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未来水分状况趋势分析
1
作者 杨艳 丁菊花 +2 位作者 江洪 彭长辉 朱求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9-386,共8页
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未来水分平衡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IPCC相关气候模式生成的历史及未来的气候情景数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输入,并考虑CO2浓度的变化,研究了气候变化及CO2浓度倍增效应对中国未... 评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未来水分平衡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利用IPCC相关气候模式生成的历史及未来的气候情景数据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输入,并考虑CO2浓度的变化,研究了气候变化及CO2浓度倍增效应对中国未来水资源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不同情景的模拟(HC3AA,HC3GG,SresA2,SresB1),未来中国全国平均降水水平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气温水平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蒸散发水平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径流则出现了不同的丰水与枯水的时段;在CO2浓度倍增的情景下,蒸散发量相对于CO2浓度非倍增的情景下的水平要稍低,而径流相对于CO2浓度非倍增的情景下的水平则要稍高,这一点在2050年之后表现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水分格局 IBIS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模型结果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未来碳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袁旻舒 李明旭 +4 位作者 程红岩 丁菊花 李函微 彭长辉 朱求安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2-461,共10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未来碳利用效率(CUE)变化趋势及其响应,选取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12种模型,分析在RCP2.6、RCP4.5和RCP8.5这3种典型排放情景下,2006—21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体的CUE变化趋势及其与温度和降水... 为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未来碳利用效率(CUE)变化趋势及其响应,选取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12种模型,分析在RCP2.6、RCP4.5和RCP8.5这3种典型排放情景下,2006—21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体的CUE变化趋势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模型模拟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体的CUE变化范围在0.332~0.617,在此期间所有模型模拟结果的平均值保持在0.5左右,其幅度变化较小,随时间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并随着辐射强迫水平的增加(从RCP2.6到RCP4.5再到RCP8.5),降低趋势有所加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体的CUE与降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DVI动态变化对自然及人为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5
3
作者 张江 袁旻舒 +7 位作者 张婧 李函微 王洁仪 张贤 鞠佩君 蒋海波 陈槐 朱求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269-6281,共13页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平均海拔超过4000 m,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平均海拔超过4000 m,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对气候变化敏感且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气候变暖、水污染、草地退化和沙化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动态变化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因能有效地反映植被覆盖程度和生长状况而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动态的研究中。气温与降水被认为是影响青藏高原植被动态的主要气候因子,放牧强度与人口数量则是主要人为因子。因此,研究高寒草地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对预测未来草地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青藏高原生长季草地的NDVI、气温、降水、放牧强度及人口数量等数据,在县区尺度上,采用趋势分析法探究了1982-2013年青藏高原143个县区生长季草地NDVI动态变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变化,同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32年来青藏高原143个县区气候、人为因子变化对草地NDVI变化的相对贡献。研究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呈增长趋势,草地植被生长状态呈现"整体改善、局部退化"趋势;(2)青藏高原生长季平均气温与降水量整体增加,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3)在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因子主导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DVI的变化,降雨和气温的增加促进草地NDVI的增加,放牧强度的持续增加则导致草地NDVI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放牧强度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条件分别控制了中国温带草地NDVI的年际变化和增长趋势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玉杰 孔泽 +4 位作者 户晓 张江 王猛 彭长辉 朱求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6-777,共12页
温带草地区是我国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区,是组成草地资源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影响越来越大,探究我国温带草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和水热条件变化对其生长的影响,对区域生... 温带草地区是我国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区,是组成草地资源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影响越来越大,探究我国温带草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和水热条件变化对其生长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的环境保护,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82—2015年长时间序列的气象(降水、温度、太阳辐射)数据和GIMMS NDVI 3g数据,采用去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探究近34年中国温带地区生长季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气候因子变化格局,以及水热条件对NDVI的同步影响和滞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地生长季平均温度和月平均太阳辐射呈增长趋势,降水量为下降趋势,温带草地气候逐渐呈现“暖干化”;(2)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地生长季NDVI的年际变化由降水因子主导,特别是在1999年之后,降水的对于中国温带草地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3)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地生长季NDVI为增长趋势,生长季热条件(温度和太阳辐射)的显著上升控制着NDVI的增长趋势;(4)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地生长季NDVI对水热因子在年际变化上存在明显的滞后响应,生长季前期NDVI对温度滞后响应最明显,生长季中后期降水则成为植被生长滞后影响的主要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温带草地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因子 相关性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生态观测数据存储与共享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侯玥 彭长辉 +2 位作者 杨铭霞 刘智豪 周晓路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0年第2期55-66,共12页
