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入渗及产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马雪燕 穆兴民 +2 位作者 王双银 白云岗 牛芳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6,104,共9页
[目的]研究植被恢复对降雨入渗及产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双环入渗试验和坡面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探究植被恢复对坡面水分入... [目的]研究植被恢复对降雨入渗及产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双环入渗试验和坡面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探究植被恢复对坡面水分入渗产流过程及特征的影响。[结果](1)植被恢复显著提高土壤入渗特征值与入渗能力,具体表现为人工林地>自然草地>玉米农田。(2)草地较裸地增加降雨量向土壤蓄量的转化,减少地表径流,出现多层壤中流。(3)草地较裸地土壤含水量变化更迅速,径流成分更丰富,产流量更少。(4)裸地降雨强度远大于土地下渗能力时,快速形成地表径流,下渗量较小,自然恢复草地则存在浅层相对不透水层,上下土层入渗能力差异大,形成壤中流。[结论]植被恢复通过改变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而使坡面产流机制发生变化,从多是超渗地表径流转变为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同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入渗 降雨产流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暴雨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规律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承书 杨晓楠 +4 位作者 孙文义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宋小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6-306,共11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下垫面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对流域水文过程、水文通量、水量平衡以及生态系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暴雨条件下剖面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规律,对于阐明流域产汇流过程和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下垫面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对流域水文过程、水文通量、水量平衡以及生态系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暴雨条件下剖面土壤蓄水能力和入渗规律,对于阐明流域产汇流过程和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采用土壤墒情仪对陕北“7·26”特大暴雨事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剖面土壤水分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分析了极端暴雨条件下剖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蓄水过程,利用Horton入渗模型模拟了剖面土壤水分湿润锋的运动过程,揭示了极端暴雨条件下剖面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极端暴雨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草地不同深度层次土壤水分与降雨过程的响应不同,具有层次性和明显的滞后效应,其中,0~140 cm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水文过程的关键层次;(2)土壤水分再分配结束时,湿润锋最深深度达140 cm,土壤蓄水量达225.99 mm,较降雨前95.37 mm增加了1.37倍;(3)极端暴雨过程中湿润锋的运动随时间呈对数递减关系,其稳渗速率随容重增加而减小,呈指数函数递减;(4)极端降雨过程中该地区坡面草地的产流机制仍以超渗产流为主,对于揭示流域的产汇流机制和完善水文预报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7·26”极端暴雨 入渗过程 产汇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不同降雨类型的土壤入渗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承书 高峰 +4 位作者 孙文义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宋小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11-3122,共12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改变了区域覆被格局和下垫面环境条件,对流域地表水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对揭示植被恢复驱动下的降雨⁃入渗机制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改变了区域覆被格局和下垫面环境条件,对流域地表水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对揭示植被恢复驱动下的降雨⁃入渗机制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坡沟系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定位监测,阐明了坡沟系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对不同降雨类型的响应,并采用Horton、Mezencev、Kostiakov、USDA⁃NRCS模型进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拟,筛选特定降雨类型下最佳的入渗模型。结果表明:(1)0—60 cm是降水—入渗过程响应的关键层次,沟坡总入渗蓄存量较坡面高约42.67%;(2)坡沟系统土壤水分入渗量与深度成反比,且沟坡土壤水分入渗量较坡面平均高约9.75%;(3)不同降雨类型下坡面湿润锋深度均小于沟坡,且以极端暴雨、长历时小雨强降雨最深,短历时中雨强次之,短历时小雨强降雨最浅;(4)坡沟系统各降雨类型土壤水分入渗量对降雨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沟坡响应快于坡面,沟坡湿润锋深度平均较坡面深约5—10 cm;(5)Mezencev入渗模型对四种不同降雨类型入渗量的模拟均具有较高精度(Adj⁃R^(2)>0.96;NSE>0.92),Horton模型可用于模拟极端降雨类型(NSE>0.98),而Kostiakov模型、USDA-NRCS模型适于模拟短历时中强度降雨和短历时低强度降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坡沟系统 降雨⁃入渗过程 入渗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梯田边坡侵蚀过程对雨强的响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温永福 高鹏 +1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水平梯田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侵蚀规律和细沟发育特征,选取陕西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土壤为试验材料,利用自制的试验模型槽,采用人工分层填筑方法,模拟野外最常见的单级梯田形态,在室内模拟降雨的条件下,设计了...