著提高。RP处理的土壤磷表观平衡略有盈余且最接近于平衡,而所有减施15%磷肥处理均表现为亏缺。与RP处理相比,减磷结合调控措施显著提高了小麦根系的菌根侵染率。【结论】当前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作物体系中,在推荐施磷量下减少15%的磷肥投入会造成土壤磷表观亏缺和减产的风险。采用以秸秆包裹磷肥或者用硫酸铵替代尿素的方法,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含量,提高小麦根系菌根侵染率,进而提高小麦对磷的吸收利用,在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同时避免减磷带来的减产风险,甚至提高作物产量和磷肥效率,是两种高效的磷肥减施增效调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磷肥减施 优化调控 磷效率 菌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水蚓坑措施下不同施肥对土壤养分和山地苹果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邵发琦 李改民 +6 位作者 柯斧 张文慧 李夏 白岗栓 孙本华 高明霞 冯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7-203,208,共8页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山地苹果重要产区,为提升山地果园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及产量,以“肥水蚓坑”措施为基础,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无机肥配施(牛粪+化肥、菇渣+化肥、牛粪+菇渣+化肥)等不同施肥对山地果园土壤...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山地苹果重要产区,为提升山地果园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及产量,以“肥水蚓坑”措施为基础,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无机肥配施(牛粪+化肥、菇渣+化肥、牛粪+菇渣+化肥)等不同施肥对山地果园土壤养分、叶片营养、苹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低于施肥处理,其中,单施化肥处理低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牛粪+菇渣+化肥处理的效果优于其他施肥处理。(2)施肥处理的苹果叶片不同生育期的全氮、磷、钾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优于单施化肥处理。(3)不施肥处理与施肥处理的苹果果实硬度和果形指数无显著差异,施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苹果产量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牛粪+菇渣+化肥优于其他处理,单施化肥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单施化肥的果实糖酸比与不施肥无显著差异,却显著低于有机无机肥配施。综上,“肥水蚓坑”结合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确保苹果提质增产,牛粪+菇渣+化肥(牛粪∶菇渣=1∶1)是山地苹果提质增产的优质管理模式,值得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果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苹果 肥水蚓坑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养分 产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排放的动力学方程模拟
9
作者 唐坤 郑艺欣 +4 位作者 赵成政 段淑方 高明霞 冯浩 孙本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4,共9页
[目的]水分对土壤N_(2)O排放有重要影响。运用混合动力学方程模拟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过程,分析土壤水分对N_(2)O产生途径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为通过改善土壤管理降低N_(2)O气体排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室内... [目的]水分对土壤N_(2)O排放有重要影响。运用混合动力学方程模拟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过程,分析土壤水分对N_(2)O产生途径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为通过改善土壤管理降低N_(2)O气体排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40%WHC,60%WHC,80%WHC,100%WHC和淹水处理,WHC(田间持水量)]下土壤N_(2)O排放特征、硝铵态氮含量和氧气消耗动态变化。[结果](1)N_(2)O排放速率24 h时达到最大,淹水处理[3.46μg/(kg·h)]是其他处理的54.5~178.9倍。(2)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淹水处理的快速上升阶段为前48 h,而其他处理为前96 h。培养结束时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淹水处理(44.6μg/kg)分别是40%WHC,60%WHC,80%WHC和100%WHC的67.1,29.2,20.8,10.4倍。(3)除淹水条件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878以外,其余均在0.92以上。培养初期24 h时,反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所占比例9.3%~13.2%,硝化过程为86.8%~90.7%;培养结束480 h时,反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所占比例为37.8%~47.5%,硝化过程为52.5%~62.2%。[结论]土壤水分含量越高N_(2)O的排放量越大,并且在24 h出现排放速率脉冲。淹水条件下N_(2)O主要由反硝化过程产生,而40%WHC~100%WHC条件下主要由硝化过程产生。混合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模拟培养过程中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过程,并且可以用来区分反硝化和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量和所占比例。这为研究土壤N_(2)O产生和排放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果还有待通过田间试验以及同位素示踪方法等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排放 土壤水分 动力学方程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果园“肥水蚓坑”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应研究
10
作者 王建平 邵发琦 +2 位作者 高明霞 孙本华 冯浩 《落叶果树》 2022年第5期10-15,共6页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山地苹果重要产区,试验以“肥水蚓坑”措施为基础,施入有机废弃物菌渣每株100 kg替代部分化肥,分别替代了氮41.4%、磷34.0%、钾51.4%,探讨了这种有机替代技术对山地果园土壤和果树生产的效应。结果表明,相比于...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山地苹果重要产区,试验以“肥水蚓坑”措施为基础,施入有机废弃物菌渣每株100 kg替代部分化肥,分别替代了氮41.4%、磷34.0%、钾51.4%,探讨了这种有机替代技术对山地果园土壤和果树生产的效应。结果表明,相比于“肥水蚓坑”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技术可以减少化肥施用,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能,保证苹果产量和提高品质,是一种优化的集水和施肥技术措施,值得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苹果 肥水蚓坑 有机替代 土壤 产量和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