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冬小麦磷素利用和磷素下渗流失风险的影响
1
作者 庞耀悦 胡笑涛 +3 位作者 王芳 查晴 范晓懂 王文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小偃22’。设置储水灌溉量分别为0、80、120、140、160和180 cm,分别记为CK、D80、D120、D140、D160、D180,共6个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冬小麦植株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磷素含量及农田0—2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计算冬小麦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磷素盈亏。[结果]与CK处理相比,D80、D120、D140、D160、D180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8.85%、24.71%、30.99%、17.91%、9.90%,成熟期籽粒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了37.55%、46.34%、38.09%、28.23%、22.11%,小麦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10.10%、12.47%、10.25%、7.59%、5.95%,有效磷表观盈余量分别降低了13.82%、17.05%、14.02%、10.39%、8.13%。随着储水灌溉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D120处理磷素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D160和D180处理,因此其磷素表观盈余量最低(78.83 kg/hm^(2)),显著低于D160、D180处理。D120处理相较D160和D180有助于小麦花前磷素转运和花后磷素累积;D80处理相较D120处理小麦花前磷素转运有所降低,但在花后磷素累积上表现出补偿作用;D140处理虽然降低了花后的磷素累积,但通过提高花前磷素转运实现了平衡。值得注意的是,D80、D120和D140处理之间的成熟期植株磷素累积量与籽粒磷素累积量差异不显著。另外,由于土壤中20-10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远低于该地磷素淋溶的环境阈值(39.9 mg/kg),尽管存在高水平的磷盈余,在适宜储水灌溉量下也不会引发磷淋失。然而,当储水深度大于160 cm时,对深层土壤中速效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土壤磷素发生淋失。[结论]在西北地区,适宜的储水灌溉量为80~140 cm,既可以提高小麦磷素吸收,又可以控制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处于适宜范围,降低土壤磷素盈余,进而获得较低的土壤磷素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水灌溉深度 磷素利用效率 磷素淋失 磷素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集雨对旱地燕麦前期水热状况及发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维华 强生才 熊友才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131,共3页
通过4个沟垄集雨处理对旱地燕麦前期水热状况及发育期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T3可以显著的提高作物耕作层的水分,显著高于处理T1。处理T1地温的日变幅最大(8.8℃),处理T3最小(5.8℃)。处理T3与T4的出苗率最高,分别为67.88%... 通过4个沟垄集雨处理对旱地燕麦前期水热状况及发育期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T3可以显著的提高作物耕作层的水分,显著高于处理T1。处理T1地温的日变幅最大(8.8℃),处理T3最小(5.8℃)。处理T3与T4的出苗率最高,分别为67.88%和65.85%,显著高于处理T1(49.51%)。处理T3到达苗期的发育期最短(22d),显著小于处理T1(29d)。可见,处理T3可以显著地提高作物生育前期的土壤水温条件,提高出苗率及缩短作物的发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集雨 燕麦 地温 水分 出苗率 发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混对玉米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郭金金 张富仓 +4 位作者 闫世程 郑静 强生才 陈东峰 李志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4-1204,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对大田玉米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期探索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高效施氮管理模式。【方法】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质...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对大田玉米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期探索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高效施氮管理模式。【方法】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质地为壤土,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设置了3种氮肥类型为尿素(U)、缓释氮肥(S)、尿素和缓释氮肥以3∶7比例掺混(SU); 4个施氮(N)水平为90 kg/hm^2 (N1)、120 kg/hm^2 (N2)、180kg/hm^2 (N3)、240 kg/hm^2 (N4),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共13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玉米的产量和生理指标进行观测,并测定玉米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处理的玉米生长后期叶绿素总量最大值分别比尿素(U)处理和缓释氮肥(S)处理最大值提高7.7%和1.3%。各生育期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 N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分别高于其他处理6.9%~88.6%和3.4%~90.3%。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处理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其中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 N3处理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分配量达最大,分别为156.0 kg/hm^2和79.7 kg/hm^2,高于其他处理8.1%~67.3%和6.2%~54.1%。尿素(U) N3处理与缓释氮肥(S) N2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分配量无显著差异;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在N3施氮量下,产量达到最高为6200.4 kg/hm^2,比尿素(U) N3处理和缓释氮肥(S) N2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0.7%和19.8%。与单施尿素(U)和缓释氮肥(S)处理相比,尿素掺混缓释氮肥(SU)处理能充分利用0—40 cm土层养分,减少土壤氮素向更深土层淋失,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的风险。【结论】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是提高试验区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促进氮素吸收,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失的最佳施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尿素 掺混 玉米 生理特性 氮素吸收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