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圈养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差异分析
1
作者 张杰 郑雪莉 +4 位作者 姜艳芬 王洪永 乔美萍 唐清山 卜书海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10-3819,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圈养条件下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菌群,为防治林麝腹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 Seq6000平台对腹泻(D组,n=10)和健康(H组,n=10)林麝粪便菌群总DNA中16Sr RNA... 【目的】对比分析圈养条件下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菌群,为防治林麝腹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 Seq6000平台对腹泻(D组,n=10)和健康(H组,n=10)林麝粪便菌群总DNA中16Sr R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D和H组林麝粪便在菌群组成、多样性、标志菌群和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组林麝粪便中菌群的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H组(P<0.05),Simpson和Shannon指数低于H组,其中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P<0.05);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和H组间的菌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2)=0.55,P=0.001);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门,差异菌门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属水平上,瘤胃菌科UCG005属(Ruminococcaceae_UCG_005)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属,差异菌属包括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理研菌科RC9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D组有奥尔森菌属(Olsenella)等23个标志菌群,H组有理研菌科RC9属等15个标志菌群;基于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与H组相比,D组膜转运、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等功能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次级代谢物的合成、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防御等显著下降(P<0.05)。【结论】腹泻会显著改变林麝肠道菌群组成、菌群多样性和功能丰度,肠道中不动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和理研菌科RC9属等菌群的丰度是判断林麝肠道健康状态的特征标志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腹泻 粪便菌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
2
作者 张杰 郑雪莉 +2 位作者 王洪永 蒋本模 卜书海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6,共5页
为探究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提高选育效率,以陕西凤县人工养殖的105只幼麝(公麝50只,母麝55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Y)、肩高(X_(1))、臀高(X_(2))和体斜长(X_(3))指标,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通径... 为探究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提高选育效率,以陕西凤县人工养殖的105只幼麝(公麝50只,母麝55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Y)、肩高(X_(1))、臀高(X_(2))和体斜长(X_(3))指标,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通径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公幼麝的体重、肩高和臀高均显著高于母幼麝(P<0.05);公、母幼麝的体重与体斜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幼麝的体重与肩高和臀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幼麝的体重仅与肩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公、母幼麝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为体斜长,对公幼麝体重间接作用最大的为臀高,而母幼麝为肩高;体重与体尺指标间的最优回归模型分别为Y_(公)=0.034X_(1)+0.016X_(2)+0.069X_(3)-0.245(R^(2)=0.187,P<0.05),Y_(母)=-024X_(1)-0.002X_(2)+0.166X_(3)-1.574(R^(2)=0.418,P<0.01)。综上,对公幼麝的体重选育应重点关注体斜长和臀高,母幼麝应重点关注体斜长和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体重 体尺 相关性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种更新特征和生长过程模型的次生麻栎林经营方向和目标
3
作者 杨斌 薛文燕 +2 位作者 张维伟 卢彦磊 张文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33-3945,共13页
以黄土高原中部的麻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更新树种从幼苗到幼树再到乔木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林木生长模型,来探讨群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结果表明:麻栎次生群落在天然状态下的更新序列完整,能够自我更新,更新全程受8个生境因子的影... 以黄土高原中部的麻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更新树种从幼苗到幼树再到乔木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林木生长模型,来探讨群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结果表明:麻栎次生群落在天然状态下的更新序列完整,能够自我更新,更新全程受8个生境因子的影响(解释度48.0%—96.0%);更新苗死亡率在Ⅰ—Ⅱ期最高,郁闭度大和坡向湿冷的生境更有利于幼苗度过此期。在幼苗、幼树到乔木的发展进程中,麻栎和油松的重要值分别由57.70%和8.22%上升到62.20%和10.80%,竞争态势明显高于其它树种,群落整体表现出麻栎—油松主导的针阔混交林发展趋势,人工辅助经营应以此为基础。麻栎生长最优模型为Richard模型,数量成熟期在150年左右,预测目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45.00 cm、17.5 m和1.1569 m^(3);其生长发育可划分为6个显著的阶段:幼龄期(1—18a)、快速生长期(19—46a)、稳定生长期(47—100a)、近成熟期(101—150a)、成熟期(151—204a)以及过熟期(205a以上),弥补了传统以固定龄级(20 a)划分次生栎林龄组的不足。研究结果为指导栎类次生林相关经营决策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林 天然更新 间伐 重要值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洛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光能竞争与生产力 被引量:16
4
作者 彭晓邦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92-2698,共7页
