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3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农”经济与农村金融学科建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罗剑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30-136,共7页
农村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交叉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破解"三农"问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农村... 农村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交叉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破解"三农"问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学科建设为案例,全面分析了加强农村金融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提出了农村金融学科的定位、需要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期对促进金融学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融合、创新与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学科建设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实证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姜雅莉 罗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95-99,共5页
从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就业竞争力,影响就业因素等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届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所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学习能力高于男生,但活动能力较弱,性别特征减少了女生的就... 从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就业竞争力,影响就业因素等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届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所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学习能力高于男生,但活动能力较弱,性别特征减少了女生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其就业质量。并就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和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院校 女大学生 就业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籍女大学生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实证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杨薇 王征兵 姜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3-554,556,共3页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进行了农村女大学生教育直接成本的实证研究,并得出高等教育对于农民仍是不轻的负担这一结论。
关键词 农村籍女大学生 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差距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少锋教授访谈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少锋 程杰贤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共5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成因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呈现出新特征和不确定因素,本文重点关注新常态下政府实施农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成因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呈现出新特征和不确定因素,本文重点关注新常态下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重点,对农产品源头的政府监提出对策建议,同时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侧结构的新形势,提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改革 农产品质量安全 信息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耦合分析
5
作者 王鹏程 吉泽男 +1 位作者 廖升 王礼力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基于2011-2021年西北五省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耦合协调度模型、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在较长时间序列内产生积极影响。且数字金融对... 基于2011-2021年西北五省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耦合协调度模型、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在较长时间序列内产生积极影响。且数字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数字信息与数字服务对农业绿色发展始终产生较强积极影响。西北五省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逐年上升,但空间差异明显。基于此,提出加大对高新信息技术产业投资研发力度;支持数字金融嵌入乡村,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加强对数字信息监管力度,避免风险,保护农户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数字经济 农业绿色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高校经济管理类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探索 被引量:5
6
作者 牛荣 赵敏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6-271,共6页
该文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层次、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共享、多元动态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成果示范导向,实现教学相长的农林... 该文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层次、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共享、多元动态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成果示范导向,实现教学相长的农林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经济管理类 农林建设 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数字化、绿色科技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1
7
作者 雷玲 周煊 +1 位作者 孙璐 刘白鹤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基于2008—2022年中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农村数字化水平及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村数字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析农村... 基于2008—2022年中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农村数字化水平及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村数字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析农村数字化发展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农村数字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差异;绿色科技创新在农村数字化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农村数字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通过倡导优化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机械能节约,减少碳排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以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保护环境等举措,为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目标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数字化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科技创新 EBM-GM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M/PERT及系统仿真技术的项目时间管理——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探“所”活动组织为例
8
作者 陈海滨 唐海萍 +1 位作者 王娅 张笑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6-419,共4页
通过关键路径法(CPM)及计划评审技术(PEPT)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Crystal ball工具进行模拟仿真,较准确地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探"所"活动总体完成时间进行了预测,有助于更灵活地安排时间和管理项目.
