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宏斌 龙华 +5 位作者 袁华 段强 惠楠 王虹 毛利 牟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54-260,共7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照组,2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运动皮质低频(1 Hz)重复经颅...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对照组,20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运动皮质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2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验(WMF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并分析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UE评分(P=0.006)和WMFT评分(P=0.024)均增加;两组不同时间点FMA-UE评分(P=0.000)和WMFT评分(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FMA-UE评分(均P=0.000)和WMFT评分(均P=0.000)亦高于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979)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4周时和治疗后3个月)健侧运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P=0.085)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P=0.50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运动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以任务为导向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运动障碍 上肢 经颅磁刺激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牟翔 袁华 +3 位作者 刘卫 王冰水 王斌 瞿丽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6期583-584,共2页
康复医学广泛涉及各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教研室在我校康复疗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教康复医学实习中引入PBL教学法理念,采用了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相... 康复医学广泛涉及各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教研室在我校康复疗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教康复医学实习中引入PBL教学法理念,采用了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相长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PBL教学法 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松涛 李玲 +2 位作者 邱建勇 李薇 徐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 ,于 2 4h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制动组。前者每天进行水迷宫、转棒和滚笼训练 ,后者置于筒...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 ,于 2 4h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制动组。前者每天进行水迷宫、转棒和滚笼训练 ,后者置于筒状网笼内限制活动。分别在 1d、3d、7d、10d、14d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 ,每组每个时间点各 6只 ,观察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BD NF的表达。结果 1d两组梗死灶周围BDNF阳性神经元均明显增多 ;3d训练组较制动组有更多BDNF阳性神经元 (P <0 0 1) ;随时间延长 ,BDNF阳性神经元减少 ,染色亦变浅 ,在 7d两组梗死灶周围仅有少量BDNF阳性神经元 ;10d、14d两组梗死灶周围偶见BDNF阳性神经元 ;BDNF阳性胶质细胞在 3d、7d、10d、14d大量表达 ,且康复训练组较制动组多 (P <0 0 1)。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BD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脑梗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单侧海马梗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潘惠娟 李玲 +2 位作者 刘卫 易南 杨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89,F00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虎红联合冷光源诱导的大鼠单侧海马梗死模型,了解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及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大鼠60只随机分为8组:单纯光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及6组不同光敏剂浓度(30、40、50、60、70、80mg/kg)的模型组,不同光敏剂浓度...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虎红联合冷光源诱导的大鼠单侧海马梗死模型,了解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及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大鼠60只随机分为8组:单纯光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及6组不同光敏剂浓度(30、40、50、60、70、80mg/kg)的模型组,不同光敏剂浓度的模型组给予静脉注射虎红,冷光源照射左侧海马CA1区,3d后观察其梗死面积、神经行为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结果:50mg/kg以上的虎红经冷光源照射,可诱导大鼠海马梗死,且面积恒定,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但大鼠单侧海马梗死后的神经行为学改变不明显。结论:虎红结合冷光源诱导的大鼠单侧海马梗死模型稳定性、重复性好,动物存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海马 大鼠 光化学法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Hz次声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袁华 龙华 +6 位作者 牟翔 李玲 张美霞 葛雪松 刘静 瞿丽莉 陈景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5-387,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次声作用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8Hz130dB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8Hz130dB次声,分别作用1、2和4周;对照组大鼠除无次声作用外,余处理均同于次声作用组。