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0
1
作者 马晓霞 王莲莲 +4 位作者 黎青慧 李花 张树兰 孙本华 杨学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502-5511,共10页
以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养分管理对玉米生育期塿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NPK+秸秆(SNPK)以及有机肥+NPK(MN... 以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养分管理对玉米生育期塿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NPK+秸秆(SNPK)以及有机肥+NPK(MNPK)。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显著。不同施肥管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高低显著性分别为MNPK>SNPK、NP、NPK>N、CK。玉米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也变化显著,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在玉米抽雄期达到活性高峰,而磷酸酶在玉米拔节期出现活性高峰。不同施肥管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MNPK处理最高,其次为SNPK处理,再次为NPK和NP处理,N和CK处理最低。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水平密切相关。塿土长期施用氮磷或氮磷钾化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一季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氮磷钾相比有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趋势。在等氮量下,有机肥配合化肥与其他施肥模式相比,均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因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因此,塿土上建议进行有机无机肥配合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生物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肥 蔗糖酶 碱性磷酸酶 脲酶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施肥现状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55
2
作者 常艳丽 刘俊梅 +3 位作者 李玉会 孙本华 张树兰 杨学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61,共11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陕西关中平原农户施肥现状,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10-2012-03,在陕西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县(区)(岐山、陈仓、扶风、泾阳、武功、兴平、杨凌、蒲城、富平、临渭),在... 【目的】调查和分析陕西关中平原农户施肥现状,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10-2012-03,在陕西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县(区)(岐山、陈仓、扶风、泾阳、武功、兴平、杨凌、蒲城、富平、临渭),在每个县(区)选择代表性乡镇4~18个,每乡镇选择代表性村3~10个,每村选择4~5家农户,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形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田间管理和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关中平原小麦纯N、P2O5和K2O平均用量分别为(210±106),(183±121)和(25±49)kg/hm2,小麦平均产量为(6.5±1.0)t/hm2;夏玉米纯N、P2O5和K2O平均用量分别为(288±113),(45±88)和(12±30)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6.2±1.2)t/hm2。冬小麦施氮量适中的农户占33.6%,施氮量很低的农户占3.5%,偏低的占7.6%,偏高的占16.8%,很高的占38.5%。夏玉米施氮量适中的农户占11.2%,施氮量很低的占4.4%,偏低的占6.2%,偏高的占13.5%,很高的占64.7%。冬小麦N、P2O5和K2O主要以基肥方式施入,其中基施的N肥占总氮投入量的90%以上;夏玉米氮肥主要以拔节期追肥方式施入,基施氮肥约占总氮量的10%。冬小麦N、P2O5和K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1.0,35.5,260.0kg/kg;夏玉米分别为21.5,137.8,516.7kg/kg。【结论】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施用过量严重,且前期投入偏多、后期投入偏少;磷肥偏高是目前该体系养分资源投入中的另一个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使其科学合理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关中平原 冬小麦/夏玉米 产量 养分投入 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区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葛玮健 常艳丽 +3 位作者 刘俊梅 张树兰 孙本华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9-636,共8页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一季秸秆还田(SNPK)、氮磷钾配合低量有机肥(M1NPK)和高量有机肥(M2NPK)。结果表明,除NK、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小麦和玉米钾的携出量均大于钾的投入量,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20年累计亏缺量为617~4333 kg/hm2。