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扣带回皮质参与小鼠脊髓损伤后疼痛和认知障碍共病
1
作者 田珂 赵瑞 +2 位作者 张昆龙 孙晓龙 袁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脊髓损伤(SCI)后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以及前扣带回皮质(AC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研究SCI后NP与认知障碍之间的联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1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制备脊髓半横断SCI模型。采用von Frey、... 目的:探究脊髓损伤(SCI)后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以及前扣带回皮质(AC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研究SCI后NP与认知障碍之间的联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1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制备脊髓半横断SCI模型。采用von Frey、热刺激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评估SCI后小鼠的痛行为和认知功能。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SCI模型小鼠ACC内c-Fos以及GAD67/VGLUT2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小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定位隐藏平台的搜索策略使用明显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CC内c-Fos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并且主要与兴奋性神经元VGLUT2阳性细胞共标。结论:SCI可以导致小鼠痛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并引起ACC内神经元激活,且主要激活兴奋性神经元。本研究为ACC内的兴奋性神经元参与SCI后的NP和认知障碍共病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认知障碍 C-FOS VGLUT2 GAD67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运动皮质介导电针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纪若馨 唐扬 +5 位作者 田志成 丁慧 杨新江 李祥辰 王菲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慢性疼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的治疗作用,探讨初级运动皮质(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电针(EA)刺激后的活动改变。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电针刺激组(EA)、神经损伤组(SNI)、电针治...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慢性疼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的治疗作用,探讨初级运动皮质(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电针(EA)刺激后的活动改变。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电针刺激组(EA)、神经损伤组(SNI)、电针治疗神经损伤组(SNI+EA)。在构建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第30 d后,在小鼠双侧足三里(ST36)给予EA刺激。采用von Frey纤维丝与Hargreaves热敏测试箱对小鼠进行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检测。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检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观察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c-Fos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NI组小鼠在造模30 d后双侧后足产生显著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P<0.01),并伴随明显的焦虑样行为(P<0.01)。SNI+EA组小鼠疼痛及焦虑样行为均得到显著缓解(P<0.01);SNI组小鼠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c-Fos表达显著降低;给予EA治疗后,与SNI组相比,SNI+EA组小鼠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c-Fos表达显著增多(P<0.01)。结论:EA治疗显著缓解了SNI诱致的慢性疼痛及相关焦虑样情绪,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痛 初级运动皮质 谷氨酸能神经元 焦虑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肠肽阳性神经元在疼痛信息传递和敏化中的作用
3
作者 李嘉琳 杨新江 +4 位作者 丁慧 刘万能 曹紫萱 韩文娟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传递和调控涉及多种神经元和分子机制。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是一类表达VIP的抑制性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目前已有研究表明VIP阳性神经元参与疼痛信息传递和...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传递和调控涉及多种神经元和分子机制。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是一类表达VIP的抑制性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目前已有研究表明VIP阳性神经元参与疼痛信息传递和敏化等方面的功能。VIP阳性神经元通过其复杂的突触连接和广泛的投射范围,参与了疼痛的产生、传递和调节过程。进一步研究VIP阳性神经元的功能和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疼痛的产生和调控,并为疼痛治疗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综述将重点介绍VIP阳性神经元在大脑、脊髓以及外周背根神经节(DRG)中的分布情况、功能特性以及其在疼痛中的作用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P阳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 背根神经节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的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易南 王冰水 +3 位作者 李玲 牟翔 王斌 王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设计方式的踝足矫形器 (anklefootorthosis,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 31例患儿的不同情况 ,选择设计使用标准固定式AFO、标准带绞链AFO和地面反射型AFO ,观察三种踝足矫形器对踝足跖屈和背屈...