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鄂西北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樊玉 薛楠 +2 位作者 李高宝 李强 王保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9-1745,共7页
为了解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组成及多态性分布,对2013年分离自鄂西北冬繁区的10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毒性结构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毒性结构复杂,109份标样共鉴定出13个已知的生理小种,其中CYR 33及CYR 32出现... 为了解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组成及多态性分布,对2013年分离自鄂西北冬繁区的10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毒性结构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毒性结构复杂,109份标样共鉴定出13个已知的生理小种,其中CYR 33及CYR 32出现频率分别为44.95%和38.53%,为当地优势生理小种;其余11个生理小种频率均低于3%;致病型以Hybrid 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为主。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8.4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香农信息指数为0.24;在群体水平上,丹江口、枣阳点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多样性水平最高,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7.89%;荆州、潜江点的毒性多样性水平最低,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26%。被测菌的毒性相似系数在0.94~1.00之间。相似系数阈值在0.95时,12个群体可被分为3个较大的毒性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毒性多态性 毒性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hi+Glu双价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魏锋 朱荷琴 +1 位作者 肖蕊 杨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81-2090,共10页
为研究转Chi+Glu双价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利用Biolog代谢指纹方法分析了种植转Chi+Glu双价基因棉、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 为研究转Chi+Glu双价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利用Biolog代谢指纹方法分析了种植转Chi+Glu双价基因棉、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两个转基因棉花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不显著,而转基因棉花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花期和铃期显著高于常规棉花(P<0.05),真菌数量在花期和铃期却显著低于常规棉花(P<0.05)。与非转基因棉花相比,转基因棉花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在花期和铃期显著增加,转基因棉花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在花期、铃期和吐絮期显著高于常规棉花,Simpson指数在花期和铃期则显著低于常规棉花。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期转基因棉花和常规棉花对31种碳源的利用差异较大。转基因棉花在苗期和蕾期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多胺类,花期和铃期对糖类、羧酸类和双亲化合物类的利用分别较常规棉高;吐絮期转基因和常规棉花对所有碳源的利用均较低,其中转基因棉花对糖类和羧酸类的利用高于常规棉花。研究结果显示,种植转Chi+Glu双价基因棉花在花期和铃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显著,其与转Bt基因棉花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土壤微生物群落 BIOLOG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介导的棉花枯萎病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8
3
作者 徐齐君 胡小平 +1 位作者 陈婷 赵俊兴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2-228,共7页
通过酶解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FOV1和FOV4菌株幼嫩菌丝的细胞壁产生原生质体,PEG8000介导外源DNA随机插入的方法,分别获得具有抗潮霉素及荧光信号的转化子27个和39个,转化效率(以单位质量的DNA的... 通过酶解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FOV1和FOV4菌株幼嫩菌丝的细胞壁产生原生质体,PEG8000介导外源DNA随机插入的方法,分别获得具有抗潮霉素及荧光信号的转化子27个和39个,转化效率(以单位质量的DNA的转化子数计)分别为1350 mg-1和1950 mg-1。选取FOV1和FOV4菌株的代表性转化子各3株,经过5代继代培养后,其产孢量、荧光稳定性和致病性均无明显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棉花枯萎菌原生质体的这种转化方法是一种比较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P 尖孢镰刀菌 原生质体 转化 荧光信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小麦赤霉病穗率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平平 宋金东 +4 位作者 冯小军 商鸿生 杨家荣 宋梁栋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2-1028,共7页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中产壳玉米秸秆密度参数的灵敏度变化范围为0.09~0.13,为中等灵敏参数。利用2014年关中15个代表县以及杨凌1986-1992年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在75%以上。综合来看,此预测模型使用简单,预测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玉米 产壳秸秆密度 病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不同区域内两个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付平 詹刚明 +3 位作者 魏国荣 黄丽丽 康振生 韩青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6-1152,共7页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不同区域间毒性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在236个菌系中,198个被鉴定为13个已知小种(致病型),其中CYR32和CYR33为优势小种,频率分别高达30.51%和29.24%;其他11个小种(致病型)主要是水源11类群和Hybirde 46类群,频率较低,不足5%。另外38个菌系是能稳定侵染贵农22的新菌系,可归为两类,分别具有CYR32和CYR33致病特点,频率分别为7.20%和8.90%。所以当前抗病育种应以CYR32和CYR33为主,兼顾水源11、Hybirde 46、V26等其他致病类群。在铭贤169上,条锈菌群体毒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20和0.33,在小偃22上分别为0.17和0.28,说明铭贤169上的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高于小偃22,这种差异可能是寄主的定向选择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小种 毒性结构分析 毒性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毒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袁凤平 魏国荣 +6 位作者 詹刚明 姚石 陈伟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韩德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77-1582,共6页