农林复合系统是改善商洛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大豆(秦豆8号)和丹参(Radin salviae Miltiorrhizae)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对光能分布... 农林复合系统是改善商洛低山丘陵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大豆(秦豆8号)和丹参(Radin salviae Miltiorrhizae)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对光能分布、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合模式下,大豆、丹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生物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距树行愈近,影响愈大。叶片水势与大豆、丹参的光合速率、生物量以及产量不相关或负相关,而15—30 cm土壤含水量与大豆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丹参的生物量正相关,大豆、丹参的生产量与其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农林复合系统中光能竞争是导致间作大豆、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丹参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速率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洛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大豆与丹参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13
5
作者 彭晓邦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26-1934,共9页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兴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在改善商洛生态环境、增加该区农民收入、促进其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林下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对研究区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处理大豆、丹参的...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兴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在改善商洛生态环境、增加该区农民收入、促进其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林下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对研究区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处理大豆、丹参的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从单作到距核桃1m处,距核桃树越近,遮光愈多。各处理大豆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基本一致的日变化趋势。不同处理丹参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且出现"午休"现象。与单作相比,各处理大豆、丹参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遮荫程度的提高,大豆、丹参叶绿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Ф)升高,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降低。二者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却逐渐降低。说明大豆、丹参能适应弱光环境,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光合特性 荧光参数 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龄对刺槐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白晓雄 李妍 +4 位作者 胡斯乐 董立国 张敏 王迎 余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9-5268,共10页
探究刺槐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可为提升土壤质量与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8年生、18年生和30年生)和刚撂荒的农耕地(CK)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适湿度筛分法获得不同粒径团聚体,测... 探究刺槐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可为提升土壤质量与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8年生、18年生和30年生)和刚撂荒的农耕地(CK)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适湿度筛分法获得不同粒径团聚体,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各林龄土壤团聚体均以>0.25 mm粒径为主,含量为92.74%—95.78%。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着林龄的增加显著提高,以30年生林地最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较CK显著增加48.19%和91.38%(P<0.05)。(2)各林龄均以<0.25 mm粒径有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2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3)团聚体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组成。随着林龄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增加,18年生林地最低。酸杆菌门变化趋势与放线菌门相反。变形菌门无明显变化。土壤有机碳、pH、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团聚体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4)>2 mm和2—0.25 mm粒径团聚体中,己科河菌门(Rokubacteria)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最大,既对团聚体稳定性产生直接正效应,又通过增加有机碳的含量间接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在<0.25 m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最大,有机碳含量越高,团聚体稳定性越强。综上,营造刺槐人工林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该区域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人工林可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细菌群落和有机碳含量从而影响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细菌群落 团聚体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技术在精准林业中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金成 王海明 +5 位作者 何亚琼 王明慧 栗广才 于东海 赵鹏祥 冯仲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4,共11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作为智能化装备的代表,在森林精准调查、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精准林业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协同无人机技术和林业...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作为智能化装备的代表,在森林精准调查、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精准林业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协同无人机技术和林业发展需求,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林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该文从林业无人机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应用进展以及挑战等方面对近年无人机技术在精准林业中的应用进行阐述,重点探讨了无人机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病虫害预警、火灾防控、林业植保、林业管理与执法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无人机技术在精准林业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无人机技术助力精准林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精准林业 关键技术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贡献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窦艳星 王宝荣 +4 位作者 廖娇娇 薛志婧 侯琳 安韶山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494-5507,共14页
