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杀虫植物资源初步调查 被引量:67
1
作者 张兴 王兴林 +1 位作者 王胜宝 吴文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93-98,共6页
我国西北五省(区)部分地区杀虫植物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共47种,以分属于豆科的杀虫植物种类最多。这些植物有的是作者亲自观察到和据当地人介绍具有杀虫活性而文献上没有记载过的;有的是文献上已有记载,我们通过调查又加以证实或有新发... 我国西北五省(区)部分地区杀虫植物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共47种,以分属于豆科的杀虫植物种类最多。这些植物有的是作者亲自观察到和据当地人介绍具有杀虫活性而文献上没有记载过的;有的是文献上已有记载,我们通过调查又加以证实或有新发现的。另外,文中还简要地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分布、生境、杀虫特性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杀虫剂 杀虫剂 植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真菌病害生防中交叉保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硕成 李君彦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2-43,共2页
交叉保护是植病生防的重要部分,60年前 Mcki-nney(1929)首先在植物病毒病害中发现了这种现象,10年后 Muller 等(1939)在真菌病害中也发现了这种抑病作用的存在。近几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其基本概念是:把同种或... 交叉保护是植病生防的重要部分,60年前 Mcki-nney(1929)首先在植物病毒病害中发现了这种现象,10年后 Muller 等(1939)在真菌病害中也发现了这种抑病作用的存在。近几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其基本概念是:把同种或近缘的非(弱)毒性菌系接种于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真菌病 生物防治 交叉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中糖和氨基酸对棉花枯萎菌的影响 被引量:48
3
作者 刘素萍 王汝贤 +2 位作者 张荣 郭岩 杨之为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0-35,共6页
通过对中棉、陆地棉(抗、感棉花枯萎病品种)和海岛棉根系分泌物中葡萄糖、蔗糖及不同氨基酸成分和含量的测定表明:棉花感病品种根分泌物中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是抗病品种的2~3倍;在所测定的6个棉花品种中共含有12种氨基酸,其... 通过对中棉、陆地棉(抗、感棉花枯萎病品种)和海岛棉根系分泌物中葡萄糖、蔗糖及不同氨基酸成分和含量的测定表明:棉花感病品种根分泌物中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是抗病品种的2~3倍;在所测定的6个棉花品种中共含有12种氨基酸,其种类和含量依棉花品种不同而异。不同糖的浓度对菌落生长速度影响不大,但影响菌落的旺盛程度及色素的形成。在所测定的12种氨基酸中,丙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和异亮氨酸对棉枯萎菌的生长略有刺激作用,精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则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棉花 枯萎菌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性杀虫剂川楝素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86
4
作者 张兴 王兴林 +1 位作者 冯俊涛 赵善欢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1-5,共5页
在研究、开发和使用新型植物性杀虫剂的过程中,以菜青虫为主,对苦楝、川楝树皮中的呋喃三萜类物质——川楝素,从药效、致毒机理、使用技术以及剂型加工工艺等方面做了10多年的研究。这种植物性杀虫物质可破坏菜青虫的中肠组织,并引起一... 在研究、开发和使用新型植物性杀虫剂的过程中,以菜青虫为主,对苦楝、川楝树皮中的呋喃三萜类物质——川楝素,从药效、致毒机理、使用技术以及剂型加工工艺等方面做了10多年的研究。这种植物性杀虫物质可破坏菜青虫的中肠组织,并引起一系列生理病变。用楝树皮提取物为主要成份加工配制成0.5%楝素杀虫乳油,取名“蔬果净”,已正式投入生产。该剂安全、高效,使用后无毒害残留,尤适于经济作物上防治有害昆虫,是配合“无污染”蔬菜、果品、茶叶、烟草、中草药等作物生产的良好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 苦楝 川楝素 植物性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枯萎病抑菌土成因初探Ⅰ棉根系分泌物对棉花枯萎菌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之为 王汝贤 +2 位作者 宗兆峰 王守明 王春江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63-68,共6页
试验表明,随着棉花抗病品种连作时间的增长,土壤中棉枯萎菌的数量和致病力由高逐渐降低,土壤的抑菌作用逐渐积累而形成抑菌土。土壤带菌量(x)与连作年代(N)的关系为:x=1844.27-152.89N。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 试验表明,随着棉花抗病品种连作时间的增长,土壤中棉枯萎菌的数量和致病力由高逐渐降低,土壤的抑菌作用逐渐积累而形成抑菌土。土壤带菌量(x)与连作年代(N)的关系为:x=1844.27-152.89N。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对棉枯萎菌小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病菌菌丝的生长、厚坦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系分泌物的吸光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 抑菌土 根系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细胞核的荧光染色技术 被引量:5
