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灭荨汤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5
1
作者 宋红娟 王宝娟 +4 位作者 李秋梅 刘丽丽 张恒 马国安 丁红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15-1519,共5页
目的:观察灭荨汤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分析灭荨汤联合抗组胺药物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医院在2014年5月—2016年6月治疗的3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两组,即灭荨汤组(... 目的:观察灭荨汤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分析灭荨汤联合抗组胺药物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医院在2014年5月—2016年6月治疗的3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两组,即灭荨汤组(灭荨汤+枸地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和对照组(枸地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每组各15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观察慢性荨麻疹症状积分变化,并于治疗2疗程后客观评价各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灭荨汤组风团评分(0.59±0.70)分、瘙痒评分(0.75±0.66)分、总积分(1.35±1.24)分、复发率(1个月13.33%、3个月18.67%、6个月26.00%)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67.33%),灭荨汤组湿热内蕴证疗效(81.82%)显著低于风寒束表证(97.50%)、风热袭肺证(96.30%)、血虚风燥证(9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灭荨汤联合抗组胺药物对慢性荨麻疹转归有显著改善作用,其不仅促进临床症状改善,而且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是慢性荨麻疹安全、高效的较为理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灭荨汤 枸地氯雷他定片 盐酸西替利嗪 抗组胺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LCE1和RFT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晓娟 石劲松 +3 位作者 张玲染 徐小溪 侯素平 张清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48-1351,共4页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hospholipase C epsilon 1,PLCE1)与核黄素转运蛋白2(riboflavin transporter 2,RFT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ESCC组织...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hospholipase C epsilon 1,PLCE1)与核黄素转运蛋白2(riboflavin transporter 2,RFT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ESCC组织和48例正常食管组织中PLCE1和RFT2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LCE1和RFT2在ESCC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1%(74/87)、14.6%(7/48)及74.7%(65/87)、1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CE1及RFT2表达与ESCC临床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最长径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ESCC组织中PLCE1与RFT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_s=0.646,P<0.05)。结论 PLCE1和RFT2均在ESCC中呈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最长径密切相关,提示PLCE1与RFT2可能成为ESCC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PLCE1 RFT2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