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动物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贺海洋 马保华 彭莎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发病迅速、病因复杂且致死率较高的肾脏疾病,对动物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作为治疗急性损伤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认可。然而,由于细胞疗...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发病迅速、病因复杂且致死率较高的肾脏疾病,对动物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作为治疗急性损伤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认可。然而,由于细胞疗法存在局限性,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无细胞治疗方法即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MSC-exos)在急性肾损伤治疗方面引起了极大关注。MSC-exos通过多种机制(如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凋亡以及调节自噬等方式)发挥着治愈急性肾损伤的作用。本文将总结MSC-exos在动物AKI治疗方面取得的相关进展,并旨在为基于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进行动物临床治理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雌性哺乳动物生殖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梦冬 张海森 +1 位作者 靳亚平 陈华涛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9,共14页
动物体内的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S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在雌性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发育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雌性哺乳动物卵泡... 动物体内的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S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在雌性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发育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雌性哺乳动物卵泡发育、配子发生与成熟、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着床、胎盘形成以及维持妊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重点阐述了均衡摄入脂肪酸对于生殖健康的重要性及制定合理的脂肪酸补充方案以提高雌性哺乳动物生殖潜力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了雌性哺乳动物生殖保健中食源性脂肪酸补充方案优化的研究方向,为防控动物生殖障碍疾病、提高动物繁殖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雌性哺乳动物 生殖发育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莹 张姣姣 +1 位作者 王鲜忠 权富生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8-1517,共10页
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 GCs)是雌性动物卵泡发育的基础保障。过去人们普遍认为GCs凋亡能调控卵泡发育。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GCs自噬也能调控卵泡发育。在畜牧养殖行业中,卵泡发育的优劣与雌性动物繁殖率的高低息息相关,直接影... 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 GCs)是雌性动物卵泡发育的基础保障。过去人们普遍认为GCs凋亡能调控卵泡发育。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GCs自噬也能调控卵泡发育。在畜牧养殖行业中,卵泡发育的优劣与雌性动物繁殖率的高低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miRNAs是调控GCs自噬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将从GCs的来源、结构和功能、GCs自噬对卵巢的重要性、卵巢GCs自噬相关的miRNAs及其对卵泡发育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颗粒细胞 家畜 细胞自噬 MIRN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房炎5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雪容 张宇 +3 位作者 张海森 杨王浩 靳亚平 陈华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大肠埃希氏菌phoA基因、无乳链球菌ef-tu基因、肺炎克雷伯氏菌Khe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大肠埃希氏菌phoA基因、无乳链球菌ef-tu基因、肺炎克雷伯氏菌Khe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和肠炎沙门氏菌inv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并进行特异性试验,同时分别构建含病原菌基因的pMD-19T重组质粒进行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多重PCR反应的最适引物工作浓度为0.8μmol/L,最适退火温度为59.6℃,最佳延伸时间为40 s,最合适的循环数为30次;优化后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可扩增出5种目标病原菌的特异性条带;5种病原菌PCR检测灵敏度可达到5 copies/μL。进一步利用该多重PCR反应体系对采集的108份乳房炎乳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08份样本的阳性检出率为77.8%,大肠埃希氏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3.1%、8.3%、34.3%、8.3%、5.6%。结果表明,建立了一种具有良好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在临床生产实践中可用于快速鉴定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为奶牛乳房炎的诊断、防控与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病原菌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Klotho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源的外泌体对犬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5
作者 王晨蕾 郭鑫瑞 +3 位作者 贺海洋 刘阳 马保华 彭莎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8-2989,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过表达Klotho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from canine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verexpressing Klotho,KL-Exos)对犬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治疗作用。构建过表达Klotho... 本研究旨在探究过表达Klotho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from canine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verexpressing Klotho,KL-Exos)对犬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治疗作用。构建过表达Klotho的重组质粒pCDH-EF1-copGFP-T2A-PURO-Klotho(EF1-KL重组质粒),并转染至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anine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DMSCs),超速离心细胞培养液上清收集KL-Exos。选取8只一岁左右体况相近的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急性肾损伤组(AKI)、Exos治疗组(Exo)和KL-Exos治疗组(KL-Exo)。