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3篇文章
< 1 2 1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特征 被引量:20
1
作者 寇世强 姚正阳 +1 位作者 赵小妮 刘远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7-31,共5页
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5种生境(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灌丛群落、草坪)的鸟类组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51种,隶属9目22科。其中,留鸟35种,夏候鸟15种,旅鸟1种。在鸟类区系类型上,古北界24种,东洋界15种,... 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5种生境(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灌丛群落、草坪)的鸟类组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51种,隶属9目22科。其中,留鸟35种,夏候鸟15种,旅鸟1种。在鸟类区系类型上,古北界24种,东洋界15种,广布种12种。对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①阔叶林鸟类多样性指数(H=2.9632)和均匀度指数(J=0.7979)最高,草坪鸟类多样性指数(H=0.7889)和均匀度指数(J=0.3175)最低;②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指数(Cs=0.7945)最高,草坪与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Cs=0.3182)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鸟类 多样性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调查 被引量:12
2
作者 卜书海 郑雪莉 陈铁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应用路线调查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共分布鸟类有33种,录属8目,21(亚)科。其中,留鸟23种,夏侯鸟8种,旅鸟2种。北校区优势种类有鸽形目的珠颈斑鸠、雀形目的家燕、灰喜... 应用路线调查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鸟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共分布鸟类有33种,录属8目,21(亚)科。其中,留鸟23种,夏侯鸟8种,旅鸟2种。北校区优势种类有鸽形目的珠颈斑鸠、雀形目的家燕、灰喜鹊、乌鸫及麻雀;南校区则以麻雀、珠颈斑鸠、金腰燕、灰椋鸟及金翅雀为主要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校园 鸟类 数量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84-2004年SCI论文统计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占德 邢永华 刘光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28-133,137,共7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以来历年SCI论文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04年,SCI共收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论文426篇,逐年分布呈总体增长趋势。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以来,无论是SCI收录的论文总数,还是作为第一作者单位的SCI论文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以来历年SCI论文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04年,SCI共收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论文426篇,逐年分布呈总体增长趋势。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以来,无论是SCI收录的论文总数,还是作为第一作者单位的SCI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幅度都表现出迅猛增长之势,但是在SCI论文总体水平上与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学校426篇SCI论文分布于169种SCI源期刊之中,源期刊影响因子加权平均值仅为0.969,处于小于1的水平。论文期刊影响因子主要集中分布在0<IF<2之间,所占比率达81%;学校SCI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76篇,占总SCI论文的41.3%,原创性论文数量偏低;SCI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分布不均衡,传统学科优势在SCI论文水平上表现并不明显;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高产作者之中,科研人员覆盖面较小。学校跻身国家“985”建设序列,要真正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SCI论文 影响因子 分布情况 统计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杨雪 葛佩琳 段渊古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4-1178,共5页
针对大学的特点,简述了地域特色的含义及目前大学园林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学景观营造中地域特色的表现方式。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景观营造的分析,探讨大学不同类型景观与地域特色和学科特点间的关系,并借以... 针对大学的特点,简述了地域特色的含义及目前大学园林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学景观营造中地域特色的表现方式。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景观营造的分析,探讨大学不同类型景观与地域特色和学科特点间的关系,并借以探索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结合地域特色的具体表达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园林景观营造 地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大型真菌资源与分布 被引量:7
5
作者 豆青 褚洪龙 +2 位作者 王海华 楚文卉 王春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181,共8页