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设计方式的踝足矫形器 (anklefootorthosis,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 31例患儿的不同情况 ,选择设计使用标准固定式AFO、标准带绞链AFO和地面反射型AFO ,观察三种踝足矫形器对踝足跖屈和背屈、内翻和外翻的控制情况、对痉挛的抑制程度 ,观察行走的速度、步幅及AFO设计对膝的影响。结果 :三种不同设计类型的AFO可控制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踝足运动 ,减轻痉挛 ,提高行走的速度及步幅。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足矫形器 痉挛型脑瘫 行走功能 儿童 康复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部脊神经后支行经特点及骨纤维管道解剖测量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斌 易南 +1 位作者 马虹 杨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腰骶背神经后支的行径特点,并测量神经行径的骨纤维管道的位置。方法:解剖8具1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测量神经走行经过的骨纤维管道位置。结果:腰神经后外侧支在行径中经过下位椎体横突背面的骨纤维管道,该点至后正中线... 目的:探讨腰骶背神经后支的行径特点,并测量神经行径的骨纤维管道的位置。方法:解剖8具1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测量神经走行经过的骨纤维管道位置。结果:腰神经后外侧支在行径中经过下位椎体横突背面的骨纤维管道,该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从L1至L5椎体依次为24.9±1.2,25.7±1.4,30.2±1.7,32.5±1.3,32.2±1.5mm;所汇成的臀上皮神经分2—3束跨髂嵴入臀,最内侧的入臀点骨纤维管道至后正中线距离为68.4±11.8mm。后内侧支恒定地向后下沿下位椎体横突基部的骨纤维管。臀中皮神经主要由L5-S3的后外侧支组成,经过骶髂长韧带深面的纤维管道,管道内上口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为32.4±6.2mm;外下口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为36.8±5.6mm;髂后上棘至骶骨外侧角的距离平均为67.2±9.3mm。结论:腰骶神经后支行经的几个骨纤维管道位置基本恒定。这些骨纤维管道是神经卡压的解剖基础,在疼痛诊断和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皮神经 臀中皮神经 神经卡压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 骨纤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牟翔 袁华 +3 位作者 刘卫 王斌 易南 刘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63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二种不同参数的低频电刺激作用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两组均给予蜡疗、关节松动术治疗和运动疗法。结果治疗...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63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二种不同参数的低频电刺激作用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两组均给予蜡疗、关节松动术治疗和运动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有确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肩关节周围炎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偏瘫大鼠的行为学和脊髓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玲 徐莉 +3 位作者 饶志仁 袁华 邱建勇 宋俊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32-136,共5页
目的 :研究康复训练对实验性脑梗塞偏瘫大鼠行为学和脊髓生长相关蛋白 (GAP - 4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制成脑梗塞偏瘫大鼠模型 ,并随意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制动组 ,每天置于滚筒式网状训练器内转动训练 ,在平衡木、转棒上做行... 目的 :研究康复训练对实验性脑梗塞偏瘫大鼠行为学和脊髓生长相关蛋白 (GAP - 4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制成脑梗塞偏瘫大鼠模型 ,并随意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制动组 ,每天置于滚筒式网状训练器内转动训练 ,在平衡木、转棒上做行走训练 ;共 30min ;每周 5次。在梗后 2 4h、7d、14d、2 1d、2 8d观察行为学变化和脊髓的GAP- 43的表达 ,同时以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结果 :Bederson神经功能、平衡木、转棒行走 (7- 2 8d)、网屏实验 (7- 14d)康复组较制动组明显好转 (P <0 .0 5 )。正常组脊髓的GAP - 43较少 ;脑梗塞后 2 4h康复组、制动组大鼠脊髓未瘫痪侧脊髓前角有大量的GAP - 43的表达 ,脑梗塞后 7- 14d康复组瘫痪侧及未瘫痪侧脊髓前角区均有GAP - 43表达 ,制动组阳性染色淡 ;2 1- 2 8d康复组未瘫痪侧脊髓前角较瘫痪侧GAP - 43表达的多 ,而制动组不明显。结论 :脑梗塞后康复训练可促进行为恢复及脊髓前角GA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脑梗塞 大鼠 行为恢复 脊髓 生长相关蛋白 GAP-43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功率氦氖激光对小鼠烫伤创面血管内皮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段强 王冰水 +3 位作者 牟翔 袁华 刘卫 单守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9-200,214,共3页
目的:观察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后烫伤小鼠创面的变化及其对小鼠创面炎症介导因子VEGF、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烫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激光照射组与对照组,其中激光照射组行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烫伤创面,能量密度15J/cm2,对照... 目的:观察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后烫伤小鼠创面的变化及其对小鼠创面炎症介导因子VEGF、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烫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激光照射组与对照组,其中激光照射组行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烫伤创面,能量密度15J/cm2,对照组采用假照射,能量密度0J/cm2,每天一次,每次15min,连续14d。