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点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人本管理之路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任俊树 张鹏程 周文甫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3-175,201,共4页
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拥有众多的青年科研人员,他们是决定实验室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激励机制效果弱化的情况下,应结合青年科研人员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有效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心理契约,实现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 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拥有众多的青年科研人员,他们是决定实验室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激励机制效果弱化的情况下,应结合青年科研人员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有效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心理契约,实现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的人本管理,从而激发和保持他们创新创造的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人员 人本管理 心理契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研究进展
2
作者 范晓波 祖梅 +5 位作者 杨向飞 宋策 陈晨 王子 罗文华 程海峰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70,共15页
作为神经网络中数量最庞大的组成部分,新型人工突触器件的研发成为硬件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的关键挑战。基于电化学晶体管的三端突触器件能够有效利用电解质层中的离子来调节通道电导,也被称为电化学离子突触,该器件通过离子在具有氧化还... 作为神经网络中数量最庞大的组成部分,新型人工突触器件的研发成为硬件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的关键挑战。基于电化学晶体管的三端突触器件能够有效利用电解质层中的离子来调节通道电导,也被称为电化学离子突触,该器件通过离子在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沟道材料中的电化学掺杂和恢复过程来模拟生物突触特性。在调制沟道材料电导的离子中,采用质子(H+)作为掺杂粒子的电化学离子突触具有能耗更低、运行速度更快和循环寿命更长等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用于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沟道层和电解质层的材料体系,分析了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形态器件 人工突触 电化学晶体管 质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表面脉冲偏压MSIP铝镀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庆富 张鹏程 +3 位作者 陈林 刘清和 郎定木 王晓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4-599,共6页
采用脉冲偏压磁控溅射离子镀(MSIP)技术在贫铀表面制备铝镀层,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对铝镀层在50μg/g Cl-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镀层的腐蚀电位-534.8 mV高于贫铀的腐蚀电位-641... 采用脉冲偏压磁控溅射离子镀(MSIP)技术在贫铀表面制备铝镀层,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EDS)对铝镀层在50μg/g Cl-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镀层的腐蚀电位-534.8 mV高于贫铀的腐蚀电位-641.2 mV,它对贫铀是一种阴极性镀层;镀铝贫铀样品的极化电阻和电化学阻抗幅值远大于贫铀,腐蚀电流远小于贫铀,铝镀层对贫铀基体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镀铝贫铀样品的腐蚀特征为局部腐蚀,并出现镀层破裂、剥落,抗腐蚀性能变差;铝/铀界面伪扩散层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铀 铝镀层 电化学腐蚀 磁控溅射离子镀 脉冲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表面Al及Ti/Al双重镀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庆富 鲜晓斌 +1 位作者 刘清和 郎定木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2-666,共5页
采用动电位极化技术和扫描电镜(SEM)对U表面Al及Ti/Al双重镀层在含50μg/g Cl的K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U表面Al镀层和Ti/Al双重镀层的腐蚀为局部腐蚀,其腐蚀速度明显低于裸体U,镀层能够对U表面提供较好的保... 采用动电位极化技术和扫描电镜(SEM)对U表面Al及Ti/Al双重镀层在含50μg/g Cl的K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U表面Al镀层和Ti/Al双重镀层的腐蚀为局部腐蚀,其腐蚀速度明显低于裸体U,镀层能够对U表面提供较好的保护;Al镀层相对U基体为阳极性镀层,能对U基体提供牺牲性保护;Ti镀层相对U基体为阴极性镀层,对U基体的保护是基于镀层对腐蚀介质的物理屏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 Al镀层 Ti/Al双重镀层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中国锕系物理与化学学术交流会即将召开
