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学院校园绿化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新军 褚泓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1-144,共4页
从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学院自身特点出发,介绍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学院校园绿化设计的主题,规划原则与景点构成。指出校园绿化应从景观、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使校园成为具有丰富的景观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文化内涵的绿色空间。
关键词 现代园林 规划设计 西工大金叶信息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识别
2
作者 张抒恒 杨忠学 陈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4,共12页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从初始生态源地和分区后生态源地2个角度构建“面(生态源地)-线(生态廊道)-点(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东营市初始生态源地共49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低海拔滨海湿地区,经归并后划分成17个生态源地片区;研究区综合阻力最高达98.742,高阻力集中在建成区及其周边;以初始生态源地和生态源地片区分别构建生态廊道84条和24条,2类结果重叠的生态廊道具有显著生态意义;此外,识别生态夹点72处,位于河流廊道上的生态夹点需重点维护与管理;生态障碍点54处,主要分布在东营区、垦利区和利津县。对于不同类别的关键区,提出相应的保护、维护、管理以及修复策略,统筹“陆-河-滩-海”全域生态保护,可为其他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分区 滨海资源型城市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绿肥巢菜属品种资源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3
作者 段志龙 李会科 +5 位作者 李静 马欣 王元基 周军 樊晨 常小箭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2期39-44,共6页
【目的】通过对果园绿肥巢菜属品种资源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为北方果农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绿肥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对巢菜属(Vicia L.)绿肥苕子(Vicia L)和箭筈豌豆(Vicia sat... 【目的】通过对果园绿肥巢菜属品种资源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为北方果农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绿肥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对巢菜属(Vicia L.)绿肥苕子(Vicia L)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的20个品种资源中铁、锌、锰、铜、硼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个巢菜属绿肥品种中微量元素含量排序为铁>锰>锌>硼>铜;野豌豆的花期植物体内5种元素含量最高,总量达到4.862 g·kg^(-1),铁含量(4.568 g·kg^(-1)),锰含量(0.165 g·kg^(-1))在20个品种中均最高;中粒苕锌含量(0.094 g·kg^(-1))、铜含量最高(0.015 g·kg^(-1));九叶光苕中硼含量最高(0.050 g·kg^(-1))。【结论】初步认为在黄土高原果园绿肥中对土壤微量元素补充能力最强的是中粒苕和野豌豆,其次是九叶光苕,本研究为黄土高原果区绿肥种植选择适宜的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绿肥 黄土高原 果园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兆华 李立科 +1 位作者 赵二龙 洪晓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202-4204,共3页
通过对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水资源利用 节水农业 价格机制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艳 章慧 +1 位作者 张慧荟 张青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合理利用和开发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其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北旱区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均具有中等变异性特征,其... 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合理利用和开发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其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北旱区水资源指数和耕地资源指数均具有中等变异性特征,其半方差最优拟合模型分别是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且均呈现空间不均衡分布,分别具有较强和中等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配置、高效利用和优化提供依据,也为在较大研究范围内开展空间因子变异特征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空间变异 半变异函数 西北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杨云贵 常庆瑞 +1 位作者 陈涛 刘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5,129,共6页
以年均降水量、≥10℃积温、年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为气候因素指标,海拔高度和地貌类型为地貌因素指标,土壤质地、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质为土壤因素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陕北农牧交... 以年均降水量、≥10℃积温、年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为气候因素指标,海拔高度和地貌类型为地貌因素指标,土壤质地、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质为土壤因素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结果表明:气候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佳县的气候最好,靖边气候条件最差;土壤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质量较差,长城以南逐渐变好;一二级地面积较少,约2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7%,三级地4 143 km2,占11.4%,四级地10 997 km2,占30.4%,五级地9 254 km2,占25.6%,六级地8 105 km2,占22.4%,七级地3 372 km2,占9.3%;一二级地主要为分布在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和榆溪河流域的滩地和河川地,三四级地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塬梁地、峁地以及沟道,五级地主要为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域的梁地,少量是长城沿线的固定沙地,六七级地则主要是位于长城沿线的沙丘、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农牧交错带 土地资源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水资源条件下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途径 被引量:17
7
作者 邹宇锋 山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7-263,共7页