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内大型真菌资源与分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数据。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从采集到的143株大型真菌标本中共鉴定出73种真菌,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花耳纲和伞菌纲10目24科44属。其中,伞菌目57种,占总... 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内大型真菌资源与分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数据。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从采集到的143株大型真菌标本中共鉴定出73种真菌,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花耳纲和伞菌纲10目24科44属。其中,伞菌目57种,占总数的78%;蘑菇科、小脆柄菇科和口蘑科真菌37种,占总数的50%;蘑菇属、白环菇属和小脆柄菇属为优势种群。其中,食用菌33种、药用菌24种、外生菌根真菌17种、木腐菌6种和有毒真菌1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林学院学报》出版100期论文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窦延玲 范升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4-228,共5页
依据CNKI中国全文数据库,对《西北林学院学报》1984-2009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期刊刊容特征、出版时滞、作者系统及地区分布、基金论文、学科分布等。结果表明:《西北林学院学报》刊容量逐年增大,最大载文量为329篇.a-1;基... 依据CNKI中国全文数据库,对《西北林学院学报》1984-2009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期刊刊容特征、出版时滞、作者系统及地区分布、基金论文、学科分布等。结果表明:《西北林学院学报》刊容量逐年增大,最大载文量为329篇.a-1;基金论文数量不断提高,最高达年载文量的86%;作者系统以及地区分布中,高校和西北地区占发文量的90%以上;论文主要报道森林基础科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林产化学、园林绿化与规划、木材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西北林业科学研究的一些规律。为客观评价本刊的总体学术地位,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林业学科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今后的编辑工作及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林学院学报 论文分析 林业 发展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正 吴晓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8-90,93,共4页
从 2 1世纪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入手 ,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课程内容 ,优化知识结构 ;加强课程教学管理 ,探索教学新方法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 从 2 1世纪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入手 ,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课程内容 ,优化知识结构 ;加强课程教学管理 ,探索教学新方法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注重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 人才培养 途径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丘陵区不同时间尺度山杏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1 位作者 刘广全 曹扬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9,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水文年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山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2023年生长季,利用智墒传感器连续监测土层深度为100 cm的... [目的]明确不同水文年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山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2023年生长季,利用智墒传感器连续监测土层深度为100 cm的水分特征,分析土壤水分对降水量、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生长季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97.7、428.5、298.1 mm,生长季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分别为19.69%、16.67%、11.88%。土壤水分月变化在丰水年呈先升后降趋势,平水年和枯水年呈先降后升趋势;土壤水分日变化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分别呈波浪状、“u”形、“w”形。不同水文年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格局均为相对稳定期(4—5月)和频繁波动期(6—10月)。土壤水分的垂直空间格局整体来看,从丰水年到枯水年,速变层深度逐渐加长,活跃层先增后减,次活跃层逐渐减短,相对稳定层逐渐显现;从丰水年到枯水年,土壤水分与气温的相关性逐渐增强,与太阳辐射、潜在蒸散的相关性先升后降,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由正转负,与饱和水汽压的相关性逐渐减弱;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变化的解释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2%、44.8%、61.5%。在日、月、生长季尺度,降水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作用逐渐增强,逐步回归分析进入的气象因子逐渐减少,对土壤水分变化的解释率逐渐增大。[结论]不同水文年、时间尺度、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均存在差异,枯水年土壤水分下降明显,今后人工林恢复及经营时,应兼顾考虑树种的抗旱特性及对环境要素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间尺度 降水年型 山杏林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泽龙 李泽义 +3 位作者 陈邑烜 马孟良 姜在民 蔡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设置红桦天然次生林临时样地85块,以年龄-树高、胸径-树高数据为依据,选取常用的9个树木生长模型拟合导向曲线,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并采用2种方法对4个不同地区的立地质量进行比较,... 