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8篇文章
< 1 2 1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园协同”模式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1
作者 杨宏博 冯永忠 +2 位作者 刘耀斌 高永强 路金平 《中国种业》 2025年第10期57-61,共5页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之大者”。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人才、智力和成果的集聚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以产区“三园协同”创新模式(三园分...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之大者”。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人才、智力和成果的集聚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以产区“三园协同”创新模式(三园分别指高代品系适应性鉴定园、新品种展示园、优良品种示范园),整合各方资源,加速了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通过对“三园协同”模式的分析,提出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加大对新品种示范的投入、加强对现代技术的应用等3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农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新品种 科技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多组学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路田 刘子辉 +12 位作者 赵鹏 邱四春 王晓明 郑炜君 韩德俊 毛虎德 宋卫宁 陈新宏 奚亚军 王中华 吉万全 康振生 许盛宝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9-1028,共10页
本研究在大规模根系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获得406份全球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小麦种质的基因型数据,并通过对18个农艺性状在10个种植环境中的系统调查,获得对应的表型数据。实验室前期评估证实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可靠,可应用于小麦研究。同时,... 本研究在大规模根系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获得406份全球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小麦种质的基因型数据,并通过对18个农艺性状在10个种植环境中的系统调查,获得对应的表型数据。实验室前期评估证实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可靠,可应用于小麦研究。同时,整合基因型、转录组、表型与栽培环境的气象数据,建立了一个可在网站(https://iwheat.net/resource)自由下载与利用的小麦多组学数据库,为小麦功能基因的挖掘与机理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组学 数据库 基因型 表现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山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效应
3
作者 杜姚瑶 格桑曲珍 +3 位作者 李向阳 张琦 刘涵宇 韩新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41-1749,共9页
为明确典型农林复合系统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深入认知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固碳机制与效应,以塬面(Y),坡面(P)以及沟道(G)上分布的粮+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距林木0.5 m、3 m、5 m处表层(0~20 cm)土壤>0.25 m... 为明确典型农林复合系统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深入认知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固碳机制与效应,以塬面(Y),坡面(P)以及沟道(G)上分布的粮+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距林木0.5 m、3 m、5 m处表层(0~20 cm)土壤>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百分含量(WR_(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团聚体中主要养分元素(C、N、P)含量,分析地形和距离因素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因素对团聚体分布影响显著,与塬面相比,沟道显著减低中团聚体(0.25~2 mm)含量50.3%。此外,距离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与0.5 m处相比,3 m和5 m水稳定性团聚体百分含量(WR_(0.25))显著降低35.8%和60.5%,平均质量直径(MWD)显著降低50.6%、75.9%,几何平均直径(GWD)显著降低68.3%、89.7%。地形及距离均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在不同地形上的农林复合系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塬面>坡面>沟道。在同一地形条件下,与0.5 m处相比,3 m、5 m显著降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47.9%、66.3%。相关性分析表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WR_(0.25)、MWD和GWD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黄龙山典型的粮+林复合系统中,地形和作物与林木的距离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效应重要因素,在进行农林复合系统配置时,应该考虑地形及距离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山 农林复合系统 地形 团聚体稳定性 固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农林复合生产模式能值评价及可持续性分析
4
