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红蚰麦白粉菌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谱 被引量:8
1
作者 王俊美 刘红彦 +3 位作者 徐红明 王飞 高素霞 康振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88-1193,共6页
小麦农家品种红蚰麦携带1对显性抗白粉病新基因,暂命名为Pmhym。为了深入了解该品种抗病的分子机制,用豫麦13/红蚰麦的F3代纯合抗病株系构建抗池,采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芯片技术,以白粉菌接种0h为对照,分析白粉菌接种后24h的基因表达... 小麦农家品种红蚰麦携带1对显性抗白粉病新基因,暂命名为Pmhym。为了深入了解该品种抗病的分子机制,用豫麦13/红蚰麦的F3代纯合抗病株系构建抗池,采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芯片技术,以白粉菌接种0h为对照,分析白粉菌接种后24h的基因表达谱。在61127基因微矩阵点中,有效差异表达Ratio值≥2或≤0.5的基因共5282个,其中上调基因2553个,下调2729个。对上调序列的分类表明,功能明确的序列中39.81%与抗病/防御相关;下调表达基因中以能量代谢和抗病/防御相关基因比例最高,分别占26.71%和19.65%。上调表达在8倍以上的序列中81个的功能已知,其中包括病程相关基因、防卫反应基因、生成或清除活性氧的基因,以及抗病信号转导基因等。选取上调和下调表达8倍以上的共13个探针序列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表明基因芯片数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基因芯片 表达序列标签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在河南的抗性评价及Pm2基因的标记追踪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俊美 王飞 +2 位作者 宋玉立 康振生 刘红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5-539,共5页
为了明确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在河南省小麦品种中的有效性,用采自河南省主要麦区的7个白粉病菌株(YuⅠ~YuⅦ)对39份合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接茵鉴定。结果表明:Pm1、Pm3a、Pm3b、Pm3c、Pm3d、Pm3e、Pm5a、Pm7、Pm8等基... 为了明确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在河南省小麦品种中的有效性,用采自河南省主要麦区的7个白粉病菌株(YuⅠ~YuⅦ)对39份合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接茵鉴定。结果表明:Pm1、Pm3a、Pm3b、Pm3c、Pm3d、Pm3e、Pm5a、Pm7、Pm8等基因对多数白粉病菌株抗性较差,Pm2、Pm4b、Pm6、Pm12、Pm17、Pm18、Pm19、Pm22、Pm24等基因对于少数菌株表现感病,Vm3f、Pm4a、Pm5(Mli)、Pm13、Pm16、Pm20、Pm21、Pm23等基因对全部菌株均表现抗病。聚合基因材料Maris Dove、Normandie和Arthur对7个白粉菌株均表现感病;而材料CI12632、Maris Huntsman抗性表现良好。利用Pm2基因的SSR标记Xcfd81对这5个聚合材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标记Xcfd81在CI12632、Maris Huntsman中可以检测到与Pm2基因相同的特异带,而在Maris Dove、Normandie和Arthur中检测不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分布及短期轮作防治效果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保通 冯小军 +5 位作者 商鸿生 高照良 李强 王文彦 李高宝 王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8-102,共5页
通过大量试验调查,分析了陕西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分布情况,并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区域:渭北旱塬老病区、洛河渭河滩灌溉地新病区、秦岭北麓早塬轻发病区和关中西部灌区零星病区,研究了轮作倒茬年限、轮作作物种类等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作用... 通过大量试验调查,分析了陕西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分布情况,并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区域:渭北旱塬老病区、洛河渭河滩灌溉地新病区、秦岭北麓早塬轻发病区和关中西部灌区零星病区,研究了轮作倒茬年限、轮作作物种类等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作物轮作后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不同,以非禾本科蔬菜类作物轮作效果最佳;轮作1年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之后控制效果逐年降低。并提出了“1+1”短期轮作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技术措施,经推广后对小麦全蚀病白穗率的控制效果达95%以上,轮作后小麦全蚀病白穗率由85%降低至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令蚀病 短期轮作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蚊蝎蛉成虫口器感器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7
4
作者 黄晶 马继文 +2 位作者 刘歆然 李美美 花保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口器感器在昆虫取食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蚊蝎蛉成虫口器上感器的种类和形态迄今未见报道。我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成虫口器上的感器。结果显示:中华蚊蝎蛉口器上共有8种感器,分别为锥形、... 口器感器在昆虫取食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蚊蝎蛉成虫口器上感器的种类和形态迄今未见报道。我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成虫口器上的感器。结果显示:中华蚊蝎蛉口器上共有8种感器,分别为锥形、毛形、刺形、指形、掌状、钟形、柱状感器及B(o|¨)hm氏鬃毛,主要集中于内唇、下颚须以及下唇须上。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数量最多;毛形感器主要在下颚轴节、茎节和下唇的业颏和前颏有分布;钟形感器和B(o|¨)hm氏鬃毛只存在于下唇须和下颚须上。下颚须端节和下唇须端节的感器种类相同,以锥形感器为主。高度骨化的上颚以及下颚内颚叶与外颚叶上未发现感器分布。简要讨论了口器感器在昆虫分类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翅目 蚊蝎蛉科 口器 感器 形态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