以综述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出路做了讨论:1.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分布状况;2.资源农业利用现状;3.旱区农业的发展出路以及政策与工程保障制度。并从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用... 以综述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出路做了讨论:1.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分布状况;2.资源农业利用现状;3.旱区农业的发展出路以及政策与工程保障制度。并从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用水问题,以及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重要战略意义。通过讨论分析得出,西北五省(区)农业只有综合发展,多种经营,依靠科技及政策,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多元化农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 水资源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科技文献摘录数据的管理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明航 李够霞 +1 位作者 吴开超 刘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6-188,共3页
通过对科技文献中的科学数据特性的分析,采用B/S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及合理的安全和用户管理策略,应用O racle数据库系统,建立了面向用户的数据查询和用户自主管理数据的网络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的选编突出黄土高原生态研究的区域特色和... 通过对科技文献中的科学数据特性的分析,采用B/S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及合理的安全和用户管理策略,应用O racle数据库系统,建立了面向用户的数据查询和用户自主管理数据的网络数据库管理平台。数据的选编突出黄土高原生态研究的区域特色和重大科技需求,偏重生态因子、生态过程的试验、监测数据收编,同时注重数据的基础性、客观性、历史性特点。对于时空跨度较大的生态研究来说,本数据库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专业特色突出的科学研究基础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文献 科学数据 数据库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
9
作者 侯刚 杨改河 罗诗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2-66,共5页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该区域6个县(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排名,认为府谷县和定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神木县和靖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一般,...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该区域6个县(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排名,认为府谷县和定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高,神木县和靖边县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一般,横山县和榆阳区的水资源可持续程度相对较低。最后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水资源 开发利用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韩昕雪琦 安婷莉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玉宝 吴普特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97,共16页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西北地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性差对当地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和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西北地区农作物产量...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西北地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缺乏,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性差对当地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和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西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外运量均快速增长,大量的农作物虚拟水伴随贸易输送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剧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压力,严重制约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对2000-2015年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和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产品贸易输出引发的水资源压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2000-2015年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417.16亿m^3增长到2015年的439.87亿m^3。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伴生的虚拟水流动量显著增加,从2000年的220亿m^3增长到2015年的272.99亿m^3,严重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压力。陕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水资源压力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更是呈重度水资源压力状态。因此,本文从技术发展和宏观战略层面提出了创新农业实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虚拟水补偿机制以及合理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应对策略与建议,为保障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可持续性评价 西北地区 作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田作物生产碳源/汇及碳足迹空间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丁也璐 赵娜娜 +4 位作者 黎明 梁梦茵 高学睿 王纪超 赵西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74-4583,共10页
农作物生产过程既是碳源,也是碳汇。研究作物生产过程中碳吸收、碳排放特征对区域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区域为例,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GEE遥感云平台和随机森林算法,获取了作物种植分布信息,并建立碳吸收排放测算模型,... 农作物生产过程既是碳源,也是碳汇。研究作物生产过程中碳吸收、碳排放特征对区域农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区域为例,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GEE遥感云平台和随机森林算法,获取了作物种植分布信息,并建立碳吸收排放测算模型,分析了陕北地区2021年农田作物的碳源/汇效应、碳足迹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陕北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稻谷、薯类、豆类,经济作物主要为蔬菜、苹果、枣树,这七类作物集中分布在延安南部河谷区域和榆林西北部区域。(2)除枣类外,陕北地区其余作物的碳吸收量均高于碳排放量,以碳汇功能为主,其中,玉米和苹果分别对该地区碳吸收、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碳吸收、排放量分别达到了189.74×10^(4)t和11.41×10^(4)t,苹果、薯类和枣类碳足迹较高,分别达到了9.92×10^(4)hm^(2)、8.77×10^(4)hm^(2)和21.65×10^(4)hm^(2),其余作物碳足迹处于0.26—1.49×10^(4)hm^(2)之间。(3)从空间上看,研究区单位面积农田碳吸收量呈现西北高、南部低的分布格局,而碳排放量、碳足迹分布正好相反,南部高、西北低。(4)研究区可通过培育高产品种、优化施肥量、控制农膜农药用量、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提高作物固碳效应,促进农业生产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碳排放 碳吸收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未来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学武 张京朋 +2 位作者 赵天保 李福原 赵廷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4,共16页