为了给小麦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和开展预见性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单基因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我国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V26,同时结合甘肃天水田间的抗病鉴定,最终明确了这3个流行小种在单... 为了给小麦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和开展预见性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单基因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我国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V26,同时结合甘肃天水田间的抗病鉴定,最终明确了这3个流行小种在单基因系上的毒性谱。结果发现这三个小种的毒性谱都很宽并且相互交叉,结合起来使得国际上目前创制的单基因系材料只有Yr5和Yr15在所有鉴定中都呈现高抗反应,YrExp2和YrTr1在成株期具有使用价值,这些抗病基因应在今后的抗条锈病育种中加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流行小种 单基因系 毒性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丽轮枝菌致病力与寄主棉苗落叶的相关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冯自力 李志芳 +5 位作者 朱荷琴 赵丽红 师勇强 王玲飞 刘义杰 杨家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5-91,共7页
以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4、Vd082和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供试菌株,以耐病品种中棉所35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为鉴别寄主,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体法,首先明确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落叶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大丽轮枝菌落叶... 以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4、Vd082和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供试菌株,以耐病品种中棉所35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为鉴别寄主,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体法,首先明确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落叶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D-1/D-2和非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ND-1/ND2对供试菌株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10^7mL-1的常规接种量下,3个菌株均能导致棉苗出现落叶;与弱致病力菌株相比,强致病力菌株出现落叶的时间早3d,且落叶株率高。在接种量为1×10^5~1×10^7mL-1,强致病力菌株的落叶株率显著高于弱致病力菌株,当接种量达到1×10^8mL-1时,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间差异不明显。3个菌株在耐病品种上的落叶株率(28.8%)显著低于感病品种(37.7%)。分子检测表明,2个强致病力菌株Vd084和Vd082为落叶型菌株,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非落叶型菌株。结果显示,该2对引物检测出的非落叶型菌株Vd001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仍能导致棉苗落叶。可见,对于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检测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方法,尤其是模拟大田间条件的检测方法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 分子检测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 被引量:2
8
作者 安菲 陶飞 +3 位作者 王军娟 田玮 商鸿生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14-1319,共6页
小偃6号是一个具有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为了明确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在16、18、20、22、24℃下,观察了其对条锈病的反应型、产孢期和产孢量等症状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接种条锈菌后进行1... 小偃6号是一个具有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为了明确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在16、18、20、22、24℃下,观察了其对条锈病的反应型、产孢期和产孢量等症状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接种条锈菌后进行18~24℃高温处理,均可诱导小偃6号的抗条锈性表达,反应型降低,产孢期缩短,产孢量减少。小偃6号接种条锈菌后在花斑期转入20~24℃处理24h,与常温16℃处理相比,寄主均表现非亲和性反应。小偃6号小麦品种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温度为20℃,最佳处理时间为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6号 处理温度 处理时间 高温抗条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品种对烟草花叶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婷 柯美福 +2 位作者 陈伟 吴云锋 成巨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5-119,共5页
由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和烟草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致的烟草病毒病是世界烟草主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侵染性病害,每年给烟叶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采用温室苗期接种鉴定的方法,对16份烟草种质进行了TMV和CMV的抗病性鉴定... 由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和烟草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致的烟草病毒病是世界烟草主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侵染性病害,每年给烟叶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采用温室苗期接种鉴定的方法,对16份烟草种质进行了TMV和CMV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的烟草品种对TMV和CMV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在供试种质中,对TMV表现免疫的有‘牛耳烟’、‘8301’、‘台烟7号’、‘三生-NN’共4份材料;表现抗病的有‘吉烟5号’、‘双抗70’、‘大护脖香’、‘秦烟95’共4份材料;表现中抗的有‘铁把子’、‘中烟15’、‘秦烟98’、‘中烟98’共4份材料;表现中感的有‘NC89’、‘翠碧1号’、‘云烟97’共3份材料;表现感病的只有‘秦烟97’。对CMV表现中抗的材料有1份,是‘铁把子’;表现中感的有‘秦烟95’、‘三生-NN’、‘8301’、‘牛耳烟’、‘翠碧1号’共5份材料;表现感病的有‘秦烟98’、‘云烟97’、‘中烟98’、‘NC89’、‘大护脖香’、‘双抗70’、‘秦烟97’、‘中烟15’、‘台烟7号’、‘吉烟5号’共10份材料。研究发现,‘铁把子’是兼抗这两种病毒病的材料。本研究明确了我国16个烟草品种资源的抗病性水平,为抗耐病品种的利用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烟草抗病毒病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抗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品种 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 抗病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hi+Glu双价基因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锋 朱荷琴 +1 位作者 肖蕊 杨家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9-72,共4页