作者 梁悦琪 李硕 +2 位作者 刘俊 路梦妍 韩新辉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6-325,共10页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特征,促进农林复合生产模式的优选与推广。[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核桃-紫苏、核桃-玉米、花椒-土豆、花椒-红豆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特征,促进农林复合生产模式的优选与推广。[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核桃-紫苏、核桃-玉米、花椒-土豆、花椒-红豆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系统分析其能值投入产出结构、环境承载效应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结果]①4种模式均高度依赖不可更新辅助能(占比>60%),其中化肥与机械动力为主要投入,当前生产模式仍依赖石化能源支撑;可更新环境资源的投入占比24%以上,且以雨水势能和雨水化学能为主。表明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作物种植高度依赖自然降水。②4种生产模式中,本地环境资源的贡献程度有限(能值自给率ESR为0.26~0.31);环境压力显著(环境承载率ELR为1.78~2.35),且净能值产出率(EYR)为1.45~5.90,整体偏低,显示该地区复合系统生产效率与生态友好性亟待提升。③花椒-红豆模式表现突出,其能值产出率(EYR)为5.90,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ESI,2.55)与能值/环境可持续指标(E/ESI,0.67)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与陕西省均值。该优势源于红豆作为豆科植物的多重生态功能——高太阳能值转化率、固氮效应与资源协同优势。核桃-玉米模式因高秆作物竞争导致能值利用效率最差。[结论]在黄土丘陵区及其他类似生态脆弱区,应优化农林复合种植辅助能结构、推广豆科植物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农林复合 可持续性评价 陕西省黄龙县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投影模型的西北农村生态校园经济效益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魏红英 王兰英 邱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682-3684,共3页
选取财务成本效益(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益本比)、社会经济效益(医疗费用节省率和培训过的农民户均增收率)、技术经济效益(冲厕节水率、病虫害减少率、果业或蔬菜增收率和工人技术水平提高率)和生态经济效益(造林费用节省率、CO2减... 选取财务成本效益(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益本比)、社会经济效益(医疗费用节省率和培训过的农民户均增收率)、技术经济效益(冲厕节水率、病虫害减少率、果业或蔬菜增收率和工人技术水平提高率)和生态经济效益(造林费用节省率、CO2减排率、SO2减排率、土壤改良、化肥节约率)共4个1级指标14个2级指标,依据3种不同模式生态校园的经济效益的原始调查数据,利用主成分投影评价法,采用功效系数变换法对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在将矩阵元素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西北农村生态校园模式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生态校园经济效益评价的主成分投影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从财务成本的角度来说,3种生态校园模式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显著,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其经济效益;从主成分投影评价模型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猪、厕—沼—菜模式整体经济效益最佳,草—羊、厕—沼—果次之,厕—沼—菜最差,具有的较强实际意义,为全国其他地区农村中小学进行生态校园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态校园 经济效益 评价 主成分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业学报》30年科研报道之变迁
6
作者 成敏 潘学燕 +3 位作者 史亚歌 顾玉兰 丁秀梅 陈利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8-405,共8页
为了向本刊读者在科研论文的选题策划、稿件的组织与撰写方面提供借鉴,对《西北农业学报》1992-2021年科研报道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30年间发表的全部论文,系统地分析每篇论文标题、作者、机构、基金项目、出版年、被引... 为了向本刊读者在科研论文的选题策划、稿件的组织与撰写方面提供借鉴,对《西北农业学报》1992-2021年科研报道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30年间发表的全部论文,系统地分析每篇论文标题、作者、机构、基金项目、出版年、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结果表明:30年间《西北农业学报》共发表学术论文7470篇,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共6143篇,占总发文量的82.24%;总被引频次10115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4次,总下载量为1781364次,篇均下载量为238次;近3年篇均版数达到每篇文章平均8.6版;近15年学科分布前24名分布为农作物、园艺、畜牧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生物学、农业基础科学等;经过30年的变迁,本刊现报道方向主要有动植物重要性状的表型分析、基因型分析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调控重要性状的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与遗传改良,新型栽培、植保和耕作措施研究,新型养殖、防疫技术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总的来说,本刊的报道方向与时俱进,紧跟农业科学发展前沿,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科研和高等院校综合性农业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农业学报》 学科分布 报道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西北农大棉5392
7
作者 李胄 唐保善 《中国棉花》 2012年第7期36-36,共1页
西北农大棉5392于2011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书号:陕审棉2011001。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西北 新品种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广适多用彩色小麦品种—稷麦8号
8