与试验前相比,长期施肥种植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钾含量;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长期不施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未显著降低;无论施钾与否土壤非交换性钾(Mactotal K)以及非交换性钾中更容易被HNO3溶解提取的钾(Step K)均明显低于试验前水平。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可以作为该土壤钾素消耗的指标。考虑到施钾肥的经济投入和现有资源高效利用(如秸秆、有机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维持土壤钾素肥力以及土地可持续生产力,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采用秸秆全部还田或施有机肥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土壤速效钾 Mactotal K STEP 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塿土团聚体的大小分布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婕 杨学云 +1 位作者 孙本华 张树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6-354,共9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分布影响土壤的功能。本文利用22年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和不同施肥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土壤管理措施包括裸地休闲、撂荒和小麦/玉米轮作体系...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分布影响土壤的功能。本文利用22年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和不同施肥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土壤管理措施包括裸地休闲、撂荒和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其中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有9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化肥氮(N)、磷(P)和钾(K)不同配施5个处理(N、NP、NK、PK、NPK),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S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2个处理(M1NPK、M2NPK)。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与作物体系比较,长期休闲可显著增加机械稳定性微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分布没有显著影响。而长期撂荒显著增加了大于2 mm的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的稳定性。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0—30 cm土层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总趋势为施肥比不施肥处理降低了>1 mm的团聚体含量,增加了0.25 1 mm的团聚体含量,但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土撂荒22年后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而种植作物和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管理措施 蝼土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对黄棕壤吸附Cd^(2+)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伟 张洋 +2 位作者 孟昭福 李文斌 任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20-4629,共10页
为了探究膨润土吸附Cd^(2+)的最佳条件应用于实际土壤的可行性,在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复配修饰膨润土对Cd^(2+)吸附的最佳修饰比例基础上,制备了2个系列的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通过X射线衍射和有机碳... 为了探究膨润土吸附Cd^(2+)的最佳条件应用于实际土壤的可行性,在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复配修饰膨润土对Cd^(2+)吸附的最佳修饰比例基础上,制备了2个系列的BS-12+SDS复配修饰黄棕壤.通过X射线衍射和有机碳含量表征了黄棕壤的结构;研究了黄棕壤对Cd^(2+)的吸附特征,分析了离子强度、pH和温度对黄棕壤吸附Cd^(2+)的影响;讨论了黄棕壤与膨润土以及2种黄棕壤之间对Cd^(2+)吸附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黄棕壤各修饰土层间距较未修饰土样变化不明显,有机碳含量随土样总修饰比例的增大而升高;复配修饰黄棕壤和膨润土相同,对Cd^(2+)的吸附能力较两性及未修饰黄棕壤增强,30℃时吸附量呈现215BS+322SDS(215%BS-12+322%SDS)>215BS(215%BS-12)>CK1(43%蒙脱石含量黄棕壤),33BS+49SDS(33%BS-12+49%SDS)>33BS(33%BS-12)>CK2(6%蒙脱石含量黄棕壤);且Cd^(2+)在2种黄棕壤复配修饰土中的解吸程度均高于CK和BS修饰土.Langmuir模型适合描述黄棕壤对Cd^(2+)的吸附;膨润土对Cd^(2+)吸附的最佳修饰比例应用到黄棕壤中,仍具有对Cd^(2+)最佳吸附效果;黄棕壤修饰土对Cd^(2+)的吸附,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pH值对其影响不大,SDS复配修饰后,温度效应由CK、BS修饰土的升温正效应向BS+SDS修饰土的升温负效应转变,和膨润土吸附Cd^(2+)规律相同;CEC是不同基质间吸附Cd^(2+)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修饰 黄棕壤 膨润土 Cd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价态砷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效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紫泉 黎惠智 +2 位作者 窦凯歌 和文祥 韦革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5-192,共8页
