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被引量:8
1
作者 高焕利 杨翠云 +1 位作者 于翠 马青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9-292,296,共5页
根据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采用IC-RT-PCR方法和质粒梯度稀释的方法,研究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检测方法和灵敏度。结果表明,从21个建兰花叶病毒的病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同的DNA条带,序列测定和序列... 根据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采用IC-RT-PCR方法和质粒梯度稀释的方法,研究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检测方法和灵敏度。结果表明,从21个建兰花叶病毒的病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同的DNA条带,序列测定和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所测定的序列均为CyMV外壳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同源性均达到89%以上;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可检测的最低病毒含量为2.72×10-7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兰花叶病毒(CyMV) 免疫捕获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灵敏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主栽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史亚千 王保通 +5 位作者 李强 吴兴元 王芳 刘恒 田月娥 刘倩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6-711,共6页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V1、V2、V3a、V3b、V3c、V3d、V3f、V5、V6、V8、V17、V2+Ta、V4+8、V1+2+19、V"Era"苗期毒力频率均在60%以上,成株期Pm3d、Pm5、Pm"Era"、Pm7、Pm21、Pm4+8在2个生态区表现感病。由此推断,陕西省优势毒性基因谱为V3d、V5、V"Era"、V4+8。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13、Pm2+Mld、Pm4b+Mli、Pm"XBD"成株期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抗病,且苗期毒力频率很低,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利用。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农148、远丰175、远丰139可能分别含有Pm8、Pm21、Pm17等抗病基因,其他6个品种抗病基因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毒性结构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调查初报 被引量:23
3
作者 左叶信 秦虎强 +4 位作者 聂峰杰 黄丽丽 高小宁 康振生 韩青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6-119,共4页
调查了关中和陕南地区784个油菜田块的3 920个样点的冬季菌核数、早春子囊盘数和春季病株率,发现关中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达到52.11%,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高达4.09个;陕南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为43.40%,玉米前茬田块平均... 调查了关中和陕南地区784个油菜田块的3 920个样点的冬季菌核数、早春子囊盘数和春季病株率,发现关中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达到52.11%,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高达4.09个;陕南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为43.40%,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为3.90个,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块均未发现菌核。子囊盘数在前茬为玉米的田块为14.20枚/m2,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内未见子囊盘。病株率调查结果显示,前茬作物种类、油菜品种、地域对发病影响很大,表现为玉米前茬田发病率明显高于水稻前茬;绵油、秦油和蓉油系列品种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感病品种。另外,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菌核数 子囊盘数 发病株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5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保通 李高宝 +2 位作者 李强 王芳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9-212,216,共5页
为掌握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2001-2005年对采自陕西省7市20个县(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后备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菌标样1 101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01-2005年陕西省共监测到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26个,分别为条中22、23、26... 为掌握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2001-2005年对采自陕西省7市20个县(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后备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菌标样1 101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01-2005年陕西省共监测到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26个,分别为条中22、23、26、27、28、29、31、32号,Hybrid46-4、5、6、7、8,水源11-1、2、3、4、5、6、7、8、10、11、12、13、14。