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设置红桦天然次生林临时样地85块,以年龄-树高、胸径-树高数据为依据,选取常用的9个树木生长模型拟合导向曲线,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并采用2种方法对4个不同地区的立地质量进行比较,实现对西北地区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的科学评价。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的最优导向曲线方程分别为H=18.073/{1+exp[-(A-22.571)/9.144]}、H=19.793/{1+exp[-(D-12.218)/6.588]};确定基准年龄为40 a,基准胸径为20 cm,指数级距为2 m,划定10~20 m共6个立地质量等级,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检验结果表明,两表的卡方值均小于临界值,落点检验精度分别为95%和97.5%,达到编表精度要求,均能够良好地反映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2种方法在对4个地区的立地质量评价中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其中陕西火地塘林场立地质量最优,宁夏二龙河林场次之,青海北山林场和甘肃洮坪林场立地质量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桦天然次生林 立地质量评价 立地指数 立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平茬对退化沙棘林土壤水分的影响
10
作者 李振明 董立国 +9 位作者 安钰 万海霞 韩新生 何钰 王月玲 郭永忠 韩懂懂 许浩 郑纪勇 蔡进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8-214,224,共8页
[目的]为解决退化沙棘林平茬与土壤水分关系不清的问题,系统研究平茬对退化沙棘林土壤水分的影响,以期为宁夏黄土区沙棘林平茬复壮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方法]设置平茬(高度≤30 cm)、不平茬2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 [目的]为解决退化沙棘林平茬与土壤水分关系不清的问题,系统研究平茬对退化沙棘林土壤水分的影响,以期为宁夏黄土区沙棘林平茬复壮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方法]设置平茬(高度≤30 cm)、不平茬2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排列。[结果]1)平茬处理表层(0~20 cm)土壤水分体积分数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增加4.10%~70.01%;平茬处理浅层(20~80 cm)土壤水分体积分数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增加8.99%~11.12%;平茬处理中层(80~180 cm)土壤水分体积分数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增加14.36%~28.97%;平茬处理深层(180~280 cm)土壤水分体积分数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增加5.48%~29.21%。2)平茬处理0~28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增加7.11%~22.90%,土壤水分亏缺指数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增加98.16%~300.00%。3)平茬处理表层(0~20 cm)土壤总孔隙度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减少1.90%,非毛管孔隙度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减少44.84%,毛管孔隙度较未平茬处理显著增加1.18%。[结论]退化沙棘林平茬显著增加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储水量及毛管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亏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黄土区 沙棘 平茬 土壤水分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差异分析
11
作者 张杰 郑雪莉 +4 位作者 姜艳芬 王洪永 乔美萍 唐清山 卜书海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10-3819,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圈养条件下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菌群,为防治林麝腹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 Seq6000平台对腹泻(D组,n=10)和健康(H组,n=10)林麝粪便菌群总DNA中16Sr RNA... 【目的】对比分析圈养条件下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菌群,为防治林麝腹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 Seq6000平台对腹泻(D组,n=10)和健康(H组,n=10)林麝粪便菌群总DNA中16Sr R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D和H组林麝粪便在菌群组成、多样性、标志菌群和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组林麝粪便中菌群的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H组(P<0.05),Simpson和Shannon指数低于H组,其中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P<0.05);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和H组间的菌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2)=0.55,P=0.001);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门,差异菌门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属水平上,瘤胃菌科UCG005属(Ruminococcaceae_UCG_005)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属,差异菌属包括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理研菌科RC9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D组有奥尔森菌属(Olsenella)等23个标志菌群,H组有理研菌科RC9属等15个标志菌群;基于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与H组相比,D组膜转运、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等功能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次级代谢物的合成、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防御等显著下降(P<0.05)。【结论】腹泻会显著改变林麝肠道菌群组成、菌群多样性和功能丰度,肠道中不动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和理研菌科RC9属等菌群的丰度是判断林麝肠道健康状态的特征标志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腹泻 粪便菌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