关键词 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 模拟仿真 探“所”活动 时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的逻辑、挑战与路径
9
作者 吴清秀 丁吉萍 尹秀英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0,共3页
生态经济是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突破口,也是引入生态技术,重构乡村产业生态的关键要素。为充分发挥生态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的多元优势,应以推动乡村产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为方向,以实现乡村经济生态增长为目标,... 生态经济是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突破口,也是引入生态技术,重构乡村产业生态的关键要素。为充分发挥生态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的多元优势,应以推动乡村产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为方向,以实现乡村经济生态增长为目标,以发展乡村绿色生产力为动能,立足乡村生态承载能力,建立特色突出、优势鲜明的乡村生态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产业升级 赋能逻辑 现实挑战 应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
10
作者 薛彩霞 侯广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共11页
混农林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的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对其贡献“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陕南秦巴山区864份调研数据,运用多元Probit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 混农林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的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对其贡献“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陕南秦巴山区864份调研数据,运用多元Probit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措施之间的关联效应以及社会权威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农户的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减少非合意产出、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提高经营强度、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加强森林保护以及提高经营强度与加强森林保护措施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2)功利感知对各低碳增汇措施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合群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颜面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和提高经营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权威在合群感知、颜面感知与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功利感知、颜面感知与提高经营强度,功利感知与加强森林保护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建议政府从中国本土文化特征入手,激发农户响应“双碳”目标的内生力量,同时发挥不同措施与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农林减排增汇的长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价值感知 中国农村社会特征 混农林 关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于金宽 魏凤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6-96,共11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数字经济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思路、新动能、新机遇。文章根据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城乡公...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数字经济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新思路、新动能、新机遇。文章根据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该结论在经过替换变量、滞后变量、子样本回归、内生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红利在中西部地区、黄河流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释放作用更为明显;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激发科技创新效应,进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存在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当其跨过门槛值时,会显著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未来,中国应继续加强顶层策略设计、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政资金转移制度、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进而实现数字经济与城乡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城乡公共服务 均等化 数字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贝贝 王菲 刘天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利用广西、贵州、宁夏、青海1266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因果效应、传导机制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经济参与通过提高信息能力、拓展社... 利用广西、贵州、宁夏、青海1266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因果效应、传导机制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经济参与通过提高信息能力、拓展社会资本、缓解信贷约束等路径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转型,数字经济参与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转型存在基于农户数字素养的门槛效应。为此,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促进作用,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普惠性的农村数字经济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通过针对性的政策不断提高农户数字素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参与 绿色生产转型 信息能力 社会资本 信贷约束 数字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母娜 王天宇 王征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1,共9页
基于陕西、甘肃两省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微观调查数据,运用DEA方法测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平均效率水平偏低,较低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共同... 基于陕西、甘肃两省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微观调查数据,运用DEA方法测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平均效率水平偏低,较低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共同导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效率总体偏低,其中,规模效率低是造成平均效率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村民收入水平正向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率,但合作经营、村庄产业发展等不利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应逐步提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强化人才培养,完善与其他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政府应牵头探索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引导村集体自主整合资源,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协同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综合效率 规模效率 纯技术效率 DEA-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内源发展的实践路径——基于赋权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母娜 李绍亭 +1 位作者 赵朋飞 王征兵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4,共13页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为基础,赋权实践可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内源发展提供可行方案。结合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践,通过对成都市农科村、锦宁村、战旗村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基于赋权理论,从个体赋权、组织赋权...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为基础,赋权实践可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内源发展提供可行方案。结合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践,通过对成都市农科村、锦宁村、战旗村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基于赋权理论,从个体赋权、组织赋权和村社赋权三个方面探索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内源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社会资本强化成员关系网络,提高个体成员同集体经济的目标一致性,推动个体赋权;通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联结,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运营,带动组织赋权;通过调动精英能动性,提高组织成员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积极性并促成集体行动,最终实现村社赋权。因此,需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注重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协调好各方利益,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赋权理论 新内源发展 多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与权衡管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奇峰 王艺洁 +1 位作者 王浩阳 张蚌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0-412,共13页