5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锕系材料在军事和民用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锕系科学在基础及尖端战略科研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深入研讨锕系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及潜在应用.总结和交流锕系材料科学、技术与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商讨锕系材料研究领域未来的... 锕系材料在军事和民用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锕系科学在基础及尖端战略科研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深入研讨锕系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及潜在应用.总结和交流锕系材料科学、技术与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商讨锕系材料研究领域未来的健康发展之路,为制定我国锕系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和人才队伍发展战略提供参考,第二届中国锕系物理与化学学术交流会拟于2016年8月2528日在四川成都举办,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会并作邀请报告及大会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交流会 锕系 化学 物理 中国 材料科学 科学与技术 民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Ce表面氧化物的真空稳定性 被引量:7
6
作者 罗丽珠 汪小琳 +2 位作者 伏晓国 赵正平 刘春荣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5-79,共5页
为探讨金属铈在超高真空条件下作为钚模拟材料的可行性,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技术研究了超高真空条件下金属Ce表面氧化物在不同温度时的真空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超高真空条件下,金属Ce表面氧化物的真空稳定性各不... 为探讨金属铈在超高真空条件下作为钚模拟材料的可行性,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技术研究了超高真空条件下金属Ce表面氧化物在不同温度时的真空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超高真空条件下,金属Ce表面氧化物的真空稳定性各不相同。在室温、超高真空条件下没有观察到金属Ce表面氧化物发生变化;但在873 K、超高真空条件时,金属Ce表面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样品表面生成Ce2O3。根据热力学计算,推断了高温、超高真空条件下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金属Ce表面氧化物的真空特性与金属Pu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 XPS 真空稳定性 模拟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临界能源堆物理设计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茂生 师学明 +12 位作者 刘荣 鹿心鑫 朱通华 王新华 余泳 严钧 唐涛 贾建平 程和平 蒋洁琼 栗再新 杨永伟 吴宏春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31,共11页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括聚变中子源和次临界能源堆,主要目标是生产电能。回顾了国内外混合堆的发展历史,给出混合能源堆设计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说明次临界能源堆以铀锆合金为燃料、水为冷却剂的设计思想。利用输运燃耗耦合程序MCORG...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括聚变中子源和次临界能源堆,主要目标是生产电能。回顾了国内外混合堆的发展历史,给出混合能源堆设计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说明次临界能源堆以铀锆合金为燃料、水为冷却剂的设计思想。利用输运燃耗耦合程序MCORGS计算了混合能源的燃耗,给出了中子有效增殖因数、能量放大倍数和氚增殖比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分析能谱和重要核素随燃耗时间的变化,说明混合能源堆与核燃料增殖、核废料嬗变混合堆的不同特点。论述了混合堆的热工设计并进行了安全分析。对于燃耗数值模拟程序,通过多家对算,保证其计算结果的可信性。针对次临界能源堆的特点,利用贫铀球壳建立了贫铀聚乙烯装置和贫铀LiH装置,并且专门设计加工了天然铀装置,开展铀裂变率、造钚率、产氚率等中子学积分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热工水力 燃料循环 中子学积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氧铜超精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的分形维数表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洋 王罡 +3 位作者 俞建超 周婷婷 李遥 帅茂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6,共5页
单点金刚石超精密加工能够获得纳米级的低粗糙度表面。进一步的实验表明,采用该工艺进行退火态无氧铜切削,已加工表面在刀痕基础上还会出现清晰的晶界浮凸现象。传统的粗糙度概念无法有效表征与区分含有晶界浮凸信息的超精加工表面微观... 单点金刚石超精密加工能够获得纳米级的低粗糙度表面。进一步的实验表明,采用该工艺进行退火态无氧铜切削,已加工表面在刀痕基础上还会出现清晰的晶界浮凸现象。传统的粗糙度概念无法有效表征与区分含有晶界浮凸信息的超精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引入分形维数概念,采用该理论中尺码法对无氧铜超精加工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分形维数计算;为降低切削刀痕信号干扰、突出晶界浮凸信息,设计表面信号带阻滤波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超精加工后的表面分形维数包含了加工刀痕与晶界浮凸信息,由于两者尺度相近,传统的粗糙度测量无法区分其差异;采用带阻滤波与尺码法耦合方式,能够有效识别晶界浮凸特点,定量地反映微观尺度下超精加工表面的形貌特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晶界浮凸 尺码法 带阻滤波 单点金刚石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对苯酚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黎国兰 李松 +3 位作者 李桂英 罗丽珠 胡常伟 陈娅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27-1434,共8页
