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革命:李达与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
1
作者 任向阳 李斯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38,共5页
基于对当时道德状况的考察及其探索"中国出路"的目的,李达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道德的来源、特点、本质以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且用自己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研究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 基于对当时道德状况的考察及其探索"中国出路"的目的,李达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道德的来源、特点、本质以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而且用自己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研究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及其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道德革命的发展历程,而且可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道德革命 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仪式化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144,共5页
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渐生民族信仰共识的一种文化范式,仪式化教育让爱国主义与年轻心灵同律动并产生共鸣是一个渐进的系统过程。新时代把握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仪式化本质,明晰主题仪式所表达的爱国情为理性之真情、强国志为德性之... 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渐生民族信仰共识的一种文化范式,仪式化教育让爱国主义与年轻心灵同律动并产生共鸣是一个渐进的系统过程。新时代把握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仪式化本质,明晰主题仪式所表达的爱国情为理性之真情、强国志为德性之善志、报国行为人性之美行的价值意蕴;在教育方式上通过仪课动情、仪典激情、仪景生情、仪网传情、仪礼涵情等仪式共情应用,将爱国主义理念和信仰共识播种到学生心中,发挥好仪式情感唤起功能固本强基、提质增效的正向辐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爱国主义情感 仪式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的效果、困境与纾解 被引量:4
3
作者 贺光明 邓佳贝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1,共9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由培训目标设定、培训资源配置、培训运行管理、效果评价反馈和培训体系建设组成,不同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培训中重覆盖面扩大轻培训资源配给、重整体推进轻个性需求满足、重报告宣讲轻适切方法...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指标由培训目标设定、培训资源配置、培训运行管理、效果评价反馈和培训体系建设组成,不同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培训中重覆盖面扩大轻培训资源配给、重整体推进轻个性需求满足、重报告宣讲轻适切方法运用、重培训实施轻结果评价反馈、重校外体系建设轻校内体系建设等困境,制约了培训效果的提升。要纾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的困境应推进培训体系资源要素协同,实现培训供给与需求平衡,创新职后培训模式与方法,强化培训全面质量管理,推进校内与校外体系整体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教师 培训效果 培训困境 评价指标 培训体系 培训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彭斌 毛依凡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2,共4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制度化建设的助推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对评价原则、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制度化建设的助推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对评价原则、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要着重从构建统一的评价原则、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时俱进创新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与动力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晓飞 贺光明 邓佳贝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47,共8页
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是指作为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以平等自由的身份,通过对话、讨论、协商、咨询与审议等方式参与学校治理,以满足自身参与治理心理需要和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过程。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一... 高校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是指作为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以平等自由的身份,通过对话、讨论、协商、咨询与审议等方式参与学校治理,以满足自身参与治理心理需要和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过程。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一般;在晋职晋升领域参与意愿最强,在院校发展领域参与意愿最低;不同教师在不同领域与不同事务中的参与意愿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还发现,教师参与学校治理行为是教师参与意愿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 参与意愿 参与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研究——以贵州省遵义市红山村柞蚕产业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改平 《中国蚕业》 2024年第3期40-47,共8页
贵州柞蚕产业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短暂的辉煌,又急剧衰落。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回顾贵州三百年柞蚕产业兴衰历程,并对柞蚕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柞蚕制种、放养、病虫害防治,体现了柞蚕产业的生态维护价值,最后阐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 贵州柞蚕产业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短暂的辉煌,又急剧衰落。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回顾贵州三百年柞蚕产业兴衰历程,并对柞蚕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柞蚕制种、放养、病虫害防治,体现了柞蚕产业的生态维护价值,最后阐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对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影响,柞蚕产业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柞蚕产业 本土生态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絜情论与戴震的公共理性
7
作者 谢芳 杜林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2,171,共7页
