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星祭祀:中国古代农业祭祀文化兴衰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恒 李荣华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247-253,共7页
灵星祭祀是中国古代农业祭祀之一,其主要祈愿在于求雨,乃西汉以降一直延续至明代的农神祭祀。它源自周朝的郊祀祖先之礼,汉高祖八年,令郡国县设立灵星祠,并以后稷配享祭祀。该种祭祀主要通过呈献血祭、表演舞蹈来愉悦神灵,以达到祈农报... 灵星祭祀是中国古代农业祭祀之一,其主要祈愿在于求雨,乃西汉以降一直延续至明代的农神祭祀。它源自周朝的郊祀祖先之礼,汉高祖八年,令郡国县设立灵星祠,并以后稷配享祭祀。该种祭祀主要通过呈献血祭、表演舞蹈来愉悦神灵,以达到祈农报功之目的。两汉时期的灵星祠祀十分兴盛,表现为分布范围广、祭祀规格高;及至南北朝以降则渐趋式微,呈现为祭祀规格不断降低且不被重视;至明代洪武三年最终被废止,存续时间约十六个世纪。灵星祭祀在西汉初年的兴起与昌盛,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风调雨顺的祈盼。而灵星祭祀的衰微则与被同类祭祀活动替代有关,至明清时期,先农、社稷、雩礼等成为主流的农事祭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祀 灵星 农业 农神 后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什川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宁艳 卫丽 《古今农业》 2018年第2期97-103,7,共8页
什川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使古梨园拥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什川古梨园以其独特的栽培技艺和生态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重要的文化、科学、生态、药用、历史等价值。近些年古梨树的发... 什川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使古梨园拥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什川古梨园以其独特的栽培技艺和生态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重要的文化、科学、生态、药用、历史等价值。近些年古梨树的发展面临梨园面积大量缩减、梨园生态系统濒临消亡的巨大威胁,分析认为主要来自管理、市场、生态、旅游、历史等层面。古梨园在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下,已经营造了不少有利的保护和发展条件,以此为契机,还应从法规建设、转变发展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恢复古法种植等方面寻求古梨园保护与开发有效的策略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什川 古梨园 保护与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意识与文明形成方式的演进
3
作者 刘君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农业的出现使人和其他动物产生了彻底的分离。从自然意识到农业意识,人成为“自为存在”的人,开启了文明的加速度发展。原始时期农业意识的萌生,“促成”了文明的起源,维持了原生文明的可持续性。农业意识在传统社会中的发展,“养成”... 农业的出现使人和其他动物产生了彻底的分离。从自然意识到农业意识,人成为“自为存在”的人,开启了文明的加速度发展。原始时期农业意识的萌生,“促成”了文明的起源,维持了原生文明的可持续性。农业意识在传统社会中的发展,“养成”了传统文明,形成了传统文明中基因性和血脉性的因素。现代社会中农业意识的淡化,可能使现代文明朝向单一“造成”性文明发展。处理好与农业意识的关系,既保留着“养成”的传统文明,又与“造成”的现代文明相得益彰,或能保障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应当继承传统文明中基因性和血脉性的因素,探索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文明发展的民族之路、国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意识 文明起源 传统文明 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农业移民对日本列岛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越云 郭风平 李文丽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2-276,共5页
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大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耕文明的优势充分彰显。其泽被范围,逐渐突破了中国大陆,向着与中国仅隔一衣带水的日本列岛蔓延。为逃避战乱与暴政而举家迁徙的中国农业移民,带着本土的农业文明因... 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大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耕文明的优势充分彰显。其泽被范围,逐渐突破了中国大陆,向着与中国仅隔一衣带水的日本列岛蔓延。为逃避战乱与暴政而举家迁徙的中国农业移民,带着本土的农业文明因子,在日本列岛上上演了一部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社会变革的海外版余波,并与当地的原住居民一道,开启了日本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弥生时代,对此后的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秦汉时期 中国大陆 农业移民 日本列岛 弥生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关系: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中国”边界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越云 樊志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7,159-160,共9页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羊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先后出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开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至晚商时期开始,家马的出现与用于骑乘,使得上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或分化、或转型,在晚商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基于农业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界限逐步明晰化,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农牧关系。农牧关系的形成导致晚商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变动,中原王朝与蛮夷戎狄的界限开始萌发并逐渐明晰,彼此之间的冲突融合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同时,西周王朝关于"中国"的地理边界得以明确,"中国"概念的形成标志着早期国家突破了"华夏"血缘族群认同的唯一纽带,地缘政治认同开始形成,广域王权国家在西周王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类型 游牧农业类型 农牧关系 文明早期发展 “中国”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农业伦理思想研究