作者 奚亚军 孙风丽 +4 位作者 张超 晁漫宁 祁皓天 刘曙东 李宏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稷麦8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和安徽爱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高产、优质、广适、多用彩色小麦新品种,母本为ZHW(ZHW是从周黑麦1号/西农979杂交选育出来的一个中间材料),父本为N1206(N1206是从小偃22/周麦16中选育出来的一个... 稷麦8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和安徽爱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高产、优质、广适、多用彩色小麦新品种,母本为ZHW(ZHW是从周黑麦1号/西农979杂交选育出来的一个中间材料),父本为N1206(N1206是从小偃22/周麦16中选育出来的一个中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小麦 高产 中间材料 ZHW 广适 母本 优质 多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抗叶锈病小麦新品种—西农599
9
作者 杨明明 董剑 +4 位作者 高翔 赵万春 李晓燕 郑新 崔超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20,共1页
西农59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2101852-6为母本、西农188为父本杂交后代品系,再以俊达108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新品种。2023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陕审麦20230009号。1农艺性状西农599属半冬性品种,生... 西农59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2101852-6为母本、西农188为父本杂交后代品系,再以俊达108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新品种。2023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陕审麦20230009号。1农艺性状西农599属半冬性品种,生育期平均219.0 d,比对照小偃22晚1.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品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 系谱法选育 小麦新品种 小偃22 高产优质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
作者 孟敏 袁伟斌 +3 位作者 李论 李金丽 杜晓倩 张朝阳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26,共6页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面临农业转型与专业人才匮乏的双重挑战,传统农业教育存在课程衔接不足、资源调配低效、文化认知偏差等问题。文章详述了作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三维四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维”课程体系从知识筑基、...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面临农业转型与专业人才匮乏的双重挑战,传统农业教育存在课程衔接不足、资源调配低效、文化认知偏差等问题。文章详述了作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三维四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维”课程体系从知识筑基、能力进阶、文化赋能三方面,融合前沿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跨文化能力;“四阶”递进培养阶段通过基础入门、技能提升、综合应用与创新拓展,逐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搭建三级联动实践体系,打通“研-学-用”全链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课程动态化、资源智能化等举措,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为国际农业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该模式未来将拓展至多个领域,深化国际教育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学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 人才培养模式 三维四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西农719
11
作者 谢彦周 王成社 +4 位作者 李立群 杨辉 简俊涛 刘耀斌 李学军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1-1001,共1页
西农71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为周9823/07条225//周9823,其中周9823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品种,07条225是本课题组利用航天诱变结合传统杂交技术选育的抗病新品系。西农719于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 西农71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为周9823/07条225//周9823,其中周9823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品种,07条225是本课题组利用航天诱变结合传统杂交技术选育的抗病新品系。西农719于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30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西农719 高产稳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肥减量对沙地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王雯 吴腾帅 +2 位作者 刘梦圆 白海庆 刘柏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64-69,共6页
为探究榆林沙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栽培中的化肥减量策略,以马铃薯V7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全量施肥为对照(CK,N100%、P100%、K100%),其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施用量分别为300.0、390.0、120.0 kg/hm^(2),... 为探究榆林沙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栽培中的化肥减量策略,以马铃薯V7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全量施肥为对照(CK,N100%、P100%、K100%),其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施用量分别为300.0、390.0、120.0 kg/hm^(2),并设置4个氮、钾肥减量处理,分别为F1(N95%、P100%、K100%)、F2(N90%、P100%、K100%)、F3(N100%、P100%、K95%)、F4(N100%、P100%、K90%),分析不同氮、钾肥减量处理对0~20 cm土层(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育前期,F2的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F3、F4和CK,增幅为11.66%~26.82(P<0.05),土壤温度显著高于F4,增幅为7.87%~12.43%(P<0.05);在马铃薯生育中后期,F2的土壤温度和土壤紧实度低于F3、F4和CK。