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量密度的工程陶瓷特种加工去除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田欣利 张保国 +2 位作者 郭昉 王健全 林克凌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4,共6页
为了揭示工程陶瓷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机制,对几种典型陶瓷特种加工技术的能量密度进行了研究.以激光加工、辅助电极法电火花加工、高压磨料水射流加工、引弧微爆炸加工4种工程陶瓷加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加工过程中的能量密度进... 为了揭示工程陶瓷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机制,对几种典型陶瓷特种加工技术的能量密度进行了研究.以激光加工、辅助电极法电火花加工、高压磨料水射流加工、引弧微爆炸加工4种工程陶瓷加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加工过程中的能量密度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激光、辅助电极法电火花加工是通过高密度热能作用于陶瓷表面时产生的高温烧蚀作用去除材料,高压磨料水射流加工是通过具有高密度冲量的磨粒对材料的冲蚀作用去除材料,而引弧微爆炸加工去除材料可以归因于高能量密度的烧蚀和冲蚀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实现陶瓷材料去除最根本的原因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陶瓷 高能量密度 材料去除机制 烧蚀 冲蚀 引弧微爆炸加工 氮化硅陶瓷 氧化铝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陶瓷引弧微爆炸加工过程的高速摄像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保国 田欣利 +2 位作者 王健全 李富强 唐修检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541,548,共7页
为了研究工程陶瓷引弧微爆炸加工的工作原理,建立了高速摄像试验系统对微爆炸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过程、外观形态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微爆炸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原理.对氮化硅陶瓷和氧化铝陶瓷冲击蚀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高速摄像观测,并利用... 为了研究工程陶瓷引弧微爆炸加工的工作原理,建立了高速摄像试验系统对微爆炸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过程、外观形态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微爆炸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原理.对氮化硅陶瓷和氧化铝陶瓷冲击蚀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高速摄像观测,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冲击蚀坑的截面形貌,得到了陶瓷加工的材料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射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火花放电和稳定等离子体射流2个阶段,等离子体射流的直径随着电流值的增大而增大,冲击蚀坑直径随着加工时间逐渐扩展.氮化硅陶瓷加工时升华分解,蚀坑表面覆盖一层结构疏松的变质组织,在亚表面上有横向裂纹形成;氧化铝陶瓷加工时直接熔化,表面变质层成分为非晶体玻璃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陶瓷 引弧微爆炸加工 高速摄像 氮化硅陶瓷 氧化铝陶瓷 冲击蚀坑 材料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粒对不同服役阶段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冠楠 王晓丽 +2 位作者 尹艳丽 陈江 赵一起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8-103,共6页
利用铁谱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4个不同服役阶段润滑油中的磨粒含量(质量分数)、大小和形貌进行分析;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对4个服役油样与新油进行摩擦学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不同服役阶段,磨粒的含量随着润滑油服役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粒... 利用铁谱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4个不同服役阶段润滑油中的磨粒含量(质量分数)、大小和形貌进行分析;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对4个服役油样与新油进行摩擦学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不同服役阶段,磨粒的含量随着润滑油服役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粒径大小关系为异常磨损期>磨合磨损期>正常磨损期。与新油相比,4个油样的摩擦因数曲线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减摩性能下降明显,且减摩系数下降的幅度与所含磨粒粒径大小相关;磨粒使润滑油的抗磨性能下降,与新油的磨斑直径相比,4个油样的增幅分别达到20.0%、25.7%、45.7%、71.4%,且磨粒的粒径、含量与摩擦表面损伤程度成正相关,粒径主要影响磨痕宽度,含量主要影响磨痕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谱分析 服役润滑油 粒径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锰钢表面堆焊TiC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啸宇 谭俊 +3 位作者 任伟 张勇 董美伶 兰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6-109,128,共5页
中锰钢预热系数小,膨胀系数高且具有良好的耐磨特性,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因其运行环境恶劣,常受到外界压力的持续冲击,加之铸造过程中表面形成气孔、夹杂等缺陷使得中锰钢常因疲劳而破裂损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用表面改性技术,使... 中锰钢预热系数小,膨胀系数高且具有良好的耐磨特性,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因其运行环境恶劣,常受到外界压力的持续冲击,加之铸造过程中表面形成气孔、夹杂等缺陷使得中锰钢常因疲劳而破裂损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用表面改性技术,使用自蔓延特种陶瓷焊条对坦克装甲履带中锰钢表面进行焊接,在中锰钢的表面熔入大量的TiC颗粒。实验结果表明:熔有陶瓷相的中锰钢的表面组织更加均匀,气孔明显减少,并且TiC陶瓷相均匀分布在中锰钢中,与中锰钢组织结合良好,无明显裂纹出现。实验证明TiC陶瓷相的加入可有效地提高中锰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锰钢 TIC 颗粒 耐磨性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钢在超细SiC颗粒作用下的正向冲蚀行为 被引量:1