12
作者 张杰 郑雪莉 +2 位作者 王洪永 蒋本模 卜书海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6,共5页
为探究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提高选育效率,以陕西凤县人工养殖的105只幼麝(公麝50只,母麝55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Y)、肩高(X_(1))、臀高(X_(2))和体斜长(X_(3))指标,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通径... 为探究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提高选育效率,以陕西凤县人工养殖的105只幼麝(公麝50只,母麝55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Y)、肩高(X_(1))、臀高(X_(2))和体斜长(X_(3))指标,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通径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公幼麝的体重、肩高和臀高均显著高于母幼麝(P<0.05);公、母幼麝的体重与体斜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幼麝的体重与肩高和臀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幼麝的体重仅与肩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公、母幼麝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为体斜长,对公幼麝体重间接作用最大的为臀高,而母幼麝为肩高;体重与体尺指标间的最优回归模型分别为Y_(公)=0.034X_(1)+0.016X_(2)+0.069X_(3)-0.245(R^(2)=0.187,P<0.05),Y_(母)=-024X_(1)-0.002X_(2)+0.166X_(3)-1.574(R^(2)=0.418,P<0.01)。综上,对公幼麝的体重选育应重点关注体斜长和臀高,母幼麝应重点关注体斜长和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体重 体尺 相关性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成本约束视角的中国造林增汇研究
13
作者 汪宗顺 岳超 +2 位作者 杨红强 李强 张寒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59-3671,共13页
造林增汇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将扩大森林面积确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但已有研究多从自然条件出发识别可造林区域,而忽视了经济因素特别是水资源成本对造林的约束。基于GIS数据和统计数据,将水... 造林增汇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将扩大森林面积确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但已有研究多从自然条件出发识别可造林区域,而忽视了经济因素特别是水资源成本对造林的约束。基于GIS数据和统计数据,将水资源成本纳入造林经济决策模型,评估其对中国自然和经济双重可行的造林面积和碳汇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自然和经济双重可行的造林面积和碳汇潜力分别为1509.31万hm~2和75.18 Mt CO_(2)/a,水资源成本会导致两者分别减少约50%和30%,产生了显著的约束作用。(2)在水资源成本约束下,当前中国碳市场仅能促使造林增汇的碳中和贡献从3.16%—4.91%提升到3.75%—5.83%,激励作用比较有限。(3)水资源成本约束下的中国再造林碳汇潜力为43.07 Mt CO_(2)/a,高于新造林。并且水资源成本导致再造林碳汇潜力下降幅度为27.54%,低于新造林的38.91%,对再造林碳汇潜力的约束作用弱于新造林。综上,应尽快将水资源成本纳入造林决策之中,并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重点发挥再造林的增汇优势。研究对提高中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制定灵活的生态修复政策以及科学认知和发挥造林增汇的碳中和贡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碳汇潜力 水资源成本 碳中和 造林决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4
作者 朱江 郭童童 +3 位作者 杨洁 苗帆 张硕新 郝红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以下简称“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58、1988、2004、2019年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Arc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多样性、景观异质性3个角度选取评价指标,分析林区在遭受大面积...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以下简称“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58、1988、2004、2019年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Arc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多样性、景观异质性3个角度选取评价指标,分析林区在遭受大面积砍伐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与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是引起林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砍伐前后(1958—1988年),斑块密度由1.269块/hm^(2)下降至0.407块/hm^(2);景观分维数由1.104下降至1.088,经自然演替后又上升至1.101。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使林区景观变得简单化、均质化,而自然演替使森林景观趋向复杂化、异质化;乔木林地面积占比不断增加,1958、1988、2004、2019年面积分别为2103.12、2126.74、2144.77、2221.87 hm^(2),占比由92.01%提高至96.28%、98%和99.15%。优势树种方面,山杨林自主更新能力相对较弱,而华山松林则相对较强。砍伐前,桦木(Betula albo-sinensis)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为林区景观基质;砍伐后,卜氏杨(P.purdomii)林、山杨林、柳(Salix spp.)林消失,华山松(P.armandi)林成为林区主体景观,面积占比由3.61%提高至32.75%。由此可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可促使森林演替产生积极效果,而过度采伐则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优势树种 火地塘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大通河流域不同青杄林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15