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水平梯田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侵蚀规律和细沟发育特征,选取陕西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土壤为试验材料,利用自制的试验模型槽,采用人工分层填筑方法,模拟野外最常见的单级梯田形态,在室内模拟降雨的条件下,设计了五组降雨强度(1.5、1.75、2.0、2.25、2.5 mm/min),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对单级梯田的侵蚀规律和细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对径流率和侵蚀速率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雨强≥2.0 mm/min时,径流率和侵蚀速率呈波动性增加;梯田边坡细沟长度、宽度和深度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细沟的长度能很好地反映细沟的发育过程,且与侵蚀速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降雨强度下,梯田边坡坡面流速均呈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坡面平均流速和雨强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梯田边坡在侵蚀分为片状侵蚀、细沟侵蚀、细沟调整和崩塌四个阶段,且土壤侵蚀量与雨强之间有着明显的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径流 坡面流速 细沟 侵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方式对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凤紫棋 孙文义 +2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研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特性,对于揭示退耕还林(草)的长期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长达60多年的董庄沟(自然恢复草地)和杨家沟(人工造林)对比... 研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特性,对于揭示退耕还林(草)的长期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长达60多年的董庄沟(自然恢复草地)和杨家沟(人工造林)对比小流域,分析对比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差异,阐明特定气候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2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流域的土壤持水能力。结果表明:(1)人工造林植被恢复方式下杨家沟小流域0~100 cm的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是植被自然恢复的董庄沟的91.9%和1.1倍,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高于董庄沟21.4%和22.6%,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未表现出差异性,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持水能力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深层土壤;(2)相同降雨条件下,董庄沟0~8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较降雨前平均增加8.85%,总量蓄水增加71.7 mm;杨家沟0~80 cm平均增加12.74%,总量蓄水增加102.1 mm;(3)董庄沟土壤体积含水率对降雨事件响应迅速,而杨家沟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滞后现象明显。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经过60多年长期的植被恢复后,人工造林的杨家沟土壤持水能力要优于植被自然恢复的董庄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蓄水能力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梯田边坡细沟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温永福 高鹏 +2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0,共5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梯田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细沟侵蚀和发育特征,选取陕西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土壤为试验材料,利用自制的试验模型槽,采用人工分层填筑方法,模拟野外最常见的单级梯田形态,在室内模拟降雨的条件下,设计...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梯田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细沟侵蚀和发育特征,选取陕西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土壤为试验材料,利用自制的试验模型槽,采用人工分层填筑方法,模拟野外最常见的单级梯田形态,在室内模拟降雨的条件下,设计了5组降雨强度(1.5,1.75,2.0,2.25,2.5mm/min),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对单级梯田边坡细沟侵蚀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越大,梯田边坡坡面产流、跌坎和细沟出现的时间越早,细沟主要由沿坡面方向呈线状平行分布的跌坎相互连通演化而成;(2)各雨强条件下,细沟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细沟的长度能很好地反映细沟的发育过程,且其与侵蚀速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不同降雨强度下,梯田边坡发生崩塌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跌坎的形成、有跌坎相互贯通形成细沟、由于表层土体悬空靠近坡顶的坡面出现浅层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细沟发育 侵蚀速率 崩塌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入渗影响及适宜模型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马雪燕 穆兴民 +2 位作者 王双银 顾朝军 谭学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5,共9页
研究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入渗特性及模型适应性,可为流域生态治理和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延河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单环入渗法和数值模拟法,对比研究不同恢复年限下的刺槐林地、柠条灌木林地、次生草地和农地的表层以下土壤... 研究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入渗特性及模型适应性,可为流域生态治理和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延河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单环入渗法和数值模拟法,对比研究不同恢复年限下的刺槐林地、柠条灌木林地、次生草地和农地的表层以下土壤和20 cm以下土壤的水分入渗变化特征,评价4种常用入渗模型在该区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地的表层以下土壤入渗过程在渗润阶段与渗漏阶段差异明显,相差4倍以上,20 cm以下的土壤入渗过程则在入渗稳定后的渗透阶段差异明显,相差5倍多;(2)不同植被类型及恢复年限会显著影响土壤入渗特征,整体呈现出林地>草地>农地的规律,并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柠条灌木林地和次生草地的入渗能力增强,而刺槐林地入渗能力减弱;(3)Philip方程、Kostiakov方程、Horton方程与蒋定生方程对该地区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均具有较好适用性,其中Philip方程适用性最好,决定系数(R 2)能达到0.931~0.985,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最小,在0.057~0.283范围内,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及蒋定生方程在个别情况下存在偏差。