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科技文献摘录数据的管理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明航 李够霞 +1 位作者 吴开超 刘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6-188,共3页
通过对科技文献中的科学数据特性的分析,采用B/S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及合理的安全和用户管理策略,应用O racle数据库系统,建立了面向用户的数据查询和用户自主管理数据的网络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的选编突出黄土高原生态研究的区域特色和... 通过对科技文献中的科学数据特性的分析,采用B/S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及合理的安全和用户管理策略,应用O racle数据库系统,建立了面向用户的数据查询和用户自主管理数据的网络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的选编突出黄土高原生态研究的区域特色和重大科技需求,偏重生态因子、生态过程的试验、监测数据收编,同时注重数据的基础性、客观性、历史性特点。对于时空跨度较大的生态研究来说,本数据库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专业特色突出的科学研究基础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文献 科学数据 数据库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识别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抒恒 杨忠学 陈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4,共12页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从初始生态源地和分区后生态源地2个角度构建“面(生态源地)-线(生态廊道)-点(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东营市初始生态源地共49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低海拔滨海湿地区,经归并后划分成17个生态源地片区;研究区综合阻力最高达98.742,高阻力集中在建成区及其周边;以初始生态源地和生态源地片区分别构建生态廊道84条和24条,2类结果重叠的生态廊道具有显著生态意义;此外,识别生态夹点72处,位于河流廊道上的生态夹点需重点维护与管理;生态障碍点54处,主要分布在东营区、垦利区和利津县。对于不同类别的关键区,提出相应的保护、维护、管理以及修复策略,统筹“陆-河-滩-海”全域生态保护,可为其他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分区 滨海资源型城市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学院校园绿化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新军 褚泓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1-144,共4页
从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学院自身特点出发,介绍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学院校园绿化设计的主题,规划原则与景点构成。指出校园绿化应从景观、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使校园成为具有丰富的景观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文化内涵的绿色空间。
关键词 现代园林 规划设计 西工大金叶信息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中游土壤湿度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博 韩庆功 +1 位作者 张杰琳 彭守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目的]为识别黄河中游土壤湿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土地覆盖和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B2模型模拟黄河中游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表层土壤... [目的]为识别黄河中游土壤湿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土地覆盖和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B2模型模拟黄河中游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表层土壤湿度(SSM)与根区土壤湿度(RZSM),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随机森林、SHAP分析其主要驱动因子;使用情景设置法分析土地覆盖与气候变化对SSM和RZSM变化的贡献。[结果]1)参数校准后的SiB2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黄河中游的土壤湿度。2)黄河中游土壤湿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SSM和RZSM在不同生态分区、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分布特征存在差异。3)降水、土壤类型和向下短波辐射是黄河中游SSM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土壤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是黄河中游RZSM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生态分区土壤湿度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4)黄河中游土地覆盖类型的转换对RZSM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叶面积指数(LAI)升高导致RZSM降低是主要的变化方向。5)相较于2000年,2020年SSM和RZSM的下降分别由气候变化的差异和土地覆盖变化的差异所主导。[结论]2000—2020年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导致根区土壤水分下降,降水量对土地覆盖类型转换后土壤湿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B2模型 土壤湿度 土地覆盖变化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流失模型的榆林市近30年煤炭开发过程中土壤水力侵蚀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作者 刘社虎 时亚民 +5 位作者 高光普 朱伟 谢涛 许海龙 王朝辉 吕渡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8-1061,共14页
【研究目的】榆林市是中国重要的煤业化工基地,也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榆林市煤炭开发过程中土壤水力侵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多源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 【研究目的】榆林市是中国重要的煤业化工基地,也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榆林市煤炭开发过程中土壤水力侵蚀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多源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1990—2020年榆林市土壤水力侵蚀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榆林市土壤水力侵蚀模数逐渐减弱,侵蚀强度均向下级转移,煤炭开发区土壤水蚀模数较低,且下降速率更快,煤炭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地,使得植被覆盖因子C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显著下降,植被覆盖度提升,生态环境整体趋优。【结论】研究揭示,该区域煤炭开发对水土保持的负面影响较小,通过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对该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榆林市 煤炭开发 RUSLE模型 时空变化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农林复合生产模式能值评价及可持续性分析
6
作者 梁悦琪 李硕 +2 位作者 刘俊 路梦妍 韩新辉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6-325,共10页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特征,促进农林复合生产模式的优选与推广。[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核桃-紫苏、核桃-玉米、花椒-土豆、花椒-红豆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特征,促进农林复合生产模式的优选与推广。[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核桃-紫苏、核桃-玉米、花椒-土豆、花椒-红豆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系统分析其能值投入产出结构、环境承载效应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结果]①4种模式均高度依赖不可更新辅助能(占比>60%),其中化肥与机械动力为主要投入,当前生产模式仍依赖石化能源支撑;可更新环境资源的投入占比24%以上,且以雨水势能和雨水化学能为主。表明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作物种植高度依赖自然降水。②4种生产模式中,本地环境资源的贡献程度有限(能值自给率ESR为0.26~0.31);环境压力显著(环境承载率ELR为1.78~2.35),且净能值产出率(EYR)为1.45~5.90,整体偏低,显示该地区复合系统生产效率与生态友好性亟待提升。③花椒-红豆模式表现突出,其能值产出率(EYR)为5.90,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ESI,2.55)与能值/环境可持续指标(E/ESI,0.67)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与陕西省均值。该优势源于红豆作为豆科植物的多重生态功能——高太阳能值转化率、固氮效应与资源协同优势。核桃-玉米模式因高秆作物竞争导致能值利用效率最差。[结论]在黄土丘陵区及其他类似生态脆弱区,应优化农林复合种植辅助能结构、推广豆科植物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农林复合 可持续性评价 陕西省黄龙县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绿肥巢菜属品种资源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7
作者 段志龙 李会科 +5 位作者 李静 马欣 王元基 周军 樊晨 常小箭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2期39-44,共6页