各组... 目的:观察次声作用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8Hz130dB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8Hz130dB次声,分别作用1、2和4周;对照组大鼠除无次声作用外,余处理均同于次声作用组。各组大鼠实验结束后进行水迷宫测评后取脑,抗Ki-67免疫组化显示脑内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增生带(subgranular proliferative zone,SGZ)中神经细胞再生情况的变化。结果:8Hz130dB次声作用从第2周开始增生的神经细胞数目开始减少,到第4周时增生期的神经细胞数目比对照组大鼠减少,同时大鼠表现出水迷宫测评中找到站台的潜伏期延长。结论:8Hz130dB次声慢性作用后大鼠引起脑内尤其海马SGZ中增生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这可能是次声作用引起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脑室下带 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下增生带 学习记忆能力 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次声对体外培养的骨样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斌 陈景藻 +1 位作者 牟翔 刘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7-199,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4Hz/100dB、12Hz/100dB、20Hz/100dB的次声作用后,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的细胞骨架F-actin表达的改变。方法:将MC3T3接种于细胞玻片上,并分为对照组和4Hz/100dB、12Hz/100dB、20Hz/100dB的次声暴露组。对照组无次声输出,其他各... 目的:探讨4Hz/100dB、12Hz/100dB、20Hz/100dB的次声作用后,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的细胞骨架F-actin表达的改变。方法:将MC3T3接种于细胞玻片上,并分为对照组和4Hz/100dB、12Hz/100dB、20Hz/100dB的次声暴露组。对照组无次声输出,其他各组接受次声作用30min/d。第3d于暴露后2h、4h、8h不同时间,对细胞进行F-actin的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F-actin的表达改变,测定单个细胞F-actin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对照组细胞大部分荧光物质呈弥漫状态,胞膜荧光较强,胞浆内少量肌动蛋白纤维丝,方向不规则,长短不一;不同频率次声作用后2h,各次声作用组均可看到胞浆中微丝F-actin明显粗大纤长,荧光物质大多为较长的粗大应力丝,沿细胞纵轴排列较多,其中20Hz/100dB组的荧光强度增强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意义(P<0.05);在次声作用后4h和8h,次声作用组的细胞F-actin仍处于较高表达状态,其中12Hz/100dB组和20Hz/100dB组的荧光强度增高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意义(P<0.05)。不同频率次声作用组细胞的F-actin变化趋势较一致,各组在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4Hz、12Hz和20Hz的100dB的次声作用30min/d后,可诱导F-actin表达的增强,这种改变在8h后仍未见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小鼠成骨样细胞 聚合态肌动蛋白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晨 李玲 +2 位作者 袁华 陈景藻 张美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29-1031,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6Hz,130dB次声作用组(n=24)、16Hz,90dB次声作用组(n=24)以及对照组(n=24)。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16Hz,130dB和90dB的次声压力仓系统,2h/d,分别作... 目的研究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6Hz,130dB次声作用组(n=24)、16Hz,90dB次声作用组(n=24)以及对照组(n=24)。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16Hz,130dB和90dB的次声压力仓系统,2h/d,分别作用1d、7d、14d、21d。取脑进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海马nestin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130dB组从作用1d开始,大鼠海马中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加;随着作用次数增加而增多,于14d达到高峰,21d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90dB组大鼠各时间点nestin表达均比130dB组弱(P<0.05)。结论16Hz次声作用所致的脑损伤能刺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从而参与受损神经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海马 神经干细胞 巢蛋白(nestin)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结合环磷酰胺对小鼠移植瘤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易南 王冰水 +1 位作者 李玲 王斌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 :观察PDT结合环磷酰胺对小鼠移植肿瘤的杀伤效应。方法 :应用光敏剂加氩离子激光照射结合应用环磷酰胺对小鼠移植肿瘤进行治疗。结果 :激光光动力结合环磷酰胺治疗对小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较单独应用激光光动力或单独应用环磷酰胺... 目的 :观察PDT结合环磷酰胺对小鼠移植肿瘤的杀伤效应。方法 :应用光敏剂加氩离子激光照射结合应用环磷酰胺对小鼠移植肿瘤进行治疗。结果 :激光光动力结合环磷酰胺治疗对小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较单独应用激光光动力或单独应用环磷酰胺的杀伤作用更明显 (P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小鼠 移植瘤 光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丹通脉片对运动训练大鼠力竭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牟翔 袁华 +5 位作者 王冰 江山 刘卫 王斌 葛雪松 瞿丽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0-531,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芪丹通脉片对参与运动训练大鼠力竭时间的影响,探讨活血化淤类药物对机体力竭时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0周龄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单纯运动训练组及芪丹通脉片+运动训练组。