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CK的耕层土壤pH最低;F2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低于CK,减幅为18.24%~36.31%(P<0.05);F2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F4,增幅为8.31%~11.74%(P<0.05)。F2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F1、F3和F4,增幅为8.01%~15.53%(P<0.05),与CK无显著差异,商品薯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99%~17.58%(P<0.05)。综上所述,氮肥减量10%和全量钾肥的施肥措施为榆林沙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中适宜的施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化肥减量 氮肥 钾肥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小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应开 孟天琪 +5 位作者 高旺南 玉应罕 田汉钊 武军 张正茂 刘玉秀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为筛选彩色小麦优异种质,对14份彩色小麦材料和2份白粒小麦材料(对照)的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彩色小麦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优5号的有效分蘖、穗数、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以及西黑88的穗长、... 为筛选彩色小麦优异种质,对14份彩色小麦材料和2份白粒小麦材料(对照)的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彩色小麦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优5号的有效分蘖、穗数、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以及西黑88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好;西黑88、紫优11号、杨黑1号、紫优5号、灵黑麦2号和西黑-2的整体营养品质好,优于对照。彩色小麦种质的有效分蘖、穗长、产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峰值粘度和矿质营养元素变异系数较高,改良空间较大。经相关性分析,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粗蛋白与湿面筋、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利用SDS-PAGE对供试种质进行HMW-GS检测,共检测出8种亚基类型(Null、1、2^(*)、7+8、7+9、14+15、2+12、5+10)和7种亚基组合,其中7份彩色小麦种质的评分达到10分,高于对照;西农彩麦007和杨黑1号含有稀有优质亚基14+15。1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1.70%,其中西黑88、紫优11号和西农彩麦3号综合表现优异,在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改良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可应用于彩色小麦遗传改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小麦 农艺性状 营养品质 HMW-GS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Glu-D1位点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面条品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玉燕 周红伟 +4 位作者 叶皓炫 张晓科 郭波莉 赵海燕 张影全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s)是影响面条产品质量的关键蛋白组分,其中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s对面团及面制品的品质贡献效应最大。为明确Glu-D1位点不同HMW-GS对3类主要面条产品品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小偃22遗传背景下Glu-D1位...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s)是影响面条产品质量的关键蛋白组分,其中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s对面团及面制品的品质贡献效应最大。为明确Glu-D1位点不同HMW-GS对3类主要面条产品品质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小偃22遗传背景下Glu-D1位点HMW-GSs分别为2+12、3+12、4+12和5+10的4个BC6F4代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比较了4种亚基对鲜湿面、挂面以及冷冻熟面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其他亚基相比,含有3+12亚基的鲜湿面具有较好的烹调吸水率和较低的烹调损失率,同时硬度、弹性、回复性、咀嚼性等较好;含有3+12亚基的挂面最佳煮制时间短、烹调吸水率较高、烹调损失率较低,而含有2+12亚基的挂面硬度和咀嚼性适中、黏附性低、回复性较高;含有3+12和2+12亚基的冷冻熟面冻藏稳定性较好,含有3+12亚基的冷冻熟面硬度适中,咀嚼性较高,整体质构特性表现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面条专用小麦品种选育、专用加工原粮选择、专用粉开发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W-GS Glu-D1位点 鲜湿面 挂面 冷冻熟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普通小麦杂交后代农艺与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本兴 崔赫 +7 位作者 赵海波 王营 郑豫川 高翔 杨明明 赵万春 李晓燕 董剑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0-447,共8页