其中条中31号以前的生理小种已成为次要小种或稀有小种,条中32号出现频率一直居各小种首位,成为绝对的优势小种;Hybrid46类群和水源11类群为绝对的优势小种类群,频率总和维持在90%左右,成为优势种群。从变化趋势看,Hybrid46类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水源11类群出现频率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条锈菌 生理小种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强 王保通 +2 位作者 吴兴元 段双科 王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2-715,共4页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婧 白应文 +3 位作者 杨继娟 陈卫民 张莉 胡小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甜瓜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甜瓜培养基、梅干培养基。在碳源和氮源中,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甘露醇(Mannitolum)、赖氨酸(Lysine)、牛肉膏(Beef extract)、氨基乙酸(Aminoacetic acid)、组氨酸(Histidine)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蔗糖(Sugar)、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硝酸钠(Sodium nitrate)、丙氨酸(Alanine)有利于病菌的产孢。苜蓿黄萎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pH值为7.0-9.5,温度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轮枝菌 苜蓿黄萎病 核糖体DNA-ITS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区枣疯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宽 颜永杰 +1 位作者 王海妮 张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68,共4页
枣疯病是枣树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植原体病害,几乎分布于国内所有的枣树栽培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陕西、宁夏、甘肃3省枣疯病样品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枣疯病植原体的核糖体基因片段为1 196bp,包含部分r... 枣疯病是枣树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植原体病害,几乎分布于国内所有的枣树栽培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陕西、宁夏、甘肃3省枣疯病样品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枣疯病植原体的核糖体基因片段为1 196bp,包含部分rps19,rpl22和rps3三个基因,其中rpl22和rps3大小分别354bp和753bp,分别编码118和251个氨基酸,且这两个基因为非重叠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我国陕西、宁夏、甘肃的枣疯病植原体的核糖体蛋白rp基因大小一致,归属于植原体16SrⅤ-B组;该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特性与樱桃致死黄化(CLY5)和桃树黄化印度分离株系(PY-In)植原体相似。首次报道了我国枣疯病核糖体蛋白基因rp基因的序列,把枣疯病植原体归到16SrⅤ-B组,为枣疯病植原体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植原体 核糖体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付洁 罗泽青 +3 位作者 李逢源 王凯 卫雪娇 杨家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2-178,共7页
【目的】明确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为苹果抗病育种和黑星病菌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5对AFLP引物,对采自陕西兴平、旬邑的46个苹果黑星病菌菌株进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 【目的】明确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为苹果抗病育种和黑星病菌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5对AFLP引物,对采自陕西兴平、旬邑的46个苹果黑星病菌菌株进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421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26个,占总带数的77.4%;陕西兴平和旬邑苹果黑星病菌AFLP多态位点比率为22.57%~69.83%,平均为47.74%;等位基因观测数为1.23~1.70,平均为1.4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6~1.46,平均为1.33;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9~0.27,平均为0.19;Shannon信息指数为0.14~0.39,平均为0.27;各类群间的Nei氏遗传相似系数为0.8151~0.9487,遗传距离为0.0527~0.2044;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29,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为0.18,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为0.11,遗传分化系数为0.38;陕西苹果黑星病菌菌株分为2大类,分离自旬邑嘎啦、兴平嘎啦、旬邑富士的菌株聚为一类,分离自旬邑红星、兴平红星、旬邑秦冠、兴平秦冠的菌株聚为另一类。【结论】陕西苹果黑星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寄主品种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菌 AFLP 遗传多样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9
作者 李光云 杨家荣 +1 位作者 俞征 候丽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3-126,共4页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改良查氏培养基有利于两者菌落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寄生孢 鬼针草白粉菌 抱茎苦荬菜白粉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中梁22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敏娜 徐智斌 +3 位作者 王美南 宋建荣 井金学 李振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80-1284,共5页
