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人居环境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伯华 陈容 +1 位作者 刘沛林 窦银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利用耦合度评价模型,计算了2000年~2012年湖南省及14个市(州)的耦合度指数,并对耦合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态势来看,湖南省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耦合度指数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2)从... 利用耦合度评价模型,计算了2000年~2012年湖南省及14个市(州)的耦合度指数,并对耦合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态势来看,湖南省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耦合度指数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2)从时间序列来看,湖南省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状态经历了低水平耦合时期和颉颃耦合时期,已进入了良性耦合阶段;(3)从空间尺度来看,耦合度指数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格局.(4)从耦合度指数增长幅度来看,湘东和湘北地区增长幅度明显放缓,湘西和湘中地区增幅较快.从耦合度指数的绝对差距来看,区域差距呈现缩小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经济发展 耦合度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度的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伯华 刘艳 +1 位作者 刘沛林 窦银娣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04-107,共4页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人居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内部系统耦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湖南省人居环境系统间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系统耦合度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各地市州差距...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人居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内部系统耦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湖南省人居环境系统间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系统耦合度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各地市州差距不断缩小,但整体耦合水平不高。协调度总体水平小幅度提升,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省域东部发达地区。各地市州应根据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发展情况,采取差别化的人居环境调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系统 耦合度 协调度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李伯华 曾菊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88,共5页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问题与发展趋势,如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等。该文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角度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农户空间行为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过程和原因...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问题与发展趋势,如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等。该文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角度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农户空间行为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农户空间行为变迁是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目标就是从农户空间行为调控的内在机制出发,制定引导农户空间行为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空间行为变迁 乡村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伯华 曾菊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7-60,共4页
以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为例,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农村饮水安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单一化的解决方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缺乏参与的决策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转变观念,实现由单一的解决农村饮... 以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为例,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农村饮水安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单一化的解决方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缺乏参与的决策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转变观念,实现由单一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向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转变;创新模式,实现农村饮水工程由粗放型的建设模式向集约型建设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研究——以长沙市望城区光明村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3年第3期6-9,共4页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资料,以湖南省新农村示范点———光明村为例,探索转型期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征、模式和优化路径。从地域空间、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视角剖析了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总结了光明村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模...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资料,以湖南省新农村示范点———光明村为例,探索转型期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征、模式和优化路径。从地域空间、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视角剖析了城郊型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特征,总结了光明村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模式,即强调功能对接,培育多元化产业;注重规划设计,营造田园式村庄;创新用地模式,实施市场化运作;建设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化农庄。从4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即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村民参与决议、扩大村庄示范效应和注重村民环境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城郊型 乡村人居环境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6
6
作者 杨晴青 陈佳 +1 位作者 李伯华 朱媛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从生态、居住、公共服务、休闲环境等人居环境核心系统出发,综合运用AHP、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过程、核心驱动力、驱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1)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格局呈现出西北部相对... 从生态、居住、公共服务、休闲环境等人居环境核心系统出发,综合运用AHP、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过程、核心驱动力、驱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1)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格局呈现出西北部相对下降,东南部逐渐提升的过程,优质的人居环境逐步向环鄱阳湖地区及京广线沿线集中分布;(2)生态环境质量格局逐渐呈现以襄阳-吉安连线为界,东侧质量显著优于西侧的格局。京广线沿线城市的居住、公共服务质量始终优于江西片区浙赣线沿线城市,但休闲环境质量则逐渐劣于江西片区浙赣沿线;(3)城市人居环境演变驱动力作用对象、程度、方向各异。其中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为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主导动力,社会群体收支为其内部关键动力,而土地供给与建设投资为现阶段次要动力,此外,城市规模通过集聚、催化作用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地理探测器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格局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晴青 朱媛媛 +2 位作者 陈佳 高岩辉 李伯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2-150,共9页
从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入手,将生态、居住、生产环境纳入一个分析框架。运用AHP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估并解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此外,依... 从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入手,将生态、居住、生产环境纳入一个分析框架。运用AHP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估并解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此外,依托Arcgis平台,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基于人居环境竞争力特征进行区域归类,并借助箱型图,对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领域及区域类别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1)竞争力分布中,浙赣线江西段沿线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竞争力等级最高,京广线沿线城市的居住、公共服务环境竞争力等级最高,居住、公共服务竞争力空间格局具有高度相似性。区域中心及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环境竞争力领域具有显著优势。(2)综合竞争力二级以上等级的城市主要分布于环鄱阳湖地区,包括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南昌,以及省会城市武汉、长沙。(3)四类空间的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优劣格局十分清晰。第1类区域围绕省会等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分布,生态环境具有最优竞争力,居住、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环境最劣;第2类区域多为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强势竞争力集中于居住、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环境领域,而休闲环境为最劣势;第3类区域多为临山型城市,具有最优异的休闲环境竞争力;第4类区域以老工业城市居多,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拥有相对优异的竞争力。最后,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出发点,基于格局、类别特征等提出了涵盖现实特征、发展定位、重点措施等内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提升路径选择。其中,第1类区域定位为生态优异的山水园林城市;第2类应以营造城市外部开放空间为重心,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智慧转型,打造为智慧高效的综合都市;第3类区域建议以良好的休闲环境作为特色人居环境建设的切入点,有序推进对居住、生产、生活空间的综合整治,致力建成休闲舒适的中小田园城市;第4类区域按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要求,重塑城市形象,建成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竞争力 格局 聚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发展的村镇空间结构效应——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乔花芳 曾菊新 李伯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105,共5页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方面实现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这种模式下,村镇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村镇空间结构 石榴红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