为探究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MNC)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贡献及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刺槐林、山杏林、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真菌残体碳(Fungal necromass carbon,FNC)、... 为探究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MNC)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贡献及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刺槐林、山杏林、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真菌残体碳(Fungal necromass carbon,FNC)、细菌残体碳(Bacterial necromass carbon,BNC)、MNC对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的积累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种人工林POC、MAOC中FNC、BNC、MN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刺槐林和山杏林MNC对MAOC的积累贡献(60.9%,52.0%)高于POC(33.5%,49.5%),其中FNC对MAOC的积累贡献分别是BNC的4.4和2.5倍,油松林在0—10 cm土层MNC对POC的积累贡献(73.8%)高于MAOC(48.2%),其中FNC对POC的积累贡献是BNC的3.5倍,而在10—60 cm土层MNC对MAOC的积累贡献(30.9%)高于POC(24.4%),其中FNC对MAOC的积累贡献是BNC的3.4倍;(3)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MNC/POC、MNC/MA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黏粒含量与MNC/MA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H值、砂粒含量与MNC/MA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黄土高原三种人工林0—60 cm土层MNC主要贡献MAOC的积累,油松林0—10cm土层除外,且与细菌残体碳相比,真菌残体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中的贡献更大,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黏粒、砂粒含量、pH值是影响该区不同人工林型微生物残体碳贡献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残体碳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人工林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方法对秦岭华北落叶松林分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黄栋才 郭鑫 +3 位作者 王得祥 王韵淑 张欣 霍雪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66,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经营方法对秦岭华北落叶松林分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以期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技术,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实验林场平河梁华北落叶... 【目的】探讨不同经营方法对秦岭华北落叶松林分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以期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技术,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实验林场平河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近自然经营指导下的抚育间伐技术措施,设置间伐处理(T1,间伐强度20%)和林窗处理(T2,只留下少许保留木,伐出其他乔木,形成32 m×32 m的方形林窗),以未经营样地为对照(CK),间伐和林窗经营7年后,调查不同经营方法对人工林林分生长及林下植被更新和生长的影响。【结果】间伐后的林木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总蓄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树高变化较小;间伐和林窗处理下的林下幼苗生长发育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间伐处理中,华山松和云杉幼苗的成活率较高,但人工补植的红桦幼苗全部死亡;间伐和林窗处理既促进了人工补植幼苗生长,又促进了幼苗天然更新;间伐和林窗处理后林下灌草的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间伐和林窗处理后林下灌草的种类和盖度提高,物种丰富度也显著增加,以间伐处理效果最佳;对照样地和经营后样地之间共有植物种少,而间伐处理和林窗处理之间共有种较多,相似性系数高。【结论】间伐和林窗2种经营方法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间伐经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幼苗更新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灌草的物种多样性也在间伐后显著提高,在秦岭其他区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采用间伐经营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近自然经营 林窗 林分生长 物种多样性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和平水电站库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
10
作者 Vu Thi Thuong Nguyen The Ky +1 位作者 王来 张硕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91-297,共7页
为了找出最适宜于越南中部山区、预期综合环境效益最佳的、更利于生态平衡的农林复合模式,该研究以越南和平水电站库区4种主要农林复合模式:马占相思树(Acacia mangium)-玉米(Zea mays)、马占相思树-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为了找出最适宜于越南中部山区、预期综合环境效益最佳的、更利于生态平衡的农林复合模式,该研究以越南和平水电站库区4种主要农林复合模式:马占相思树(Acacia mangium)-玉米(Zea mays)、马占相思树-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赤桉树(Eucalyptus camandulensis)-旱稻(Oraza sativa)和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盖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蓄水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指标进行环境效益的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在4种农林复合模式中,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复合模式具有最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和综合环境效益;赤桉树-旱稻复合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和综合环境效益均最低;实践中应该增加前者的种植面积,限制和减小后者的种植面积。在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复合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了预期综合环境效益更好的马占相思树-木薯-玉米-肉桂(Cinnamomum cassia)复合模式,为农林复合系统在和平水电站库区的应用提供更好的选择,同时也为世界上有类似气候环境条件的地区农林复合模式的采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林学 农林复合系统 环境效益 马占相思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树健康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作者 赵忠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99,共6页
