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7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多组学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路田 刘子辉 +12 位作者 赵鹏 邱四春 王晓明 郑炜君 韩德俊 毛虎德 宋卫宁 陈新宏 奚亚军 王中华 吉万全 康振生 许盛宝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9-1028,共10页
本研究在大规模根系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获得406份全球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小麦种质的基因型数据,并通过对18个农艺性状在10个种植环境中的系统调查,获得对应的表型数据。实验室前期评估证实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可靠,可应用于小麦研究。同时,... 本研究在大规模根系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获得406份全球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小麦种质的基因型数据,并通过对18个农艺性状在10个种植环境中的系统调查,获得对应的表型数据。实验室前期评估证实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可靠,可应用于小麦研究。同时,整合基因型、转录组、表型与栽培环境的气象数据,建立了一个可在网站(https://iwheat.net/resource)自由下载与利用的小麦多组学数据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的挖掘与机理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组学 数据库 基因型 表现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彭海霞荣获中国菌物学会首届戴芳澜优秀学生奖
2
作者 李明 朱明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2-132,共1页
中国菌物学会首届戴芳澜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于2015年9月22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特邀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国际著名蕈菌学家、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张树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廖万清将军,安徽农业大学原校... 中国菌物学会首届戴芳澜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于2015年9月22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特邀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国际著名蕈菌学家、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张树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廖万清将军,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李增智教授等菌物学界老前辈出席了颁奖仪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真菌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彭海霞荣获中国菌物学会首届戴芳澜优秀学生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博士研究生 菌物学 学会 学生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植物保护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真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晓飞 金巧军 +2 位作者 刘巍 黄丽丽 冯浩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1期179-180,共2页
真菌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包含真菌分类、生理、代谢、细胞、遗传、应用等内容的综合学科,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笔者围绕植物保护专业真菌学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 真菌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包含真菌分类、生理、代谢、细胞、遗传、应用等内容的综合学科,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笔者围绕植物保护专业真菌学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相关经验可为国内植保专业真菌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保护专业 本科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模式与植物保护的发展 被引量:7
4
作者 胡小平 任志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0,共6页
"绿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关注点,而"绿色"的关键在于植物保护的思想、技术和策略。本文总结了农业生产模式的4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化学农业和物理农业,论述了农业生产模式及其与植物保护思想发... "绿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关注点,而"绿色"的关键在于植物保护的思想、技术和策略。本文总结了农业生产模式的4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化学农业和物理农业,论述了农业生产模式及其与植物保护思想发展的关系,详细阐述了这4种农业生产模式下植物保护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重新排序了IPM植保工程的5项措施: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强调针对不同作物,制定标准化的IPM工程操作体系,以确保农产品的绿色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模式 植物保护 物理农业 IPM 工程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农药——极具潜力的新型植物保护产品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治文 高翔 +3 位作者 马德君 钟珊 刘西莉 席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1-691,共11页