6
作者 刘欣 齐文涛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金代农业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重农思想、种植伦理思想、畜牧养殖伦理思想。重农思想表现在统治者敦劝农功、不违农时、农时禁酒、谨防伤农、予民农田、爱农利农六方面。种植伦理思想体现为“顺天时”与“量地利”两方面,后者具体表现为“... 金代农业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重农思想、种植伦理思想、畜牧养殖伦理思想。重农思想表现在统治者敦劝农功、不违农时、农时禁酒、谨防伤农、予民农田、爱农利农六方面。种植伦理思想体现为“顺天时”与“量地利”两方面,后者具体表现为“风土之宜”“相土制宜”“尽地之利”三个层面。畜牧养殖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为畜牧业中对牛马的爱惜保护和养殖业中对蚕的悉心呵护。金代农业伦理思想是中华先民自周以来形成的农业伦理思想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农业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新疆“官营”农业转轨路径研究
7
作者 刘壮壮 《古今农业》 2022年第2期57-65,共9页
通过对清代新疆“官营”农业的兴衰过程的考察,发现清代新疆“官营”农业生产是为经略边疆而实行的一种国家农业经营行为。通过这种农业经营,国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农业产品,以支持其政治军事活动对粮食的需求。这种“非常态”历史... 通过对清代新疆“官营”农业的兴衰过程的考察,发现清代新疆“官营”农业生产是为经略边疆而实行的一种国家农业经营行为。通过这种农业经营,国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农业产品,以支持其政治军事活动对粮食的需求。这种“非常态”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国家经济行为,随着边疆社会状况的日益常态化,其经营的弊端和面临的困境也在日益加深。清朝统治者为改变新疆“官营”农业的经营困境,采取了改屯升科、携眷屯垦、遣犯为民、裁屯归民、渐变转轨、变革营屯、变革土地制度等转轨措施。“官营”农业的转轨促进了新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也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新疆 “官营”农业 经营困境 转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开发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沛 郭风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1,共5页
抗战时期,党领导抗日边区军民全力开发边区农业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牧业资源,战胜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夺取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给边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建... 抗战时期,党领导抗日边区军民全力开发边区农业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牧业资源,战胜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夺取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给边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建国后在全国各地教条式照搬陕甘宁边区时期农业开发的经验,也对后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 边区 农业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程至杰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22-28,共7页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粟、黍的种植在本地区不断普及,与原有的稻作农业传统融合,呈现出以稻粟并重为特色的稻旱兼作种植模式。原始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双重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气候条件的改善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淮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时期 原始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农业伦理思想研究
10
作者 潘雅萍 齐文涛 《农业考古》 2018年第6期120-128,共9页
作为周代社会生活反映的《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农业伦理思想与观念,主要包括"重农劝农""顺天守时""量地尽利"。"重农劝农",指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特别重视农业而非其他产业,将劝农制度化。"... 作为周代社会生活反映的《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农业伦理思想与观念,主要包括"重农劝农""顺天守时""量地尽利"。"重农劝农",指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特别重视农业而非其他产业,将劝农制度化。"顺天守时",指时人主动顺应自然节律,积极因循农时节奏,以安排农事与生活。"量地尽利",指时人主动顺应地域风土,积极辨识与改良土壤,以进行农作生产。这些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关键要素,《诗经》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发展的奠基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农业伦理 重农劝农 顺天守时 量地尽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农业科学试验在西北地区的引进与技术推广
11
作者 史新星 朱宏斌 《农业考古》 2017年第4期51-56,共6页