为给小麦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材料,对161份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F6株系的农艺性状、条锈病抗性和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并对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利用0.1K基因芯片对其进行功能基因检测。结果发现,161份株系的... 为给小麦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材料,对161份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F6株系的农艺性状、条锈病抗性和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并对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利用0.1K基因芯片对其进行功能基因检测。结果发现,161份株系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大多数被测性状出现超亲现象。对被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前三株系的编号分别为137、98和155。对被测性状进行Q型聚类分析,161份株系可划分为五个类群,其中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包括60个株系,具有高抗条锈病、小穗排列紧密、蛋白质含量高且质量好等特性,10号株系表现最好。利用0.1K芯片分析群体功能基因的分布,结合性状表现分析发现,F6群体后代中含有TaCwi-A1、Qpht-2D、Yr17基因,分别对提高千粒重、降低株高、抗条锈病有正向效应。主成分分析排名前列和Q聚类分析第三类群性状较好的株系可用于陕西小麦农艺与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硬粒小麦 杂交株系 农艺性状 芯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和山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佳琪 王彩叶 +11 位作者 奚柳芸 夏富丽 张嘉乐 李春莲 谢飞舟 尹祥杰 祁伟亮 朱艳天 袁凤平 康振生 韩德俊 曾庆东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8-535,共8页
为了解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的差异,于2023年春季在这两个省份的35个采样点采集了663份具有茎基腐病症状的病株,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择的5株样品进行病菌分离,并开展了形态学及ITS和真菌毒素trichothe... 为了解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的差异,于2023年春季在这两个省份的35个采样点采集了663份具有茎基腐病症状的病株,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择的5株样品进行病菌分离,并开展了形态学及ITS和真菌毒素trichothecene biosynthetic 1(Tri1)序列的分子鉴定,同时随机选取32份假禾谷镰孢菌进行小麦苗期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从175份培养物分离得到138株菌系,菌系的形态学及序列特征分析鉴定得到85株镰孢菌系,其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72株(占比84.71%),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 7株(占比8.24%),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3株(占比3.53%),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 2株(占比2.35%),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 1株(占比1.18%)。不同菌系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利用本研究开发的Tri1基因特异性标记能够有效地区分假禾谷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由此可见,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不同样本分离得到的假禾谷镰孢菌菌株对小麦幼苗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病原菌鉴定 假禾谷镰孢菌 致病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冷型小麦的抗逆性评估及其生理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培华 李杰 +9 位作者 孟祥宇 孙玉晨 冯永佳 李云丽 刁邓超 赵雯 吴玮 韩德俊 张嵩午 郑炜君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8-1130,共13页
为探究灌浆期高温胁迫对不同温型小麦的影响,并评估冷型小麦在逆境抗性方面的表现,本研究选用2个冷型小麦(冷资857和冷资863)、2个暖型小麦(暖资58和暖资979)以及对照品种百农207,在灌浆期进行高温胁迫,测定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 为探究灌浆期高温胁迫对不同温型小麦的影响,并评估冷型小麦在逆境抗性方面的表现,本研究选用2个冷型小麦(冷资857和冷资863)、2个暖型小麦(暖资58和暖资979)以及对照品种百农207,在灌浆期进行高温胁迫,测定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所有小麦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C_(d))均有所下降,而胞间CO_(2)浓度(C_(i))上升。P_(n)下降幅度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其中暖资979和暖资58的下降幅度最大,冷资857和冷资863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小。此外,冷型小麦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普遍高于暖型小麦。高温胁迫导致小麦的灌浆快增期提前,整体灌浆时间缩短,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下降。冷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损失相对较少,表明其在高温逆境下的抗性更强。抗氧化酶活性与小麦的光合作用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这些指标对于评估小麦的产量潜力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冷型小麦在灌浆期高温胁迫下的抗逆性优势,并为冷型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深入理解冷型小麦的抗逆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型小麦 高温胁迫 光合特性 抗氧化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带状间作模式下夏播玉米品种筛选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其鑫 张洋 +2 位作者 杨艺恒 杨永军 李得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33,共11页
