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硒缓解纳米塑料对生菜的毒理效应
1
作者 马英雪 高已雯 +2 位作者 段玉桦 王一丹 袁林喜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1,共10页
纳米塑料(NP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农业环境中对农作物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通过生菜的水培实验探讨了NPs对生菜的毒理效应及纳米硒(SeNPs)在缓解此类毒理效应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Ps显著抑制了生菜的地上生长,减少... 纳米塑料(NP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农业环境中对农作物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通过生菜的水培实验探讨了NPs对生菜的毒理效应及纳米硒(SeNPs)在缓解此类毒理效应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Ps显著抑制了生菜的地上生长,减少了根表面积和连接数,并提高了生菜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导致氧化应激反应;SeNPs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生菜组织的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积累,同时SeNPs通过参与调控生菜组织的抗氧化酶系统,缓解了NPs对生菜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从而维持生菜的正常生长。因此,SeNPs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缓解NPs植物毒害的调节剂,为应对纳米塑料污染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纳米硒 生菜 抗氧化酶 毒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景观多样性对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
2
作者 李生梅 杨路遥 +7 位作者 齐雯潇 高如意 沈其瑜 王子滢 武胜男 李耀琪 董世魁 李周园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3-3369,共17页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高海拔牧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在青藏高原跨经纬度带开展草地植物群落调查和采样,测度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计算采样地月均气温和...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高海拔牧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在青藏高原跨经纬度带开展草地植物群落调查和采样,测度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计算采样地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气候因子的多年均值、多年变化速率和变异系数,同时计算了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在不同环境梯度下草地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及其关系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藏南部和纳木错附近的暖干化趋势明显,西藏纳木错附近沼泽草甸降水波动变异性较大、青海东南部高寒草原气温波动变异性较大,祁连山林草过渡带山地草甸景观多样性在采样点中最高;(2)群落植物株高和单株平均叶盖度对气候因子和景观多样性的响应相一致,但前者从统计结果来看更加敏感,气候因子变异性与株高和叶盖度均呈负相关、景观多样性高的地点其株高和叶盖度更大;(3)气候因子变异性高的地点功能多样性以及群落加权平均株高和叶盖度都更小,即气候环境的不稳定将降低多样性水平,气候因子变化速率越大群落功能多样性水平更高,反映了草地植物群落在加速变化环境中通过多样化物种功能性状构成以趋于稳定化的适应过程;(4)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呈正相关,反映了草地景观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积累有促进作用;(5)大多数植物多样性指标均与群落生物量成正比,验证了草地多样性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为揭示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和景观背景下草地植物多样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因子 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场与样方尺度下放牧强度测量及其对青藏高原可持续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3
作者 李黎 李丹 +1 位作者 Johannes M H KNOPS Matthias BÜRGI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52-4962,共11页
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为当地社区和下游居民提供了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为维持并促进这一牧业社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防止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的草地退化,草地管理者首先需要对放牧强度的合理范围做出判断。牧场尺度下的放牧... 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为当地社区和下游居民提供了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为维持并促进这一牧业社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防止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的草地退化,草地管理者首先需要对放牧强度的合理范围做出判断。牧场尺度下的放牧强度与影响放牧管理方式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密切相关,而样方尺度的放牧强度测量对理解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虽有多种定义放牧强度的方法,但其分析往往缺乏对空间因素的考虑,如草地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异质性和家畜啃食与踩踏行为的空间分布差异。因此,在两个不同空间尺度下对放牧强度进行了定义、测量和分析。利用社区参与式作图的方法,计算了1994年与2015年青藏高原东部某自然村冬春与夏秋牧场在牧场尺度下的放牧强度。运用移动生态学的方法,结合GPS和加速度计等技术,研究对牦牛在单个牧场内的啃食和踩踏行为进行了详细记录,并据此计算了样方尺度(2 m×2 m)下的放牧强度。结果显示,在牧场尺度下,由于牧场面积及使用期长短的差异,1994年和2015年冬春牧场的放牧强度均显著高于夏秋牧场(P<0.05)。由于人口增长及家庭数增加,村内冬春及夏秋牧场数量增多,且平均面积明显减小,而每户平均家畜数量维持不变,揭示了人口结构变化对放牧强度差异的影响。由于存在系统性的路径依赖,牧民在调整牧场面积、使用时间和牲畜数量等方面都面临挑战,阻碍了对放牧强度的及时调整。基于牦牛啃食和踩踏行为进行的细致分类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牦牛的啃食行为偏好选择坡度20°—30°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显著高于牧场平均值(P<0.05)的草地斑块。传统放牧方式的改变,如羊倌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由牦牛啃食偏好导致的局地放牧强度增加。