6
作者 康振生 李振歧 商鸿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3-43,共1页
在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生活史,致病性变异和细胞遗传中,了解细胞核的状态和数目变化具重要意义,进行真菌细胞核的染色,通常采用海登汉氏苏木精法或Giemsa法,但这些方法染色程序较为繁琐,用以在短时间内处理观察大量试材比较困难,为此。
关键词 植物 病原 真菌 细胞核 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叶病毒MDB株系传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吴云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7-101,共5页
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桃蚜(Myzus persicae)、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man)、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和甘蓝蚜(Brevi... 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桃蚜(Myzus persicae)、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man)、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sicae)能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甘蔗花叶病毒MDB株系(SCMV—MDB),其中无间长管蚜和甘蓝蚜传播SCMV—MDB为国内首次报道,麦长管蚜(Macrosipphum avenae)不传SCMV—MDB,桃蚜和禾缢管蚜经薄膜饲毒不能传播提纯的SCMV一MDB.玉米、玉米自交系及甜玉米都能种传SCMV—MDB,甜玉米金甜24号种传率为0.1%,玉米自交系12号和13号种传率均为0.5%,玉米天玉1号和掖单13号于3~4(区)、5~6(Ⅱ区)和7~8(Ⅲ区)叶期接种SCMV-MDB时的种传率分别为0.09%,0.63%,0.23%和0.27%,0.80%,0.09%二者的花粉不能传播SCMV—MDB,高粱也未见种传SCMV—MDB,天玉1号和掖单13号的胚芽、胚根和胚乳都带毒,种皮不带SCMV—M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叶病毒 MDB株系 蚜传 种传 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侯有明 刘绍友 +3 位作者 周靖华 胡作栋 胡美绒 赵耀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5-49,共5页
1993 年~1996 年,在陕西耀县、乾县对101 种植物的24 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桃蚜的寄主植物有43 种,其中主要危害寄主36 种,偶发寄主7 种,越冬寄主3 种。通过系统调查,查明了桃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变化规律和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迁... 1993 年~1996 年,在陕西耀县、乾县对101 种植物的24 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桃蚜的寄主植物有43 种,其中主要危害寄主36 种,偶发寄主7 种,越冬寄主3 种。通过系统调查,查明了桃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变化规律和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迁移规律,为桃蚜种群数量测报和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种群动态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塬麦田生态系统蚜虫病毒病多目标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惠燕 汪世泽 张改生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44-50,共7页
调查了陕西渭北旱塬麦田生态系统中蚜虫、病毒病、天敌等时空动态与数量动态。采用多目标最优化方法分析了推迟播期、药剂拌种、适时防治、筛选抗性品种等综合措施对麦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蚜虫、病毒病的防治作用,制定了提高小麦产... 调查了陕西渭北旱塬麦田生态系统中蚜虫、病毒病、天敌等时空动态与数量动态。采用多目标最优化方法分析了推迟播期、药剂拌种、适时防治、筛选抗性品种等综合措施对麦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蚜虫、病毒病的防治作用,制定了提高小麦产量的最佳策略。试验结果表明,系统中蚜虫与病毒病的田间时空分布图式相似,均为聚集分布,且随时间变化呈阻尼振荡规律或聚集强度衰减规律;蚜虫的数量动态为偏峰曲线,病毒病的数量动态为Logistic曲线。药剂拌种与最佳播期、最佳防治时间以及优良抗性品种的结合明显减轻病虫危害,提高小麦产量。灵敏度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蚜虫 病毒病 防治 麦田生态系统 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被引量:10
10
作者 康振生 李振歧 +2 位作者 商鸿生 陆和平 刘学东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7-11,共5页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围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新菌系 毒性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SrDNA序列与同翅目昆虫的分类系统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惠燕 袁锋 张改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昆虫18SrDNA序列可以用作种上分类的指标。同翅目中所有胸喙亚目昆虫的18SrDNA序列(2200~2500bp)比头喙亚目及部分半翅目昆虫的18SrDNA序列(1900~1925bp)长,是... 