综上,植被恢复显著影响土壤入渗能力,且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现不同规律,多种入渗模型中Philip方程对该地区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适用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特性 入渗模型 植被恢复 延河流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园盛 张玥 +3 位作者 孙文义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15-2220,共6页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特征的研究,为基于遥感的区域尺度生物土壤结皮的识别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为进一步估算生物土壤结皮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采用地物光谱测定技术,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特征的研究,为基于遥感的区域尺度生物土壤结皮的识别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为进一步估算生物土壤结皮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采用地物光谱测定技术,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对不同覆盖度藻类和不同类型藓类生物土壤结皮以及不同高等植被进行了光谱测定,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藻类生物土壤结皮与土壤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光谱曲线没有明显的"峰-谷"。藻类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特征主要表现为光谱反射率随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度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可见光区,覆盖度10%~20%,30%~40%及50%~60%藻类生物土壤结皮相比于裸地,反射率归一化均值分别下降了8.64%,15.80%和23.09%。随藻类结皮覆盖度增加,680nm处吸收特征(叶绿素)越来越明显,2 200nm处吸收谷(次生矿物)越来越小。藓类生物土壤结皮光谱曲线表现出与高等植物相似的特征,形成绿波段的反射峰和红光波段的吸收谷以及近红外波段的高反射。但在760~930nm区间,藓类生物土壤结皮的斜率明显大于高等植物,藓类生物土壤结皮的光谱斜率Slope(930/760)是高等植物的2.5~4.5倍。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光谱特征的研究可为生物土壤结皮的遥感识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光谱特征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33
9
作者 邓景成 高鹏 +4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田鹏 宋小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植被恢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气候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需求增加,承载力不足、耕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粮食产量下降、政策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利用节水措施以缓解水资源问题,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土地配置,从工程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入手,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建议,为以后更好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4年北洛河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闫瑞 张晓萍 +1 位作者 闫胜军 赵文慧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98-1603,共6页
以1995,2007和2014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退耕还林政策下北洛河流域植被的恢复程度.结果表明,流域三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6.4%,63.4%和73.4%.上游吴起、志丹等县所在丘陵沟壑区增加态势最明显,三... 以1995,2007和2014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退耕还林政策下北洛河流域植被的恢复程度.结果表明,流域三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6.4%,63.4%和73.4%.上游吴起、志丹等县所在丘陵沟壑区增加态势最明显,三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20.2%,41.64%,51.2%.系统分析流域上游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在地形上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布带上均表现出植被覆盖度随着时间进展呈现明显好转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覆盖度 地形因子 北洛河 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以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一鸣 高鹏 +2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建民 罗煜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3,共8页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选择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13个评价指标,从单项效益入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直接计算水土保持各单项效益价值,从而得到三大效益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表明:江西阳坑小流域经过水土保持治理之后,2005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2 445.42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10 240.65万元,占82.29%;单项效益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保水效益>净化大气效益>保肥效益>保土效益。经济效益价值为894.13万元,占7.18%;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为:粮食增产效益>经果林效益>水保林效益。社会效益价值为1 310.64万元,占10.53%;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依次为:改善群众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效益>增加耕地效益>减少泥沙淤积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有决定性地位,这将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提升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水条件下延河水沙特征对比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瑞东 温永福 +3 位作者 高鹏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20-1929,共10页