近代,随着西方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农业试验机构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既有主要从事改进棉花与小麦等农作物品种的西北农事试验场、斗口农业试验站等机构,也有以畜牧业为主的西北畜牧改良场、山丹军牧场等试验单位。此外,以西... 近代,随着西方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农业试验机构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既有主要从事改进棉花与小麦等农作物品种的西北农事试验场、斗口农业试验站等机构,也有以畜牧业为主的西北畜牧改良场、山丹军牧场等试验单位。此外,以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为代表的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也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农业试验和技术推广,为近代西北农业科技的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近代农业试验在中国西北的兴起和发展,对改变当时这一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面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西北地区 农业试验 农业科技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西学译介与中国近代农学学科构建
12
作者 杨焯惠 朱宏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79,共8页
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既是一个接触、了解、引介西方科学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传统和结合中国近代实际的综合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学译介作为一个重要的引进渠道,在学科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业科学的发展中亦是如... 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既是一个接触、了解、引介西方科学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传统和结合中国近代实际的综合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学译介作为一个重要的引进渠道,在学科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业科学的发展中亦是如此。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农学知识及西方学科分科知识的翻译介绍,农学在中国逐渐有了较为明晰的学科范畴和学科体系;农学人才、组织与期刊有了专业化的发展,中国从“无学之农”开始向“有学之农”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译介 农学 学科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旱关系: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华夏”意识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越云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 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在两种农业类型之间产生的"稻旱关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进程。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相互交流迹象,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一片稻旱混作农业区为标志而达到高峰;然而,史前洪水事件与先民平治水土的活动使彼此交流互补的稻旱关系走向分异独立,与平治水土相伴而生的华夏族对苗蛮族的持续打击,则使华夏、东夷、苗蛮之间的族群界限明晰化,从而促成了历史早期"华夏"意识的初步形成。稻旱关系的分异一方面使得史前中国南北格局得以终结,另一方面促成以华夏族为首的"泛北方地区"开始形成,从而为历史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即稻旱关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旱关系 农业历史 中华文明 “华夏”意识 广域王权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以来西北地区的行道树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荣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7-210,共4页
左宗棠在经营西北过程中进行环境建设,栽植行道树。虽然晚清民国时期西北各级政府颁布保护行道树的法令法规,但行道树依然遭受严重的破坏。经济衰败、百姓生活贫困、政府官员肆意砍伐,为其主要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发展、人民生... 左宗棠在经营西北过程中进行环境建设,栽植行道树。虽然晚清民国时期西北各级政府颁布保护行道树的法令法规,但行道树依然遭受严重的破坏。经济衰败、百姓生活贫困、政府官员肆意砍伐,为其主要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进行,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宗棠 行道树 保护 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
15
作者 赵越云 樊志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春秋以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形成了旱作农业、非典型游牧农业和游牧农业三种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北方地区农业类型的趋同发展与... 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春秋以前,在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形成了旱作农业、非典型游牧农业和游牧农业三种具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北方地区农业类型的趋同发展与区域内部的频繁交流,是造成华夏与戎狄在族源关系上呈现复杂面貌的原因所在。晚商以来,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甘青地区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率先向游牧农业类型转型导致西戎族群最早成为威胁商周王朝西部边疆的劲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西辽河流域非典型农业类型的分化,使北狄族群出现于山陕北部与燕山南麓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游牧农业 非典型游牧农业 华夏族群 戎狄族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上林苑农业功能之探析
16
作者 郭建新 朱宏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8,共4页