生态数据存储规模随着生态学领域研究尺度的拓展不断扩张,而传统中心化数据存储方式面对日益庞大的海量生态数据越来越难以维持,观测数据易重复、易篡改、难共享以及存储成本高、数据利用效率低等弊端进一步诱发了生态学研究对更高效数... 生态数据存储规模随着生态学领域研究尺度的拓展不断扩张,而传统中心化数据存储方式面对日益庞大的海量生态数据越来越难以维持,观测数据易重复、易篡改、难共享以及存储成本高、数据利用效率低等弊端进一步诱发了生态学研究对更高效数据存储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衍生于比特币交易的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分布式数据存储成本低、数据安全共享程度高等优势迅速得到青睐。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生态学领域研究生态观测数据使用与共享等环节中的现实问题,从区块链技术视角出发,通过数据标签实时发布、数据修改实时验证等技术手段,设计开发"生态系统观测数据安全保障系统"(Ecosystem Observation Data Security System, EODSS)。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基于经典C/S架构开发可执行脚本文件框架设计,能够有效满足生态学领域研究中的常见功能需求。相比于传统中心化数据存储方式,本研究使用Hash算法对系统数据层中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引用时间戳技术保证数据的实效信息,有效规避传统中心化数据存储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作为对区块链技术在生态学领域实际应用的一次探索,本研究试图将区块链技术优势应用到生态数据管理中,用以解决生态学领域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数据安全存储与共享难题,以期为后续相关探索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生态数据 野外观测 数据安全存储与共享 区块链技术 科学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植被格局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乐 朱求安 +3 位作者 张江 刘佳 朱超凡 瞿莉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03-3115,共13页
黄河流域横跨3个气候带,是全球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下垫面导致其碳-水循环过程较为复杂。研究黄河流域碳水循环不仅是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也是实现气候变化条件下双碳目标的关键。水分利用效率(WUE)作... 黄河流域横跨3个气候带,是全球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下垫面导致其碳-水循环过程较为复杂。研究黄河流域碳水循环不仅是区域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也是实现气候变化条件下双碳目标的关键。水分利用效率(WUE)作为表征碳水过程的重要指标,可用于反映生态系统碳水耦合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此,利用全球陆表特征参量数据(GLASS)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蒸散(ET)产品以及中国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数据集(CLUD-A),分析了黄河流域植被格局变化背景下WUE在1990—2018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全域WUE在29 a的均值处在0.18—1.53 g C/kg H_(2)O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上游地区WUE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分别在0.66—0.92 g C/kg H_(2)O和0.43—0.62 g C/kg H_(2)O之间波动,二者均存在波动上升态势。(2)黄河流域全域WUE在以2000年为中间点的10 a的增速达到近29 a的峰值,流域植被格局变化所带来的流域内NPP与ET变化速率的异步性主导了WUE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其中81.10%的区域中WUE所呈现的增加趋势是由NPP增速高于ET增速所导致。(3)黄河流域全域WUE在未来会继续保持增加态势,且上游WUE增加的持续性强于中下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耦合 蒸散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结构 赫斯特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姜林 胡骥 +6 位作者 杨振安 詹伟 赵川 朱单 何奕忻 陈槐 彭长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02-1411,共10页
群落中物种的丧失在干扰下普遍存在,但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选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开展优势植物功能群的梯度去除试验,以模拟长期过牧干扰下物种的损失。经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功能群去除,我们... 群落中物种的丧失在干扰下普遍存在,但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选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开展优势植物功能群的梯度去除试验,以模拟长期过牧干扰下物种的损失。经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功能群去除,我们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上述指标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功能群的去除降低了群落高度,增加了物种均匀度,并显著影响了禾草、杂草优势比以及功能群多样性和优势度;(2)同时,去除操作显著减小了凋落物量与禾草生物量,并显著影响了群落地上生物量;(3)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禾草、莎草和杂草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群落生产力主要取决于禾草功能群并随物种均匀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上述结果表明,禾草在高寒草甸群落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植物功能群的损失主要通过改变种间竞争关系、引起有机物质丢失影响群落过程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群 去除试验 群落组成 多样性 生产力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模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甲烷排放格局评估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贤 朱求安 +3 位作者 杨斌 王洁仪 陈槐 彭长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60-3071,共12页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温室气体。湿地是甲烷的重要来源,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排放的甲烷占所有天然甲烷排放源的70%,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24.8%。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占有...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温室气体。湿地是甲烷的重要来源,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排放的甲烷占所有天然甲烷排放源的70%,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24.8%。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占有中国约三分之一的湿地。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该地区甲烷排放率和湿地面积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因此,青藏高原湿地CH4排放的长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利用TRIPLEX⁃GHG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湿地1978—2008年CH4排放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78—2008年青藏高原湿地CH4排放速率呈逐渐增加趋势。(2)青藏高原大多数湿地区域CH4排放速率为0—6.13 g CH4 m^-2a^-1;东北部分湿地区域CH4排放速率为6.14—20.19 g CH4 m^-2 a^-1;较高的CH4排放速率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湿地区域,为56.14—74.97 g CH4 m^-2a^-1。(3)青藏高原湿地CH4排放量在1978、1990、2000年和2008年分别为0.21、0.23、0.27和0.32 Tg CH4 a^-1。在1978—1990年,尽管CH4排放速率增加,但湿地面积减少,因此这一时期青藏高原湿地CH4排放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随后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化,使得湿地面积逐渐增加,青藏高原湿地CH4排放量也呈现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甲烷 TRIPLEX⁃GHG模型 气候变化 湿地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中国1公里分辨率月降水数据集 被引量:9
9
作者 瞿莉莎 朱求安 +1 位作者 朱超凡 张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降水数据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价值,已广泛应用于水文预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而气象站点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平原区域。山区等部分地区站点密度较小,缺少降水观测资料。因此利用插值... 降水数据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价值,已广泛应用于水文预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而气象站点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平原区域。山区等部分地区站点密度较小,缺少降水观测资料。因此利用插值方法建立高精度的降水数据集很有必要。本数据集基于1960–2020年全国地面2400多个气象站点的降水监测数据,利用气候数据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4.4计算得到全国1 km空间分辨率逐月降水插值数据集。将本数据集与所收集的中国地区降水实测数据和中国水文年鉴降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数据集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时序长等特点,具备更优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插值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