针对古树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刻理解和掌握古树特征对提高古树健康管理水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和笔者研究,阐释古树健康管理原理和方法,综述国内外古树研究新进展,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 针对古树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刻理解和掌握古树特征对提高古树健康管理水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和笔者研究,阐释古树健康管理原理和方法,综述国内外古树研究新进展,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法。古树的特征主要包括树种寿命、树体大小、功能性状以及种源等。古树的寿命受树种和环境控制。对于树木来讲,寿命和生长速率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说,如果树木的生长速率很快,那么它的寿命必然是很短的。大型古树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大于小型古树,功能性状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深入了解古树特征,掌握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是正确实施古树健康管理的前提,充分利用古树特征才可能实现古树精准养护和复壮,有效延长古树寿命。古树生活史、人为干扰、极端天气和根际微生物等因子对古树的健康和生存有重要影响。随着古树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人为扰动对古树健康和生存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对古树健康的威胁主要来自环境胁迫和有害生物危害,特别是突发的极端天气会对古树造成极大破坏。古树健康管理要重视逆境控制,充分利用树木的生态弹性持续提高古树对逆境(土壤干旱和贫瘠)的适应性,不要过度干预古树的生长环境,如灌水、施肥等土壤管理。同时,要防止过度管护或生境长期处于逆境对古树造成不可逆伤害。气候变化加速带来的季节节律变化和频发的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古树,特别是千年以上古树,普遍出现生长衰退、甚至衰亡,给古树健康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古树(特别是大型古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极端天气(冰雹、强风、冻雨等)危害的预警和应急处置,古树群的健康经营等。探索古树功能性状对逆境响应及其异质性和植物微生物组在古树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关键作用,深刻理解和把握古树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为准确判断和解决影响古树健康和安全隐患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气候变化 健康管理 古树特征 逆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致死浓度氟啶虫酰胺对花椒棉蚜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保志 刘欣玉 +6 位作者 姜娜 戚煜 赵盈盈 白妍妍 段仕赟 吕淑杰 谢寿安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目的】明确田间防治棉蚜Aphis gossypii的最佳时期及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虫酰胺对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氟啶虫酰胺对棉蚜成虫及不同龄期若虫的亚致死浓度,采用浸叶法... 【目的】明确田间防治棉蚜Aphis gossypii的最佳时期及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虫酰胺对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氟啶虫酰胺对棉蚜成虫及不同龄期若虫的亚致死浓度,采用浸叶法测定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30))氟啶虫酰胺处理24 h对棉蚜亲本(F_(0))及其F_(1)子代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计算F_(0)和F_(1)代的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表参数。【结果】氟啶虫酰胺的亚致死浓度随棉蚜发育阶段的增长不断增加,24 h内氟啶虫酰胺对1-4龄若虫及成虫的LC_(30)值分别为22.939,26.346,36.050,36.531和36.911 mg/L。LC_(30)和LC_(10)浓度的氟啶虫酰胺处理棉蚜成虫均能够降低其F_(0)和F_(1)代的雌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LC_(30)浓度氟啶虫酰胺处理组F_(0)代棉蚜雌成虫寿命为(6.15±0.45)d,显著短于对照组(清水处理)[(8.53±0.39)d],单雌产卵量为(9.53±0.44)粒,显著少于对照组[(25.08±0.61)粒],F_(1)代棉蚜雌成虫寿命为(9.06±0.44)d,显著短于对照组[(10.85±0.52)d],单雌产卵量为(15.76±0.40)粒,显著低于对照组[(28.06±0.45)粒];LC_(10)浓度氟啶虫酰胺处理组F_(0)代棉蚜的雌成虫寿命为(7.45±0.37)d,与对照组[(8.53±0.39)d]无显著差异,单雌产卵量为(17.56±0.56)粒,显著少于对照组[(25.08±0.61)粒],F_(1)代棉蚜雌成虫寿命为(10.10±0.51)d,与对照组[(10.85±0.52)d]相比无显著变化,单雌产卵量为(22.40±0.45)粒,显著少于对照组[(28.06±0.45)粒]。LC_(30)浓度氟啶虫酰胺处理组F_(0)和F_(1)代棉蚜净增殖率分别为7.83±0.39和15.22±0.43,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57±0.64和23.87±1.25),周限增长率分别为(1.83±0.12)和(1.65±0.06)d^(-1),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7±0.29)和(1.69±0.17)d^(-1)];LC_(10)浓度氟啶虫酰胺处理组F_(0)和F_(1)代棉蚜净增殖率分别为15.17±0.46和18.65±0.55,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22.57±0.64和23.87±1.25);LC_(30)浓度氟啶虫酰胺处理组F_(0)代棉蚜平均世代周期(3.41±0.17)d,显著低于对照组[(4.61±0.21)d],内禀增长率为(0.60±0.23)d^(-1),显著低于对照组[(0.68±0.17)d^(-1)]。【结论】氟啶虫酰胺对花椒棉蚜种群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对低龄棉蚜的防效最佳;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虫酰胺对F_(0)和F_(1)代棉蚜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均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为合理使用氟啶虫酰胺防治花椒棉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氟啶虫酰胺 亚致死效应 生长发育 生命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99
13
