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对气味信息素的感受机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召 花保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6-192,200,共8页
昆虫触角拥有灵敏的嗅觉系统,用以感知环境中对其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气味信息。气味信息素经感受器上的小孔进入,与血淋巴内的气味结合蛋白结合后,导致其结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素到受体的传递。由信息素受体组成的离子通道在与信息素结... 昆虫触角拥有灵敏的嗅觉系统,用以感知环境中对其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气味信息。气味信息素经感受器上的小孔进入,与血淋巴内的气味结合蛋白结合后,导致其结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素到受体的传递。由信息素受体组成的离子通道在与信息素结合后,可以直接或经由环核苷酸途径打开离子通道,引起昆虫神经冲动,从而传递气味信号。文章介绍了昆虫嗅觉感受器结构的构造特点,总结了气味信息素与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和释放机制,说明了神经电冲动的产生过程,概述了激活离子通道的整个过程,展望了信息素与离子通道作用机制研究在害虫防治和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结合蛋白 离子通道 嗅觉受体蛋白 昆虫化学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叶蝉亚科昆虫地理分布格局聚类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秀爽 黄敏 张雅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6-94,101,共10页
【目的】分析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各区、亚区的分布情况,探讨小叶蝉亚科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方法】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基于现有标本及相关文献,建立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区/属、分布亚区/属矩阵,并用PAUP4.0进行... 【目的】分析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各区、亚区的分布情况,探讨小叶蝉亚科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方法】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基于现有标本及相关文献,建立小叶蝉亚科昆虫在中国的分布区/属、分布亚区/属矩阵,并用PAUP4.0进行启发式搜索得到分布区支序图,用SPSS17.0软件对有小叶蝉亚科分布的亚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中国小叶蝉亚科昆虫分布区形成的顺序首先为东北区、青藏区,然后是蒙新区和华北区,最后是西南区、华中区及华南区;华北区2个亚区与东洋区分布的小叶蝉及滇南山地亚区与西南山地亚区分布的小叶蝉相似性程度均较高。【结论】小叶蝉亚科昆虫动物地理分布区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与第四纪冰期活动有关;华北区的黄淮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分布的小叶蝉与东洋区的相似性较高,这可能与华北区是物种由南向北扩散的过渡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蝉亚科昆虫 地理分布格局 特有性简约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订正及对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再认识 被引量:24
3
作者 秦道正 肖强 +2 位作者 王玉春 乔利 张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134,140,共12页
【目的】通过对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进行鉴定,明确陕西茶区该类害虫的学名和特征,并对危害我国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进行了探讨。【方法】运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成虫,用显微照相机(CCD)拍摄成虫照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和... 【目的】通过对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进行鉴定,明确陕西茶区该类害虫的学名和特征,并对危害我国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进行了探讨。【方法】运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成虫,用显微照相机(CCD)拍摄成虫照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并对小绿叶蝉种类进行鉴定。【结果】采自陕西茶区茶园的小绿叶蝉的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相同,而与该地已有报道的小绿叶蝉的特征不同。【结论】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有待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小贯小绿叶蝉 茶树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虫Zophobas morio对塑料的取食和降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苗少娟 张雅林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444,共10页
研究了大麦虫Zophobas morio对不同塑料制品的喜食性,并对大麦虫取食不同塑料原料制品后的排泄物进行了热重分析同步差热分析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试验结果确定大麦虫取食聚氯乙烯后的排泄物与聚氯乙烯相比,红外特征峰以及热特性... 研究了大麦虫Zophobas morio对不同塑料制品的喜食性,并对大麦虫取食不同塑料原料制品后的排泄物进行了热重分析同步差热分析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试验结果确定大麦虫取食聚氯乙烯后的排泄物与聚氯乙烯相比,红外特征峰以及热特性均发生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虫 塑料 消化机理 降解作用 热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袭人胡蜂种类与分布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雅林 周建 +4 位作者 李文爱 李孟楼 原帅 刘德斌 黄玉邦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83-187,共5页