数据分析表明,在制定放牧强度管理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空间尺度下导致放牧强度增加的社会⁃生态驱动要素,避免简单地将过度放牧现象归咎于牧民的管理能力不足。考虑到草地牧业景观中普遍存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强调有效的放牧强度数值应基于单个牧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界定。牧业管理者应通过实地观察积累在地知识,结合当地的景观环境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放牧强度管理策略,以实现青藏高原牧业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畜牧业 草原承载力 社会⁃生态系统 景观异质性 高寒草甸退化 移动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肥和酵素菌肥对水稻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雷羚洁 徐宏佳 +5 位作者 赵鹏 毕德 韩蕾 吴惠男 阙小峰 司文会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7期32-36,共5页
绿肥和酵素菌肥作为传统化肥的替代品,对提高土壤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绿肥和酵素菌肥对水稻土壤碳含量的影响,在苏州市选取3种绿肥-水稻轮作(苜蓿-水稻、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和3种酵素菌肥,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全碳、... 绿肥和酵素菌肥作为传统化肥的替代品,对提高土壤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绿肥和酵素菌肥对水稻土壤碳含量的影响,在苏州市选取3种绿肥-水稻轮作(苜蓿-水稻、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和3种酵素菌肥,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全碳、有机碳及土壤化学性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肥-水稻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碳含量和有机碳含量。与冬闲对照处理相比,苜蓿-水稻轮作处理的土壤全碳含量增加了16.11%,油菜-水稻轮作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5.68%。酵素菌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碳和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接种光合细菌的酵素菌肥B效果最佳,分别使土壤全碳和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1.75%和26.05%。油菜-水稻轮作同时施加酵素菌肥B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03±0.30g·kg^(-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碳含量的变化受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共同正向调控(R^(2)=0.548)。土壤有机碳含量由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共同影响(R^(2)=0.483),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苏州水稻种植区,建议采用油菜-水稻轮作同时施加酵素菌肥B代替传统化肥,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实现绿色低碳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绿肥 酵素菌肥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肥和酵素菌肥对水稻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雷羚洁 徐宏佳 +3 位作者 赵鹏 毕德 吴惠男 司文会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7期5-9,19,共6页
为筛选出适合太湖平原地区的绿肥和施肥模式,选取3种绿肥(苜蓿、油菜、紫云英)和3种酵素菌肥,分析绿肥、酵素菌肥及其交互作用对后茬水稻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翻压能够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其中苜... 为筛选出适合太湖平原地区的绿肥和施肥模式,选取3种绿肥(苜蓿、油菜、紫云英)和3种酵素菌肥,分析绿肥、酵素菌肥及其交互作用对后茬水稻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翻压能够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其中苜蓿—水稻轮作处理的水稻地上生物量提高10.07%,油菜—水稻轮作处理的水稻地下生物量提高7.80%。油菜—水稻轮作和紫云英—水稻轮作处理的水稻产量相较冬闲—水稻轮作分别增加了11.03%和4.89%。施用酵素菌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其中以施用接种光合细菌的酵素菌肥B综合效果最佳。绿肥和酵素菌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具有交互作用。综上所述,绿肥翻压和施用酵素菌肥可以提高水稻生物量和产量,油菜—水稻轮作同时施用酵素菌肥B处理是适合太湖平原地区的种植和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绿肥 酵素菌肥 生物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铁酸铋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铁 李玥 +1 位作者 王颖异 张珽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25-732,共8页
BiFeO_(3)(BFO)是一种新型可回收光响应催化剂,但较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和较低的量子产率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研究通过水热法制备出还原氧化石墨烯-BFO(RGO-BFO)纳米晶复合材料,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BFO颗粒,复合材料的禁... BiFeO_(3)(BFO)是一种新型可回收光响应催化剂,但较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和较低的量子产率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研究通过水热法制备出还原氧化石墨烯-BFO(RGO-BFO)纳米晶复合材料,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BFO颗粒,复合材料的禁带宽度E_(g)为2.0 e V,降低约10%;40 min对亚甲基蓝吸附–催化效率接近100%,远高于BFO颗粒(28%),这主要由于复合体系中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更低。通过本征磁性回收并重复利用6次后,复合材料仍保持89.1%催化效率,表现出优异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酸铋 纳米晶 石墨烯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和方形湿颗粒团的碰撞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连峰 王振阳 王超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9-1934,I0006,I0007,共8页