21世纪的戴震学研究成果中,絜情论一直是思想界讨论最多的重要议题。“以情絜情”说是戴震在批判程朱“理欲对立”论所导致的伦理困境基础上而提出的。具体说来就是,工夫论意义上的理欲对立导致本体之理的公共性缺失,这是宋明理学自身... 21世纪的戴震学研究成果中,絜情论一直是思想界讨论最多的重要议题。“以情絜情”说是戴震在批判程朱“理欲对立”论所导致的伦理困境基础上而提出的。具体说来就是,工夫论意义上的理欲对立导致本体之理的公共性缺失,这是宋明理学自身面临的困境。在存天理、去人欲的强大理性主义传统下,明清时期关于情感、欲望的话题却一再地被关注和讨论,解决理学的内在困境,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明清士人的重要学术使命。戴震通过“以情絜情”这种道德决策的思想程序,以达致具有公共性之理的实现,就是解决这种困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他论证了迥异于意见的公共性之理中情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来兼顾道德个体的情感与社会的共识,同时融合具有主智特征的认识论,从“他人之情”与“心知能力”两个方面来规范,因此“以情絜情”求得的理更具公共性,与戴震眼中宋儒意见式的理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情絜情 戴震 公共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贺光明 姚利民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80,共9页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的理论、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的研究相对滞后。新时代高校思...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的理论、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的研究相对滞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是指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之间及每一层级相互协调培训目标、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评价反馈等,使培训体系整体结构和功能最优,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质量。协同的前提是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需求,协同的过程体现为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在非线性作用方式下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的机理表现为培训主体协同共生、培训要素协调推进、培训时间前后连贯、培训空间上下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 培训体系 协同原则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贺光明 姚利民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96,共6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的协同既包括国家、省(市、自治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的纵向协同,又包括每一级培训体系培训目标、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和评价反馈的横向协同。据此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度测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的协同既包括国家、省(市、自治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的纵向协同,又包括每一级培训体系培训目标、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和评价反馈的横向协同。据此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度测量体系和协同度模型。测量结果显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的整体协同经历了从不协同、低协同、一般协同向较高协同的转变;三个不同级培训体系、不同级培训体系子系统及不同地域培训体系的协同存在差异;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的关键是高校培训体系,制约同一级培训体系协同的主要因素是资源配置和培训目标。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需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有效实施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与管理,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并有效开展培训工作评价与反馈,以此提高思政课培训体系的协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 协同机理 有序度 协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志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85,共7页
胡好根据康德文本中的两处说明提出了关于逻辑谓词的四重界定。但是,他的界定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和文本阐释上的问题。他的界定不但没有揭示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反而使得它的意义受到了遮蔽,这缘于他局限于“S是P”这种命题类型来... 胡好根据康德文本中的两处说明提出了关于逻辑谓词的四重界定。但是,他的界定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和文本阐释上的问题。他的界定不但没有揭示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反而使得它的意义受到了遮蔽,这缘于他局限于“S是P”这种命题类型来界定逻辑谓词,而完全没有注意到“S是”这种命题类型对理解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康德的存在论题中,他主要是以“S是”这种命题类型来阐释逻辑谓词的,因此此处的逻辑谓词只能是特指的,而非泛指的,它就是Sein。Sein这个逻辑谓词就是实存谓词,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本体论证明当中的实存谓词还只是分析命题的谓词;另一方面它指的是existiert,Dasein或Existenz,这是一个通过联系知觉经验而对它做出了精确规定之后并完全超出了上帝概念的实存谓词,因此是综合命题的谓词。基于这一理解,存在作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将被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谓词 实在谓词 存在 实存 实存谓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凝聚文化向心力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晓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4-147,共4页
新时期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就必须凝聚起文化向心的磅礴之力,从提升文化引领力、增强文化认同力、夯实文化担当力、拓展文化传创力这四维文化张力入手,激励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以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实现中... 新时期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就必须凝聚起文化向心的磅礴之力,从提升文化引领力、增强文化认同力、夯实文化担当力、拓展文化传创力这四维文化张力入手,激励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以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向心力 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官不为”的交易成本分析与治理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启秦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0,共3页
"为官不为"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工作不作为或不负责的行为状态,表现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会为等特征。通过交易成本分析发现:干部为官将会付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领导干部选择"为官不为"则会获得... "为官不为"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工作不作为或不负责的行为状态,表现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会为等特征。通过交易成本分析发现:干部为官将会付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领导干部选择"为官不为"则会获得交易成本比较优势,即支付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治理"为官不为",应增加为官有为的正当收益,同时加大"为官不为"交易成本,包括进行理念教育与技术培训、建立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改善工资待遇与推进精兵简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为官不为” 交易成本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