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患者溶血磷脂酸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魏琰 崔永健 +3 位作者 王晓莉 付广印 袁栋才 朱建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9-599,共1页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早期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在急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LDL-C、纤维蛋白原和血糖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发现LP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可指导...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早期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在急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LDL-C、纤维蛋白原和血糖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发现LP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可指导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患者 溶血磷脂酸 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 检测 同型半胱氨酸 早期诊断 LD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及对神经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谷聚贤 安泽鑫 +3 位作者 王妍 赵丽 吕建萍 朱建国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2期44-49,共6页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44)。两组均予...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44)。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阿加曲班,均治疗14 d。比较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利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检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因子[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83%(53/59)、63.64%(28/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IL-6、IL-8及TNF-α水平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S100β蛋白、NSE、IL-6、IL-8及TNF-α水平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6.95%(10/59)、18.18%(8/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745)。两组不良反应较轻微,未予特殊处理或仅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临床效果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占辉 尹学敬 +4 位作者 王树平 杨彦林 王鹏 付广印 韩东亮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7期34-39,共6页
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发病4.5h内给予静脉溶栓,8h内... 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发病4.5h内给予静脉溶栓,8h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发病3.0~4.5h内行静脉溶栓,8h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①治疗后3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3d、3周NIHSS评分;③治疗后3周比较两组血管开通及取栓后血管狭窄侧支代偿率;④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周观察两组血管灌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⑤治疗后3周观察两组再出血率、再闭塞率、病死率。结果①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②治疗后24h、3d、3周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NIHSS评分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24h、3d、3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P<0.05或P<0.01)。③治疗3周后,观察组血管开通率、取栓后血管狭窄侧支代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治疗后3周mTICI分级≥2b级比例均较术后即刻升高,且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周观察组mTICI分级≥2b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⑤治疗后3周,观察组再出血率、再闭塞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提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间、充分术前评估对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 静脉溶栓 机械溶栓 治疗结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占辉 尹学敬 王树平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9期81-86,共6页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观察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记录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73.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3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2、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与本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2、3个月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本组治疗后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746)。结论 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青青 于文武 +2 位作者 朱敏杰 刘芳 杨占辉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1期81-86,共6页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研究组采用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研究组采用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周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NT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治疗3个月后病变残余狭窄率、血管再闭塞率及病死率,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周,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两组组内不同时间NIHS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3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和3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两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血清BDNF、NTF及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神经保护因子释放,利于神经功能重建,且在降低血管再闭塞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机械取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鹏 杨占辉 滑丽美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0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观察组予机械取栓联合尿...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0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观察组予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记录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保护因子[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arboxy terminal hydrolases L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46/52)、70.59(36/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0.02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BDNF、IGF-1水平升高,NIHSS评分、UCH-L1、GFA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3.46%(7/52)、15.69(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619)。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加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机械取栓 动脉溶栓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