【目的】砷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研究As5+、As3+单一和复合污染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作用机理,为砷污染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江西鹰潭红壤、陕西榆林风沙土、陕西杨凌土娄土各2个肥力水... 【目的】砷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研究As5+、As3+单一和复合污染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作用机理,为砷污染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江西鹰潭红壤、陕西榆林风沙土、陕西杨凌土娄土各2个肥力水平的土样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不同含量As5+、As3+以及二者复合污染下供试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As5+和As5++As3+均能抑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As5+和As5++As3+含量的增加,相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持续减小;采用模型E=A/(1+B×C)可较好表征相对碱性磷酸酶活性(E)与砷含量(C)间的关系(A、B为参数),揭示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As5+和As5++As3+污染程度的监测指标,且As5+和As5++As3+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机理为完全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As3+对土壤相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小。As5+与As3+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除了低肥力水平红壤及土娄土中As5+和As3+含量均小于50mg/kg时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外,在其他供试土壤中均为拮抗作用。不同供试土壤As5+的生态剂量ED10和ED50差异较大,砷对土壤造成轻度污染的含量为25mg/kg。【结论】土壤碱性磷酸酶可作为土壤As5+及As5+与As3+复合污染程度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态 碱性磷酸酶 生态剂量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镁肥对缺镁番茄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辉民 靳小勇 +3 位作者 刘颖超 陈竹君 曹京阳 周建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6-231,共6页
针对近年来北方日光温室中栽培番茄缺镁普遍发生和日益严重的问题,研究了叶面喷施MgSO_4、Mg(NO3)2及不同施用量对秋冬茬缺镁番茄K、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缺镁的矫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番茄生育进程各处理番茄叶... 针对近年来北方日光温室中栽培番茄缺镁普遍发生和日益严重的问题,研究了叶面喷施MgSO_4、Mg(NO3)2及不同施用量对秋冬茬缺镁番茄K、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缺镁的矫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番茄生育进程各处理番茄叶片Mg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Ca含量先下降后基本稳定,其中,Mg和Ca以第1穗果膨大期到第2穗果膨大期下降幅度最大,降幅分别为17.8%和39.1%。(2)喷施Mg肥显著提高叶片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喷施含镁0.4%的MgSO_4·7H_2O溶液叶片镁含量及携出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5和1.78倍,而对根、茎和果实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无明显影响;从产量上看,喷施含镁0.2%和0.4%MgSO_4·7H_2O及0.2%Mg(NO3)2·6H_2O溶液与不喷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8.0%、8.9%和5.3%,但差异不显著。(3)土壤交换性K/Mg均大于适宜值,K、Mg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而石灰性土壤养分失调后叶面补施Mg肥,Mg从叶片向其他部位的转运有限,必须降低钾肥施用量,使养分平衡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镁肥 叶面施肥 养分分配 日光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下旱地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解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树兰 刘俊梅 +3 位作者 黎青慧 封涌涛 杨学云 常艳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长消耗大量土壤水分,造成小麦后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影响籽粒灌浆。