研究转Chi+Glu双价基因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检测种植转Chi+Glu双价基因棉、转Bt基因棉和非转基因常规棉在不同生育期的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单酯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研究转Chi+Glu双价基因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检测种植转Chi+Glu双价基因棉、转Bt基因棉和非转基因常规棉在不同生育期的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单酯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转Chi+Glu双价基因棉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土壤蔗糖酶、土壤脱氢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对土壤脲酶和土壤碱性磷酸单酯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种植转Chi+Glu双价基因棉花不会影响棉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hi+Glu基因棉 转BT基因棉 生育期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烟区烟草脉带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萍 纪玲玲 +2 位作者 郝兴安 吴云锋 成巨龙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7-89,95,共4页
根据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CP序列合成上下游引物,利用RT-PCR方法获得了(TVBMV)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TVBMV CP基因全长813nt,编码271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9个分离CP基因相比,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28%-98.15%... 根据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CP序列合成上下游引物,利用RT-PCR方法获得了(TVBMV)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TVBMV CP基因全长813nt,编码271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9个分离CP基因相比,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28%-98.15%和97.05%-100%。将TVBMV CP基因经BamHI/NotI双酶切定向插入到pET30a载体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TVBMV CP,重组质粒经BamHI和NotI双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验证正确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TVBMV CP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为37 kD。用表达产物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特异性抗血清,其效价为1/2048。用Western-blot检测田间样品,其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血清可用于检测田间的发病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11生防菌剂及其不同复配对西瓜和茄子防病促生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蓝星杰 甘良 +3 位作者 刘继红 冀媛媛 王阳 宗兆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7-124,共8页
基于时间与空间动态概念探究生防菌SC11不同剂型对茄子防病促生效果,生防菌SC11与Fo47、153粉剂复配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SC11不同剂型处理对茄子黄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效,其中以种衣剂处理防效最优(69.98%),接近药剂对... 基于时间与空间动态概念探究生防菌SC11不同剂型对茄子防病促生效果,生防菌SC11与Fo47、153粉剂复配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SC11不同剂型处理对茄子黄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效,其中以种衣剂处理防效最优(69.98%),接近药剂对照多菌灵。同时,SC11不同制剂能显著增加茄子叶面积、株高或鲜质量,与对照相比,SC11种衣剂处理的叶面积、株高分别提高129.64%、100.84%,粉剂处理的株高、鲜质量增幅分别为69.64%、116.29%。SC11施用后30d施用153(C2处理),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效达89.47%,远高于其他处理。SC11和Fo47同时施用时,防效最低,低于单独施用的防效。初步确定SC11不同剂型对茄子的促生作用及其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基于动态时空防治西瓜枯萎病的生防菌复配组合,间隔施用能有效提高复配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菌复配 西瓜枯萎病 茄子黄萎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的潜育越冬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孔新宇 马丽杰 +5 位作者 邹一萍 魏敏 李高社 鲁爱军 赵多长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1-1145,共5页
为系统了解小麦条锈菌在甘肃冬小麦种植区的越冬情况,2011-2013年采用冬前田间定点标记、冬后移栽至温室系统观察和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和平凉市庄浪县小麦条锈病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 为系统了解小麦条锈菌在甘肃冬小麦种植区的越冬情况,2011-2013年采用冬前田间定点标记、冬后移栽至温室系统观察和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和平凉市庄浪县小麦条锈病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源量。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在天水、陇南和平凉地区均能顺利越冬,但三地间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源量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较直接观察法更为准确,可以用于小麦条锈菌的早期准确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潜育越冬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流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灰霉病生防细菌TD-7的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新贝 王娟 +2 位作者 上官妮妮 刘红彦 马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6-239,共14页