煤基活性炭分别用烧失处理和HNO3氧化处理后得到不同表面性质的活性炭,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酸碱滴定及零电荷点(pHPZC)对活性炭表面性质及孔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活性炭表面性质对苯酚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影响。经HNO3... 煤基活性炭分别用烧失处理和HNO3氧化处理后得到不同表面性质的活性炭,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酸碱滴定及零电荷点(pHPZC)对活性炭表面性质及孔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活性炭表面性质对苯酚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影响。经HNO3氧化后,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显著增加,烧失处理后,表面含氧基团尤其是羧基显著减少。苯酚最大平衡吸附量随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增多而减少,吸附速率常数与碳表面含氧基团的量呈正相关,而吸附活化能与活性炭在一定吸附条件下表面所带电荷多少相关。随着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增多,吸附活化熵增大(负值减小),苯酚在活性炭表面排列的有序性减小。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实验结果都表明:在含氧基团较少而碱性更强的活性炭上,发生化学吸附的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活性炭 苯酚 表面性质 吸附活化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铈铁硼磷酸盐玻璃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廖其龙 王辅 +1 位作者 潘社奇 廖华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6-341,共6页
用溶解速率法(DR)和产品一致性试验(PCT)对摩尔组成为xCeO2-(100-x)(36Fe2O3-10B2O3-54P2O5)(其中x=5、10、15)系列玻璃(玻璃陶瓷)的化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了所制备试样的结构。XRD分... 用溶解速率法(DR)和产品一致性试验(PCT)对摩尔组成为xCeO2-(100-x)(36Fe2O3-10B2O3-54P2O5)(其中x=5、10、15)系列玻璃(玻璃陶瓷)的化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了所制备试样的结构。XRD分析表明,当x=15时,试样中部分铈元素以独居石型磷酸铈晶体的形式存在,试样的化学稳定性也得到一定的提高;FTIR分析表明,玻璃(玻璃陶瓷)中磷元素主要以(P2O7)4-和(PO4)3-基团的形式存在,且硼元素主要以硼氧四面体[BO4]的形式存在,仅含有极少的容易被水化的(PO3)-长链单元,因此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随氧化铈含量的增加试样中易被水化的(PO3)-长链单元有向(P2O7)4-和(PO4)3-基团转化的趋势,试样的化学稳定性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硼磷酸盐玻璃 化学稳定性 玻璃结构 玻璃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铀环境腐蚀的表面状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仲敬荣 褚明福 +2 位作者 肖洒 肖吉群 邹乐西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4,共8页
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扫描开尔文力显微镜,在线研究了金属铀在大气环境中、一定温度范围内样品表面腐蚀的微区形貌和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金属铀在室温时表面微区形貌呈球形凸凹粒状不均匀分布,且在... 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扫描开尔文力显微镜,在线研究了金属铀在大气环境中、一定温度范围内样品表面腐蚀的微区形貌和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金属铀在室温时表面微区形貌呈球形凸凹粒状不均匀分布,且在颗粒边缘和凹坑处表面电位较高,易发生点蚀。在大气环境条件下会吸附空气中的O2、H2O和CO2反应生成UO2、铀酰化物和碳酸盐等,不同温度加热,铀表面首先出现活性腐蚀亮斑,并逐渐积累长大,其主要氧化产物UO2在260℃以上开始转化为U3O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拉曼 红外 开尔文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压对铀表面多弧离子镀Ti/TiN多层膜的结构及抗腐蚀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天伟 王小英 +2 位作者 江帆 唐凯 魏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20-1024,共5页
在不同偏压下,利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U和Si基体上制备了Ti/TiN多层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多层膜的组织结构和薄膜界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脉冲偏压不但影响多层膜物相各衍射峰的强度,还诱导新相Ti2N的出现。制备的多... 在不同偏压下,利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U和Si基体上制备了Ti/TiN多层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多层膜的组织结构和薄膜界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脉冲偏压不但影响多层膜物相各衍射峰的强度,还诱导新相Ti2N的出现。制备的多层膜呈"犬牙"交错的层状、柱状结构生长。随脉冲偏压的增加,柱状晶结构细化,薄膜变得更加致密。通过50μg/g Cl-溶液腐蚀研究表明:Ti/TiN多层膜提高抗腐蚀性能源于层状失效,使得腐蚀介质到达基体更加困难,抗腐蚀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压 Ti/TiN多层膜 结构 抗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光等离子体氮化铀表面的氢腐蚀 被引量:5
13
作者 宾韧 刘柯钊 +2 位作者 陈林 白彬 钟永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75-779,共5页