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昆虫18SrDNA序列可以用作种上分类的指标。同翅目中所有胸喙亚目昆虫的18SrDNA序列(2200~2500bp)比头喙亚目及部分半翅目昆虫的18SrDNA序列(1900~1925bp)长,是典型的分子分类特征。粉虱类18SrDNA序列最长,其碱基替换率比全半翅目(Euhemiptera)的部分昆虫高3倍,蚜虫与蚧壳虫的碱基替换率比半翅目部分昆虫高1.5倍。胸喙类是单源起源,与头喙类和部分半翅目昆虫种类形成姐妹群。这些发现具有化石记录、繁殖生物学、地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序列 同翅目 昆虫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产生的一新菌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商鸿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97-99,共3页
在小麦条锈菌黄色和白色夏孢子菌系混合繁殖的群体中,筛选出一新的白化菌系。新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明显不同于两原始菌系,其夏孢子芽管的多核率较原始菌系高,这些结果表明该新菌系是经异核作用产生的。本研究还发现,新苗系的多核... 在小麦条锈菌黄色和白色夏孢子菌系混合繁殖的群体中,筛选出一新的白化菌系。新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明显不同于两原始菌系,其夏孢子芽管的多核率较原始菌系高,这些结果表明该新菌系是经异核作用产生的。本研究还发现,新苗系的多核率随继代转接而下降,但其毒性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双孢锈属 异核体 条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耳草科植物杀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钮绪燕 吴文君 +1 位作者 刘虎奇 吴国民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61-65,共5页
用虎耳草科7种植物3种溶剂的21种提取物对7种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茶子(Ribesmaximowiczianum)的二氯甲烷提取物杀菌活性最强,对蕃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763μg/ml... 用虎耳草科7种植物3种溶剂的21种提取物对7种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茶子(Ribesmaximowiczianum)的二氯甲烷提取物杀菌活性最强,对蕃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763μg/ml;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萌发Ec50为1107μg/ml。茶子的石油醚提取物和二氯甲烷提取物对盆栽防治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1.36%和58.61%;对盆栽烟草花叶病毒的效果分别为51.74%和64.23%。上述结果说明,茶子中含有高活性的抑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耳草科 天然产物 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毒复制抑制物的提取和其抗性测定 被引量:12
14
作者 安德荣 慕小倩 +1 位作者 蔡马 吴姝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95-98,共4页
用烟草花叶病毒接种抗性植物心叶烟后,采用离心和ZnAc_2沉淀的方法提取植物胞间液中的病毒复制抑制物(IVR).5%~15%的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IVR的分子量为26000。对IVR进行的抗性检测实验表明,I... 用烟草花叶病毒接种抗性植物心叶烟后,采用离心和ZnAc_2沉淀的方法提取植物胞间液中的病毒复制抑制物(IVR).5%~15%的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IVR的分子量为26000。对IVR进行的抗性检测实验表明,IVR对三生NN烟原生质体内TMV的复制抑制率达78%,对植物体内病毒的抑制率达47%~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复制 抑制物 提取 抗性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桃蚜不同寄主生物型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仵均祥 刘绍友 +3 位作者 周靖华 赵耀先 胡作栋 胡美绒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63,共5页
采集桃树和油菜上的桃蚜,分别接于桃树、油菜、烟草、白菜、莴笋、甘蓝和菠菜上单体饲养,观察不同寄主植物对来自桃树和油菜上的桃蚜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来自不同寄主桃蚜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蚜寿命、... 采集桃树和油菜上的桃蚜,分别接于桃树、油菜、烟草、白菜、莴笋、甘蓝和菠菜上单体饲养,观察不同寄主植物对来自桃树和油菜上的桃蚜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来自不同寄主桃蚜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蚜寿命、生殖力及种群干扰效应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生长发育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病毒侵染和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云峰 曹让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共5页