(2)小麦后期水分胁迫可能引起冠层温度升高,导致热胁迫对籽粒灌浆不利;(3)旱地小麦氮肥播前一次施用方式有可能引起小麦后期氮营养不足,加速叶片衰老,影响花后光合产物形成,也不利于籽粒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收获指数 秸秆覆盖 氮素 冠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改性自助装有序多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萌 秦睿 +4 位作者 王力 李荣华 杨亚提 张增强 李忠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1-217,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的三氨基改性自助装有序多孔二氧化硅(3N-APMSs)的吸附性能,为促进自助装有序多孔二氧化硅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PDA)为改性剂,通过共聚法和后期接枝...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的三氨基改性自助装有序多孔二氧化硅(3N-APMSs)的吸附性能,为促进自助装有序多孔二氧化硅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PDA)为改性剂,通过共聚法和后期接枝法制备出了3N-APMSs,并采用批处理的方法探讨了其对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分析了去离子水、0.01mol/L EDTA溶液和0.1mol/L HCl溶液对3N-APMSs再生的影响。【结果】红外光谱Zeta电位和透射电镜扫描分析显示,成功制备出了3N-APMSs;N2吸附-解吸技术分析表明,经过改性后3NAPMSs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孔体积均明显减小。共聚法合成的3N-APMSs对溶液中Cu2+的吸附要慢于后期接枝法制备的3N-APMSs,但经过12h后二者对Cu2+的吸附率均超过99.5%。0.01mol/L EDTA溶液和0.1mol/L HCl溶液是较为合适的3N-APMSs再生剂。【结论】共聚法和后期接枝法均能制备出对Cu2+具有较好吸附能力的3N-APMSs,但共聚法有利于氨基在有序多孔二氧化硅孔隙中的自助装定向排列。3N-APMSs对Cu2+的吸附不是范德华力作用的简单物理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改性 自助装有序多孔二氧化硅 共聚法 后期接枝法 Cu2+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废弃物和小麦秸秆对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路魏 杨艳 +1 位作者 张阿凤 王旭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46-1553,共8页
以蔬菜废弃物和小麦秸秆为原料,设二者体积比分别为1∶1(V1W1)、1∶2(V1W2)、2∶1(V2W1)3个处理,每个处理添加20%(体积比)的鸡粪并混合均匀,进行为期30 d的好氧发酵试验,以对好氧发酵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 以蔬菜废弃物和小麦秸秆为原料,设二者体积比分别为1∶1(V1W1)、1∶2(V1W2)、2∶1(V2W1)3个处理,每个处理添加20%(体积比)的鸡粪并混合均匀,进行为期30 d的好氧发酵试验,以对好氧发酵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腐解过程中,V1W2处理堆体的高温阶段温度(68℃)最高且高温持续时间(13 d)最长.在堆肥结束时,与堆肥初期相比,V1W1和V1W2处理的w(TN)分别增加了7.44%、10.92%;3个处理的w(TOC)分别降低了12.44%、12.41%、13.44%;在堆肥的前期(1-15 d)w(NH4+-N)增加,中后期NH4+-N向NO3--N转化.V1W1、V1W2和V2W1处理的CO2累计排放量分别为13.21、13.04、15.93 g/kg;CH4的累计排放量分别为215.72、171.83、249.80 mg/kg;N2O的累计排放量分别为56.13、35.62、98.71 mg/kg.V1W2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比V2W1处理显著降低了18.14%;V1W2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分别比V1W1和V2W1处理显著降低了20.35%、31.22%;V1W2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比V1W1和V2W1处理显著降低了36.54%、63.91%.研究显示,从腐解过程中碳氮转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考虑,蔬菜废弃物和小麦秸秆的配比为1∶2的处理更有利于堆肥保氮保碳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废弃物 小麦秸秆 腐解 温室气体 碳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磷肥在北方6种土壤中的吸持固定特点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晓红 柳小琪 +1 位作者 吴璐璐 吕家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81,M0007,共8页
为了解决不同类型土壤中磷肥的合理选择和施用问题,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聚磷酸铵、磷酸一铵和过磷酸钙配施硫铵在中国北方6种土壤(黑土、白浆土、棕壤、棕钙土、栗钙土和灰漠土)施入后的固定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 为了解决不同类型土壤中磷肥的合理选择和施用问题,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聚磷酸铵、磷酸一铵和过磷酸钙配施硫铵在中国北方6种土壤(黑土、白浆土、棕壤、棕钙土、栗钙土和灰漠土)施入后的固定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均能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使土壤酸碱度接近中性。不同类型土壤对磷的固定均可分为初期快速固定和后期慢速固定,初期快速固定发生在施肥后的10 d内。不同类型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不同,白浆土的累计固磷量最大,黑土则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土壤类型 有效磷 土壤磷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土碳酸钙结核的胶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宁 许晨阳 +2 位作者 耿增超 胡斐南 马璐璐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0-1009,共10页