芪丹通脉片+运动训练组灌服芪丹通... 目的:通过观察芪丹通脉片对参与运动训练大鼠力竭时间的影响,探讨活血化淤类药物对机体力竭时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0周龄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单纯运动训练组及芪丹通脉片+运动训练组。芪丹通脉片+运动训练组灌服芪丹通脉片生理盐水溶液(3.24mg/kg),而单纯运动训练组给予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期间两组大鼠先进行2周适应性游泳训练,然后进行4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并于第4周末进行力竭运动实验并计算力竭时间。结果:芪丹通脉片+运动训练组的力竭时间显著高于单纯运动训练组。结论:6周灌注芪丹通脉片后可以改善大鼠疲劳训练的机能状态,延长力竭运动中的力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丹通脉片 力竭运动 力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谷氨酰胺对次声致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滕光寿 李玲 +6 位作者 袁华 牟翔 王冰水 刘卫 陈景藻 曲丽莉 王兴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L-Gln)对次声暴露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分别将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暴露于16Hz、130dB次声环境中,正...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L-Gln)对次声暴露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分别将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暴露于16Hz、130dB次声环境中,正常对照组也置于次声舱内,但期间不给予次声作用。经7d相应处理后测试各组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次声组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显著升高(P<0.01);与次声组相比,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显著降低(P<0.01);与药物→次声组相比,次声+药物组海马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次声(16Hz/130dB,2h/d,共7d)作用可引起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坏死,导致海马细胞损伤;L-Gln能够部分有效预防和保护次声对大鼠海马细胞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L-谷氨酰胺 海马细胞 凋亡 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声压级次声对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丽岚 牟翔 +6 位作者 袁华 李玲 唐晨 张斐 王方聚 赵联伟 陈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9-902,共4页
目的:研究低声压级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对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以Infratonic9次声治疗仪产生的次声(频率为8—12Hz,声强为60—80dB)作用,1h/d,分别... 目的:研究低声压级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对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组,次声作用组以Infratonic9次声治疗仪产生的次声(频率为8—12Hz,声强为60—80dB)作用,1h/d,分别作用1d、7d、14d、21d、28d,对照组小鼠除无次声作用,其余处理皆与次声作用组相同。各组小鼠实验结束后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次声作用不同次数(1d、7d、14d、21d、28d)小鼠海马中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次声作用1d后小鼠海马中GFAP阳性表达无明显变化(62.9±3.0),7d后GFAP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60.5±8.0),连续作用21d达到最低值(56.3±5.3()P<0.05),28d回升至正常水平(59.2±9.7()P>0.05)。结论:次声治疗仪产生的低声压级次声作用能抑制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这为次声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小鼠 海马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DHT诱导5-HT神经元毁损致小鼠抑郁表现
12
作者 袁华 龙华 +3 位作者 牟翔 李玲 刘静 葛雪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通过侧脑室注射5-HT(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类似物5,7-DHT(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毁损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元,通过行为学评估研究其是否导致小鼠抑郁样症状,探讨5-HT在抑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C57B... 目的:通过侧脑室注射5-HT(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类似物5,7-DHT(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毁损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元,通过行为学评估研究其是否导致小鼠抑郁样症状,探讨5-HT在抑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C57BL/6J小鼠经脑室注射5,7-DHT后14天,观察体重变化,并使用强制游泳实验、悬尾实验评估其是否出现抑郁症状,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中缝背核5-HT神经元的残存情况。结果:侧脑室中注射5,7-DHT后14天,脑中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元几乎完全消失,被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所代替,小鼠体重几乎不增加、强制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中的“无动时间”均明显延长,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结论:5,7-DHT可以毁损5-HT神经元,引起抑郁症状,提示5-HT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5 7-双羟色胺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损伤梗死大鼠齿状回区BrdU和Nest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娅娜 李玲 +3 位作者 李薇 袁华 牟翔 江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3期201-206,共6页
