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颗粒金刚石小砂轮磨削仿真及实验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欣利 王龙 +2 位作者 王望龙 吴志远 唐修检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4-798,共5页
建立了多颗粒金刚石小砂轮轴向进给磨削工程陶瓷的磨粒运动轨迹模型,通过改变砂轮转速、陶瓷件转速、轴向进给速度,揭示加工参数变化和磨粒运动规律的关系。通过不同加工参数下实际的陶瓷加工实验,分析了进给速度对边缘碎裂、磨削力、... 建立了多颗粒金刚石小砂轮轴向进给磨削工程陶瓷的磨粒运动轨迹模型,通过改变砂轮转速、陶瓷件转速、轴向进给速度,揭示加工参数变化和磨粒运动规律的关系。通过不同加工参数下实际的陶瓷加工实验,分析了进给速度对边缘碎裂、磨削力、金刚石磨粒耗损的影响规律,得到的实验分析结果和仿真结果一致。实验运用了合适的实验方案和测力系统,并利用边缘检测和轮廓曲线拟合的方法实时追踪检测金刚石顶尖曲率半径变化来定性分析金刚石磨粒的磨损情况。研究结果为如何利用合理的进给速度控制陶瓷材料的边缘碎裂,减少工件和砂轮磨具的损伤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进给 工程陶瓷 进给速度 边缘破碎 磨削力 曲率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回收氰化尾液中铜和氰化物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腾跃 刘奎仁 +1 位作者 韩庆 徐滨士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5,共5页
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高铜高氰溶液中铜氰络合离子的存在形式,以及溶液中各物质的阴极析出电位和阳极氧化电位.理论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铜氰络离子主要以Cu(CN)3-4和Cu(CN)2-3的形式存在,且以Cu(CN)3-4的形式为主,温度及pH... 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高铜高氰溶液中铜氰络合离子的存在形式,以及溶液中各物质的阴极析出电位和阳极氧化电位.理论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铜氰络离子主要以Cu(CN)3-4和Cu(CN)2-3的形式存在,且以Cu(CN)3-4的形式为主,温度及pH值对铜氰络合离子的存在形式有明显影响.选用合适的电极材料通过电沉积法对氰化尾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回收废水中铜的同时有效避免氰化物的分解,铜的电流效率可以达到36%以上,溶液中游离氰根浓度由0.096 mol/L提高到0.316 mol/L.实验证明了采用电沉积法处理高铜高氰氰化尾液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铜氰废水 铜氰回收 黄金矿山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润滑纳米添加剂摩擦学设计及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被引量:10
3
作者 欧忠文 陈国需 +2 位作者 张云怀 徐滨士 杨汉民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3,149,共4页
从材料学、化学、摩擦学、表面工程角度分析阐述了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组分选择、分散稳定修饰剂设计、摩擦学性能评价和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指出在作油润滑纳米润滑材料的摩擦学设计时,所选择的纳米材料应对酸... 从材料学、化学、摩擦学、表面工程角度分析阐述了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组分选择、分散稳定修饰剂设计、摩擦学性能评价和机理研究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指出在作油润滑纳米润滑材料的摩擦学设计时,所选择的纳米材料应对酸、氧特别是热氧和纳米修饰剂表现出惰性;对普通摩擦副来说,纳米粒子的“分子轴承”作用机制其作用微乎其微的,当摩擦副相互接近程度达到介观或微观尺度时,纳米微球的“分子轴承”作用才明显,产生润滑甚至超润滑;对普通摩擦副而言,纳米粒子在短时间内的机械抛光作用并不会太明显,而长期抛光作用则取决于摩擦过程中纳米粒子机械抛光作用和机械摩擦磨损作用两者之间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维纳米材料 摩擦学性能 摩擦学作用机理 修饰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腐蚀电位的涂层腐蚀监测系统 被引量:5
4
作者 梁义 魏世丞 +2 位作者 孙虎元 刘毅 徐滨士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5-727,共3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极化电位的涂层腐蚀监测系统的开发及工作原理,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软、硬件选取与开发及主要技术指标。该系统具备实时监测涂层腐蚀电位状况、自动存储腐蚀信息,根据监测点的腐蚀程度自动报警等功能。
关键词 监测 腐蚀电位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通道多频涡流定量评价曲轴圆角疲劳裂纹深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薛楠 董丽虹 +2 位作者 徐滨士 张之敬 王慧鹏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5-688,共4页
再制造前曲轴圆角疲劳裂纹扩展深度是影响其剩余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采用无损评估方法评价圆角疲劳裂纹扩展深度对于再制造前曲轴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根据曲轴圆角的几何特征,应用多频涡流技术结合曲轴四通道涡流检测探头对圆角疲劳裂... 再制造前曲轴圆角疲劳裂纹扩展深度是影响其剩余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采用无损评估方法评价圆角疲劳裂纹扩展深度对于再制造前曲轴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根据曲轴圆角的几何特征,应用多频涡流技术结合曲轴四通道涡流检测探头对圆角疲劳裂纹扩展深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多频涡流信号幅值的变化可以准确判断裂纹位置,进而可根据多频涡流信号的幅值反演裂纹的深度信息,为再制造前曲轴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通道多频涡流 定量评价 再制造前曲轴 圆角疲劳裂纹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