【目的】通过对果园绿肥巢菜属品种资源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为北方果农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绿肥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对巢菜属(Vicia L.)绿肥苕子(Vicia L)和箭筈豌豆(Vicia sat... 【目的】通过对果园绿肥巢菜属品种资源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为北方果农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绿肥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对巢菜属(Vicia L.)绿肥苕子(Vicia L)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的20个品种资源中铁、锌、锰、铜、硼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个巢菜属绿肥品种中微量元素含量排序为铁>锰>锌>硼>铜;野豌豆的花期植物体内5种元素含量最高,总量达到4.862 g·kg^(-1),铁含量(4.568 g·kg^(-1)),锰含量(0.165 g·kg^(-1))在20个品种中均最高;中粒苕锌含量(0.094 g·kg^(-1))、铜含量最高(0.015 g·kg^(-1));九叶光苕中硼含量最高(0.050 g·kg^(-1))。【结论】初步认为在黄土高原果园绿肥中对土壤微量元素补充能力最强的是中粒苕和野豌豆,其次是九叶光苕,本研究为黄土高原果区绿肥种植选择适宜的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绿肥 黄土高原 果园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应龙 谢永生 +2 位作者 文曼 江青龙 李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9-277,共9页
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问题,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经济学估算方法,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资源环境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9.05%... 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问题,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经济学估算方法,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资源环境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9.05%;小麦和玉米的资源环境成本分别达到2.02和1.19元/kg,总成本分别为4.08和2.23元/kg,而出售价格仅1.72和1.28元/kg,高成本低效益状况对区域粮食安全及生态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粮食总成本中的各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资源环境成本和化肥费用是其主要因素。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降低粮食成本维持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本 估算 生产 粮食 资源环境 黄土高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及肥料化资源利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谷洁 高华 +1 位作者 李鸣雷 秦清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2-135,共4页
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畜禽粪便会对环境造成恶臭气体污染、有害病源生物污染、药物和添加剂污染、金属元素污染、氮磷污染。同时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作物所需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肥料资源。通过对畜禽... 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畜禽粪便会对环境造成恶臭气体污染、有害病源生物污染、药物和添加剂污染、金属元素污染、氮磷污染。同时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作物所需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肥料资源。通过对畜禽粪便生物发酵腐解,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业废弃物的生物腐解进程受C/N比、温度、湿度、O2含量、pH等因素影响。利用腐解后的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料,可以减轻养殖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业废弃物 污染 微生物腐解 肥料化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兆华 李立科 +1 位作者 赵二龙 洪晓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202-4204,共3页
通过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水资源利用 节水农业 价格机制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董艳 章慧 +1 位作者 张慧荟 张青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合理利用和开发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其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北旱区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均具有中等变异性特征,其... 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合理利用和开发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其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北旱区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均具有中等变异性特征,其半方差最优拟合模型分别是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且均呈现空间不均衡分布,分别具有较强和中等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配置、高效利用和优化提供依据,也为在较大研究范围内开展空间因子变异特征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空间变异 半变异函数 西北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丽梅 邵明安 +1 位作者 郑纪勇 王忠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7,共4页
评价农林复合系统及其农业生产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前提和关键。该文以陕西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为例,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环境污染状况指标、农副产品污染状况... 评价农林复合系统及其农业生产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前提和关键。该文以陕西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为例,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环境污染状况指标、农副产品污染状况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4部分构成,并运用该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对当地农林复合系统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生军 杨改河 刘和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45-1947,共3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 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力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形成机制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两种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丽梅 邵明安 +2 位作者 郑纪勇 王忠林 李秧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40-944,共5页
为研究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营造及其人为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实地监测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和以花椒... 为研究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营造及其人为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实地监测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和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环境污染状况,T1、T2均为Ⅰ级;当前社会经济效益T1(Ⅱ级)高于T2(Ⅲ级);生态环境效应T2(Ⅱ级)优于T1(Ⅲ级);综合环境效应T1、T2均为Ⅰ级。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优势分析进一步区分T1、T2综合环境效应的优劣,T1、T2与理想状况参考数列的关联度分别为0.6670、0.6674,T2的综合环境效应优于T1。从综合环境效应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来看,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优于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云贵 常庆瑞 +1 位作者 陈涛 刘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5,129,共6页