上林苑是秦汉时期诸多苑囿中规模最大的皇家苑囿,据史料记载,上林苑中不仅包括了各种用途的宫观楼阁,也有大量的动植物资源。除了供皇家游猎、娱乐外,上林苑在客观上还具有农业生产、试验和推广的功能,成为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及引... 上林苑是秦汉时期诸多苑囿中规模最大的皇家苑囿,据史料记载,上林苑中不仅包括了各种用途的宫观楼阁,也有大量的动植物资源。除了供皇家游猎、娱乐外,上林苑在客观上还具有农业生产、试验和推广的功能,成为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及引进新品种的培育中心、传播中心和推广基地,在秦汉以农为主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上林苑 农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至民国时期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发展变迁——以陕晋为中心 被引量:5
17
作者 艾开开 杨乙丹 《农业考古》 2018年第6期134-141,共8页
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是一种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清代中叶之后,陕晋两地日益凸显的人口压力,促使民众将修筑淤地坝作为增加耕地面积的... 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是一种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清代中叶之后,陕晋两地日益凸显的人口压力,促使民众将修筑淤地坝作为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方式。民国时期黄河治理的迫切需要,淤地坝实现了从理论构想到具体实践的跨越。夹缝求存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实现军民粮棉自给,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在边区兴起以筑坝淤田为重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民国政府和边区政府修筑淤地坝的历史遗产,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淤地坝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筑坝淤田 人口压力 治理黄河 保障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生产方式对两汉黄河下游水患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伊波 樊志民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38,43,共6页
两汉时期黄河下游水患在次数和危害程度上均有较大差异。从农业生产方式上看,主要缘于两汉以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河上游为主的黄河中游地区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方式方面,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牛耕区域较之西汉大幅缩... 两汉时期黄河下游水患在次数和危害程度上均有较大差异。从农业生产方式上看,主要缘于两汉以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河上游为主的黄河中游地区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方式方面,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牛耕区域较之西汉大幅缩减,利于水土保持;种植结构方面,东汉时期这一地区麦作面积增加和粟作面积减少,利于水土保持。此外,从作物种植场所选择上看,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民众利用冬麦的防灾功效"缘堤垦殖",将冬麦扩植于河道及其滞洪区内,助长了黄河水患的发生;东汉王景治河后河道及滞洪区乱垦滥建的现象得到控制,有利于黄河相对安流局面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种植结构 水土流失 水患灾害 黄河下游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齐民要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婉仪 李荣华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265-272,共8页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齐民要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集中在农业思想文化、食品加工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成书背景及价值四个方面;同时学界也出版了相关著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回顾和总结21世纪以来学界对《齐民要术》研...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齐民要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集中在农业思想文化、食品加工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成书背景及价值四个方面;同时学界也出版了相关著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回顾和总结21世纪以来学界对《齐民要术》研究的相关成果,有助于今后研究的深入与细化,对现代农业的生产亦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21世纪 研究综述 技术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麦麸的价值利用探研 被引量:3
20
作者 艾开开 杨乙丹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192-196,共5页
在小麦由"粒食"向"粉食"转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加工剩余的副产品麦麸,而人们并没有将其随意丢弃,相反,人们加以充分的利用。麦麸具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首先,作为小农家庭饲养家禽家畜的饲料之一;其次,麦麸作为... 在小麦由"粒食"向"粉食"转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加工剩余的副产品麦麸,而人们并没有将其随意丢弃,相反,人们加以充分的利用。麦麸具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首先,作为小农家庭饲养家禽家畜的饲料之一;其次,麦麸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兼有一定的防治疾病功效;最后,麦麸作为醋、豉、酱等调味品加工的重要原料,颇受人们青睐。麦麸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多元利用,印证了古代人民物尽其利的生存智慧和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循环经济 价值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