基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径流量和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要素,系统分析研究了近6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特征演变规律,并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模拟结果对该区域未来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近60年来... 基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径流量和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要素,系统分析研究了近6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特征演变规律,并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模拟结果对该区域未来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近6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径流量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冷季的降水量和径流量明显低于暖季,但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在冷暖季节差异不显著。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5.07 mm/10 a、3.89 mm/10 a和0.26/10 a,特别是2000年后增加的趋势更显著,且变湿幅度最大主要出现在西北西部;而径流量在2000年之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2000年后显著增加。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21世纪中期(2031~2060年)和后期(2071~2100年)西北地区呈现出湿润化的趋势,并且21世纪后期的湿润化程度更显著,高等排放情景(SSP5-8.5)比中等排放情景(SSP2-4.5)下湿润化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干湿特征 CMIP6 模式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明 叶思思 +2 位作者 李娟 薛旭东 胡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I0002,F0002,共15页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丹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研究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对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十分重要.研究采集了2个时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丹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研究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对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十分重要.研究采集了2个时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干流和6条支流的水样及浮游植物样品,通过对浮游植物的鉴定及分析,明确不同时间和空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鉴定出丹江流域浮游植物7门62属104种,主要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流域优势藻均为曲壳藻(Achnanthes).前20优势藻中11种为硅藻门.丹江流域水温(WT)与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且在枯水期更显著.丹江流域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氮(TN),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WT、pH、溶解氧(DO)和TN.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到WT、TN和总磷(TP)环境因子的调控.丰水期网络的节点、边和模块化较枯水期更高且浮游植物之间主要呈现正相关系.上游网络分为4个模块,而下游仅分为2个模块且浮游植物之间主要呈负相关关系.研究为丹江流域水生态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多样性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路浩 安志超 +5 位作者 王丽娜 周莹 白静 孙自杰 王炫迪 唐亚坤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空气温度(T)、降水(P)、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潜在蒸散发(ET_(0))及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明确WUE对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陕西省植被WUE多年平均值为(2.1±0.4)g/(mm·m^(2))(以C计),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年际间表现为不显著上升趋势(p=0.46),且在年内表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不同的植被类型WUE差异显著(p<0.05),WUE多年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森林>湿地>农田>灌木>草地。森林WUE在2001—202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农田与湿地WUE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通过分析陕西省植被WUE与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偏相关系数,主导陕西省植被生态系统WUE影响因素面积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T(33.24%)>NDVI(30.80%)>VPD(27.70%)>ET_(0)(6.07)>P(2.08%)。[结论]陕西省植被WUE表现为不显著年际间上升趋势,中北部和南部地区植被WUE的变化主要受环境因素和NDVI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省生态建设过程中水资源高效利用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发 MODIS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促生菌株Pantoea cypripedii TA1对小麦耐旱性的影响
15
作者 李海洋 杨姗姗 +3 位作者 桑萌 杨光宇 郭俏 来航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2,共11页
采用钵体栽培试验,以抗旱性有差异的小麦品种‘西农979’和‘小偃22’为材料,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根际促生细菌杓兰泛菌Pantoea cypripedii TA1对小麦生长、干旱相关基因及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干旱胁迫下,与不接... 采用钵体栽培试验,以抗旱性有差异的小麦品种‘西农979’和‘小偃22’为材料,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根际促生细菌杓兰泛菌Pantoea cypripedii TA1对小麦生长、干旱相关基因及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干旱胁迫下,与不接菌处理相比较,P.cypripedii TA1使‘小偃22’和‘西农979’小麦植株的地上部鲜质量分别增加19.30%和16.67%,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24.81%和12.50%,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增加9.84%和7.36%,叶片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20.69%和13.33%。干旱胁迫5 d时,TA1处理显著上调‘小偃22’小麦干旱响应基因TaDREB2A、TaLEA、TaP5CS、AKT1、TaMYB33和SnRK2的表达,增幅分别为79.07%、24.04%、20.23%、41.68%、32.03%和16.77%,而‘西农979’上述基因上调幅度小于‘小偃22’;此外,干旱胁迫条件下,TA1还使‘小偃22’的K+、Ca2+、Mg2+、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95%、10.28%、6.61%、20.77%和23.76%,且增幅高于干旱敏感型小麦‘西农979’(4.66%、9.82%、3.13%、13.03%和22.09%)。综上,根际促生细菌TA1通过增强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可更有效地提高耐旱小麦‘小偃22’的干旱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际促生细菌 耐旱性 渗透调节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16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小麦与玉米秸秆还田年限对棕壤细沟侵蚀阻力的影响