为有效推进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技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推广,选取25个玉米杂交种,在带状间作模式(玉豆行比2∶3)下进行田间种植鉴定,调查玉米株高、穗位高、产量等11个相关指标,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重点选... 为有效推进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技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推广,选取25个玉米杂交种,在带状间作模式(玉豆行比2∶3)下进行田间种植鉴定,调查玉米株高、穗位高、产量等11个相关指标,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重点选择性状并筛选适宜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在带状间作模式下,玉米部分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表现为百粒重(81.49%)>穗粒重(16.06%)>穗轴重(14.31%)>穗位高(12.67%)>穗轴粗(5.15%)>株高(4.23%)>穗行数(4.01%)>穗长(2.35%);环境变异系数表现为百粒重(15.78%)>穗粒重(15.31%)>穗轴重(14.57%)>穗位高(10.88%)>穗长(8.66%)>穗行数(7.70%)>株高(7.42%)>穗轴粗(5.09%)。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重与百粒重、穗轴粗与穗行数、株高与穗位高的简单相关性和偏相关性皆正向显著,株高与穗行数间偏相关系数为显著负值。各性状与穗粒重的灰色关联度表现为穗轴重>百粒重>行粒数>株高>穗轴粗>穗行数>穗粗>穗位高>穗长>秃尖长;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行粒数(X_(6))、穗行数(X_(7))和百粒重(X_(9))与单穗粒重(Y)的线性回归方程:Y=-149.3581+2.3552X_(6)+5.6825X_(7)+3.5012X_(9)。通径分析显示,百粒重(X_(9))对穗粒重(Y)的直接贡献最大,百粒重(X_(9))和行粒数(X_(6))对穗粒重(Y)的贡献较大,决策系数表现为百粒重(X_(9))>穗行数(X_(7))>行粒数(X_(6)),在田间玉米品种筛选中应重点考察百粒重、穗粒重、穗轴重和穗位高等性状,适合带状间作的玉米品种应具备株型紧凑、矮秆、低穗位、高百粒重、多穗行、行粒数多等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4个玉米品种‘登海511’、‘良玉99’、‘伟育718’和‘登海618’,可在陕西关中夏播区带状间作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播玉米 带状间作 品种选择 灰色关联分析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方法的“粮-畜-沼”循环农业模式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至琛 冶会锋 +4 位作者 陈飞 聂园军 王威雁 廖允成 温晓霞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2-1032,共11页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模式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准确地评价现有循环农业模式,可以为其科学规划布局和大力推广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和重要保障。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采集和调研访谈的方法,收集了晋...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模式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准确地评价现有循环农业模式,可以为其科学规划布局和大力推广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和重要保障。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采集和调研访谈的方法,收集了晋南以超人奶业有限责任公司“粮-畜-沼”为代表的循环农业模式相关数据,采用生命周期方法(LCA)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粮-畜-沼”循环农业模式在海洋生态毒性、化石资源稀缺、光化学臭氧形成和细颗粒物的形成等4个方面有显著减排效应,分别减排13.97%、9.05%、8.06%和7.28%;相较非循环农业模式,该循环农业模式总体减排14.60%,减排效果主要集中在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4种环境影响。此外,“粮-畜-沼”循环农业模式对人体毒性、生态毒性、气候变化、平流层臭氧消耗和淡水富营养化这5个种类的环境影响较大。其中,“奶牛养殖”亚系统产生的影响最大,“种植”亚系统次之,“沼气工程”亚系统最小。奶牛养殖亚系统的精补料和犊牛料,种植亚系统的化肥、种子和电力,沼气工程亚系统的电力,以上物质投入是导致环境影响压力增加的主要因素。奶牛养殖亚系统的豆粕、青贮玉米、苜蓿和燕麦草的投入有助于减小环境压力。该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对“粮-畜-沼”循环农业模式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为企业优化模式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典型模式的复制推广提供实践参考,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生命周期评价(LCA) 环境影响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刺槐恢复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美璇 察心雨 +5 位作者 张硕弘 赵雨晴 王珺 韩新辉 杨改河 任成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29-3239,共11页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揭示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并探讨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呈现上升趋势,而微生物碳泵效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增强,但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出现降低趋势。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除土壤养分和水分以外,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是调控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即:土壤微生物碳泵效率与S-策略微生物呈正相关,与A-策略微生物呈负相关。进一步挖掘得出:S-策略微生物中损伤修复蛋白基因(Damage repair)和渗透调节基因(Osmoregulation)是微生物碳泵效率变异的两个重要预测因子,而A-策略微生物中为脂质代谢基因(Lipids)和木质素代谢基因(Lignin)。总体而言,研究明确了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揭示其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微生物残体碳 微生物碳泵效率 微生物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