为探究延河流域在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前后极端降水条件下水沙特征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了延河流域1977年和2013年7月两次极端降水条件下的水沙特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7年7月极端暴雨具有降雨强度大和降雨量峰值大、降雨强... 为探究延河流域在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前后极端降水条件下水沙特征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了延河流域1977年和2013年7月两次极端降水条件下的水沙特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7年7月极端暴雨具有降雨强度大和降雨量峰值大、降雨强度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的特征;2013年7月极端暴雨具有降雨总量和时段降雨量大、暴雨频率高、降雨强度空间分布较均匀的特征。2013年7月洪水洪峰流量、洪水总径流量、洪峰含沙量等特征值较1977年7月显著减小,输沙量随径流量的减小而显著减小。1977年7月洪水表现为陡涨陡落,洪水历时较短;2013年7月洪水表现为缓涨缓落,洪水历时明显延长。与1977年相比,2013年泥沙颗粒明显细化。该研究表明199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高水平的规模化治理改变了流域产、汇流的下垫面条件,是导致1977年和2013年7月极端降水条件下的水沙特征表现迥异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应对极端降水引发的洪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水沙特征 水土保持 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产流产沙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温永福 高鹏 +2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9,共7页
降雨引起的侵蚀产沙,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黄土区表现尤为突出。降雨及其产生的径流是引起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开展黄土区降雨产流产沙过程研究可为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研发奠定基础,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 降雨引起的侵蚀产沙,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黄土区表现尤为突出。降雨及其产生的径流是引起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开展黄土区降雨产流产沙过程研究可为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研发奠定基础,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雨强下径流、侵蚀产沙规律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产流时间随坡度、雨强的增大而变短,裸耕地产流时间短于自然草地。径流量随产流历时增加而增大,且坡度、雨强越大其值越大。产流过程中侵蚀产沙量呈先陡增、再陡减、最后趋于稳定的现象;坡度、雨强越大产沙量的峰值越大,峰值出现时间也相应提前。自然草地侵蚀产沙量极少,草地起着重要的固沙作用。建立径流与产沙回归关系,产沙量与径流量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揭示了降雨过程中产流产沙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径流小区 径流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端日流量的延河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小苗 穆兴民 +3 位作者 赵广举 高鹏 孙文义 顾朝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18,共7页
日流量能更细致地刻画和表征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其变化特征对流域生态治理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频率分布定义了极端日流量及其计算方法,并以延河甘谷驿水文站1953—2010年实测逐日流量为基础数据,选取日流量... 日流量能更细致地刻画和表征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其变化特征对流域生态治理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频率分布定义了极端日流量及其计算方法,并以延河甘谷驿水文站1953—2010年实测逐日流量为基础数据,选取日流量大于或等于第95百分位的日流量的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作为极大日流量指标,小于或等于第5百分位的日流量的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作为极小日流量指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累计距平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60 a来延河极端日流量的趋势性、阶段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延河极大和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在季节变化中,极大日流量主要发生在汛期,占全年的93.03%,且代际间变化稳定,而极小日流量的发生集中在12月—次年2月和5—7月,其中5—7月占全年的45.2%,且12月—次年2月的代际间波动较5—7月的大;极大日流量发生天数的突变年份为1971年、1996年,其平均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71年、1986年、1996年,且较极大日流量发生天数的变化大,而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开始减小的突变年份较极大日流量突变年份稍有延迟,且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较其平均流量不稳定,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的突变年份为1976年、1991年,其平均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76年;极大和极小日流量发生天数及其平均流量均存在5、15、30 a的周期,且以30 a为第一主周期,各指标近年来均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累计距平法 小波分析法 极端日流量 变化特征 径流 延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山区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凤紫棋 孙文义 +3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陈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6,共10页
解析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可为南方山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收集115份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文献,采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环境因子和林分结构与杉木林下草本... 解析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可为南方山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收集115份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文献,采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环境因子和林分结构与杉木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关系,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区域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气候因子单独效应、气候和地形因子共同效应解释率较大,分别为19.31%、12.34%。2)年均降水量和郁闭度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总影响系数分别为0.72和-0.49;海拔、年均气温、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总影响系数为-0.33、0.17、0.23和0.34。3)影响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主导环境因子及贡献率分别为:年均降水量(37.1%)>海拔(19.5%)>年均气温(15.2%)>土壤有机质(8.9%)>土壤全氮(7.5%),累积贡献率为88.2%。4)年均降水量≥1650 mm、年均气温18~22℃、海拔510~680 m、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1)的区域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结构 环境因子 草本植物多样性 结构方程模型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