用40μg/L的CT,EK,EH,PAP和MAP在体外钝化CMV1h后接种,枯斑数依次降低达15.2%,88.5%,64%,28.1%和61.6%.在接种CMV前24h喷施80μg/L的CT,EK和EH,预防效果依次... 用40μg/L的CT,EK,EH,PAP和MAP在体外钝化CMV1h后接种,枯斑数依次降低达15.2%,88.5%,64%,28.1%和61.6%.在接种CMV前24h喷施80μg/L的CT,EK和EH,预防效果依次为92.4%,90%和82%,将浓度提高到100μg/L时3种药剂能完全抵抗TMV的摩擦接种和CMV的3头蚜虫接种。接种CMV24h后分别喷施80μg/L的CT,EK和EH,病情指数依次为0.09,0.29和0.11;若间隔喷施2次则能使93.2%,89.6%和74.1%的病株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药剂 TMV CMV 病毒病 防治 植物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植物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新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国荣 康振生 李振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6-37,共2页
植物组织病理学研究是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揭示在亲和与非亲和状况下病原物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特征,以及植物组织的病变特征。植物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方法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整叶棉蓝染色技术和Rohringer的整叶荧光... 植物组织病理学研究是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揭示在亲和与非亲和状况下病原物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特征,以及植物组织的病变特征。植物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方法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整叶棉蓝染色技术和Rohringer的整叶荧光染色技术。前一技术的染色一般难以掌握,观察效果往往不佳,尽管荧光染色方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但尚不能观察到寄主细胞中的病原结构,而且染色程序复杂。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组织病理学 微分干涉相差 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省一些禾本科植物上蠕形菌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广宇 张荣 +1 位作者 张红玉 张天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2-93,共2页
台湾省一些禾本科植物上蠕形菌的分类鉴定IdentificationofSomeHelminthosporiaFungifromTaiwanProvince孙广宇张荣张红玉张天宇(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杨陵712100... 台湾省一些禾本科植物上蠕形菌的分类鉴定IdentificationofSomeHelminthosporiaFungifromTaiwanProvince孙广宇张荣张红玉张天宇(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杨陵712100)蠕形分生孢子真菌是一类重要且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植物 蠕形菌 鉴定 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低反应型抗锈单基因系与小麦叶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国红 康振生 +1 位作者 朱之堉 李振歧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4-59,共6页
用荧光显微技术和微分干涉技术比较研究了3种不同低反应型抗锈单基因系与小麦叶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表现。近免疫单基因系Lr9呈现为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无菌丝同步坏死型;高抗单基因系Lr29呈现为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有菌丝同步... 用荧光显微技术和微分干涉技术比较研究了3种不同低反应型抗锈单基因系与小麦叶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表现。近免疫单基因系Lr9呈现为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无菌丝同步坏死型;高抗单基因系Lr29呈现为早期过敏性坏死反应有菌丝同步坏死型;中抗单基因系Lr27呈现为非亲和性反应的延迟表达型。以上结果证明不同类型的低反应型组合寄主细胞坏死的起始时间和发生速度以及菌丝体扩展、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的受抑时间和受抑程度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抗叶锈单基因系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打旺黄萎病病原学研究Ⅱ病原菌生长与温度、酸碱度和营养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惠军 商鸿生 《草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8-21,共4页
沙打旺黄萎病菌(Verticiliumdahliae,营养体亲和群VCG2B)在5~30℃均能生长,适温20~25℃,在35℃时不能生长。在pH值4~10范围内都能生长,25℃时最适pH值为5.0~9.0。该菌利用可... 沙打旺黄萎病菌(Verticiliumdahliae,营养体亲和群VCG2B)在5~30℃均能生长,适温20~25℃,在35℃时不能生长。在pH值4~10范围内都能生长,25℃时最适pH值为5.0~9.0。该菌利用可溶性淀粉、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或甘油作碳源时均能正常生长,并生成微菌核,利用硝酸钾、尿素、甘氨酸作氮源时生长较快,以蛋白胨作氮源时,生长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沙打旺 黄萎病 温度 酸碱度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