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变电工程施工区边坡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 被引量:1
1
作者 吕铭 刘岩 +6 位作者 吕忠华 赫鑫 计霖 刘然 贾博 王文龙 郑俊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律和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在各放水流量条件下,裸坡与植被坡面的径流率均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大,而含沙量和侵蚀速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产流初期,径流率与侵蚀速率显著增大,后波动降低。2)LP、BC和SBC坡面平均径流率分别为2.62~15.96、0.26~13.48、0.91~13.44 L/min。坡面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1~0.79、0.03~0.10、0.05~0.09 g/mL,而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824~3926、21~792、95~661 g/min。各坡面侵蚀速率与径流之间呈现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1)。3)BC和SBC坡面的减水效益分别为15.5%~89.8%和18.6%~100.0%,减沙效益分别为71.6%~97.0%和66.9%~100.0%。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防蚀效益优于单一植被防护坡面(BC),合理选择和因地制宜应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 径流率 侵蚀速率 减水减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保持的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演变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欢欢 魏宇航 +2 位作者 马理辉 王继军 骆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4,共9页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该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1)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2)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在10°~270°,系统从衰退耦合过渡到不协调耦合,再到协调耦合、不协调耦合,整个耦合状态演变呈S型曲线;(3)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先后经历再生发展、极限发展、协调发展、极限发展的演变阶段。其中1992—2000年处于再生发展阶段,2001—2002年、2017—2022年处于极限发展阶段,2003—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根据耦合度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通过优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措施,系统可以突破不协调耦合朝着协调方向发展,甚至最终进入到良好或优越的协调发展演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 耦合度模型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保持的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3
作者 魏宇航 刘欢欢 +4 位作者 张一博 马理辉 王继军 谢永生 骆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2,共10页
为明确福建省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构建商品型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为明确福建省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构建商品型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经历3个阶段。第1阶段(1992—1996):生态系统平稳发展、经济系统下行发展阶段,其生态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1398)低于经济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2795);第2阶段(1997—2017):生态系统加速扩张、经济系统缓慢复苏阶段,其生态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5607)高于经济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4246);第3阶段(2018—2022):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经济系统继续发展阶段,其经济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7739)超越生态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7175)。2)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整体发展经历4个主要阶段,为“较差(1992—1997)、中等(1998—2006)、良好(2007—2020)、优秀(2021—2022)”,平均发展指数分别为0.2140、0.3656、0.6426、0.7760。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逐渐趋于协调,水土保持政策与措施是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型生态农业 发展阶段 AHP法与熵值法 综合指数法评价 水土保持政策驱动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研究趋势与展望
4
作者 卫建军 曲雪铭 +1 位作者 张琼 刘刚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83,共7页
[目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其模型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用于不同尺度的土壤侵蚀估算。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是侵蚀预报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探明P因子赋值和计算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土壤侵蚀估算准确性的关键。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防蚀机... [目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其模型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用于不同尺度的土壤侵蚀估算。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是侵蚀预报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探明P因子赋值和计算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土壤侵蚀估算准确性的关键。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防蚀机理和效果受区域变化以及时空尺度的影响,P因子的量化和赋值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方法]研究阐述了P因子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措施因子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方法,并提出了多种优化和改进措施以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率和效果。[结果]估算方法涵盖径流小区观测法、经验值法、基于RS和GIS的提取法以及经验模型方程法等。[结论]分析了当前P因子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数据积累不足、分析尺度单一以及未充分考虑所有相关变量等方面,并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不同地理气候区和时空尺度的土壤侵蚀定量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USLE RUSLE P因子 水土保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耕地暴雨条件下玉米和大豆水土保持作用对比研究