核酸农药是一类可以特异性地结合靶标生物中特定基因转录的信使RNA的多核苷酸,通过靶标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RNA干扰系统沉默相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干扰靶标生物的正常生长及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最终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相对于传统农药而言... 核酸农药是一类可以特异性地结合靶标生物中特定基因转录的信使RNA的多核苷酸,通过靶标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RNA干扰系统沉默相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干扰靶标生物的正常生长及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最终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相对于传统农药而言,核酸农药因其具有特异性较强、开发成本较低、安全绿色等优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围绕核酸农药的防治原理、优势特点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以靶标基因为导向研制核酸农药的高效筛选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总结分析核酸农药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期为核酸农药的进一步研发创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农药 绿色农药 小RNA 双链RNA 小干扰RNA 靶标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6
作者 王奥霖 范洁茹 +7 位作者 徐飞 陈莉 曹世勤 王万军 孙振宇 刘伟 胡小平 周益林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 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害流行学 空气生物学 病菌孢子捕捉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 病害管理决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疆枣瘿蚊发生动态调查与防治植物源农药筛选
7
作者 李毅 肖莉娟 +3 位作者 王凡 王晶晶 吴华 冯俊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枣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 Jiao&Bu)是危害红枣的一种重要害虫,通过实地调查明确枣瘿蚊的发生动态,确定防治的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筛选适用于防控枣瘿蚊的植物源农药,为枣瘿蚊的科学防控提供... 【目的】枣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 Jiao&Bu)是危害红枣的一种重要害虫,通过实地调查明确枣瘿蚊的发生动态,确定防治的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筛选适用于防控枣瘿蚊的植物源农药,为枣瘿蚊的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22-2023年定点定期调查南疆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枣园枣瘿蚊的发生动态。以5种植物源农药为材料,以22.4%螺虫乙酯悬浮剂为化学农药对照,以枣瘿蚊为靶标,采用浸虫法测定6种农药对枣瘿蚊的室内毒力;在此基础上筛选室内毒力效果较好的植物源农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适合枣瘿蚊防控的植物源农药品种。【结果】2022-2023年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枣园枣瘿蚊幼虫均于4月中下旬开始出现,发生高峰期均为5月上中旬和6月上中旬,防治关键时间节点为5月初和6月初。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植物源农药对枣瘿蚊均有较强的毒力,其中0.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对枣瘿蚊24 h的致死中浓度(LC 50)分别为5.357和4.554 mg/L,与化学农药对照22.4%螺虫乙酯悬浮剂(6.938 mg/L)毒力相当。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给药后7 d,0.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300~400倍稀释液处理对枣瘿蚊的防效均在65%以上,与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推荐剂量处理的防效相当,可作为防控枣瘿蚊的替代生物农药。【结论】新疆南疆枣园枣瘿蚊集中发生在5月上中旬和6月上中旬,防治关键时间节点为5月初和6月初,可选用植物源农药0.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300~400倍液防控枣瘿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瘿蚊 植物源农药 发生动态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对蚜虫的减量增效作用
8
作者 李伟佳 陈平强 +4 位作者 丁文伟 徐婉婷 张斌 吴华 马志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建立蚜虫绿色防治技术。本研究以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为供试昆虫,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了3种植物源农药和3种化学农药的联合杀虫活性,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及最佳配比,并进一步开展了田间药效评价。... 为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建立蚜虫绿色防治技术。本研究以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为供试昆虫,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了3种植物源农药和3种化学农药的联合杀虫活性,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及最佳配比,并进一步开展了田间药效评价。结果显示,0.3%苦参碱AS等6种农药均对苜蓿蚜具有良好的毒杀活性;以单剂的致死中浓度按比例混合,筛选出4组混用增效组合,其中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7:3混用、苦参碱与吡虫啉6:4混用、苦参碱与啶虫脒7:3混用、川楝素与啶虫脒5:5混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4.72、139.84、135.82和123.61;在上述最佳配比下,0.3%苦参碱AS(835g/hm^(2))与22%氟啶虫胺腈SC混用(1.5 g/hm^(2))、0.3%苦参碱AS(590 g/hm^(2))与70%吡虫啉WDG混用(10 g/hm^(2))、0.3%楝素SL(500 g/hm^(2))和20%啶虫脒SP混用(3.6 g/hm^(2)),对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87.10%、87.07%和88.10%,与推荐剂量相比,混用组合中化学农药用量分别减少了98.75%、73.33%和97.00%,植物源农药分别减少了74.95%、82.30%和85.00%。可见,上述混用组合对蚜虫表现出良好的防效,且显著降低了化学农药的用量,为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化学农药 减量增效 苹果黄蚜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文远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31期87-87,共1页