本研究利用颗粒离散元方法,并结合接触力学理论,对微米级颗粒组成的湿颗粒聚合体碰撞破损的细观力学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的颗粒聚合体分成球形和方形。将两种形状的颗粒聚合体碰撞结果做比较,颗粒之间的接触采用干、湿接触两种模... 本研究利用颗粒离散元方法,并结合接触力学理论,对微米级颗粒组成的湿颗粒聚合体碰撞破损的细观力学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的颗粒聚合体分成球形和方形。将两种形状的颗粒聚合体碰撞结果做比较,颗粒之间的接触采用干、湿接触两种模型并存的方式来模拟湿颗粒团碰撞中的不可恢复变形过程。在碰撞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考察了不同液体黏度对颗粒聚合体碰撞的影响;在液体黏度保持不变的情况,考察了不同碰撞速度对碰撞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湿颗粒团表现出了与干颗粒团完全不同的损伤模式,没有产生类似于弹性颗粒团的裂解损伤。湿颗粒团在碰撞中,它的内部液桥数量会在与平板碰撞接触的初期快速减少,然后慢慢累计,或会超过湿颗粒团在碰撞前的液桥数量。这一现象在此仿真研究中首次被发现。比如,液体黏度为50mPa·s的方形湿颗粒团以2.0m/s撞击平板时,其内部液桥数可由约9400降低至约8700后,逐渐增加至11300左右;由低黏度液体组成的湿颗粒团在碰撞后会发生反弹现象。而随着液体黏度的增加,恢复系数会趋近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湿颗粒团 碰撞 液桥 恢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湖园林植物LES性状对水分环境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珊 张兴 +4 位作者 曲彦婷 张鹏远 张姗姗 李英姿 李雨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4,77,共12页
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绿化主要参与者维护城市生态与环境系统健康与稳定。而园林植物选择往往遵循经验或主观意见,缺乏科学基础理论支撑。叶经济谱作为一种植物资源权衡策略(Trade-off)量化指标,反映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和植物表现型性... 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绿化主要参与者维护城市生态与环境系统健康与稳定。而园林植物选择往往遵循经验或主观意见,缺乏科学基础理论支撑。叶经济谱作为一种植物资源权衡策略(Trade-off)量化指标,反映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和植物表现型性状之间关联,可应对不同环境因素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为探索植物叶经济谱性状对水分环境响应,以石湖风景区内9种典型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性状变量因子在水分环境变化下权衡关系。结果表明,香樟、南天竹、红枫、榔榆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紫薇、石楠、银杏、桂花、毛鹃属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可知,园林植物对水分环境变化响应具有差异性,为石湖风景区未来植物景观提升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叶经济谱性状 水分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可分卷积结合多通道注意力的垃圾图像快速分类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星 晏榕璟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3,共6页
针对传统垃圾图像分类模型结构复杂和实时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深度可分卷积结合多通道注意力机制的垃圾图像快速分类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深度卷积和逐点卷积的拼接模型构造深度可分卷积,通过减少卷积运算参数量降低模型训练时间开销... 针对传统垃圾图像分类模型结构复杂和实时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深度可分卷积结合多通道注意力机制的垃圾图像快速分类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深度卷积和逐点卷积的拼接模型构造深度可分卷积,通过减少卷积运算参数量降低模型训练时间开销;然后,引入多通道注意力机制,使模型对于强分类能力的特征具有更高的关注度;最后,在TrashNet、Garbage-classify和GINI等开源垃圾图像分类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相比当前主流垃圾图像分类模型,在保持识别精度较高的基础上,具有更小的时间开销和更广的检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图像分类 深度卷积 逐点卷积 多通道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效益分析及其在生态农场的运用探究
10
作者 何雪清 高尚宾 +3 位作者 乔玉辉 柯华东 李锦波 蒋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9期1794-1806,共13页
绿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肥源,对生态农场的土壤改良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绿肥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伴随着效益间的权衡,因此,在实践中如何优化利用绿肥以实现其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生态农场面临的突出技术问题。本文系统评... 绿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肥源,对生态农场的土壤改良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绿肥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伴随着效益间的权衡,因此,在实践中如何优化利用绿肥以实现其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生态农场面临的突出技术问题。本文系统评估了绿肥的综合效益,梳理了其高效利用模式,并提出其在生态农场的优化应用策略。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整合了国内外关于绿肥生态效益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对国家级生态农场(中德农场)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绿肥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模式与成效。研究表明,绿肥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后茬作物产量平均可提升13.8%,并能有效提高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17.3%。然而,其应用也存在权衡,如消耗土壤水分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绿肥种植利用模式主要为轮作与间套作,间套作常见于果园和茶园等经济作物,而轮作主要为小麦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中德农场案例表明,通过合理规划水稻田和温室大棚的绿肥轮作模式以及科学选择绿肥种类,可以在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兼顾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本研究揭示了绿肥应用的关键效益及其之间的权衡关系,并提炼了生态农场应用绿肥的策略,即因地制宜选品种,合理安排种植与管理措施,并与其他生态措施协同。研究结果为生态农场高效合理地利用绿肥以及实现生产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生态农业 绿肥效益 绿肥种植利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