通过调查基本明确了陕西省袭人胡蜂的种类和发生危害情况,确定了袭人胡蜂不同种类在陕西省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并制定了分类检索表,描述了3种主要的袭人胡蜂和其它2种胡蜂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胡蜂总科 胡蜂 墨胸胡蜂 茅胡蜂 金环胡蜂 袭人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沙叶蝉触角形态及其感器类型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方梅 黄忠宝 +1 位作者 赵立嵚 戴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4-180,共7页
【目的】观察比较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成若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条沙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电镜扫描技术,系统观察条沙叶蝉的触角及其感器的类... 【目的】观察比较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成若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条沙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电镜扫描技术,系统观察条沙叶蝉的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条沙叶蝉成虫两性间无差异,触角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众多耳状突起,梗节近端部着生有3~5根毛形感器;鞭节细长,分为多亚节,第1、2、4亚节上各有1个锥形感器,第3亚节上着生1毛形感器,其余亚节上均无感器存在。【结论】条沙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若虫触角上感器的分布、数量及种类与成虫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沙叶蝉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力及几丁质和几丁质酶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马龙 戴武 张春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147,共7页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机制,为苯甲酰基脲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及新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探讨氟铃脲处理后对棉铃虫几丁质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并采...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机制,为苯甲酰基脲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及新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探讨氟铃脲处理后对棉铃虫几丁质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氟铃脲对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供试棉铃虫3龄幼虫经氟铃脲直接浸渍处理后,逐渐表现出反应迟钝、非正常蜕皮以及表皮发育异常等中毒症状,最终畸形死亡。氟铃脲处理后96h的LC50值为226.43mg/L,表现出较强的触杀作用以及致畸活性。用氟铃脲120和240mg/L处理72h后棉铃虫3龄幼虫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并且120mg/L氟铃脲处理72h后显著激活了试虫几丁质酶活性,而亚致死质量浓度(60mg/L)诱导棉铃虫体内几丁质酶活性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氟铃脲(60mg/L)处理后显著抑制了棉铃虫幼虫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氟铃脲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能够降低棉铃虫虫体几丁质含量,激活棉铃虫几丁质酶活性,几丁质酶的变化可能与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铃脲 棉铃虫 生物测定 几丁质 几丁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素合成期的芫菁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贾俊峰 张雅林 王敦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研究斑蝥素大量合成期的芫菁体内可溶性蛋白,有助于阐明斑蝥素合成相关酶蛋白的种类和合成机理。本研究采用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在斑蝥素合成前期、大量合成早期和末期的蛋白质组成的变化。... 研究斑蝥素大量合成期的芫菁体内可溶性蛋白,有助于阐明斑蝥素合成相关酶蛋白的种类和合成机理。本研究采用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在斑蝥素合成前期、大量合成早期和末期的蛋白质组成的变化。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芫菁从羽化1h到25d过程中分子量约为80kDa,45kDa,30kDa的蛋白组分存在着显著地表达差异。进而通过双向电泳分析,发现合成前期蛋白质与其它时期有明显差异:蛋白质大多分布在PI值4~7,分子量20—80kDa的区域,其中20~45kDa蛋白质差异明显。芫菁羽化后1h、2d、4d的蛋白质点数目分别为471个、569个、645个;大量合成早期和合成末期为827个和999个,增长2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3个时期蛋白质组成的变化趋势恰好与芫菁合成斑蝥素含量显著峰值变化相吻合,表明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合成是多种蛋白参与的复杂过程,这些蛋白分子量范围在20—45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菁 合成前期 斑蝥素 蛋白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雅粗端叶蝉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苏梅 师刘琦 戴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目的】观察优雅粗端叶蝉(Taurotettix elegans(Melichar))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 【目的】观察优雅粗端叶蝉(Taurotettix elegans(Melichar))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结构相似,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其中柄节和梗节较粗短,其上分布有许多鱼鳞状突起;鞭节细长,由许多亚节组成。