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学校师资配置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丹 王兵 杨雪秋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26,共4页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学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仍然突出。通过对西部四省七县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西部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数量供给不足且流失严重;教师资源质量整体偏低;年龄、...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学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仍然突出。通过对西部四省七县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西部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数量供给不足且流失严重;教师资源质量整体偏低;年龄、性别、职称结构失衡;培训、交流机会较少;薪酬待遇、工作生活条件等有待改善,教师工作满意度仍然不高,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教育部门对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缺乏深入认识、"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无法确保教师经费足额投入、"城镇资源吸引"加重了农村教师外流倾向、教师支持政策在现实中虚化等。由此,各级政府特别应坚持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理念,完善教师招聘、调配和激励政策,并创新农村教师资源供给形式,提升农村教师资源配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师资源配置 农村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生任务”看农民的生命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陈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7,共8页
农民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从家庭生命周期的历程来看,"人生任务"规定了农民在不同阶段需要承担的社会义务及其实现方式,义务感构成了日常生活的驱动力,农民在"人生任务"的实现中获得生命的"... 农民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从家庭生命周期的历程来看,"人生任务"规定了农民在不同阶段需要承担的社会义务及其实现方式,义务感构成了日常生活的驱动力,农民在"人生任务"的实现中获得生命的"圆满"。家本位、代际关系与"过日子"是农民生命价值实现的核心要素,也是理解"人生任务"的关键概念,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农民获得了生命绵延感与死后世界的想象,获得了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这构成了中国农民宗教意识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价值 人生任务 圆满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日子”与农民自杀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2,共3页
一 完整地解释当代中国农民的自杀问题。不仅需要关照面上统计数据,比较不同群体自杀率的区域差异和历史波动,进而把握自杀问题的时空特性及其社会基础,还应该进入农民的生活世界,在农民现实生活中理解自杀的行为逻辑。
关键词 当代中国农民 自杀问题 统计数据 区域差异 社会基础 时空特性 生活世界 行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65
4
作者 赵丹 陈遇春 赵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在"优质均衡"成为义务教育发展重点任务的新时期,乡村小规模学校是确保偏远地区儿童公平接受优质教育、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中,小规模学校在教育输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教育结果质量等方面均面临突出困境。... 在"优质均衡"成为义务教育发展重点任务的新时期,乡村小规模学校是确保偏远地区儿童公平接受优质教育、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中,小规模学校在教育输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教育结果质量等方面均面临突出困境。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小规模学校弱势地位难改变、现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教师资源配置政策偏离学校实际、办学优势挖掘不足以及学校—社区互动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各级政府应从提升办学地位、强化省级政府财政责任、加强师资配置、变革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社区互动等方面加强小规模学校建设,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小规模学校 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城乡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伦理、家庭分工与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进程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建雷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的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化的基础。在家庭继替的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的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财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家庭分工 半工半耕 家庭继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