以年均降水量、≥10℃积温、年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为气候因素指标,海拔高度和地貌类型为地貌因素指标,土壤质地、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质为土壤因素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陕北农牧交... 以年均降水量、≥10℃积温、年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为气候因素指标,海拔高度和地貌类型为地貌因素指标,土壤质地、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质为土壤因素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结果表明:气候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佳县的气候最好,靖边气候条件最差;土壤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质量较差,长城以南逐渐变好;一二级地面积较少,约2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7%,三级地4 143 km2,占11.4%,四级地10 997 km2,占30.4%,五级地9 254 km2,占25.6%,六级地8 105 km2,占22.4%,七级地3 372 km2,占9.3%;一二级地主要为分布在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和榆溪河流域的滩地和河川地,三四级地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塬梁地、峁地以及沟道,五级地主要为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域的梁地,少量是长城沿线的固定沙地,六七级地则主要是位于长城沿线的沙丘、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农牧交错带 土地资源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水资源条件下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途径 被引量:17
16
作者 邹宇锋 山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7-263,共7页
以综述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出路做了讨论:1.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分布状况;2.资源农业利用现状;3.旱区农业的发展出路以及政策与工程保障制度。并从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用... 以综述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出路做了讨论:1.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分布状况;2.资源农业利用现状;3.旱区农业的发展出路以及政策与工程保障制度。并从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用水问题,以及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重要战略意义。通过讨论分析得出,西北五省(区)农业只有综合发展,多种经营,依靠科技及政策,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多元化农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 水资源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17
作者 强虹 池勇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537-15539,共3页
阐述了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其特色要求的必要性,介绍了近年来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与对策。提出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切入点推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依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际... 阐述了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其特色要求的必要性,介绍了近年来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与对策。提出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切入点推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依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高设计环节教学质量;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结合影像资料和可视化教学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院校 环境工程 专业实验 设计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环境下玉米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辉 陈亚飞 +3 位作者 许吉利 殷俐娜 王仕稳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4,共14页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军育535’、‘强盛388’、‘美豫22’和‘盛育367’为产量稳定性较高的品种,‘先耕303’、‘秦龙14’、‘西蒙M1711’和‘金北516’为产量稳定性较低的品种。稳定性较高品种的百粒重以及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系数显著较高,但灌溉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百粒重增幅分别比稳定性较高品种提高21.64%和49.22%。补灌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14.92%和24.79%,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8.40%和34.68%;施氮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46.96%和27.55%,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7.93%和61.19%;补灌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5.91%和97.02%,从而使其在W0N0处理下产量比稳定性较高品种低9.60%,但在W1N2处理下提高0.50%。综上,稳定性较低的品种对增施氮肥或补充灌溉的响应更为敏感,其在较优的水氮条件下可表现出更显著的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水氮调控 AMMI模型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19
作者 侯刚 杨改河 罗诗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2-66,共5页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该区域6个县(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排名,认为府谷县和定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神木县和靖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一般,...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该区域6个县(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排名,认为府谷县和定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神木县和靖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一般,横山县和榆阳区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低。最后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水资源 开发利用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韩昕雪琦 安婷莉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玉宝 吴普特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97,共16页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西北地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性差对当地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和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西北地区农作物产量...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西北地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性差对当地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和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西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外运量均快速增长,大量的农作物虚拟水伴随贸易输送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剧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压力,严重制约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对2000-2015年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和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产品贸易输出引发的水资源压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2000-2015年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417.16亿m^3增长到2015年的439.87亿m^3。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伴生的虚拟水流动量显著增加,从2000年的220亿m^3增长到2015年的272.99亿m^3,严重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压力。陕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水资源压力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更是呈重度水资源压力状态。因此,本文从技术发展和宏观战略层面提出了创新农业实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虚拟水补偿机制以及合理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应对策略与建议,为保障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可持续性评价 西北地区 作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