5
作者 王志岐 李腾飞 +3 位作者 陈俊樊 王荣 林青涛 吴发启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5-257,共13页
[目的]研究在暴雨条件下玉米和大豆水土保持作用之间的差异,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治和作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常见夏季作物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研究不同生长期玉米和大豆在不同坡度(3°... [目的]研究在暴雨条件下玉米和大豆水土保持作用之间的差异,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治和作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常见夏季作物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研究不同生长期玉米和大豆在不同坡度(3°,5°,10°,15°,20°)和雨强(40,80 mm/h)条件下,水土保持作用之间的差异。[结果](1)不同生长期玉米和大豆在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小,但在叶面积指数和植株高度差异较大;(2)在相同雨强和临近生长期,玉米和大豆坡面的平均产流速率、平均产沙速率以及平均含沙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始终表现为大豆<玉米<裸地,玉米坡面的开始产流时间和降雨初损量指标均显著短于/少于(p<0.05)大豆坡面,但产流量和产沙量指标均显著大于(p<0.05)大豆坡面;(3)与坡度和雨强相比,植被覆盖度是影响作物水土保持效益的最主要因子,玉米和大豆的延时效益(TDB)、减流效益(RRB)和减沙效益(SRB)均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大豆的TDB,RRB和SRB(213.06±117.78,46.25±20.74,62.37±25.3)均显著高于(p<0.05)临近生长期玉米(159.17±88.61,36.6±17.02,53.39±23.44),且它们的SRB均始终大于RRB。[结论]大豆比玉米在调节径流、蓄水和保土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对于像黄土高原这样土壤侵蚀严重、暴雨频发的地区,种植大豆比种植玉米对于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作物防蚀作用 玉米 大豆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输电工程植被恢复过程中树草种适宜性研究——以酒泉—湖南±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段为例
6
作者 金子惠 耿文婷 +5 位作者 李永红 安宁 徐宁 李正发 刘晓菊 成晓杰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7,253,共10页
[目的]开展输电工程植被恢复及适宜树草种筛选研究,为提升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效率和质量、减少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生态恢复成本,保障电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酒泉—湖南±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甘肃... [目的]开展输电工程植被恢复及适宜树草种筛选研究,为提升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效率和质量、减少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生态恢复成本,保障电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酒泉—湖南±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段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设置26个栽种观测点,观测栽种2 a和5 a草种、树种的生长情况,观测指标主要包括草种及其丛高、干草产量、树种及其株高、分枝数和冠幅。通过熵值法排序并筛选草、树种在输变电沿线各植被分区的生长适宜性。[结果]根据观测结果,初步筛选出6个草种(冰草、芨芨草、草木犀、紫花苜蓿、老芒麦和披碱草)和6个树种(多花柽柳、柠条、沙棘、梭梭、沙地柏、胡杨)。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秦岭阔叶—落叶混交区,芨芨草、紫花苜蓿、柠条均排序第1;在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草木樨(第2)和梭梭(第1)排名最高;在河西走廊绿洲平原区,冰草(第2)和沙棘(第1)排名最高;在河西走廊荒漠草原区,老芒麦(第2)、多花柽柳(第1)和胡杨(第1)排名最高;在黄土高原荒漠草原区,披碱草、多花柽柳、柠条、梭梭和沙地柏排序最高,均为第2名;在黄土高原干旱草原区,芨芨草(第2)和沙地柏(第1)排名最高。[结论]输变电沿线各植被区分植被恢复适宜树草种选择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生长适宜性和生态功能,推荐优先选择乡土种,如在黄土高原干旱草原区宜优先种植芨芨草、沙棘和沙地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变电线路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草树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的思考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继伟 邓蕾 上官周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是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为未来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笔者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碳汇相关政策与研究为基础,指出我国水土保持碳汇发展方向...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与评估是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为未来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笔者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碳汇相关政策与研究为基础,指出我国水土保持碳汇发展方向,阐明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的概念、应用及评估认证体系。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是“双碳”战略、水保规划、内生动力的重要实现手段,也是碳交易、生态富民和投入机制的主要应用场景。