分别在烫伤后0、1、3、7、14d记录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全层创面组织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VEGF、Caspase-3的基因表达。结果:激光照射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激光照射组VEGF基因表达在烫伤后1d时降低,3d时开始增加(P<0.05),7d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降低,在14d时,VEGF基因表达已低于对照组(P>0.05)。激光组1d时Caspase-3基因表达减少(P<0.05),3d时Caspase-3基因表达持续降低(P<0.01),7d时开始增高(P>0.05)。结论: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可以加速烫伤创面愈合,可能与其调节VEGF和Caspase-3因子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功率氦氖激光 炎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段强 牟翔 +1 位作者 袁华 惠楠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368,共5页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周围神经病变 应用 皮质神经细胞 大脑皮质 神经电活动 感应电流 磁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声对PHA和同种异体抗原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琨 张建平 +1 位作者 金伯泉 陈景藻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观察次声对PHA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及同种异体抗原诱导T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次声压力舱 ,建立小鼠动物实验模型。以8Hz、120dB次声作用于8wk龄雌性Balb/c鼠 ,每天作用2h ,连续作用14d。取小鼠脾细胞 ,用PHA或同种异体抗原... 目的观察次声对PHA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及同种异体抗原诱导T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次声压力舱 ,建立小鼠动物实验模型。以8Hz、120dB次声作用于8wk龄雌性Balb/c鼠 ,每天作用2h ,连续作用14d。取小鼠脾细胞 ,用PHA或同种异体抗原刺激后 ,采用3H TdR掺入法检测脾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次声能显著促进PH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 ,刺激指数(SI)为4.73±0.17 ,与正常对照组的SI(2.12±0.05)相比较 ,提高了2.23倍(P<0.01)。而次声对同种异体抗原诱导的T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下调作用 ,SI为2.48±0.12 ,较正常对照组4.59±0.32 ,降低45.97 %(P<0.01)。结论次声能够影响机体免疫淋巴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PHA 同种异体抗原 脾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次声作用后对小鼠海马内IL-6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牟翔 李玲 +3 位作者 袁华 易南 刘静 陈景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39-740,T0002,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次声作用后对小鼠海马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暴露于16Hz,声压级90dB次声,2h/d,分别作用1d、7d、14d、21d和28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海马内IL-6的变化。结果:次声作用一定时间后,IL-6阳... 目的:研究慢性次声作用后对小鼠海马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暴露于16Hz,声压级90dB次声,2h/d,分别作用1d、7d、14d、21d和28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海马内IL-6的变化。结果:次声作用一定时间后,IL-6阳性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CA1—CA4区和齿状回,且随次声作用天数增加,IL-6阳性胶质细胞数目增多。结论:小鼠海马对次声较为敏感,IL-6表达的增高对神经系统可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C小鼠 次声作用 IL-6 海马内 慢性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胶质细胞 白细胞介素 数目增多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下脂肪垫损伤中肌骨超声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鑫 白倩 +8 位作者 孟斌 张建祥 李勇 马保安 徐奎 刘涛 袁华 赵晨光 王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6-709,共4页
髌下脂肪垫损伤,又称髌下脂肪垫炎,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髌下脂肪垫填充于膝前区髌骨、股骨和胫骨的缝隙之间,具有衬垫及润滑的作用,以限制膝关节的过度活动,防止摩擦和碰撞,并吸收震荡[1]。髌下脂肪垫损伤多因... 髌下脂肪垫损伤,又称髌下脂肪垫炎,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髌下脂肪垫填充于膝前区髌骨、股骨和胫骨的缝隙之间,具有衬垫及润滑的作用,以限制膝关节的过度活动,防止摩擦和碰撞,并吸收震荡[1]。髌下脂肪垫损伤多因外伤、畸形、劳损、退行性改变和湿冷环境刺激等引起髌下脂肪垫充血、水肿、肥厚的无菌性炎症反应[2~7],表现为剧烈活动时疼痛加重,上下楼梯时更为显著,休息后减轻,发病率较高[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下脂肪垫 剧烈活动 常见病因 肌骨超声 膝关节疼痛 功能受限 退行性改变 环境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类型手夹板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手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易南 王冰水 +2 位作者 朱雄翔 胡大海 秦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8-149,168,共3页
目的:研究三种类型手夹板对烧伤后手畸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在烧伤后的不同时间,为20例烧伤手分别制作并使用保护位夹板、动态夹板和掌指屈曲手套,观察早期及使用3个月后手功能改善的情况。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上肢及手... 目的:研究三种类型手夹板对烧伤后手畸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在烧伤后的不同时间,为20例烧伤手分别制作并使用保护位夹板、动态夹板和掌指屈曲手套,观察早期及使用3个月后手功能改善的情况。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进行定量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烧伤手的诸关节活动度均增大,20例烧伤患者均未出现爪形手等典型的手畸形,上肢及手的功能评定显示功能等级明显增高。结论:手烧伤后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手夹板,对预防和治疗烧伤后由瘢痕挛缩引起的手关节强直及关节畸形有良好的效果,可改善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畸形 夹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4
