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春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10,共4页
提高农民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目的,但局限于农业、农村的视野,就会使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资源稀缺的矛盾突出。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农户收入增加的双赢结局,是一条现实... 提高农民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目的,但局限于农业、农村的视野,就会使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资源稀缺的矛盾突出。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农户收入增加的双赢结局,是一条现实的选择路径。目前农民素质不适应于现代化的现状严重阻滞着劳动力的转移,解除这种阻滞,就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资本投入,提升为人力资本。这种投入是巨大而长期的,单靠农民自身难以达到目的,而政府在此时应该成为这一服务的提供者,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培训是人力资本投入的路径之一,衢州"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只是这一投入的典型探索,但它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却具有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问题 人力资源 农民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春根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年第2期41-43,共3页
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长期存在,欠发达地区应在现有的发展基础条件上,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和培育加快区域发展的增长点,并通过制度和观念的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政府则应在市场主体从自发到自觉的转换过程中充... 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长期存在,欠发达地区应在现有的发展基础条件上,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和培育加快区域发展的增长点,并通过制度和观念的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政府则应在市场主体从自发到自觉的转换过程中充分发挥调控效能,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 创新 经济增长点 比较优势 农业产业化 工业化 基础设施 人才培养 技术引进 市场机制 政府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晓伟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年第7期10-12,共3页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是一种多元化的供给模式,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私人、第三部门来供给,或者是三者之间的合作供给。但是,政府必须营造一种有益于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以便充分调动各...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是一种多元化的供给模式,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私人、第三部门来供给,或者是三者之间的合作供给。但是,政府必须营造一种有益于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以便充分调动各种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产品 供给主体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