17
作者 张含玉 李佳倩 +4 位作者 赵雅杰 李靖江 刘志华 方怒放 刘前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1,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细沟侵蚀阻力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坡地细沟侵蚀过程模拟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秸秆还田0 a(CK)、3~4 a(R1)、5~6 a(R2)、7~8 a(R3)、9~10 a(R4)、15 a(R5)和20 a(R6)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样采集与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细沟侵蚀阻力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坡地细沟侵蚀过程模拟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秸秆还田0 a(CK)、3~4 a(R1)、5~6 a(R2)、7~8 a(R3)、9~10 a(R4)、15 a(R5)和20 a(R6)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样采集与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侵蚀阻力的主控因子。[结果]1)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细沟可蚀性(K_(d))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趋势,R2、R3、R5和R6处理K_(d)均显著低于CK处理[170.38 cm^(3)/(N·s)];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土壤临界剪切力(τ_(c))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表现为R1=R3>R2>CK>R4>R6>R5,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与CK处理相比,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均可降低土壤体积质量(BD)、湿筛>0.25 mm团聚体(WG_(0.25))和交换性钠离子质量分数,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水分质量分数(SWC),但不同还田年限处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具有差异。3)土壤K_(d)随交换性镁离子、有机质、腐殖质、富里酸(FA)、胡敏素和交换性钙离子增加而降低,随WG_(0.25)的增加而增加;土壤τ_(c)与FA、干筛>0.25 mm团聚体和BD呈正比,与水分质量分数呈反比。[结论]各处理K_(d)和τ_(c)的差异表明,秸秆还田5~8 a或15~20 a显著降低细沟可蚀性,有助于提高土壤侵蚀阻力,具有较好控制细沟侵蚀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年限 细沟可蚀性 临界剪切力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完全自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的渭河高精度挟沙力计算
18
作者 杨洋 张宽地 +3 位作者 姚田成 王雨新 闫婧歆 李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7-146,共10页
水流挟沙力是河流动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制于含沙水流运动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倾向采用实测资料率定部分系数,同时对水力泥沙特征的考虑不够全面,因此计算模型的精度和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寻求在渭河水沙特性下有效的挟... 水流挟沙力是河流动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制于含沙水流运动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倾向采用实测资料率定部分系数,同时对水力泥沙特征的考虑不够全面,因此计算模型的精度和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寻求在渭河水沙特性下有效的挟沙力计算式,该研究收集了下游3个水文站2006—2023年746组准平衡状态的观测资料,采用量纲分析构建了以无量纲参量为基础的挟沙力基本表达式,阐明了二者间的不完全自相似关系,确定多个待定常数,以此得到挟沙力计算公式,最后引入含沙量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最优模型相关系数为0.98,相对误差为0.07,而集中系数和偏离系数则分别为1.01和0.07,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由于不同河流特性存在差异,这一模型优于以往几个基于实测资料构建的半理论公式。研究成果扩宽了已有挟沙力计算思路,可为渭河河道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运 挟沙力 自相似 量纲分析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被特征及其对草本截留的影响
19
作者 李倩 孙涵宇 +3 位作者 杨艳芬 邓涵潇 曹泽涛 边熇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1,共9页
[目的]旨在揭示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长特征,探讨草本植物在林下对水分截留的影响,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及未来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 [目的]旨在揭示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长特征,探讨草本植物在林下对水分截留的影响,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及未来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选择刺槐纯林作为对照组,研究5种不同的混交人工林模式下(刺槐×山杏、刺槐×山桃、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刺槐×紫穗槐)的林下草本层植被特征及其对草本截留的影响。[结果]1)与刺槐纯林相比,混交人工林提高林下草本物种的丰富度,其中刺槐×油松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混交降低林下草本物种的均匀度,其中刺槐×油松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不同混交模式下林下草本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但物种均匀度有所下降。2)在草本层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方面,不同混交模式表现出显著差异,混交林的草本截留能力普遍低于刺槐纯林,尤其是刺槐与油松混交林的草本截留能力最低。3)草本层盖度与截留量呈显著正相关,盖度越高,截留能力越强,反映出较大的植被覆盖能够提供更有效的雨水拦截功能。[结论]混交林模式在提高草本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对水土保持能力的影响存在废水效应,尤其是在草本层的雨水截留能力方面。刺槐纯林在截留雨水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潜力,为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提供重要的管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人工林 刺槐 草本层截留 截留能力 植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薛志勤 王丽 +1 位作者 刘书辰 张宝利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分布不均,呈四级梯度,北密南疏,五簇多面;自然因素对非遗空间分布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非遗数量显著正相关,民族人口数量与民族非遗文化正相关。建议河南省加大力度挖掘和开发非遗资源,丰富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施非遗技艺培训项目,确保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