采用辉光等离子体氮化方法制备铀表面氮化样品。俄歇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样品的分析表明,铀表面形成了厚约250nm、主要成分为α-U2N3+x的氮化层,氮化层与基体之间具有平缓的过渡层,且氮在金属铀的基体内有一定扩散。与轻微氧化样品氢... 采用辉光等离子体氮化方法制备铀表面氮化样品。俄歇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样品的分析表明,铀表面形成了厚约250nm、主要成分为α-U2N3+x的氮化层,氮化层与基体之间具有平缓的过渡层,且氮在金属铀的基体内有一定扩散。与轻微氧化样品氢腐蚀的对比实验表明,氮化处理使样品表面缺陷密度减少,改性层对氢吸附、扩散有阻挡作用,氢蚀形核较慢且其生长明显受到改性层的抑制,这表明铀表面辉光等离子体氮化可作为延缓氢腐蚀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改性 辉光等离子体氮化 U2N3 氢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流量对贫铀表面磁控溅射CrN_x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生发 吴艳萍 +3 位作者 刘天伟 杨锁龙 唐凯 魏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3-608,共6页
金属铀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极易发生氧化腐蚀.为改善基体的抗腐蚀性能,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金属铀表面制备了不同氮含量的CrNx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技术(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动电位极化曲线,分别研究... 金属铀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极易发生氧化腐蚀.为改善基体的抗腐蚀性能,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金属铀表面制备了不同氮含量的CrNx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技术(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动电位极化曲线,分别研究了薄膜形貌、物相结构、表面元素化学价态及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氮流量为10 sccm时薄膜主要为体心立方的α-Cr,随氮流量的增大,薄膜转化为六方Cr2N和立方CrN结构,其择优取向由Cr(110)转化为Cr2N(111)及CrN(200),金属态Cr的含量逐渐减少,氮化态Cr的含量增多,Cr2p3/2的结合能峰位逐渐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CrNx薄膜呈纤维状结构,当氮流量增大到30 sccm时,生成了Cr2N的密排结构,有效改善了薄膜的致密性.在金属铀表面制备CrNx薄膜后,自然腐蚀电位增大,腐蚀电流密度降低,当氮流量增大到30 sccm时,薄膜的自然腐蚀电位提高了近550 mV左右,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约两个数量级,有效改善了贫铀表面的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铀 非平衡磁控溅射 CRNX薄膜 氮流量 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表面纳米铌镀层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庆富 陈林 +3 位作者 张鹏程 蓝林钢 郎定木 夏云霞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469,共6页
采用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在贫铀表面以不同偏压制备了铌镀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镀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纳米压痕仪与摩擦磨损仪对镀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铌镀层平整致密,但存在靶材飞溅颗粒形成的镀层缺陷... 采用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在贫铀表面以不同偏压制备了铌镀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镀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纳米压痕仪与摩擦磨损仪对镀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铌镀层平整致密,但存在靶材飞溅颗粒形成的镀层缺陷,铌镀层为体心立方结构,镀层存在择优取向与晶粒细化等特性且为纳米镀层;铌镀层为典型的柱状结构。铌镀层在加载卸载压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500 V脉冲偏压所得铌镀层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弹性模量和纳米硬度分别为195.1 GPa,12.9 GPa,摩擦系数约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镀层 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贫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代对二甲苯薄膜表面用紫外光固化漆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永升 帅茂兵 +4 位作者 周元林 陈慧 唐贤臣 董发勤 肖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94-1097,共4页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聚合制备的聚氯代对二甲苯膜(简称PC膜)具有优异的阻隔性能,在多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耐冲击性能较差,影响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通过在其表面涂覆柔韧性好的材料以提高其耐冲击性能是一种可选的改进方案。针对P...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聚合制备的聚氯代对二甲苯膜(简称PC膜)具有优异的阻隔性能,在多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耐冲击性能较差,影响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通过在其表面涂覆柔韧性好的材料以提高其耐冲击性能是一种可选的改进方案。