作者 化前珍 郑晓莉 +5 位作者 徐莎莎 徐巧玲 尼春萍 陈长生 张磊 张美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3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西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20所养老机构的473名老年人进行老年抑郁症状评定、一般情况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Spearman相关和Logisti... 目的探讨西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20所养老机构的473名老年人进行老年抑郁症状评定、一般情况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Spearman相关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数据。结果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1.3%。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于未经历者,且随着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数目的增多,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增高(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健康恶化、经济困难和不愉快经历是导致老年人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西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且与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老年人 抑郁症状 负性生活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声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谭永霞 李玲 +2 位作者 陈景藻 刘健 刘朝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1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讨 8Hz ,90dB及 13 0dB次声对SD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分别暴露于 8Hz、90dB或 8Hz、13 0dB次声仓中 1、7、14、2 1、2 8、3 5、42天 ,每天 2h。实验结束后即刻麻... 目的探讨 8Hz ,90dB及 13 0dB次声对SD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分别暴露于 8Hz、90dB或 8Hz、13 0dB次声仓中 1、7、14、2 1、2 8、3 5、42天 ,每天 2h。实验结束后即刻麻醉取右侧海马固定后送电镜检查。结果海马超微结构受次声作用 1天即可发生改变 ,且损伤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加重 ,但后期又有所恢复 ;次声作用早期 ,在作用时间相同情况下 ,90dB较 13 0dB致伤作用弱。结论 8Hz、90dB及 8Hz、13 0dB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超微结构以变性为主的改变 ,损伤程度与时间呈非线性关系 ;大鼠海马对次声损伤存在一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海马 超微结构 次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噪音对大鼠胃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进海 郭晓燕 +1 位作者 罗金燕 陈景藻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1,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频噪音(次声)对大鼠胃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210只SD大鼠,其中140只随机分为8Hz-90dB、8Hz-130dB、16Hz-130dB实验组及对照A组,按组别暴露于上述参数的次声舱中,2h/d;于次声作用1、7、14、21、28d随机取出7只检测... 目的探讨低频噪音(次声)对大鼠胃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210只SD大鼠,其中140只随机分为8Hz-90dB、8Hz-130dB、16Hz-130dB实验组及对照A组,按组别暴露于上述参数的次声舱中,2h/d;于次声作用1、7、14、21、28d随机取出7只检测其胃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另外70只大鼠随机分为暴露组和对照B组,暴露组作用参数为8Hz-130dB,2h/d,连续暴露14d;于停止次声作用后1、7、14、21、28d随机取出7只进行上述指标检查。结果①8Hz-90dB次声作用14、21d,8Hz-130dB次声作用7、14、21、28d,16Hz-130dB次声作用7、14d,大鼠胃组织iNOS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P<0.05,P<0.01),各组均以14d最为明显,且8Hz-130dB组iNOS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P<0.01);②8Hz-130dB次声作用14d停止暴露后胃组织iNOS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B组(P<0.05,P<0.01);③上述参数的次声作用后胃组织eNOS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不同频率和强度的低频噪音均可引起大鼠胃组织iNOS表达增加,其表达的水平与作用次声的频率、强度和作用时间有关;②大鼠对次声的多次作用可产生一定适应性,停止次声作用后,胃组织iNOS表达有自我恢复趋势;③同样参数的次声对胃组织eNOS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大鼠 胃组织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声对大鼠视觉诱发电位损伤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邱萍 李泱 +3 位作者 高伟 张作明 王士雯 陈景藻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1-603,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次声暴露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波形变化特征,探讨次声对视觉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按暴露时间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暴露于8 Hz,130 dB的次声压力舱中,每天2 h,分别暴露1、4、7、11、14、18、21 d及正常对照... 