加强水土保持碳汇评估、分类管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健全碳汇调查监测技术方法,能够推进水土保持碳汇的精确评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新时期应全面推行水土保持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提升水土保持碳汇开发方法,建立水土保持碳增汇考核指标,持续挖掘水土保持碳汇增长的潜力,加强碳汇水土保持措施多元化发展,拓宽水土保持碳汇投资渠道,完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保障机制,推动水土保持碳汇参与碳市场交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碳汇 计量 评估 碳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陕西省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高建伦 王晶晶 +5 位作者 白玥 申永丽 马锋 高娟 李超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 [目的]研究陕西省植被恢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法(OMR)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比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形下垫面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1980—1999年和2000—2017年)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差异,讨论了植被恢复对气候反馈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陕西省年降水量增加,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温趋势减缓。植被覆盖度增加引起的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变化是造成该区年降水增加和增温减缓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其对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植被恢复主要通过调控地表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并且其对气候的影响因地形下垫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降水量 气温 反馈效应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吉静怡 赵允格 +1 位作者 郭雅丽 张万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144,共8页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物结皮与草本植被共存,具有特定的分布格局,共同影响草地水土流失。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妨碍了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流失的准确评估。研究利用模拟降雨试验,...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物结皮与草本植被共存,具有特定的分布格局,共同影响草地水土流失。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妨碍了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流失的准确评估。研究利用模拟降雨试验,在相近的草本植被盖度下,探讨了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盖度生物结皮景观格局指数差异显著。生物结皮盖度从20%~35%增至35%~50%,其斑块边缘密度和连结度分别增加了1.70和1.04倍,分离度降低了95.4%,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破碎程度减少;2)生物结皮分布格局显著影响水土流失过程,且表现出明显的阈值效应。当生物结皮斑块分离度达到35.89(对应生物结皮盖度约44.7%)时,其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显著降低。3)当生物结皮分离度小于35.89时,生物结皮分布格局通过影响坡面侵蚀动力显著改变水土流失过程。其中,分离度是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格局因子,随分离度增加(即斑块越破碎),径流流速、雷诺数和径流功率增加,导致径流率和土壤侵蚀速率上升。该研究揭示了生物结皮及其分布格局在草地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为半干旱区水土保持管理和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植被 景观格局指数 产流产沙特征 水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十大孔兑西柳沟流域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怡捷 康宾 +6 位作者 张秀梅 王晨光 张泽宇 张锦鑫 朱丽琴 王智 马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1-401,共11页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解家营—柴沟堡)和G109京拉线(北京—拉萨)2条公路分别布设15个调查点和14个集水区,对调查点及集水区植被、土壤、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流域内草地片蚀较为严重,耕地侵蚀不严重,沟谷内裸地风蚀较为严重。上游黄土高原丘陵区沟蚀严重,且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沟岸扩张未停止,伴随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中游风沙区以风水复合侵蚀为主,大幅增加了流域的产沙总量。流域内道路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扰动进一步加剧了侵蚀风险。径流泥沙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地区。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以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为主,虽已起到一定水土保持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而未能发挥理想效果。[结论]西柳沟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特点叠加下层砒砂岩土壤条件共同加剧了该区土壤侵蚀,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人类活动扰动加剧了生态风险,当地政府亟需持续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对于土壤侵蚀的监测与机理研究,完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孔兑 西柳沟流域 土壤侵蚀调查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土地利用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澳 于志静 +2 位作者 王德富 上官周平 邓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2,113,共9页