AKI组、Exo组和KL-Exo组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60 mg·(kg·次)^(-1),每日两次,连续5 d;Exo组和KL-Exo组于第6、9、12天分别注射300μg的Exos或KL-Exos进行治疗,NC组和AKI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治疗完成后分别依次通过影像学、血清学、解剖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相关指标来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EF1-KL重组质粒。相较于转染空载体组,转染EF1-KL重组质粒的cADMSCs的Klotho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1),提示成功建立了过表达Klotho的cADMSCs(KL-cADMSCs)。对该细胞培养液超速离心得到的沉淀进行检测,其粒径在150 nm左右,呈“茶托样”,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Alix,以上结果均证明该沉淀属于外泌体。治疗结果显示,相较于AKI组犬,Exo组和KL-Exo组犬的肾功能显著提高、肾脏的形态质地和组织结构明显恢复好转、肾脏氧化应激程度下降。相较于Exo组犬,KL-Exo组犬的血清肌酐(Cre)浓度(P<0.0001)和尿素氮(Bun)浓度(P<0.0001)极显著下降;B超检查未见明显的肾脏积液;肾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光滑;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肾小管排列整齐,未见淤血等病变;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显著升高(P<0.0001),过氧化氢(H_(2)O_(2))(P<0.0001)和丙二醛(MDA)(P<0.01)浓度显著下降;肾脏中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的基因表达水平的下调趋势更加明显。KL-Exos主要通过减少肾脏组织氧化应激,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来治疗犬的AKI,Keap1-Nrf2信号通路可能是KL-Exos治疗AKI的关键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OTHO 外泌体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隐花色素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
作者 马白荣 张海森 +3 位作者 高登科 李超 靳亚平 陈华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为了构建山羊隐花色素2(CRY 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分析CRY2蛋白的基本特性,本试验采用逆转录PCR扩增山羊CRY 2基因的编码序列(CDS),并以同源重组的方式将其连接至pcDNA3.1-Puro-N-3HA载体,获得pcDNA3.1-3HA-gCRY2重组质粒。酶切和测序... 为了构建山羊隐花色素2(CRY 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分析CRY2蛋白的基本特性,本试验采用逆转录PCR扩增山羊CRY 2基因的编码序列(CDS),并以同源重组的方式将其连接至pcDNA3.1-Puro-N-3HA载体,获得pcDNA3.1-3HA-gCRY2重组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染至HEK293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山羊CRY 2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RY2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功能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pcDNA3.1-3HA-gCRY2重组质粒的酶切和测序结果与预期一致;转染HEK293T细胞后,pcDNA3.1-3HA-gCRY2转染组CRY 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pcDNA3.1-Puro-N-3HA转染组高600倍左右(P<0.001),CRY2蛋白成功表达;山羊、小鼠和人等哺乳动物CRY 2基因CDS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CRY2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区,预测显示其可能与ARNTL、CLOCK、PER1和PER2等蛋白互作。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山羊CRY 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预测分析了山羊CRY2蛋白的基本理化特性,为探究山羊CRY 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隐花色素2 昼夜节律 载体构建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翟云逸 袁野 +7 位作者 李俊玫 田路路 刁梓洋 李彬 陈家露 周栋 靳亚平 王爱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83-2091,共9页
旨在制备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6(OMP16)单克隆抗体,建立OMP16抗体竞争ELISA方法,为布病临床防控提供免疫血清学检测手段。本研究选取保守性高、免疫原性良好的布鲁氏菌OMP16,经原核表达获得携带GST或His标签的重组OMP16(rOMP16)。利用杂交... 旨在制备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6(OMP16)单克隆抗体,建立OMP16抗体竞争ELISA方法,为布病临床防控提供免疫血清学检测手段。本研究选取保守性高、免疫原性良好的布鲁氏菌OMP16,经原核表达获得携带GST或His标签的重组OMP16(rOMP16)。利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可稳定分泌OMP16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亚型鉴定、细胞核型分析和抗体交叉反应性试验分析单抗性质。制备小鼠腹水并纯化,方阵滴定法建立布鲁氏菌OMP16抗体竞争ELISA方法。结果表明,成功构建OMP16原核表达系统,经表达、纯化获得rGST-uOMP16和rHis-OMP16。筛选到1株遗传稳定的OMP16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B7;经鉴定,该抗体亚型为IgM-κ型,可识别目的蛋白,与标签蛋白无交叉反应。建立了布鲁氏菌OMP16抗体竞争ELISA方法,该方法与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结果相比总体符合率为90.53%,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有望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防控提供特异性高、敏感性好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外膜蛋白16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竞争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OMP16对RAW264.7细胞凋亡与免疫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杨 周栋 +7 位作者 尹彦龙 张广冻 相彩霞 支飞杰 白芙蓉 林鹏飞 靳亚平 王爱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42-2651,共10页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16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凋亡和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以OMP16处理RAW264.7细胞为模型,通过MTT以及Hoechst法检测OMP16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GRP78、CHOP的表达情况...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16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凋亡和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以OMP16处理RAW264.7细胞为模型,通过MTT以及Hoechst法检测OMP16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GRP78、CHO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OMP16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RTPCR检测免疫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变化。结果表明,OMP16能够影响RAW264.7细胞的活力,且有浓度依赖性;添加OMP16后能够显著增加凋亡标志因子Caspase-3的表达(P<0.001),并促进RAW264.7细胞的凋亡;作用24、36h之后,显著引起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CHOP的表达;并且能显著上调IL-1β、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布鲁氏菌OMP16能够诱导RAW264.7凋亡,OMP16显著引起内质网应激CHOP通路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外膜蛋白 OMP16 RAW264.7 细胞凋亡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OMP16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建立 被引量:7