坚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植物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未来发展农业的主要方向。农业发展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文章就农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利用植物保护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建议与分析。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农林院校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春霞 汪振明 张艳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9723-9723,共1页
在阐述我国西部农林院校贫困大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严格控制高校收费;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助学贷款方面对西部农林类院校实行优惠政策;农林院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贫困生要自立、自强、自助是目... 在阐述我国西部农林院校贫困大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严格控制高校收费;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助学贷款方面对西部农林类院校实行优惠政策;农林院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贫困生要自立、自强、自助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农林院校 贫困大学生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振明 时卫东 +1 位作者 韩春霞 张艳玲 《陕西农业科学》 2007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根本的还是在于有一批创新型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场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农业人才,是高...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根本的还是在于有一批创新型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场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农业人才,是高校的根本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虫白蜡特色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创新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琮 任争争 +3 位作者 杨忠岐 吴金文 邓弋 吴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6,共8页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虫白蜡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在养殖和加工技术传承、产品特性、种质资源、多重效益、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该产业目前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制约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优良种质...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虫白蜡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在养殖和加工技术传承、产品特性、种质资源、多重效益、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该产业目前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制约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加强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技术革新、加强产业链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创制等科技创新对策,以及该产业在“十五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期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方向等,为我国虫白蜡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启示,助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循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稳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虫白蜡 农业特色产业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种子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永胜 彭琪朗 +3 位作者 黄滢奥 陈彦如 赵程亚菲 郗欣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5-786,共12页
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衰老即可直接导致建苗迟缓,幼苗畸形,最终影响作物产量,也可以导致商业贮藏中粮食品质的下降,还会影响种质资源库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环境野生植物的生存。因此,深入认识种子衰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农业生产和种质资源安... 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衰老即可直接导致建苗迟缓,幼苗畸形,最终影响作物产量,也可以导致商业贮藏中粮食品质的下降,还会影响种质资源库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环境野生植物的生存。因此,深入认识种子衰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农业生产和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种子衰老生物学特征,从基因到表型,分析造成种子衰老的内外因,包括种子衰老过程中解剖结构、亚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原因,以及环境等外界诱导因素,构建出一个完整种子衰老网络图。以期为种子衰老机理、种子活力修复和种质资源保存等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子 衰老 分子机制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蚜及植物病毒胁迫下小麦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弛 孟琳钦 +2 位作者 苏丹 仝则乾 胡祖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8-333,共6页