目的探讨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损伤梗死大鼠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制成单侧海马损伤梗死模型大鼠72只,随机分为训练组(n=36)和自由活动组(n=36),每个组设1、7、14、21、28及35d 6个亚组。另设正常对照组56... 目的探讨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损伤梗死大鼠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制成单侧海马损伤梗死模型大鼠72只,随机分为训练组(n=36)和自由活动组(n=36),每个组设1、7、14、21、28及35d 6个亚组。另设正常对照组56只,与模型组对应分为1、7、14、21、28及35d 6个亚组。训练组大鼠于追模1d后给予水迷宫训练,自由活动组大鼠自由活动,不予水迷宫训练。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各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与巢蛋白(Nestin)的双标记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有少量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训练组及自由活动组大鼠在7、14、21及28d海马损伤梗死侧齿状回区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量均有显著增多(P〈0.01);训练组大鼠7、14、21、28d时海马损伤梗死侧齿状回区的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自由活动组(P〈0.01);至35d时,训练组及自由活动组大鼠海马损伤梗死侧齿状回区BrdU/Nesti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行为学训练能显著增强海马损伤梗死大鼠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海马 齿状回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尔马林急性痛小鼠小脑线粒体相关分子表达变化
14
作者 王正梅 杨依 +5 位作者 吴菲菲 张昆龙 杨雁灵 阮彩莲 王璐 王亚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7-404,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痛状态下小脑线粒体可塑性变化规律。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15)和福尔马林组(formalin,n=27),formalin组小鼠再以3个关键时间点(5 min,30 min,1h)分为3组。利用动物行为学方法观察各组... 目的:探索急性痛状态下小脑线粒体可塑性变化规律。方法: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15)和福尔马林组(formalin,n=27),formalin组小鼠再以3个关键时间点(5 min,30 min,1h)分为3组。利用动物行为学方法观察各组小鼠舔足情况、旷场实验和6个诺达思(Noldus)行为学指标;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小脑组织匀浆上清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变化;利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小脑ANXA10、Drp1、Mfn1、Mfn2、OPA1、SGK1、TFAM、UCP2和UCP4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formalin组小鼠舔足时间及次数呈明显双峰模式增加(0~5 min和20~40 min,P <0.05)。旷场实验可见formalin组小鼠呈明显焦虑样情绪(中央活动路程、中央区域停留时间以及中央进入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5)。Noldus行为学结果显示formalin组小鼠运动能力减弱(包括移动距离、移动速度及后肢支撑能力显著减小,P <0.05;而休息时间增加,P <0.01)以及探索行为减少(探嗅时间减少,P <0.05)。同时,与control组相比,formalin组小鼠小脑内GSH含量和SOD酶活性显著下降(P <0.05),且伴随小脑内SGK1、UCP2和UCP4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01)。结论:formalin小鼠小脑线粒体功能受损伴线粒体分子表达增高,提示小脑线粒体功能变化可能参与急性痛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尔马林急性痛 小脑 线粒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痛行为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昆龙 朱慧 +5 位作者 王正梅 杨依 吴菲菲 杨雁灵 王亚云 袁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疼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寻找有效镇痛手段。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不能充分控制顽固性疼痛,主要归结于疼痛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对实验室动物痛行为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疼痛的相关机制。经典刺激诱发痛行为学检测,如vonFrey痛阈实验、甩尾实验... 疼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寻找有效镇痛手段。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不能充分控制顽固性疼痛,主要归结于疼痛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对实验室动物痛行为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疼痛的相关机制。经典刺激诱发痛行为学检测,如vonFrey痛阈实验、甩尾实验、热板实验哈格里夫斯实验等,已用于大鼠和小鼠动物研究多年,且在检测镇痛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急需新的可靠的行为学检测助力痛觉机制研究和镇痛策略研发。本文对动物痛行为学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8种检测方法:鬼脸量表、自主行为、转轮跑步行为、挖洞行为、筑巢行为、家庭笼监控、步态分析以及条件性位置偏爱/厌恶。每种检测方法均给出其优缺点,以帮助研究者选择最合适的行为学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觉 刺激诱发痛行为学检测实验 家庭笼监控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