[目的]研究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间发展不平衡现状,提出分区权衡管理措施,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推动区域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新疆85个县市2005-2020年社会经济数据,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基于改进CR... [目的]研究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间发展不平衡现状,提出分区权衡管理措施,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推动区域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新疆85个县市2005-2020年社会经济数据,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基于改进CRITIC-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模型、Spearman秩相关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新疆耕地多功能进行评价,分析了耕地多功能的时空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并将新疆划分为五大耕地利用功能区。[结果](1)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别呈现“中间高,南北低”“北高南低”“三高夹两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耕地多功能间存在显著权衡关系,研究期内生产-生活功能权衡关系减弱,而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关系增强。(3)基于以上结果,将耕地功能区划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区(25.88%)、农业发展提升区(12.94%)、生态农业维持区(45.88%)、协同潜力提升区(5.88%)、城镇农业建设区(9.41%),优化新疆耕地利用格局。[结论]基于耕地功能分区提出差异化权衡管理措施,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对新疆耕地保护及多功能协同利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三生空间 权衡协同关系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和秩序:农村集体经济激励农户公共参与路径
16
作者 徐冠清 王永强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5,共13页
利用2023年实地调研的131个村庄和1108个农户样本,基于“利益—情感—秩序”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户参与公共事务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激励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机制分析发现,... 利用2023年实地调研的131个村庄和1108个农户样本,基于“利益—情感—秩序”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户参与公共事务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激励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机制分析发现,农村集体经济能够通过增强农户与村庄间的情感联结和秩序联结,进而激励其参与公共事务;在考虑嵌套型数据结构和内生性问题后,使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2SLS)进行稳健性检验的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有集体产业和驻村工作队的村庄,农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效应更明显。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持续向农村集体经济注入各类资源,保持其发展稳定;积极吸纳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民建言献策;加强培育集体产业,完善驻村工作队等外部嵌入式帮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公共参与 农村集体经济 情感联结 秩序联结 农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B与NAM框架下农户农药减量行为的决策因素研究——来自中西部5省区870份经济作物种植户的经验证据
17
作者 崔椿浩 李韬 +1 位作者 李婷 姬明月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92,共9页
农户是施用农药的主要行为人,探究其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农业发展作用重大。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相关内容,构建理性和感性双重因素影响下农户采纳农药减量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西部5省... 农户是施用农药的主要行为人,探究其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农业发展作用重大。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相关内容,构建理性和感性双重因素影响下农户采纳农药减量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西部5省区870份经济作物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户采取农药减量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农户农药减量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由强到弱的理性行为依次是主观规范、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标准化系数依次为0.166、0.157和0.125。在感性行为因素中,个人规范对农户农药减量有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218。理性行为中的主观规范和态度可以正向影响个人规范,标准化系数依次为0.141和0.121,最终促进农户农药减量意愿。主观规范和个人规范在理论假说模型中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提升这两个因素可以对其他因素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有利于农户农药减量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农药减量 计划行为理论 规范激活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济能缓解乡村人口“空心化”吗?
18
作者 贾蕊 郭彤 +1 位作者 吴彦瑶 陆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0-211,共12页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引发的人口“空心化”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瓶颈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逐渐消失,给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产...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引发的人口“空心化”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瓶颈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逐渐消失,给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能有效转变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是破解农村人口“空心化”困境的关键一步。该研究选取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CRRS)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模型和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了集体经济对乡村人口“空心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集体经济会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产生影响。具体而言,集体经济显著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出行为,缩短了外出劳动力的流动半径,但其对外出劳动力流动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该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②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集体经济可通过增加本地就业机会、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和改善村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产生影响。③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集体经济抑制了中老年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的流出决策,缩小了青壮年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和受教育程度中等劳动力的流动半径,缩短了青壮年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中等劳动力的流动时长;但会增加中老年劳动力和受教育程度较高劳动力的流动时长。因此,通过系统性实施“依托集体经济培育本地特色产业,推进集体经济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实施劳动力流动分类引导”等策略组合,构建集体经济与劳动力流动的动态平衡机制,可有效引导部分劳动力回流,缓解乡村人口“空心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劳动力流动 人口“空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下R&D投入对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棉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王乾润 布娲鹣·阿布拉 +1 位作者 陈俊科 李敬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及“一带一路”深耕细作,强化R&D经费配置,催生双边棉产品贸易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本文采用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环境、...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及“一带一路”深耕细作,强化R&D经费配置,催生双边棉产品贸易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本文采用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科教与创新环境、区域经济合作、空间距离5大项指标共同作用,从不同程度对双边棉产品贸易产生影响;(2)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R&D投入、区域贸易协定、跨境人民币结算极大地促进了双边棉产品贸易增长;(3)R&D投入对双边棉产品贸易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R&D投入强度每增加1%,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棉产品贸易将显著提高2.520%。本文研究对于提升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棉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R&D 丝绸之路经济带 棉产品国际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机制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20
作者 孙丹 张思阳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8,共14页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信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信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并取决于正式制度的质量;正式制度与信任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是信任影响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核心内容,它们共同影响并决定着不...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信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信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并取决于正式制度的质量;正式制度与信任的替代和互补关系是信任影响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核心内容,它们共同影响并决定着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融入信任的制度变迁模型、共享心智模型和内生非正式制度模型是揭示信任与制度变化内在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为破解经济增长困境提供了全新视角。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信任塑造制度演变的路径和方式以及相应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国家构建普遍信任的具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经济增长 制度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