对中梁22/铭贤169杂交F2群体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及中国春单体系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发现,中梁22携带1个显性(暂命名YrZhong22)和1个隐性抗病基因,前者位于5B染色体。由中梁22×铭贤169的F2群体构建抗病、感病池,用SSR标记结合集群分... 对中梁22/铭贤169杂交F2群体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及中国春单体系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发现,中梁22携带1个显性(暂命名YrZhong22)和1个隐性抗病基因,前者位于5B染色体。由中梁22×铭贤169的F2群体构建抗病、感病池,用SSR标记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建立了与YrZhong22连锁的4个微卫星标记Xwmc289、Xwmc810、Xgdm116和Xbarc232,并将YrZhong22定位于小麦5BL染色体。YrZhong22与相邻微卫星位点Xwmc810和Xgdm116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cM和4.4cM。系谱分析及分子标记分析表明,YrZhong22可能是一个来自中间偃麦草的新抗条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梁22 小麦条锈病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单体分析 分子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和农业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秦虎强 高小宁 +7 位作者 左叶信 黄丽丽 韩青梅 康振生 司华 王海丽 唐建祥 王延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3-178,共6页
通过在陕西关中和陕南不同生态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速克灵均可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但以速克灵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0%以上;其施药期为油菜初花-盛花期,施药次数以2次为宜,间隔7-10 d茎叶面喷施。进行药剂防治... 通过在陕西关中和陕南不同生态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速克灵均可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但以速克灵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0%以上;其施药期为油菜初花-盛花期,施药次数以2次为宜,间隔7-10 d茎叶面喷施。进行药剂防治的同时,在油菜终花初期采取摘除主茎1-1.2 m以下"三叶"措施能进一步提高对菌核病的防病效果,尤其在陕南地区春季多雨、田间湿度大情况下防病效果明显,防病保产效果达到15%以上。采取"宽窄行"栽培与常规"等行距"栽培模式相比,对菌核病预防效果不明显,但丰产效果显著。推广栽培抗病品种,并结合药剂等关键防治技术对菌核病能起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农业措施 油菜 菌核病 防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株野生植物内生放线菌防病促生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梁亚萍 宗兆锋 马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1-136,共6页
为了寻找具有内生习性的植病生防放线菌,从采自秦岭的14种野生植物中分离得到29株内生放线菌,对其进行了皿内拮抗试验、发酵液抑菌试验和温室防病促生试验。结果发现,有6株菌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SF1对粉红聚端孢、SF4对苹果... 为了寻找具有内生习性的植病生防放线菌,从采自秦岭的14种野生植物中分离得到29株内生放线菌,对其进行了皿内拮抗试验、发酵液抑菌试验和温室防病促生试验。结果发现,有6株菌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SF1对粉红聚端孢、SF4对苹果炭疽菌、SF20对灰葡萄孢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菌株SG2的代谢产物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其发酵滤液对茄链格孢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5 mm;菌株SG2对温室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9.72%,菌株SF4对黄瓜白粉病的温室防效达到89.61%,菌株SF20对番茄和黄瓜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可见,从野生植物中分离具有内生习性和抑菌作用的放线菌,直接用于生物防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 内生放线菌 生物防治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内生放线菌活性物质防治猕猴桃溃疡病 被引量:34
13
作者 申哲 黄丽丽 +2 位作者 涂璇 程晶晶 康振生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9-334,共6页
以供试内生放线菌发酵液的皿内抑菌活性为指标,得到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有抑制活性的菌株76株,其中35株的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菌的抑菌圈直径≥20mm,5株对猕猴桃溃疡病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gCLA4菌株发酵液抑菌谱最广,不仅对... 以供试内生放线菌发酵液的皿内抑菌活性为指标,得到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有抑制活性的菌株76株,其中35株的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菌的抑菌圈直径≥20mm,5株对猕猴桃溃疡病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gCLA4菌株发酵液抑菌谱最广,不仅对4种靶标细菌具有抑制活性,还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通过发酵液制备及大孔吸附树脂D101处理得到gCLA4菌粗提活性物质。田间防治结果表明,gCLA4菌株粗提活性物质100倍稀释液对猕猴桃溃疡病28d的相对防效达64.9%,明显优于化学药剂施那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拮抗内生放线菌 田间防治 大孔吸附树脂D1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太白尾矿区根瘤菌多样性及抗性菌株筛选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毓华 韦革宏 +2 位作者 陈卫民 余建福 李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43-1448,共6页