作者 张明霞 王得祥 +4 位作者 康冰 张岗岗 刘璞 杜焰玲 于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秦岭山地火地塘林区典型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利用χ2检验和Jaccard指数表征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灌木层19个优势种群、草本层15个优势种群间的种对关联程度及显著性。【结果】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显著负关联和显著正关联;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正关联种对数占绝对优势,分别达81.9%,77.2%和85.7%,负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为15.2%,13.5%和4.8%,无关联种对数较少,极显著和显著正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1,2和5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3,2和1对;Jaccard指数结果与χ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该群落3个层次Jaccard指数较高的种对基本都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青榨槭和千金榆、青榨槭和刺叶栎、刺叶栎和少脉椴、山蚂蝗和刚毛忍冬、野草莓和牛尾蒿种对JI值>0.6,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余种对JI值较小。【结论】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该群落总体结构为针阔混交林,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趋于形成一个整体较为稳定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基本趋于稳定,灌木层优势种群则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草本层优势种群结构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种间联结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森林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作为生态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种间联结 方差比率法 华山松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被引量:47
14
作者 康冰 王得祥 +3 位作者 李刚 高妍夏 张莹 杜焰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38-2747,共10页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千斤榆(Carpinus cordata)等。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41种,其中乔木种有28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量的68%,优势种有青蛙皮槭(Acer grosseri)、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林下有丰富的幼苗库,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分析了10种更新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同种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锐齿栎、青蛙皮槭等。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青蛙皮槭、锐齿栎等;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数量影响不同。当林分密度从720增加到1460株/hm2时,幼苗密度逐渐增大。随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坡向对锐齿栎次生林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各异,阳坡(南偏西3°)均利于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南偏西45°林分内,幼苗密度急剧减少。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又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逐渐减少。当海拔从1083 m增加到1547 m时,幼树密度逐渐增加。随后,随着海拔增加到1882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随着海拔的增高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锐齿栎次生林 更新特征 更新生态位 林分密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交林的多样性及其光肩星天牛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孟楼 郭新荣 +1 位作者 庄世宏 王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7-164,共8页
应用DTV技术和理论 ,采用丰富度指数DMa、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 及随林分中抗虫或感虫木比率由高到低变化时林分多样性指数累加值DV,分析人工混交林的多样性测度阈值与光肩星天牛危害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多树种的人工混交林具有... 应用DTV技术和理论 ,采用丰富度指数DMa、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 及随林分中抗虫或感虫木比率由高到低变化时林分多样性指数累加值DV,分析人工混交林的多样性测度阈值与光肩星天牛危害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多树种的人工混交林具有明显的抵抗蛀干害虫为害的能力 ,但混交林的抗虫力与所选配树种的抗性、抗性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率有关。当给定混交林分的树种数后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率PZ 与林分的多样性指数累加值DV 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 ;该模型中的系数a是林分本身的多样性测度值的起始位置 ,随树种数的增多a值具有稳定的增长规律 ;系数rm 的新意是混交林分对光肩星天牛扩大危害的阻力、即潜在的抗虫能力 ,rm 随林分中树种数的增多具有显著增大的趋势。林分的最大多样性测度值KDMa 、Kh、KJsw 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 4~7个树种组成的系列混交林内 ,林分的多样性测度阈值DTV随树种数的增加而增高 ,但被害率极值Lvp反而降低。上述规律的意义还在于 ,随混交林中树种数的增加 ,设计或改造现有感虫林时选择树种的余地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林分 树种 光肩星天牛 抗虫 抗性 多样性指数 种数 均匀度指数 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林区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54
16
作者 吴恒 党坤良 +4 位作者 田相林 孙帅超 陈书军 赵鹏祥 曹田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8,共11页
【目的】以秦岭林区典型的松栎林带为例,采用临时样地、固定样地和解析木3套数据建立立地指数模型和立地形模型,比较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差异,为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样地直径分布... 【目的】以秦岭林区典型的松栎林带为例,采用临时样地、固定样地和解析木3套数据建立立地指数模型和立地形模型,比较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差异,为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样地直径分布进行SW正态性检验和株数积累分布曲线检验,论证天然次生林编制立地指数表的可行性;然后拟合优势树高生长方程,根据R2和标准估计误差选择各树种导向曲线模型;依据树高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且趋于平缓、树高变异系数趋于平稳确定基准年龄和基准胸径;分别采用相对优势高法、标准差调整法和变动系数调整法形成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曲线簇,编制油松、华山松、锐齿栎和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运用卡方检验、落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树种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精度差异,采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比较通用地位级表与立地指数表、立地形表评价立地质量偏差。【结果】各树种卡方检验值均小于卡方检验临界值,符合精度要求。油松和落叶松立地指数卡方检验平均值低于立地形,锐齿栎立地指数卡方检验平均值高于立地形,华山松立地指数与立地形卡方检验平均值差异较小。卡方检验、落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立地形适用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而立地指数适用于人工林。