为探究蚜虫及植物病毒胁迫下小麦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为试虫,以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GAV株系为测试病毒,研究蚜虫、植物病毒及两者共同胁迫下... 为探究蚜虫及植物病毒胁迫下小麦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为试虫,以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GAV株系为测试病毒,研究蚜虫、植物病毒及两者共同胁迫下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及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小麦相比,麦二叉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ACP活性提高100.46%,禾谷缢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活性降低34.59%,麦长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CAT、SOD、ACP和AKP活性分别提高83.88%、126.45%、91.21%、197.26%和468.82%,差异均显著(P<0.05);BYDV-GAV胁迫下小麦体内的SOD活性提高37.41%;与感染植物病毒但未受蚜虫胁迫的小麦相比,麦二叉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CAT和ACP活性分别提高73.66%、110.72%和50.49%,禾谷缢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CAT和ACP活性分别上升115.13%和37.00%,麦长管蚜胁迫下小麦体内的POD、CAT和AKP活性分别提高97.58%、70.19%和3665.03%,差异均显著(P<0.05)。这些结果说明,麦蚜和植物病毒均能改变小麦体内的生理生化进程,但效应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麦蚜 保护酶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组群落构建及其病害防治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浩浩 李黎 +2 位作者 刘巍 黄丽丽 钟彩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14,共8页
植物表面及内部定殖着种类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植物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功能整体,植物寄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空间和营养,而微生物则在植物生长发育、营养摄取及植物逆境抗性等方面发挥作用。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受到各... 植物表面及内部定殖着种类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植物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功能整体,植物寄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空间和营养,而微生物则在植物生长发育、营养摄取及植物逆境抗性等方面发挥作用。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目前人们对于不同因素如何驱动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如何利用功能微生物提高寄主植物抗逆性等的认识仍不深入,这严重阻碍了微生物群落应用的发展。明确微生物群落构建的机制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利于扩宽微生物群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本文总结了不同植物寄主、同一寄主不同生态位及不同生长阶段下的微生物群落差异,阐述了生物因素(生态位、病原入侵等)及非生物因素(地理位置、季节变化等)对植物地上及地下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解析了植物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通过竞争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降低病害发生的机理,介绍了合成菌群在植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微生物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将有效助力微生物组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绿色高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组 群落构建 高通量测序 病害防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际促生菌在烟草根茎类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闵琪茹 甘勇 +3 位作者 陈寿明 杨章明 杨鹏 李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108-112,116,共6页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经济价值高。烟草根茎类病害的发生导致一定的烟草损失。本文阐述了烟草根黑腐病、烟草黑胫病和烟草青枯病等烟草根茎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分析了烟草根茎类病害的防治现状,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内容...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经济价值高。烟草根茎类病害的发生导致一定的烟草损失。本文阐述了烟草根黑腐病、烟草黑胫病和烟草青枯病等烟草根茎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分析了烟草根茎类病害的防治现状,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内容,提出了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及在防治烟草病害中的应用前景,总结了用于防治烟草病害的植物根际促生菌主要种类,提出了相关展望,以期为有效防治烟草根茎类病害和推广应用植物根际促生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根茎类病害 植物根际促生菌 作用机制 防治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价方法对忍冬属植物品种抗蚜性的评价
17
作者 彭昱绮 王桂萍 +5 位作者 郭文秀 王光召 李景宇 胡想顺 于毅 王建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蚜虫Aphidoidea危害严重影响忍冬属Lonicera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培育忍冬属植物抗蚜性品种是解决忍冬属植物蚜虫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通过适宜忍冬属植物抗蚜性的评价方法,优选出忍冬属植物高抗蚜性品种和种质资源,用于忍冬属植物蚜虫的治... 蚜虫Aphidoidea危害严重影响忍冬属Lonicera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培育忍冬属植物抗蚜性品种是解决忍冬属植物蚜虫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通过适宜忍冬属植物抗蚜性的评价方法,优选出忍冬属植物高抗蚜性品种和种质资源,用于忍冬属植物蚜虫的治理。采用感蚜指数法、改进后的感蚜指数法、创新的蜜露指数法及聚类分析法对27种忍冬属植物抗蚜性进行评价。忍冬属植物抗蚜性差异明显,百玉一号、羊角、台尔曼Lonicera×tellmanniana为高抗品种,占比为11.1%;北花一号、紫茎子、红银花、四季花为高感品种,占比为14.8%;小鸡爪花、线花子、野生金银花、九绿一号、封丘大毛花、巨鹿大毛花、长针子、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小毛花、九丰一号、山花子为抗性品种,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小针花、中金一号、秧花子、大毛花、细毡毛忍冬Lonicera similes、麻针花、金丰一号、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为感性品种;在4种评价方法中,蜜露指数法的评价效果接近最终判定结果且直观层次分明。