优雅粗端叶蝉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4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器(Ⅰ、Ⅱ和Ⅲ)和锥形感器(Ⅰ、Ⅱ和Ⅲ)主要位于梗节和鞭节基部,钟形感器(Ⅰ和Ⅱ)位于柄节和鞭节基部,腔锥形感器位于柄节基部。【结论】优雅粗端叶蝉触角鞭节上的各种感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首次发现在其柄节上分布有腔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叶蝉科 优雅粗端叶蝉 触角 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疏广蜡蝉精子超微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珍 秦道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6-254,共9页
【目的】昆虫精子的超微结构在昆虫种类鉴定和亲缘关系探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蜡蝉总科(Fulgoroidea)昆虫的精子超微结构,可以为目前仍存较大争议的该类群发育关系分析提供更多证据。【方法】采用超薄切片法并结合光学电子显微镜和... 【目的】昆虫精子的超微结构在昆虫种类鉴定和亲缘关系探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蜡蝉总科(Fulgoroidea)昆虫的精子超微结构,可以为目前仍存较大争议的该类群发育关系分析提供更多证据。【方法】采用超薄切片法并结合光学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透明疏广蜡蝉Euricania clara Kato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透明疏广蜡蝉的成熟精子聚集成束,单根精子无多态性,由头部、颈区和长鞭毛组成。头部包括双层顶体复合体和精子细胞核;颈区可见中心粒和中心粒侧体;长鞭毛主要由一对D形的线粒体衍生物、一对鱼钩状副体和典型的9+9+2微管型轴丝结构组成。【结论】透明疏广蜡蝉的鱼钩状副体与已报道的其他蜡蝉类群的该结构大体一致,但与头喙亚目其他类群的副体结构有显著差异;此外,透明疏广蜡蝉精子线粒体衍生物的数量、大小及横切形状与组成与其他昆虫类群有较大差异,而在头喙亚目内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以为蜡蝉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分析提供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喙亚目 广蜡蝉科 透明疏广蜡蝉 精子 超微结构 线粒体衍生物 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蜡蝉雄性生殖系统形态比较(半翅目:蜡蝉总科)
11
作者 林江 张雅林 王应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130,共6页
【目的】研究蜡蝉雄性生殖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发现更多的分类特征,为其所属类群乃至蜡蝉总科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Leica MZ125解剖镜下,对缘蛾蜡蝉(Salurnis marginella(Guérin-Menev-ille))、八点广翅蜡蝉(Ric... 【目的】研究蜡蝉雄性生殖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发现更多的分类特征,为其所属类群乃至蜡蝉总科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Leica MZ125解剖镜下,对缘蛾蜡蝉(Salurnis marginella(Guérin-Menev-ille))、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Walker))及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White))3种蜡蝉的雄性生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应用QImaging Retica 2000R CCD数码相机进行照相,并对3种蜡蝉的雄性内生殖器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种蜡蝉的雄性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射精管端部膨大,生殖附腺发达,但每侧精巢内精巢小管的数目因种类不同而具明显差异,八点广翅蜡蝉12根,缘蛾蜡蝉和斑衣蜡蝉均为6根;八点广翅蜡蝉和斑衣蜡蝉的贮精囊外周被以薄膜,而缘蛾蜡蝉的贮精囊则无薄膜包被。【结论】缘蛾蜡蝉与八点广翅蜡蝉的雄性生殖系统结构较为相似,其2个精巢相互分开,而斑衣蜡蝉的2个精巢相向包被在同一薄膜之中,这表明雄性生殖系统在蜡蝉总科系统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蜡蝉总科 缘蛾蜡蝉 八点广翅蜡蝉 斑衣蜡蝉 雄性生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叶蝉亚科网粒体储存区超微形态观察(半翅目:叶蝉科)
12
作者 董好岩 黄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分析小叶蝉亚科不同类群网粒体储存区的形态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小叶蝉亚科昆虫的行为学以及系统学提供信息。【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对小叶蝉亚科6族19种昆虫翅面的网粒体储存区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小叶蝉亚科昆虫翅面网... 【目的】分析小叶蝉亚科不同类群网粒体储存区的形态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小叶蝉亚科昆虫的行为学以及系统学提供信息。【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对小叶蝉亚科6族19种昆虫翅面的网粒体储存区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小叶蝉亚科昆虫翅面网粒体储存区的特点是其上均具有横脊,并分布有感器。但不同类群横脊分布的明显程度和感器的密集程度存在差异,网粒体储存区可分为显著型、较明显型及模糊型3个主要类型。【结论】网粒体储存区形态上存在的差异可能与昆虫生活的生境密切相关,其形态上的差异可为昆虫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小叶蝉亚科 网粒体区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