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良好的细菌TD-7。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对其发酵滤液抑菌机... 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良好的细菌TD-7。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对其发酵滤液抑菌机理、最优发酵条件、最优发酵培养液组分及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菌株TD-7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在95%以上。皿内酶分泌试验发现,该菌可分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未检测到β-1,3-葡聚糖酶活性。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最强的条件为在250 mL三角瓶中,将种子液按3%的体积比接种到50~75 mL培养液中,初始pH 8.0,温度32~36℃,转速200 r/min,发酵5 d。通过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液配方为玉米粉3%、蛋白胨1.5%、KH_2PO_4 0.05%。经摇床发酵条件及发酵培养液组分优化,菌株TD-7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提高了26.39%。该菌的发酵液对温室盆栽及田间大棚中的番茄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1%和87.70%。滤液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D-7发酵滤液中活性物质具有较广的pH适应范围(pH4.0~9.0),在高温和紫外光照射下较稳定,有制成生物制剂应用于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解淀粉芽胞杆菌 发酵条件优化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及非落叶型的鉴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阳阳 徐齐君 +2 位作者 雷娟 杨家荣 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6-173,共8页
应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大丽轮枝菌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对从陕西采集的67株菌株、矿物油室温保藏的24株菌株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提供的5个大丽轮枝菌进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分子鉴定,以明确陕西是否存在落叶型菌株,掌握不同致... 应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大丽轮枝菌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对从陕西采集的67株菌株、矿物油室温保藏的24株菌株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提供的5个大丽轮枝菌进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分子鉴定,以明确陕西是否存在落叶型菌株,掌握不同致病类型菌株的出现频率。结果表明,67株陕西菌株中有21株落叶型菌株,46株非落叶型菌株,落叶型菌株的比率为31.3%;其余29株菌株中14株为非落叶型菌株,5株为落叶型菌株,9株未产生特异性条带,1株用两对引物均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采用无底塑钵菌液浇根法接种冀棉11进行致病性测定,以了解落叶型菌株和非落叶型菌株致病力的差异。结果显示,21株落叶型菌株的平均病情指数为40.5,是19株非落叶型菌株病情指数(17.9)的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棉花黄萎菌 落叶型 非落叶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丽轮枝菌VdLac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亚松 王春生 +4 位作者 李海源 徐小鸿 商文静 杨家荣 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5-282,共8页
为探讨漆酶基因VdLac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克隆该基因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对VdLac进行敲除和功能回复,获得敲除和互补突变体。以野生型JY为对照,对敲除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进行生物学功能测定。... 为探讨漆酶基因VdLac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克隆该基因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对VdLac进行敲除和功能回复,获得敲除和互补突变体。以野生型JY为对照,对敲除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进行生物学功能测定。结果显示,VdLac基因全长1 978bp,cDNA序列全长1 713bp,编码57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VdLac基因缺失突变体(△VdLac)对硝化压力更敏感,其在CM培养基上仍可产生漆酶,但产生漆酶的能力降低;表明大丽轮枝菌漆酶基因VdLac不影响菌株的营养生长、产孢、致病力以及黑色素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漆酶 基因敲除 黑色素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玉米种子携带内州萎蔫病菌的巢式PCR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杰文 邹一萍 +4 位作者 鲁传强 娄少之 杨占臣 冉俊祥 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5-171,共7页
依据GenBank中玉米内州萎蔫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nebraskensis(Cmn)]与常见近缘属种、亚种的16S-23S转录间隔区序列差异,设计巢式PCR检测引物(外围引物:CM-FO/CM-RO,内嵌引物:CM-FI/CM-RI),能分别从供试的玉米内州萎... 依据GenBank中玉米内州萎蔫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nebraskensis(Cmn)]与常见近缘属种、亚种的16S-23S转录间隔区序列差异,设计巢式PCR检测引物(外围引物:CM-FO/CM-RO,内嵌引物:CM-FI/CM-RI),能分别从供试的玉米内州萎蔫病菌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324bp和163bp的特异性条带。外围引物对Cmn基因组DNA的检测下限为0.1ng,内嵌引物的检测下限为0.1pg;外围引物对Cmn菌悬液的检测下限为7.21CFU,内嵌引物的检测下限为7.21×10-1 CFU。玉米种子接种Cmn模拟试验证明,外围引物检测下限是5 000个细胞,内嵌引物的检测下限可达到500个Cmn细胞。可见,建立的Cmn巢式PCR快速检测试验技术体系,适合于进境玉米种子携带内州萎蔫病菌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子 内州萎蔫病菌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分析
18
作者 李佼佼 兰永红 +6 位作者 夏滔 李强 胡小平 杨敏娜 彭岳林 康振生 王保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3-976,共4页
为了解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2011年对采自西藏地区的13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鉴定并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共监测到26个小种(类型),分别是CYR17、CYR18、CYR19、CY... 为了解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2011年对采自西藏地区的13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鉴定并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共监测到26个小种(类型),分别是CYR17、CYR18、CYR19、CYR20、CYR26、Lov10-2、Lov10-3、Lov10-14、Lov10-15、Lov13-4、CYR31、CYR32、HY-6、HY-13、CYR33、Su11-1、Su11-2、Su11-3、Su11-4、Su11-5、Su11-6、Su11-8、Su11-10、Su11-25、Su11-35、Su11-45。其中,CYR32频率最高,达到31.54%;其次为CYR33,频率为28.46%;跟随其后的Su11-1和Su11-4频率均为6.15%。这4个小种为西藏地区优势小种,是当前西藏地区抗条锈病育种的主要考虑对象。其他小种(类型)频率均低于5%。毒力频率分析表明,Yr1、Yr3、Yr6、Yr9、YrA等抗性基因在西藏地区已经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西藏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