碳酸钙是黄土母质发育土壤的重要胶结物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集了碳酸盐褐土中的碳酸钙结核,采用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分散法分别提取得到褐土碳酸钙结核纳米颗粒和褐土碳酸钙结核胶体,并以工业纳米碳酸钙作为对照... 碳酸钙是黄土母质发育土壤的重要胶结物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集了碳酸盐褐土中的碳酸钙结核,采用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分散法分别提取得到褐土碳酸钙结核纳米颗粒和褐土碳酸钙结核胶体,并以工业纳米碳酸钙作为对照对其胶体特性进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zeta电位仪和动态光散射仪对褐土碳酸钙结核胶体和工业纳米碳酸钙的矿物组成、zeta电位和胶体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褐土碳酸钙结核胶体、褐土碳酸钙结核纳米颗粒和工业纳米碳酸钙的初始颗粒直径分别为224.24、88.01和98.50nm,而褐土碳酸钙结核胶体和褐土碳酸钙结核纳米颗粒的多分散度高于工业纳米碳酸钙。褐土碳酸钙结核胶体中方解石含量为70.3%,其次含有石英、长石和伊利石等矿物;褐土碳酸钙结核纳米颗粒主要含有方解石和伊利石,含量分别为48%和45%。3种碳酸钙胶体表面均带负电荷,其zeta电位绝对值均随着溶液pH的增大而增大。褐土碳酸钙结核胶体在NaCl和CaCl_(2)溶液中的临界聚沉浓度分别为538.01mmol/L和2.08mmol/L,褐土碳酸钙结核纳米颗粒在NaCl和CaCl溶液中的临界聚沉浓度为82.18 mmol/L和1.11 mmol/L,而工业纳米碳酸钙的临界聚沉浓度为80.37 mmol/L和1.59 mmol/L。3种碳酸钙胶体的矿物组成差异是引发其凝聚行为差别的内在原因,化学分散剂的表面修饰作用、颗粒直径大小和溶液化学条件也是影响胶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钙胶体的可变电荷特性可能是其具有胶结特性的本质原因,其对石灰性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结核 表面电荷 临界聚沉浓度 胶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农田荒漠过渡带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动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乐乐 赵英 +2 位作者 易军 张建国 王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100,共7页
以黑河中游典型农田荒漠过渡带为例,对过渡带3种景观单元冻融期土壤水热动态进行了野外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随气温剧烈变化,变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种景观单元土壤温度变幅由剧烈到平缓的顺序为:荒漠>农田>防护... 以黑河中游典型农田荒漠过渡带为例,对过渡带3种景观单元冻融期土壤水热动态进行了野外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随气温剧烈变化,变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种景观单元土壤温度变幅由剧烈到平缓的顺序为:荒漠>农田>防护林,并依次形成60,100和80cm深的冻土层;(2)受土壤性质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冻融过程中,农田、防护林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且农田土壤水分含量4月初达到最大值,而荒漠土壤含水量则基本保持不变;(3)土壤水分变化滞后于土壤温度的变化,防护林土壤水和温度变化较农田缓慢;(4)浅层地下水位在冻结期下降,融化期回升,且回升速率大于下降速率。冻融过程可有效减小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渗漏,冻后聚墒明显,利于下层土壤水分的保持,对于来年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景观单元 冻融 水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种植区土壤不同剖面碳库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娜 赵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3-49,共7页
为提高东北农田农民习惯施肥田条件下化肥的利用效率,并为东北农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采集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春玉米种植区0~30 cm、30~60 cm、60~90 cm剖面土壤,分别测定了土壤全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IC)... 为提高东北农田农民习惯施肥田条件下化肥的利用效率,并为东北农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采集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春玉米种植区0~30 cm、30~60 cm、60~90 cm剖面土壤,分别测定了土壤全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IC)、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0~30 cm、30~60 cm土壤剖面各活性碳库变化较为明显;且黑龙江、吉林、辽宁TC、SOC、SMBC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30 cm土壤剖面各省TC、SOC、SMBC含量均值达显著性差异(P<0.05);吉林、辽宁SIC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黑龙江。而POC、DOC以及60~90 cm土壤剖面各活性碳库之间的增减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可见,东北三省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浅层土壤剖面碳库的变化较为明显,而深层土壤剖面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无机碳 碳库 土壤剖面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