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能成为伦理主体吗?——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几点质疑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伟胜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50,共6页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类中心主义 伦理主体 生态伦理观 自然资源分配 生态危机 伦理问题 内在价值 制度决定 人类社会 生态环境 生活方式 合理调整 伦理关系 制度改革 人性尊严 生态中心 不合理 非正义 乌托邦 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澄清:师生德育互动的问题解决智慧 被引量:4
2
作者 兰章宣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19-21,共3页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解除教育者的强制性有助于防止师生德育互动的启动性挫败,学生很容易发现教师是意图对自己做出道德评价,还是尝试将问题放在协商对话的平等关系之中,许多道德行为的搁置、颠倒甚至是恶行都来自于生活无意识,因此,"...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解除教育者的强制性有助于防止师生德育互动的启动性挫败,学生很容易发现教师是意图对自己做出道德评价,还是尝试将问题放在协商对话的平等关系之中,许多道德行为的搁置、颠倒甚至是恶行都来自于生活无意识,因此,"价值澄清"就在于对一切无意识的、混乱的、变化的事物及事物的本来面貌逐一澄清,在不断梳理事实和价值的过程中学生得以了解真相、认清现实。传统学校德育的师生互动旨在构建充满集体团结和仪式感的人格尊重符号,具有鲜明的人身依附关系,需要运用"价值澄清"来促使学生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以交流性评价消解学生的惯性沉默,创造一种鼓励道德能动性的师生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澄清 学校德育 师生德育互动 空洞仪式感 惯性沉默 会话际遇 主体人归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感及其中西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伟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99,158,共5页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感 民族性格 变通 生存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人的本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伟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41-145,共5页
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人自身内在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就在于是否拥有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是自己创造的 ,动物的“自由”则是天赋的。现实的人永远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 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人自身内在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就在于是否拥有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是自己创造的 ,动物的“自由”则是天赋的。现实的人永远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人的能动性或人的精神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精神力量 ,它的指向就是自由。人的自由是一个无限的实现过程。自由的实现程度与人的本质的丰富程度是同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本能发展出能动性 ,由能动性而形成人的本质 ,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来强化人的智慧而丰富人的本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思想 自由意志 生活方式 创造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超越自我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伟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7-132,共6页
自由可以区分为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和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意味着人类活动以生存为目的,以“必须”为其主要特征;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则意味着人类活动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以“应然”为其主要特征。真正的自由是真... 自由可以区分为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和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意味着人类活动以生存为目的,以“必须”为其主要特征;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则意味着人类活动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以“应然”为其主要特征。真正的自由是真理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境界,是人与世界的相互融入,是人的身心的彻底解放。因此,人的自由也就是人的自我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自身发展 自由 哲学意义 限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原则向度及趋势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立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7-171,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由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实质上通过"文化力"内外质态统一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使其影响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化,是践行习近...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由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实质上通过"文化力"内外质态统一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使其影响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化,是践行习近平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其建设向度应以主导性原则为中心、以合力共振原则为方向、以顺应超越原则为尺度、以预警引导原则为向标。而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增强践行力的情境认知强化,增强解释力的文化资源整合和增强应对力的网络空间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文化力 原则向度 趋势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会党区域分布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丽君 王永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晚清会党的活动蔓延全国,势力渗透各个阶层,他们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诸省频繁活动。会党的分布,与当时社会环境、会党自身活动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清经济的畸形变迁、社会控制的弱化、游民的流向以及湘军的活动给会党的发展和渗... 晚清会党的活动蔓延全国,势力渗透各个阶层,他们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诸省频繁活动。会党的分布,与当时社会环境、会党自身活动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清经济的畸形变迁、社会控制的弱化、游民的流向以及湘军的活动给会党的发展和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会党 区域分布 原因 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伟胜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67-71,共5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劳动自由和自由劳动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劳动自由和自由劳动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种预设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无限发展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通过改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 自由劳动 马克思主义 基本观点 前提条件 相互促进 劳动方式 劳动内容 动态过程 无限发展 创造条件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 人才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