[目的]为阐明不同降雨类型下各土地利用类型产流产沙规律,评估不同降雨类型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减流减沙效益。[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降雨条件下31个径流场连续2年(2015—2016年)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监测数据,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目的]为阐明不同降雨类型下各土地利用类型产流产沙规律,评估不同降雨类型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减流减沙效益。[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降雨条件下31个径流场连续2年(2015—2016年)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监测数据,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地、撂荒地、人工草地、自然草地、灌丛地、人工林地)的产流产沙特征,明确不同降雨类型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减流减沙效率。[结果]年降雨尺度下撂荒地径流量与土壤流失量最大(30 mm,86 t/hm^(2)),人工林地最小(8 mm,24 t/h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无显著差异。次降雨尺度下,通过聚类分析根据降雨历时、30 min最大降雨强度和降雨强度将120场降雨分为3个降雨类型。降雨类型Ⅰ:降雨历时适中(749 min),降雨量适中(35.4 mm),降雨强度适中(16.9 mm/h);降雨类型Ⅱ:降雨历时短(222 min),降雨量适中(25.2 mm),降雨强度大(23.8 mm/h);降雨类型Ⅲ:降雨历时长(1451 min),降雨量大(40.6 mm),降雨强度低(11.5 mm/h),发现径流系数在3种降雨类型下表现为Ⅱ>Ⅲ>Ⅰ,土壤流失量表现为Ⅱ>Ⅰ>Ⅲ。降雨类型Ⅰ灌丛地产生的径流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达到17.7%,是人工林地的2.36倍;降雨类型Ⅱ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无显著差异,平均径流系数为19.9%;降雨类型Ⅲ撂荒地、人工草地、自然草地与农地的径流系数(平均14.3%)显著高于灌丛地与人工林地(平均9.0%);农地、人工草地、灌丛地和人工林地在降雨类型Ⅱ产生的土壤流失量(3.94,0.87,1.06,1.08 t/hm^(2))>降雨类型Ⅰ(1.60,0.60,0.59,0.63 t/hm^(2))>降雨类型Ⅲ(0.09,0.20,0.06,0.04 t/hm^(2))。[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中低雨强的中长历时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地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首选,在短历时强降雨条件下灌丛地与草地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径流 泥沙量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9年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3 位作者 周玲 张万红 韩晓阳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2005–2019年长武站的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 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18项气象观测指标,以180条月尺度和15条年尺度的格式进行信息公开,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研究、天气灾害预警和气候生产潜力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农田生态系统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观测 长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E示踪法的工程堆积体坡面泥沙来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育超 陈姿宇 +5 位作者 王子吟 魏宇航 张一博 王达未 谢永生 骆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泥沙来源,更有针对性地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减少人为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方法]结合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与REE(Rare Earth Elements)示踪技术,研究90 mm/h雨强下不同砾石含量[0(纯土),10... [目的]探究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泥沙来源,更有针对性地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减少人为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方法]结合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与REE(Rare Earth Elements)示踪技术,研究90 mm/h雨强下不同砾石含量[0(纯土),10%,20%,30%]工程堆积体坡面不同坡位的侵蚀特征及侵蚀贡献率。[结果](1)不同砾石含量堆积体各坡位侵蚀量均为下坡位最大,同时下坡位平均侵蚀贡献率(57.40%)大于上坡位和中坡位,表明下坡位是坡面泥沙的主要来源。(2)含砾石堆积体坡面中坡位和下坡位的侵蚀量显著小于纯土堆积体。含砾石堆积体坡面上坡位和中坡位的侵蚀贡献率显著+大于纯土堆积体坡面,下坡位侵蚀贡献率显著小于纯土堆积体坡面。(3)砾石含量对下坡位侵蚀量和贡献率的影响更显著(p<0.05)。含砾石堆积体中,20%砾石含量堆积体坡面上坡位和下坡位的侵蚀量显著大于10%,30%砾石含量堆积体。10%砾石含量堆积体坡面上坡位侵蚀贡献率显著大于20%,30%砾石含量堆积体坡面,下坡位侵蚀贡献率显著小于20%,30%砾石含量堆积体坡面。[结论]各砾石含量工程堆积体坡面中,下坡位侵蚀贡献率均最大,表明下坡位是工程堆积体坡面泥沙的主要来源,要加强工程堆积体下坡位的防护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EE 砾石含量 贡献率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降雨条件下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对砾石含量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子吟 魏育超 +2 位作者 李镇 骆汉 谢永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0,共10页
[目的]探究连续降雨条件下不同砾石含量对陕北沙壤土上方有来水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砾石含量(0,10%,20%,30%,40%)工程堆积体坡面土... [目的]探究连续降雨条件下不同砾石含量对陕北沙壤土上方有来水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砾石含量(0,10%,20%,30%,40%)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动力学特性及产流产沙特征。[结果]①降雨强度相同,随砾石含量增加,工程堆积体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表现为递减趋势,减幅为27.22%~64.62%,35.09%~71.70%,47.37%~78.77%,51.75%~82.31%。次降雨径流率表现为“迅速增加—稳定波动”的变化趋势,平均径流率随砾石含量、降雨时间的增加显著增大;但产流峰值随砾石含量增加而降低,且出现时间逐渐提前。②试验各场次雷诺数的变化范围介于74.13~165.05,均小于500,水流属于层流;弗劳德数的变化范围集中在2.14~3.71,表现为急流。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随降雨场次的增加而显著增加。