蜜露指数法简便易行,适宜于忍冬属植物品种抗蚜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属植物 品种 蚜虫 抗蚜性 评价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中华蜜蜂形态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肖 方冲伟 王敦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本土蜂种,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昆虫。陕西省作为养蜂大省,由南向北横跨三大气候带,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大,蜜源植物种类丰富,各地均有养殖蜂的传统。开展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形态和遗传多样性...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本土蜂种,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昆虫。陕西省作为养蜂大省,由南向北横跨三大气候带,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大,蜜源植物种类丰富,各地均有养殖蜂的传统。开展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形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将为今后的利用与保护打下基础。【方法】对陕西省内20个样点共42群中华蜜蜂样本进行19个外部形态指标测定,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对tRNA leu-COII,COI,ITS-1,ITS-2和18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并基于核苷酸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陕西省内20个样点的中华蜜蜂蜂群在形态指标与tRNA leu-COII,COI,ITS-1,ITS-2和18S rDNA基因序列均存在分化。基于形态数据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位于大巴山区的白河、上竹与镇坪的中华蜜蜂聚为一群,黄龙的HL2,HL4,HL9和HL13蜂群聚为一群;而基于形态数据的聚类分析显示,陕北地区所采集的YWC1,SD1,TJW1,KYM1和KYM3蜂群聚为一支,大巴山地区的HX2,HX3,HX4,BH2,BH3和SZ1蜂群聚为一支;基于上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榆林YWC1,SD1,TJW1,TJW2,TJW3,KYM1和KYM2蜂群聚为一支,黄龙的HL1,HL2,HL3,HL5,HL7,HL8,HL9,HL10,HL11,HL12和HL14蜂群聚为一支,关中地区与汉中的BY1,BY2,YX1,YX2,BJ1和BJ2蜂群聚为一支,安康的HX1,HX2,HX3,HX4,QJP1,BH1和BH3蜂群聚为一支。【结论】陕西省内中华蜜蜂具有较高的种群多样性,所采集的中华蜜蜂可分为陕北型、黄龙型以及大巴山型,同一地区的中华蜜蜂在形态指标与基因序列上具有更高的相似度,同时存在不同地区蜂群聚类到一起的情况,表明陕西省内中华蜜蜂面临种群混杂与多样性下降的风险,应当通过建立更多中华蜜蜂保种区等措施,加强对于省内中蜂地理种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地理种群 形态指标 种群分化 系统发育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3
19
作者 蒋选利 李振岐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4-129,共6页
综述了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病原物的侵染诱导导致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种类发生改变。这些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或特异性的同工酶 ,或由于催化合成了杀菌物质 ,或由于提高了木质素、木栓质的... 综述了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病原物的侵染诱导导致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种类发生改变。这些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或特异性的同工酶 ,或由于催化合成了杀菌物质 ,或由于提高了木质素、木栓质的生物合成而形成物理屏障 ,或者由于参与乳突形成和颗粒状沉积物的积累 ,从而构成了植物的一般抗病性和非专化抗病性。各种过氧化物酶的专化性有所不同 ,它们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也不尽一样。导入过氧化物酶基因 ,构成组成型表达的转基因植物 ,不一定能有效地抵抗病原物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植物抗病性 专业化 防卫反应 基因表达 转基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多代UV-B照射对麦长管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周冬 杜一民 +4 位作者 杨杰 张丽 赵惠燕 胡祖庆 胡想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2-768,共7页
【目的】为探明中波紫外线(UV-B)连续多代处理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的作用机制,发现在UV-B环境压力下害虫进化动力。【方法】用强度为0.25 W/m2的UV-B对每代麦长管蚜进行6 h照射,以处理后成蚜当天产的仔蚜为继代饲养材... 【目的】为探明中波紫外线(UV-B)连续多代处理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的作用机制,发现在UV-B环境压力下害虫进化动力。【方法】用强度为0.25 W/m2的UV-B对每代麦长管蚜进行6 h照射,以处理后成蚜当天产的仔蚜为继代饲养材料,连续饲养18代,提取第1,4,8,12,15和18代的对照组和处理组无翅孤雌成蚜的保护酶液,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保护酶活性。【结果】不同世代的对照组间3种保护酶活性均无差异(P>0.05),处理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UV-B胁迫世代增加,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活性高峰出现在第15代。POD活性呈下降趋势,处理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在第1和4代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CAT活性先下降后升高,在第8,12和15代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至第18代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又恢复为极显著(P<0.01)。【结论】麦长管蚜受到短期UV-B胁迫时,其体内SOD,POD和CAT 3种保护酶活性均升高,以抵御UV-B胁迫引起的自由基伤害;而经过到长期UV-B胁迫后,主要依靠SOD和CAT 2种保护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UV-B辐射 多代饲养 抗氧化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