目的 观察大鼠次声暴露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波形变化特征,探讨次声对视觉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按暴露时间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暴露于8 Hz,130 dB的次声压力舱中,每天2 h,分别暴露1、4、7、11、14、18、21 d及正常对照组,暴露前后分别行FVEP的检测。 结果 次声暴露1 d后,FVEP P100波振幅出现明显降低,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振幅降低逐渐恢复。而潜伏期的改变,贯穿21 d的次声暴露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结果提示次声对视通路的影响,以视网膜功能异常为主,但不排除对视神经直接的、可逆性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视觉电生理 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注方式与化疗性静脉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宋向阳 李武平 +1 位作者 张美霞 孙惠英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9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输注方式对化疗性静脉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A、B两组各6只,A组双侧耳缘静脉分别按1ml/min(快速组)、0.25ml/min(慢速组)静脉注射化疗药物(盖诺);B组双侧耳缘静脉分别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输注方式对化疗性静脉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A、B两组各6只,A组双侧耳缘静脉分别按1ml/min(快速组)、0.25ml/min(慢速组)静脉注射化疗药物(盖诺);B组双侧耳缘静脉分别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低容量组)、20ml(高容量组)稀释盖诺后静脉注射。24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兔耳静脉局部病理改变。结果慢速组兔耳静脉血管内皮肿胀、炎细胞浸润程度显著重于快速组(均P<0.05),高容量组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炎细胞浸润和血管周围出血显著重于低容量组(P<0.05,P<0.01)。结论静脉输注速度过慢,容量过大,都有可能增加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损伤程度,临床中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理的容量和注射速度,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注 化疗 静脉炎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声作用后mGluR_(1α)、mGluR_5在CA_1区表达的改变及MCPG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志刚 费舟 +5 位作者 吴景文 贾克勇 陈景藻 贺晓生 刘恩渝 刘先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探讨次声作用后鼠脑CA1区mGluR1α和mGluR5表达改变的规律,并观察其拮抗剂MCPG的作用。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次声作用组及MCPG治疗组。两组再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次、7次和14次组。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用2 ... 目的探讨次声作用后鼠脑CA1区mGluR1α和mGluR5表达改变的规律,并观察其拮抗剂MCPG的作用。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次声作用组及MCPG治疗组。两组再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次、7次和14次组。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用2 h。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mGluR1α和mGluR5的表达,光镜下观察MCPG治疗后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次声作用1次后,mGluR1α与mGluR5的阳性细胞数和吸光(A)值即改变( P∨0.05);7次组改变最显著( P∨0.01);14次组恢复至正常水平。形态学研究证实,MCPG对CA1区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次声作用可通过mGluR1α和mGluR5介导兴奋性神经毒作用, 其活性的改变是导致次声性脑损害的因素之一,MCPG对次声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mGluR1α MGLUR5 MCPG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Hz次声对大鼠体重及胃十二指肠5-H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谭永霞 李玲 +1 位作者 陈景藻 刘朝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 8Hz ,90dB、13 0dB次声对SD大鼠体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 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 ,8Hz、90dB及 8Hz、13 0dB组 3组。实验组分别暴露于 8Hz、90dB或 8Hz、13 0dB次声仓中 ,每日作用时间 2小时 ,共 42天。对... 目的探讨 8Hz ,90dB、13 0dB次声对SD大鼠体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 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 ,8Hz、90dB及 8Hz、13 0dB组 3组。实验组分别暴露于 8Hz、90dB或 8Hz、13 0dB次声仓中 ,每日作用时间 2小时 ,共 42天。对照组每日置次声仓中 ,但不予次声作用 ,所有动物每 3天称体重 1次。另 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8Hz ,90dB、13 0dB的 7、14、2 1、2 8、3 5天组共 15组 ,每组 5只 ,按组别予以不同时间及强度的次声作用 ,对照组每日置次声仓中 ,但不予次声作用。最后一次从次声仓取出后立即取胃及十二指肠 (包括体重实验组各 5只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其 5 羟色胺 (5 HT)含量。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胃窦及十二指肠 5 HT阳性细胞数。结果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均较对照组缓慢 (P =0 0 0 0 ) ,其中 13 0dB组对大鼠体重增长较 90dB组增长缓慢 (P =0 0 0 0 ) ;实验组动物胃窦及十二指肠 5 HT含量较对照组增多 ,以 90dB的 3 5天和 13 0dB的 2 8天明显 (P <0 0 1)。结论 8Hz、90dB及 8Hz、13 0dB次声对雄性SD大鼠体重的增长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胃及十二指肠 5 HT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大鼠 体重 十二指肠 5-羟色胺(5-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