以研究陕西太白金矿尾矿区根瘤菌的资源多样性和重金属、苯酚抗逆性菌株的筛选为目的,选取分离自尾矿废弃地及太白河边的8种豆科植物的108株根瘤菌及4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生长温度范围,唯一碳源、氮源利用,生长初始pH,耐盐性,重金属和苯... 以研究陕西太白金矿尾矿区根瘤菌的资源多样性和重金属、苯酚抗逆性菌株的筛选为目的,选取分离自尾矿废弃地及太白河边的8种豆科植物的108株根瘤菌及4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生长温度范围,唯一碳源、氮源利用,生长初始pH,耐盐性,重金属和苯酚的抗性等151项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根瘤菌的表型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在85%的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聚成5个类群,其中类群I有26株菌,主要分离自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类群Ⅱ有12株菌,其寄主各不同;类群Ⅲ有3株菌,寄主均为金翼黄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类群Ⅳ有40株菌,主要分离自金翼黄芪;类群Ⅴ有4株菌,寄主均为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类群Ⅳ与已知种R.mongolense聚在一起,其这4个类群未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可能是新的表观群,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确定。一些菌株表现了较强的抗重金属和苯酚毒性的能力,其中1株菌能耐受0.15 mmol/L的Hg2+,4株菌能耐受0.4mmol/L的Cu2+,3株菌能耐受1.6 mmol/L的Zn2+,5株菌能耐受900 mg/L的苯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表型性状 多样性 重金属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性诱粘虫板对保护地番茄蚜虫的防控效果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小敏 王云虎 +4 位作者 陈太春 林星华 李晶 耿伟华 安德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9-193,共5页
根据蚜虫的行为反应,运用蚜虫性信息素(+)-(4aS,7S,7aR)-荆芥内酯和(-)-(1R,4aS,7S,7aR)-荆芥醇两种物质引诱有翅成蚜,分析研究保护地蚜虫的消长规律和对天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体积比为1∶2时诱蚜效果最佳,较普通... 根据蚜虫的行为反应,运用蚜虫性信息素(+)-(4aS,7S,7aR)-荆芥内酯和(-)-(1R,4aS,7S,7aR)-荆芥醇两种物质引诱有翅成蚜,分析研究保护地蚜虫的消长规律和对天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体积比为1∶2时诱蚜效果最佳,较普通黄板多诱杀47.86%,且优于质量分数10%的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9.06%。同时分析发现性信息素粘虫板不仅不杀伤天敌,且处理区蚜虫天敌21 d后还增长了27.6%,表明性信息素粘虫板不仅能提高和完善普通粘虫板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还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性信息素粘虫板 番茄保护地 防治效果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An-ctc-y-1细菌分离物的鉴定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太春 林星华 +2 位作者 李晶 苟丽霞 安德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45,共5页
以10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从分离得到的541株细菌中筛选出1株拮抗细菌An-ctc-y-1,该分离物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其发酵滤液对病原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n-ctc-y-1菌株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 以10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从分离得到的541株细菌中筛选出1株拮抗细菌An-ctc-y-1,该分离物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其发酵滤液对病原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n-ctc-y-1菌株发酵滤液对稻瘟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90%以上,EC50分别为11.26和11.11 mL/L,对稻瘟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4.09和2.18 mL/L。经发酵滤液处理,病原菌菌丝末端膨大成球状、菌丝破裂、消解、菌丝体分枝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鉴定 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生境中植物枯、黄萎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文婷 张秋丽 +2 位作者 冀媛媛 吴文君 宗兆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7-192,共6页