作者 吕康宁 朱佳琪 +4 位作者 付振杰 罗栩辉 杨航 张玉海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5,共15页
【目的】研究青海大通河流域不同类型青杄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为该地区青杄林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2021-2022年,在青海大通河中下游典型地段设置24个30 m×30 m青杄林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运用War... 【目的】研究青海大通河流域不同类型青杄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为该地区青杄林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2021-2022年,在青海大通河中下游典型地段设置24个30 m×30 m青杄林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运用Ward最小方差聚类法划分青杄林群落类型,计算不同群落类型的Par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其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通过绘制各径级林木株数分布图,分析不同群落类型径级结构;通过计算林木个体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分析其一元和二元空间结构分布特征;通过计算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空间结构距离(FSSD),对不同群落类型的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运用Ward最小方差聚类法将青海大通河流域青杄林划分为青杄-灰栒子+唐古特忍冬-薹草群落和青杄-栓翅卫矛-薹草+东方草莓群落2种青杄纯林群落,以及青杄+白桦-唐古特忍冬-薹草群落、青杄+红桦-唐古特忍冬-薹草群落、青杄+油松-灰栒子+唐古特忍冬-薹草群落和青杄+山杨-银露梅-薹草群落4种混交林群落。②各群落之间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数值相近且均无显著差异,而Par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纯林群落相对较低;乔木层和灌木层中,青杄-栓翅卫矛-薹草+东方草莓群落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草本层中不同群落类型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但Par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差异。③各群落中青杄种群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符合天然异龄林的直径结构分布特征,红桦、油松等亚优势种径级结构呈单峰或双峰型,以中大径级个体居多,白桦、山杨则以中小径级个体为主。④4种青杄混交林群落类型中林木主要为随机分布,个别群落呈现轻微团状分布,表明研究区青杄天然次生林群落大多处于自然演替中后期;2种青秆纯林群落中林木均处于随机分布状态,整体竞争状态处于中庸水平。由各群落类型的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可知,青杄+红桦-唐古特忍冬-薹草群落的FSSI最高(0.482),FSSD最低(0.756),表明其更趋近于理想的林分结构。【结论】森林经营中,可适当调整树种结构,选择性伐除绝对劣势林木,减少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改善林内环境,增加光照,提高物种多样性,提升森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类型 物种多样性 林分空间结构 青杄林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森林对基流的影响研究——以密西西比河流域为例
16
作者 王俏俏 马孟良 +1 位作者 王亚萍 李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233,共11页
气候和森林对流域基流的产生具有极大影响,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对于维护流域基流的稳定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地下水补给和基流产生的机制十分复杂,而流域基流对气候变化和森林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密西西比河流... 气候和森林对流域基流的产生具有极大影响,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对于维护流域基流的稳定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地下水补给和基流产生的机制十分复杂,而流域基流对气候变化和森林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密西西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长序列的日径流数据计算流域的基流,分析基流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基流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94个子流域的面积归一化基流值为0.007 2~4.386 5 m^(3)/(s·km^(2)),空间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的增加趋势;基流指数为0.22~0.79,各子流域之间差异较大;气候因子和植被因子是影响基流的主要原因,但二者对基流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降水量和林地占比对基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潜在蒸散发对基流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气候因子的影响强度大于植被因子,降水量是基流的主要驱动因子,林地占比是基流的次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对阐明气候和森林对基流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于森林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 气候 森林 驱动力分析 密西西比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种更新特征和生长过程模型的次生麻栎林经营方向和目标
17
作者 杨斌 薛文燕 +2 位作者 张维伟 卢彦磊 张文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33-3945,共13页