③0%~40%砾石含量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速率介于0.45~6.73,0.13~4.09,0.25~1.26,0.14~0.96,0.13~0.88 g/(m^(2)·min),各砾石含量堆积体减沙幅度分别为36.06%,49.05%,55.23%和56.62%,其中砾石高覆盖度(40%)的沙壤土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强度较小。[结论]砾石覆盖在沙壤土工程堆积体坡面的水土流失过程中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速率,从而实现拦蓄水土,保持较高的减沙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堆积体 砾石含量 连续降雨 产流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重点水土流失区土壤可蚀性K值评估与修正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旦旦 刘亚 +1 位作者 夏小林 刘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4,共7页
[目的]评估不同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方法在安徽省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有效性,并基于实测可蚀性K值校正各计算方法。[方法]应用Nomo方程、修正Nomo方程、EPIC模型、DG模型及Torri模型估算各径流小区土壤可蚀性K值,并基于霍山县、广德县、岳西... [目的]评估不同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方法在安徽省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有效性,并基于实测可蚀性K值校正各计算方法。[方法]应用Nomo方程、修正Nomo方程、EPIC模型、DG模型及Torri模型估算各径流小区土壤可蚀性K值,并基于霍山县、广德县、岳西县及歙县四地的径流小区监测资料,获取真实土壤可蚀性K值,以评估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霍山县、广德县、岳西县及歙县土壤可蚀性K值分别为0.033~0.035,0.018,0.021,0.041(t·hm^(2)·h)/(hm^(2)·MJ·mm)。不同方法计算的土壤可蚀性K值差异较大且都远远高估了实测值,整体表现为K_(Torri)>K_(Nomo)>K_(M-Nomo)>K_(DG)>K_(Epic)。校正后的各可蚀性K值计算方法较之前均有很大改进,其中校正后的Nomo方程及修正Nomo方程具有较高的性能。[结论]校正后的Nomo方程及修正Nomo方程被推荐在安徽省重点水土流失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土壤可蚀性 径流小区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水资源的十大孔兑地区植被建设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穆兴民 孙文义 +1 位作者 高鹏 宋小燕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7-42,共6页
十大孔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传统水资源概念主要关注江河湖水、地下水等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体,忽视了植被自然生长需水主体即降水转化的土壤水。鉴于此,突破传统水资源... 十大孔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传统水资源概念主要关注江河湖水、地下水等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体,忽视了植被自然生长需水主体即降水转化的土壤水。鉴于此,突破传统水资源内涵的局限性,提出了广义水资源理论框架,聚焦于广袤植被可直接利用的水分,将植被可有效利用的土壤水纳入水资源范畴,通过量化植被生长与自然水循环之间的动态关系,以破解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缺水的困境。该理论框架重新界定了干旱区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的科学基础,并通过耦合水文过程、土壤蓄水能力与植被适应性,构建了水资源动态平衡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以水定绿的生态建设策略,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分区体系,制定了差异化植被配置方案与雨水高效利用技术路径。广义水资源理论为十大孔兑地区植被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理论突破与可操作的实践方案,也为黄河流域在水资源刚性约束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范式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水资源 植被承载力 风水复合侵蚀 土壤水库容 植被建设 十大孔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路浩 安志超 +5 位作者 王丽娜 周莹 白静 孙自杰 王炫迪 唐亚坤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空气温度(T)、降水(P)、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潜在蒸散发(ET_(0))及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明确WUE对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陕西省植被WUE多年平均值为(2.1±0.4)g/(mm·m^(2))(以C计),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年际间表现为不显著上升趋势(p=0.46),且在年内表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不同的植被类型WUE差异显著(p<0.05),WUE多年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森林>湿地>农田>灌木>草地。森林WUE在2001—202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农田与湿地WUE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通过分析陕西省植被WUE与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偏相关系数,主导陕西省植被生态系统WUE影响因素面积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T(33.24%)>NDVI(30.80%)>VPD(27.70%)>ET_(0)(6.07)>P(2.08%)。[结论]陕西省植被WUE表现为不显著年际间上升趋势,中北部和南部地区植被WUE的变化主要受环境因素和NDVI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省生态建设过程中水资源高效利用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发 MODIS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添加对黑垆土和黄绵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8
作者 王丹丹 赵欢欢 +2 位作者 许晨阳 李江文 胡斐南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7-276,共10页