【目的】从特殊生境中分离筛选对植物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生防活性的土壤放线菌,为深入开展枯、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高效菌株。【方法】用平板稀释法,从采自广西、江苏、陕西等地特殊生境的5份土壤样品中分离放线菌;以西瓜枯萎菌、茄子... 【目的】从特殊生境中分离筛选对植物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生防活性的土壤放线菌,为深入开展枯、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高效菌株。【方法】用平板稀释法,从采自广西、江苏、陕西等地特殊生境的5份土壤样品中分离放线菌;以西瓜枯萎菌、茄子黄萎菌、棉花枯萎菌作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和复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水琼脂平板法,测定入选菌株发酵液的活性,并对其中拮抗活性高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鉴定,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从5份采自特殊生境的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53株放线菌,并从中筛选出JSC14、GXW1、GXC1、JSW5、JSW7等5株对所有靶标菌都有明显拮抗效果的菌株,其中JSC14菌株发酵液抑菌作用最强。对5株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JSC14和GXW1菌株发酵液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2.98%~95.38%,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9.52%~100.0%。经初步鉴定,菌株JSC14为链霉菌属白孢类群白色亚群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菌株GXW1为拟诺卡氏菌属链孢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streptosporus)。【结论】获得2株对植物枯、黄萎菌有较高生防活性的土壤放线菌,为进一步探讨利用特殊生境中的放线菌控制土传病害提供了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特殊生境 生物防治 枯萎病 黄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调查初报 被引量:28
18
作者 申哲 黄丽丽 康振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193,197,共4页
通过对陕西关中(杨凌、周至、眉县)地区13个村65个猕猴桃园的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特点调查分析,发现树龄、品种与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表现为随着树龄的增大溃疡病危害逐渐加重(3-14 a生);3个主栽品种(秦美、亚特和海沃德)中... 通过对陕西关中(杨凌、周至、眉县)地区13个村65个猕猴桃园的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特点调查分析,发现树龄、品种与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表现为随着树龄的增大溃疡病危害逐渐加重(3-14 a生);3个主栽品种(秦美、亚特和海沃德)中海沃德最感病。地区之间猕猴桃溃疡病严重程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地区间小气候外,管理水平和灌溉水平均为影响溃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陕西关中 病情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系M8003-5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中青 张书英 +5 位作者 王睿 王文立 周新力 尹军良 陈洁 井金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16-2123,共8页
为了利用小麦抗条锈病品系M8003-5中的抗病基因,用当前7个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小麦品系M8003-5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品种对当前的各优势小种均有良好抗性。在温室内以病菌小种Su11-4对M8003-5在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 为了利用小麦抗条锈病品系M8003-5中的抗病基因,用当前7个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小麦品系M8003-5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品种对当前的各优势小种均有良好抗性。在温室内以病菌小种Su11-4对M8003-5在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初步确定M8003-5对Su11-4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位于7DS上的SSR标记Xbarc5、Xwmc463、Xwmc405、Xbarc126、Xgwm295、Xgwm44、Xwmc702、Xwmc438、Xwmc121、Xgwm111和Xbarc121与该基因连锁,最近的为Xwmc702和Xwmc438,遗传距离分别为3.5 cM和4.3 cM。分子标记及其相关分析表明,此基因可能来自黑麦,与已定位于7D染色体上的抗病基因不同,暂命名为YrM8003。利用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Xwmc702和Xwmc438测黄淮麦区43个主栽品种,结果显示,有20%的品种具有与YrM8003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这一结果有助于YrM8003在抗条锈病育种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系M8003—5 条锈病抗性 遗传分析 SSR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鉴定及化学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丽 樊民周 +2 位作者 卫军锋 安德荣 全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分别从陕西咸阳、兴平、杨凌、柔谷、眉县、岐山、凤翔等地采集辣椒病毒病标样126份,在室内通过单斑分离及回接验证得到5种分离物,采用鉴别寄主的生物学反应和DA S-EL ISA法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有黄瓜花叶病毒(CM V... 分别从陕西咸阳、兴平、杨凌、柔谷、眉县、岐山、凤翔等地采集辣椒病毒病标样126份,在室内通过单斑分离及回接验证得到5种分离物,采用鉴别寄主的生物学反应和DA S-EL ISA法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有黄瓜花叶病毒(CM V)、烟草花叶病毒(TM V)、烟草蚀纹病毒(TEV)、马铃薯Y病毒(PVY)和蚕豆萎蔫病毒(BBW V),其中CM V和TM V是优势毒原种群,分别占检测样品的60.31%和30.94%。在室内分别以CM V和TM V的枯斑寄主苋色藜和心叶烟为测试寄主,采用半叶法对接种叶片分别于接种前和接种后涂施病毒抑制剂,测试了7种病毒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前后涂施3.85%病毒必克水乳剂500倍液,均对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接种前涂施的防治效果较接种后涂施的防治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病毒病 毒原鉴定 病毒抑制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