5
作者 吉小超 张伟 +3 位作者 于鹤龙 魏敏 汪勇 郭永明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72,共6页
选用超细SiC颗粒作为磨料,研究了韧性材料45钢在正向冲击条件下的冲蚀行为并与7075-T6铝合金对比。使用高强度磁铁捕获了45钢冲蚀磨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冲蚀磨损后试样表面以及磨屑形貌进行观测;采用质量分析法,分析45钢在不... 选用超细SiC颗粒作为磨料,研究了韧性材料45钢在正向冲击条件下的冲蚀行为并与7075-T6铝合金对比。使用高强度磁铁捕获了45钢冲蚀磨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冲蚀磨损后试样表面以及磨屑形貌进行观测;采用质量分析法,分析45钢在不同冲蚀条件下的失重情况与材料去除率;利用X射线应力测定仪,分析45钢在不同冲蚀条件下的表层及深度方向的残余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正向冲击条件下,韧性材料表面主要发生塑性变形,偏向堆积脊部还存在片层剥落的材料去除形式,超细磨料产生的材料去除率相对较小,材料去除率随磨料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层应力随磨料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微磨料冲蚀残余压应力的影响深度约为1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向冲蚀 45钢 SIC颗粒 材料去除率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沉积Ti/TiN多层薄膜的力学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啸宇 谭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0-84,91,共6页
目的研究多层薄膜的界面对薄膜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直流磁控溅射法在45#钢表面制备Ti N及Ti/Ti N多层薄膜,采用扫描电镜和XRD衍射分析仪对薄膜表面形貌及相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使用纳米压痕仪、电子薄膜应力分布测试仪对Ti N及Ti/Ti多... 目的研究多层薄膜的界面对薄膜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直流磁控溅射法在45#钢表面制备Ti N及Ti/Ti N多层薄膜,采用扫描电镜和XRD衍射分析仪对薄膜表面形貌及相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使用纳米压痕仪、电子薄膜应力分布测试仪对Ti N及Ti/Ti多层薄膜的力学性能以及残余应力大小进行研究,并运用电化学设备对Ti N及不同调制周期的Ti/Ti多层薄膜的耐腐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制备的Ti N及Ti/Ti N多层薄膜表面光滑且结构致密,Ti N晶粒细小且为非晶相;薄膜力学性能良好,内部均存在残余压应力。随着调制周期的减小,弹性模量和硬度先减小后增大,内部残余应力逐渐减小且分布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大。薄膜在H_2SO_4中的腐蚀试验表明:当Ti/Ti N多层薄膜调制周期为1μm时,多层薄膜的耐腐蚀性能不如Ti N薄膜,随着Ti/Ti N多层薄膜随调制周期的减小,多层薄膜的耐腐蚀性能逐渐升高;当调制周期为0.5μm时,Ti/Ti N多层薄膜的耐蚀性能已超过Ti N薄膜。结论 Ti/Ti N多层薄膜界面的增多有助于减小薄膜的残余应力,并且可提高薄膜的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多层薄膜 力学性能 残余应力 调制周期 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金刚石磨粒划擦20CrMnTi材料的划擦力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谦 杨理钧 +2 位作者 田欣利 王龙 唐修检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5,共4页
利用单颗金刚石磨粒划擦20Cr Mn Ti齿条试件试验来模拟成形磨削砂粒的磨削过程,采集了划擦过程中的划擦力,分析了划擦法向力和切向力信号的变化趋势,改变划擦深度与进给速度,探讨划擦深度与进给速度对划擦力的影响,研究不同磨粒粒度下... 利用单颗金刚石磨粒划擦20Cr Mn Ti齿条试件试验来模拟成形磨削砂粒的磨削过程,采集了划擦过程中的划擦力,分析了划擦法向力和切向力信号的变化趋势,改变划擦深度与进给速度,探讨划擦深度与进给速度对划擦力的影响,研究不同磨粒粒度下的划擦力变化。结果表明:单颗金刚石磨粒划擦20Cr Mn Ti试件时的划擦法向力为驼峰形,而切向力波动更频繁;单颗磨粒的滑擦力随着滑擦深度、进给速度的增大而单调递增;相同条件下磨粒受到的划擦力随着磨料粒度号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Cr MN TI 单颗金刚石磨粒 划擦力 磨粒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SHS法制备TiC-Ni(Mo)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啸宇 谭俊 +2 位作者 任伟 董美伶 苏宏艺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04,共5页
为了研究预压坯相对密度、预热温度、反应物配比、孔隙率等工艺参数对TiC-Ni(Mo)铝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高温合成过程的影响作用,采用自蔓延燃烧合成(SHS)技术在7A52铝合金表面制备了TiC-Ni(Mo)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 为了研究预压坯相对密度、预热温度、反应物配比、孔隙率等工艺参数对TiC-Ni(Mo)铝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高温合成过程的影响作用,采用自蔓延燃烧合成(SHS)技术在7A52铝合金表面制备了TiC-Ni(Mo)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涂层的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体系的燃烧速度随预压坯相对密度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预压坯的最佳相对密度约为55%;体系的燃烧温度随预热温度增长而增长,最佳预热温度区间在400~450K;体系的绝热温度随体系中Ni-Mo含量的提高而降低,最合适的配比方案为TiC-20Ni(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燃烧合成 复合涂层 预压坯相对密度 预热温度 反应物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