[目的]研究12种不同外源有机物料,包括烟杆生物炭、果木枝条生物炭、小麦秸秆、油菜秸秆、鸡粪、牛粪、葡萄糖、纤维素、LB培养基、聚丙烯酰胺(PAM)、腐植酸肥、壳聚糖,对典型黄土(黑垆土与黄绵土)理化特性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为农... [目的]研究12种不同外源有机物料,包括烟杆生物炭、果木枝条生物炭、小麦秸秆、油菜秸秆、鸡粪、牛粪、葡萄糖、纤维素、LB培养基、聚丙烯酰胺(PAM)、腐植酸肥、壳聚糖,对典型黄土(黑垆土与黄绵土)理化特性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为农田土壤质量提升过程中有机改良剂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有机物料与风干土壤以3%的质量比混合,并进行100 d的室内培养试验,同时设置不添加有机物料为对照组(CK)。利用密度浮选结合湿筛的方法分离并计算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4个有机碳组分,通过冗余分析(RDA)对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结果]①与CK相比,有机物料添加能够有效降低两种典型黄土的碳酸钙含量,提高土壤电导率、TOC以及全氮(纤维素添加除外)含量。②与CK相比,土壤中FPOC,OPOC,POC和MOC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以果木枝条生物炭、烟杆生物炭、小麦秸秆添加处理下的FPOC增量最大,黑垆土中相应各指标分别提高了2158.5%,1545.3%,907.5%,黄绵土中各指标含量分别提高了2971.8%,1717.9%,1730.8%。③FPOC,OPOC,POC和MOC含量与TO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C/N及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原因,其解释率在黑垆土和黄绵土中分别达到了76.1%和76.3%。[结论]有机物料添加使TOC含量升高,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FPOC,OPOC,POC和MOC含量与CK相比均有所提高。C/N及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颗粒态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矿质结合态有机碳 黑垆土 黄绵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19
作者 梁静 王国梁 +3 位作者 徐肖阳 刘莹 冒吉荣 曾岩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8-1009,共12页
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及其沿土层深度变化制约着柠条人工林的生长发育。在黄土丘陵区,降水类型及降水量如何影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降水补给是否满足柠条林生长季的用水需求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19—2023年纸坊沟流域柠条林野外长期定位监... 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及其沿土层深度变化制约着柠条人工林的生长发育。在黄土丘陵区,降水类型及降水量如何影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降水补给是否满足柠条林生长季的用水需求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19—2023年纸坊沟流域柠条林野外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分析了柠条林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月动态变化,探究了植物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对不同降水类型和降水量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水按照降水特征可分为5类降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研究区46%降水事件属于中雨类型,暴雨虽然发生频率较低(19%),但在补给土壤水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土壤水分含量受到降水影响,在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型变化。在柠条生长旺盛的6—7月,50~100 cm均出现了季节性干层,土壤干层出现的时间与当年的降水情况密切相关,干层在充足的降水补给后会消失。全年降水量总体上可以满足柠条生长所需。(3)降水类型是影响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和补给量的关键因素。其中暴雨和大雨入渗深度最深,可达100~200 cm;其次是中雨,达10~70 cm;小雨仅局限于0~10 cm。暴雨的土壤水分补给量最大,平均占降水量的87.5%,大雨(36.2%)和长历时中雨(29.7%)次之,而小雨和短历时中雨的降水量则大部分以蒸散发的形式损失。研究发现暴雨和大雨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可以缓解50~100 cm季节性干层,而且50 cm以下的土壤在补给后能维持较高的含水状态,为柠条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水分储备。本研究对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水分 柠条人工林 降水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草间作方式对增产及节水效应的影响
20
作者 马龙 刘华清 +1 位作者 高晓东 赵西宁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2,共12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4种多年生饲草不同间作方式对其生长、光合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的综合影响,筛选最优间作方式,为黄土高原建设高产、高效、可持续的人工草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4种多年生饲草不同间作方式对其生长、光合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的综合影响,筛选最优间作方式,为黄土高原建设高产、高效、可持续的人工草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4种多年生饲草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作、两物种、三物种和四物种间作方式,分析不同间作方式对饲草生长、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各间作模式相对产量总和均大于1。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处理的相对产量总和达到2.08,其中,无芒雀麦生物量达到单作的279.1%,紫花苜蓿达到单作的132.4%。二者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p<0.05),对无芒雀麦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p<0.05)。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增加了深层土壤含水量。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在饲草产量、生长生理特征、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贮水能力方面的综合效应最优,禾本科单作综合效应最差。[结论]合理的间作方式能够优化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提高饲草的净光合速率,从而提高间作系统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方式能够提高间作系统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饲草间作方式优化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间作 生长特征 生理特征 水分利用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