以黄土高原中部的麻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更新树种从幼苗到幼树再到乔木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林木生长模型,来探讨群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结果表明:麻栎次生群落在天然状态下的更新序列完整,能够自我更新,更新全程受8个生境因子的影... 以黄土高原中部的麻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更新树种从幼苗到幼树再到乔木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林木生长模型,来探讨群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结果表明:麻栎次生群落在天然状态下的更新序列完整,能够自我更新,更新全程受8个生境因子的影响(解释度48.0%—96.0%);更新苗死亡率在Ⅰ—Ⅱ期最高,郁闭度大和坡向湿冷的生境更有利于幼苗度过此期。在幼苗、幼树到乔木的发展进程中,麻栎和油松的重要值分别由57.70%和8.22%上升到62.20%和10.80%,竞争态势明显高于其它树种,群落整体表现出麻栎—油松主导的针阔混交林发展趋势,人工辅助经营应以此为基础。麻栎生长最优模型为Richard模型,数量成熟期在150年左右,预测目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45.00 cm、17.5 m和1.1569 m^(3);其生长发育可划分为6个显著的阶段:幼龄期(1—18a)、快速生长期(19—46a)、稳定生长期(47—100a)、近成熟期(101—150a)、成熟期(151—204a)以及过熟期(205a以上),弥补了传统以固定龄级(20 a)划分次生栎林龄组的不足。研究结果为指导栎类次生林相关经营决策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林 天然更新 间伐 重要值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胸径和树高关系评价全国针叶树种立地质量的适用性
18
作者 吴恒 田相林 罗春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0-378,共9页
【目的】建立科学的立地质量评价体系,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方法】根据全国主要针叶林分样地数量情况,划分16个针叶树种组,采用Richards、Logistic和Korf模型拟合导线曲线,构建立地形指数模型,并进行落点检验,运用1999—2018年连续4期... 【目的】建立科学的立地质量评价体系,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方法】根据全国主要针叶林分样地数量情况,划分16个针叶树种组,采用Richards、Logistic和Korf模型拟合导线曲线,构建立地形指数模型,并进行落点检验,运用1999—2018年连续4期清查数据进行立地形等级动态变化分析。【结果】Richards、Logistic和Korf模型拟合导向曲线决定系数均值均大于0.95,建立的立地形指数模型落点检验值均大于90.00%,落点检验均值达96.59%,适用于实际生产。20年间,针叶林分Ⅰ级和Ⅱ级均值合计增长了7.60个百分点,Ⅲ级均值合计减少了3.50个百分点,Ⅳ级和Ⅴ级均值合计减少了4.10个百分点,立地质量表现为较好的改善趋势。【结论】基于胸径−树高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减少气候差异导致基于树龄的生长速率对立地质量评价的影响偏差,使不同地区间相同林分的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在大尺度水平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仍然需要警惕经营措施和小样本数据导致的评价结果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质量 胸径-树高 动态变化 针叶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能竞争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彭晓邦 蔡靖 +2 位作者 姜在民 张远迎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552,共8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改善渭北黄土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李子(Prunus salicina),绿豆(秦豆6号)、辣椒(陕椒981)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改善渭北黄土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李子(Prunus salicina),绿豆(秦豆6号)、辣椒(陕椒981)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对光能分布、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合模式下,玉米、辣椒的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生物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距树行愈近,影响愈大。叶片水势与玉米、辣椒的光合速率、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不相关或负相关。而10-20 cm土壤含水量与绿豆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辣椒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正相关。但绿豆、辣椒的生产量与其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农林复合系统中光能竞争是导致间作绿豆、辣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速率 生产力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中大豆辣椒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彭晓邦 蔡靖 +2 位作者 姜在民 张远迎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73-3180,共8页
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处理对大豆、辣椒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单作到距李子1m处,随着距李子树越近,遮光愈多。各处理大豆、辣椒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基本一... 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处理对大豆、辣椒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单作到距李子1m处,随着距李子树越近,遮光愈多。各处理大豆、辣椒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基本一致的日变化模式,且与单作相比,各处理大豆、辣椒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遮荫程度的提高,大豆、辣椒叶绿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Ф)升高,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降低。二者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却逐渐降低。说明大豆、辣椒能适应弱光环境,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光合特性 荧光参数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