针对PC膜保护研制了一种紫外光固化漆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研制的漆膜具有优异的附着力(0级)、柔韧性、耐酸碱性,漆膜对PC膜断裂伸长率和耐冲击强度都有显著提高;固化漆膜不降低PC膜对水蒸气的阻隔性能,而复合膜对空气和氢气阻隔性能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代对二甲苯膜 紫外光固化漆 附着力 力学性能 阻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辐射聚酯布的化学镀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文彬 付万发 +5 位作者 熊鹰 唐小红 吴军 沈雁 周元林 董发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聚酯布表面沉积1层Ni-P合金,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对镀层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酯布表面化学镀Ni-P合金由大小为0.1~1μm的微粒组成;镀层为非晶结构、热稳定性好...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聚酯布表面沉积1层Ni-P合金,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对镀层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酯布表面化学镀Ni-P合金由大小为0.1~1μm的微粒组成;镀层为非晶结构、热稳定性好、与聚酯布之间的结合力好;表面化学镀Ni-P合金后的聚酯布对频率<20GHz的电磁波屏蔽效能可达到60dB,具有较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布 化学镀 NI-P镀层 电磁屏蔽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铀表面铝薄膜生长行为的XPS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丽珠 刘柯钊 +1 位作者 杨江荣 肖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5-399,共5页
在室温、超高真空条件下,采用Ar离子溅射沉积的方法在清洁金属铀表面沉积铝薄膜,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原位观察铝薄膜的生长行为。结果表明,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铀铝界面存在较明显的互扩散行为,同时发生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生... 在室温、超高真空条件下,采用Ar离子溅射沉积的方法在清洁金属铀表面沉积铝薄膜,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原位观察铝薄膜的生长行为。结果表明,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铀铝界面存在较明显的互扩散行为,同时发生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生成金属间化合物UAlx,导致铀、铝XPS特征谱发生明显变化。铀铝间的互扩散导致U 4f谱在380.4、392.7和404.2 eV处出现新的能量损失峰;而铀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导致Al 2pXPS谱峰向低能端偏移0.2 eV。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能量损失峰强度逐渐增强,Al 2p峰逐渐向金属Al特征峰位置偏移,说明随铝沉积量的增加,铀铝间的扩散行为增强,铀铝相互作用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组分并非单一。在沉积过程中,铝薄膜以岛状方式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薄膜 XPS 生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湿度下LiH的表面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褚明福 肖洒 +2 位作者 帅茂兵 蒙大桥 肖吉群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69-973,共5页
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在线研究LiH在空气和不同湿度氩气中的反应过程。实验观测到,LiH与H2O、CO2迅速反应生成LiOH、LiOH.H2O、Li2CO3等产物,并得到不同反应时间各产物深度分布和拉曼信号强度变化规律。用AFM测试... 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在线研究LiH在空气和不同湿度氩气中的反应过程。实验观测到,LiH与H2O、CO2迅速反应生成LiOH、LiOH.H2O、Li2CO3等产物,并得到不同反应时间各产物深度分布和拉曼信号强度变化规律。用AFM测试了LiH反应中不同时间的表面生长速率。产物层在生长过程中有应力释放并产生裂纹,使H2O能够长期穿过产物层与LiH基体反应。LiH与水的反应受湿度影响很大,即使在纯度为99.995%的氩气中,仍可检测到LiOH产物。在相同条件下,LiH表面不同点位的反应速率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锂 水汽 激光拉曼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在α-U(001)表面的吸附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赣 罗文华 陈虎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8-1384,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计算了CO在α-U(001)表面的吸附、解离和扩散.结果表明:CO分子以CU3OU2构型化学吸附在α-U(001)表面,吸附能为1.78-1.99eV;吸附后表层U原子向上迁移,伴随着褶皱的产生;CO分子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主...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计算了CO在α-U(001)表面的吸附、解离和扩散.结果表明:CO分子以CU3OU2构型化学吸附在α-U(001)表面,吸附能为1.78-1.99eV;吸附后表层U原子向上迁移,伴随着褶皱的产生;CO分子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是U原子的电子向CO分子最低空轨道2π*转移,以及CO2π*/5σ/1π-U6d轨道间杂化而生成新的化学键;CO解离吸附较分子吸附在能量上更为有利,h1(C)+h2(O)和h1(C)+h1(O)(h:空位)解离态吸附能分别为2.71和3.08eV;近邻三重穴位之间C、O原子的扩散能垒分别为0.57和0.14eV,预示O原子较C原子更易在U(001)表面扩散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α-U(001)表面 CO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