9
作者 田路路 李会玲 +4 位作者 支飞杰 王小雨 翟云逸 靳亚平 王爱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5,共6页
为建立羊血清布鲁氏菌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方法,以布鲁氏菌(B.suis) S2疫苗株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引物设计、PCR扩增、原核载体构建、IPTG诱导,NTA树脂层析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布鲁氏菌外模蛋白16(OMP16),通过SDS-PAGE... 为建立羊血清布鲁氏菌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方法,以布鲁氏菌(B.suis) S2疫苗株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引物设计、PCR扩增、原核载体构建、IPTG诱导,NTA树脂层析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布鲁氏菌外模蛋白16(OMP16),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分析,以纯化的OMP16作为包被抗原,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iELISA方法。结果显示,克隆了Omp16基因,表达、纯化了重组蛋白OMP16,该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i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1μg/mL,血清稀释倍数为10倍,酶标二抗的稀释度为1:1 000,TMB的反应时间为30 min。临床样本检测显示,建立的i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符合率达到了93%。本研究建立的iELISA方法能够满足生产实践中布鲁氏菌病的检测,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外模蛋白16 蛋白纯化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内质网应激和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相彩霞 王相国 +6 位作者 李俊玫 支飞杰 房姣阳 郑维芳 陈家露 靳亚平 王爱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0-1220,共11页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GTC)内质网应激及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为揭示其在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阐明布鲁氏菌胞内生存和引起动物流产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VceC的真核表达载体...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GTC)内质网应激及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为揭示其在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阐明布鲁氏菌胞内生存和引起动物流产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VceC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并转染GTC,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78和CHOP蛋白表达量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孕酮和雌激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VceC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转染GTC后,12和24 h GRP78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24 h后CHO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qRT-PCR检测IRE1和XBP-1的mRNA表达量在24 h均显著升高(P<0.05),而PERK、ATF6和ATF4 mRNA的表达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IRE1蛋白的表达在转染12 h后显著升高(P<0.01);VceC转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孕酮含量在转染12和24 h后显著低于空白组和空载体组(P<0.01),雌激素无显著差异(P>0.05)。证明布鲁氏菌VceC不仅能通过激活UPR中的IRE1通路从而激发GTC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还能改变GTC中孕酮/雌激素的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IV型分泌系统 VceC效应蛋白 山羊滋养层细胞 内质网应激 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 Usp2基因序列分析、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启动子功能鉴定
11
作者 张宇 李超 +5 位作者 马天天 马白荣 李丹 周栋 靳亚平 陈华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59,共11页
为了分析小鼠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USP2)2种主要转录本(Usp 2-45和Usp 2-69)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构建Usp 2-45真核表达载体和Usp 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探究生物钟系统对Usp 2不同转录本启动子的调控作用,本试验利用在线软件对小鼠... 为了分析小鼠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USP2)2种主要转录本(Usp 2-45和Usp 2-69)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构建Usp 2-45真核表达载体和Usp 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探究生物钟系统对Usp 2不同转录本启动子的调控作用,本试验利用在线软件对小鼠Usp 2-45和Usp 2-69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Usp 2-45基因的蛋白编码序列(CDS)并构建pcDNA3.1-Usp2-45-Flag重组载体,转染至小鼠NIH3T3胚胎成纤维细胞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Usp2-45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扩增Usp 2-45和Usp 2-69的启动子片段,并构建其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检测Usp 2启动子对生物钟核心转录因子脑肌类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BMAL1)和昼夜运动输出周期蛋白(CLOCK)的应答活性;通过构建不同长度的Usp 2-45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鉴定其生物钟转录调控功能区。结果显示,小鼠USP2-45和USP2-69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亲水性强,无跨膜区域和信号肽,且基因的CDS区高度保守;pcDNA3.1-Usp2-45-Flag重组质粒的酶切和测序结果与预期一致,转染重组质粒组的Usp2-45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显示,Usp 2-69启动子对BMAL1/CLOCK无应答活性,而不同长度的Usp 2-45启动子对BMAL1/CLOCK均具有显著应答活性,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1368、2004和998 bp。结果表明,本试验系统分析了小鼠USP2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成功构建了pcDNA3.1-Usp2-45-Flag真核表达载体,初步鉴定了生物钟系统选择性调控Usp 2-45节律性转录的启动子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 生物钟 生物信息学 真核表达载体 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