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周考古与先周农业史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1期81-86,共6页
本文利用先周考古的最新成果,确定有邰地望、排比农业成就、勾勒发展序列,认为先周农业上承原始农业之余绪,下开传统农业之先河,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过渡时期。为把先周历史研究重心仍放在陕西关中地区提供了有力佐证。
关键词 先周考古 先周农业史 有邰 后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樊志民 冯风 《农业考古》 1997年第3期245-249,254,共6页
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樊志民冯风农业受制于自然,干旱为其制约因子之一。北方农耕,就是在此制约中发展起来的。关中作为北方主要农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也有频仍的干旱灾害。关中历史上的旱... 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樊志民冯风农业受制于自然,干旱为其制约因子之一。北方农耕,就是在此制约中发展起来的。关中作为北方主要农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也有频仍的干旱灾害。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颇受各界重视。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农业 关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畿求耦——关于古代耦耕的实验、调查和研究报告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波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18-25,1,共9页
我们很高兴向读者推荐张波同志的这篇文章。耦耕问题争论已久,“并耕说”在经过长期的敲打后,又起死回生,逐渐获得农史界的认可,但终非定论。张波同志采用实验方法时有关耦耕的几种观点分别加以试验,肯定了“并耕说”,并否定了自己的原... 我们很高兴向读者推荐张波同志的这篇文章。耦耕问题争论已久,“并耕说”在经过长期的敲打后,又起死回生,逐渐获得农史界的认可,但终非定论。张波同志采用实验方法时有关耦耕的几种观点分别加以试验,肯定了“并耕说”,并否定了自己的原来观点(“一蹠一拉”说),其精神是可贵的,其方法是科学的,其意义是很大的,是我国农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突破。耦耕问题可以如此,农史上的其他一些问题也是有可能用实验方法来加以验证的,希望有志于此的同志不妨一试,如有所得,本刊竭诚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耕作方式 古代 耕作技术 调查 耕作方法 技术方法 技术要领 农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及其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4
作者 付少平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88-190,201,共4页
关键词 生物资源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 畜牧业 种植业 结构性 小农家庭经营 精耕细作 中国农业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分类体系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卜风贤 《灾害学》 CSCD 1996年第1期6-10,共5页
灾害分类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灾害分类方法。本文通过对灾害总体性质的研究分析,提出灾型、灾类、灾种三级分类体系。
关键词 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 灾害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古农书大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波 冯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陕西古农书在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占有光彩夺目的地位,见诸古籍目录者约37种,现存28种。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大全式整体农书,也有分门别类的专业农书.包含耕桑树畜各部门生产技术知识,具有传统经验农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廓清历代官... 陕西古农书在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占有光彩夺目的地位,见诸古籍目录者约37种,现存28种。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大全式整体农书,也有分门别类的专业农书.包含耕桑树畜各部门生产技术知识,具有传统经验农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廓清历代官私书目基础上,分五个历史阶段,系统评述了陕西古农书起始、发展及最终被现代农业科学取代的历史过程,全面展示了陕西古代农业科学的光辉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史 农书 古代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灾害学学科建设构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卜风贤 《灾害学》 CSCD 1998年第1期15-19,共5页
本文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学科体制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三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对农业灾害学学科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业灾害 灾害学 学科建设 学科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周余民’在初秦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8
作者 樊志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97-101,共5页
试论‘周余民’在初秦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樊志民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受赐岐丰,收周余民,是初秦时期的两件大事.占有歧丰宜农之地,为秦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没有随平王东迁的周余民接收过来,继承周族先进的... 试论‘周余民’在初秦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樊志民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受赐岐丰,收周余民,是初秦时期的两件大事.占有歧丰宜农之地,为秦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没有随平王东迁的周余民接收过来,继承周族先进的农业科技与生产关系,使初泰农业在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进程 生产关系 农业科技 《吕氏春秋》 关中 农业历史 直肢葬 农业生产 秦人 西周末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器新制二三事
9
作者 张波 《农业考古》 1993年第3期149-153,共5页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历史阶段,作为农业生产水平标帜的农业工具,最能表现出这种过渡时期的特征:一方面以拖拉机为动力的现代机械化农具日新月异,主导着当代农具发展的潮流;另方面以人畜为动力的旧式农具仍在小块...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历史阶段,作为农业生产水平标帜的农业工具,最能表现出这种过渡时期的特征:一方面以拖拉机为动力的现代机械化农具日新月异,主导着当代农具发展的潮流;另方面以人畜为动力的旧式农具仍在小块责任田发挥传统优势,且因时改良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前者固然催人孜孜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阶段 现代机械 点播器 传统农具 现代化农业 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水平 齐民要术 传统农业 过渡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农史研究的对策
10
作者 张波 《农业考古》 1986年第1期6-13,共8页
面临四化建设蓬勃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农史研究如何加强理论建设,是农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值得引起大家思索。作者是个青年学者,文章写得颇有见地,也很有气派。我们觉得这样文章的出现,本身就说... 面临四化建设蓬勃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农史研究如何加强理论建设,是农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值得引起大家思索。作者是个青年学者,文章写得颇有见地,也很有气派。我们觉得这样文章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中国的农史学已开始走上成熟的道路。我们欢迎就文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请大家不吝赐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史研究 新技术革命 研究方法 农业历史 学科体系 挑战 对策 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 认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历史上对杜仲的认识和利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冯风 梁志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84-89,共6页
本文对有关杜仲的古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杜仲药用的最早记载见于汉墓医药简,其利用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南北朝到宋代,对杜仲的性状、功用、采收、炮制等均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利用也由皮而及叶、材,具药用、保健、食... 本文对有关杜仲的古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杜仲药用的最早记载见于汉墓医药简,其利用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南北朝到宋代,对杜仲的性状、功用、采收、炮制等均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利用也由皮而及叶、材,具药用、保健、食用三项功效。明代《本草纲目》集历代经验之大成,对杜仲的认识系统完备化。古代杜仲产地及其变迁,说明我国历史上杜仲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山西、甘肃、贵州、广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药用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牛文化述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惠富平 荆峰 卜风贤 《黄牛杂志》 1998年第1期40-44,共5页
我国养牛历史悠久,牛文化积淀丰厚。本文从牛的名称、牛的驯化和利用、相牛术、牛的饲养、牛政和牛事法令、牛崇拜及有关牛的雕塑绘画、字词诗歌等八个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牛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牛文化 畜牧史 中国 饲养管理 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史学科发展方向刍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卜风贤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关键词 农史研究 农史学 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问题 农业现代化研究 古籍整理 农业史 农业灾害学 学科体系建设 现代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朝农史地位评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志民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9-22,共4页
秦王朝之建立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由此跨入整体发展时期。秦统一,推动了中国农学的哲理化趋势;加强了中国农业的政策制度建设;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远播。秦农业是秦、汉帝国之兴盛与建立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秦朝 农业历史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益艺稻”新探(摘要)
15
作者 樊志民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413-413,共1页
“伯益艺稻”新探(摘要)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樊志民“伯益艺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稻作文献资料之一,然于北粟南稻之成见,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河南舞阳贾湖8000年前稻作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重新确立了黄淮流域... “伯益艺稻”新探(摘要)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樊志民“伯益艺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稻作文献资料之一,然于北粟南稻之成见,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河南舞阳贾湖8000年前稻作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重新确立了黄淮流域在中国原始稻作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益族 西北农业大学 农学研究 考古发现与研究 黄淮流域 河南舞阳贾湖 中国栽培稻 起源与发展 稻作起源 农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