与通用地位级表的比较表明,地位级评价立地质量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大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地位级评价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误差显著大于立地指数。【结论】编制的油松、落叶松立地指数表,华山松、锐齿栎立地形表满足立地质量评价精度要求,能够反映林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立地质量差异,可用于林区立地质量评价和森林经营管理。同时如何解决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中混交和异龄的特点、建立更具普遍性的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模型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质量评价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立地指数 立地形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与土壤密度关系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忠 李鹏 +1 位作者 薛文鹏 郭生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共6页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度大于油松林地 ,且各土层间的差异不大。油松林地各土层土壤密度与不同径级根系长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盆栽基质密度对不同树种苗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虽各异 ,但在基质密度和孔隙度适中的条件下均生长良好 ,生物量达到最大。盆栽基质的密度对刺槐和油松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最显著 ;侧柏和山杏的细根生长发育受土壤密度的影响较小 ,其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密度的基质中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黄土高原 人工造林 细根生长 分布 土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4
18
作者 李海奎 赵鹏祥 +1 位作者 雷渊才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2,共9页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 利用广东、江西、贵州、陕西、吉林和北京6省市第六、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资料,应用IPCC法、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从计算原理过程、方法特点、模型的可验证和可重复性以及2期生物量增长的稳定性等方面对3种估算乔木林生物量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总生物量,可变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大,固定BEF2的IPCC法估算结果偏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的估算结果较为适宜;对于转换因子,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区域间,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最为稳定;各个树种7次清查的转换因子,IPCC法和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较大;对于2期生物量增长率,可变BEF2的IPCC法和固定BEF2的IPCC法结果接近,比较稳定,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波动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加权生物量回归模型法 乔木林生物量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物种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19
作者 任学敏 杨改河 +4 位作者 王得祥 秦晓威 刘振学 赵双喜 白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5-613,共9页
对太白山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糙皮桦(Betula utilis)混交林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排序法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偏CCA评估了各个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GAM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各个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壤p... 对太白山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糙皮桦(Betula utilis)混交林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排序法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偏CCA评估了各个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GAM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各个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壤pH、海拔、岩石盖度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其影响强度为:海拔>岩石盖度>pH,其它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和坡度)影响不显著(P>0.05)。GAM拟合结果表明,土壤pH、岩石盖度、海拔和全N含量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物种丰富度随pH值升高而增加,随岩石盖度和海拔升高而减小,而随全N含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土壤有机质、全P含量和坡度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是由海拔、岩石盖度和土壤pH值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 CCA 环境因子 物种多样性 GAM 巴山冷杉-糙皮桦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林区锐齿栎次生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2
20
作者 常伟 党坤良 +1 位作者 武朋辉 李明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1029,共9页
以秦岭林区阳坡、阴坡2个典型地段上的锐齿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 O-ring函数分析了不同坡向、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坡向锐齿栎种群的种内与种间空间关联性,探讨锐齿栎空间格局形成和种群维持机制。结果... 以秦岭林区阳坡、阴坡2个典型地段上的锐齿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 O-ring函数分析了不同坡向、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坡向锐齿栎种群的种内与种间空间关联性,探讨锐齿栎空间格局形成和种群维持机制。结果表明:阴坡锐齿栎种群聚集程度高于阳坡;两种坡向种群各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从幼树到大树均呈现出聚集到随机甚至均匀分布的规律;不同坡向种群各发育阶段间关联性不同,阳坡各发育阶段间呈一定的正相关,而阴坡呈一定的负相关;阳坡中,山杨与锐齿栎种群分布呈一定正相关,灯台树、鹅耳枥与其呈一定负相关,在阴坡,山杨、漆树与锐齿栎呈一定正相关,灯台树、青榨槭、鹅耳枥与其呈一定负相关。结果表明:目前,阳坡锐齿栎种群结构较好,种内、种间竞争不激烈,而阴坡种群不仅受种间竞争的影响,同样受到种内竞争的制约,最终导致其林分结构较差,更新不良,从长远上看,适当疏伐可以增加林内透光性,有益于促进种群的更新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次生林 秦岭 O-ring函数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