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现状、挑战与展望
1
作者 涂洲溢 刘士毓 +6 位作者 符辰建 谢志梅 胡小淳 秦鹏 孙振彪 江南 杨远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共7页
近20年来,全球科学家在水稻与病虫互作领域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不仅深入剖析了寄主抗性遗传与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提供了关键基因资源、策略与技术支撑,对水稻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 近20年来,全球科学家在水稻与病虫互作领域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不仅深入剖析了寄主抗性遗传与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提供了关键基因资源、策略与技术支撑,对水稻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水稻“两病一虫”抗性基因克隆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隆平高科在杂交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分析了当前水稻抗病虫分子育种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 抗性基因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稻商业化育种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远柱 王凯 +6 位作者 符辰建 秦鹏 胡小淳 谢志梅 刘珊珊 周延彪 江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4,共10页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发展关系到国家根本,中央更是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我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并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本文系统阐述了商业化育种的内涵,...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发展关系到国家根本,中央更是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我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并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本文系统阐述了商业化育种的内涵,并总结了我国在水稻商业化育种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水稻及其他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体系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商业化育种 种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种质创制进展及未来主攻方向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远柱 王凯 +4 位作者 符辰建 符星学 吴亚先 孙毛山 谢志梅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8,共11页
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的“芯片”,不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品种的不断突破都取决于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与持续创新。自水稻光敏核不育种质农垦58S被发现以来,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历经50年,目前两系法杂交水稻已占据我国杂交水稻半壁江... 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的“芯片”,不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品种的不断突破都取决于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与持续创新。自水稻光敏核不育种质农垦58S被发现以来,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历经50年,目前两系法杂交水稻已占据我国杂交水稻半壁江山。作者通过总结我国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作者团队在制种安全实用籼型水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创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提出未来实用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法杂交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种质创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病高配合力中籼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的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符辰建 胡小淳 +6 位作者 符星学 秦鹏 王凯 黎琛子 吴挺飞 刘珊珊 杨远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66,69,共7页
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培育出了株型理想、不育转换起点温度低于23.5℃、育性稳定、异交性好、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于2014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隆科638S含有约... 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培育出了株型理想、不育转换起点温度低于23.5℃、育性稳定、异交性好、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于2014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隆科638S含有约56.0%的早籼稻遗传背景,以及约8.7%的粳稻遗传背景,为充分利用"早晚生态型间和籼粳亚种间"双重杂种优势奠定了遗传基础。依据分子设计和杂种优势群理论,按"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双亲品质基因一致性"配组原则,高效培育出一批绿色、优质、广适、高产的隆两优系列品种,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杂交水稻主栽品种,推动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籼品种的更新换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隆科638S 高配合力 分子设计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管理对不同季别水稻稻米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颜旭 周群丰 +4 位作者 廖博通 严天泽 李艳锋 王凯 杨远柱 《作物研究》 2021年第3期189-194,共6页
为了探究水分管理对稻米镉积累的影响,于2018、2019年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淹水时间(抽穗后淹水7、14、21、28 d及全生育期淹水)处理的5个杂交早稻品种和8个一季稻品种稻米镉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镉污染水平和水分管理方式贡献了最... 为了探究水分管理对稻米镉积累的影响,于2018、2019年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淹水时间(抽穗后淹水7、14、21、28 d及全生育期淹水)处理的5个杂交早稻品种和8个一季稻品种稻米镉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镉污染水平和水分管理方式贡献了最大的稻米镉积累量总方差变异,贡献率达70%。在未污染土壤中开展早稻和一季稻生产,不存在稻米镉污染风险;在轻度镉污染土壤中开展早稻和一季稻生产,后期淹水21 d,不存在稻米镉污染风险;在中度镉污染土壤中开展水稻生产,早稻全生育期淹水,中稻及一季晚稻后期淹水28 d,可以生产出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稻米。株两优211、钰两优611、陵两优268、隆两优534、晶两优534、悦两优2646、隆晶优蒂占和丰两优4号等8个品种具有镉低积累特性,即使在中度镉污染土壤中种植,抽穗后淹水7 d,稻米镉含量低于0.2 mg/kg或与应急性低镉对照品种(株两优819和晶两优华占)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镉积累 水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育系湘陵628S不同组合感光性差异的遗传解析
6
作者 陈赛华 彭盛 +5 位作者 尤仪雯 张路遥 王凯 薛明 杨远柱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2-342,共11页
湘陵628S是优质矮秆抗倒两系早稻不育系,所配组合米质优,且适宜轻简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目前已有40个“陵两优”系列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测配中发现,湘陵628S与绝大多数中晚稻亲本配组感光性强,在长江流域不... 湘陵628S是优质矮秆抗倒两系早稻不育系,所配组合米质优,且适宜轻简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目前已有40个“陵两优”系列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测配中发现,湘陵628S与绝大多数中晚稻亲本配组感光性强,在长江流域不能正常抽穗,限制了其育种应用。为了探究湘陵628S及不同杂交组合感光性差异的遗传机制,本研究结合等位性测验与基因型分析,对湘陵628S及恢复系的关键感光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湘陵628S携带有隐性等位基因e_(1)和Se-1^(e),显性等位基因Hd5^(k)、E_(2)、E_(3)和EF-1^(t),总体表现出弱感光性。恢复系携带的E_(1)(Ghd7)基因决定了不同组合的感光性强弱,所携带的Se-1(Hd1)和Hd5(DTH8)基因与感光性没有直接相关性。据此,我们开发了2个分子标记用于恢复系E_(1)、Se-1等位基因型的分子鉴定,以加快弱/不感光杂交组合的选育。本研究为湘陵628S及其他不育系在杂交育种上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感光性 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优质高产广适超级杂交稻隆两优1308的选育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珊珊 符辰建 +5 位作者 秦鹏 黎琛子 胡小淳 符星学 吴挺飞 杨远柱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5期279-283,共5页
隆两优1308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自育的温敏两系核不育系隆科638S与自育的优质抗病恢复系华130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抗病、高产稳产、品质优、适应性广、熟期适宜,农艺性状优良。先后通过了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 隆两优1308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自育的温敏两系核不育系隆科638S与自育的优质抗病恢复系华130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抗病、高产稳产、品质优、适应性广、熟期适宜,农艺性状优良。先后通过了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湖南省一季中籼、国家华南晚稻和国家长江上游中籼审定。2018-2019年累计推广面积40余万亩,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两优1308 杂交水稻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陵野生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 被引量:2
8
作者 郑传琴 江南 +9 位作者 曾苗春 赵新辉 吴钟秀 李艳锋 严天泽 傅军 周延彪 王凯 杨广 杨远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1-1526,共6页
我国南方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在成熟收获季节常遇连续高温多雨天气,易出现穗发芽现象,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品质、稻谷贮藏和稻种质量。种子适度的休眠性可避开不良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避免或减轻穗发芽危害。因此,开展水稻种子... 我国南方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在成熟收获季节常遇连续高温多雨天气,易出现穗发芽现象,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品质、稻谷贮藏和稻种质量。种子适度的休眠性可避开不良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避免或减轻穗发芽危害。因此,开展水稻种子休眠性遗传机制研究,对培育抗穗发芽水稻品种,保障我国水稻生产与种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和轮回亲本,茶陵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为供体亲本构建的高代回交渗入系群体为材料,进行种子休眠性鉴定,获得5个表现较强休眠性的单株,发芽率为10.0%~36.5%,而对照及轮回亲本93-11发芽率为89.5%。5个强休眠单株自交后的株系平均发芽率为3.1%~17.4%,进一步利用其中3个株系的强休眠后代单株,分别与93-11杂交构建F2群体,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结合56 K全基因组SNP芯片数据,共检测到8个QTL,分别位于水稻第3、5、6、10号染色体上。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种子休眠性QTL以及培育抗穗发芽水稻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陵野生稻 种子休眠性 SNP芯片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