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4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O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1
作者 万雪莹 许晶 +1 位作者 刘晓丽 王宏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讨SPO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AML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初发AM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样本中SPOP mRNA的表达。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进行慢病毒包装构建SPOP稳定过表达的AML... 目的:研讨SPO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AML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初发AM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样本中SPOP mRNA的表达。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进行慢病毒包装构建SPOP稳定过表达的AML细胞系THP-1和U937,应用CCK-8法检测SPO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凋亡和周期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和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SPOP mRNA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0.9931(0.6303,1.433),AML组为0.5221(0.2422,0.7237),AML组SPO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将SPOP过表达后,U937过表达组凋亡细胞比例为10.9%±0.3%,明显高于空载组的8.9%±0.3%(P<0.05);THP-1过表达组凋亡细胞比例为4.6%±0.15%,明显高于空载组的3.0%±0.30%(P<0.05)。U937过表达组和THP-1过表达组Caspase3表达量分别为1.154±0.086、1.2±0.077,均高于空载组(空载组为1)(均P<0.05);U937过表达组和THP-1过表达组Bax/Bcl-2比值分别为1.328±0.057、1.669±0.15,亦高于空载组(空载组为1)(均P<0.05)。在细胞增殖实验中,U937过表达组和THP-1过表达组细胞数量均略微低于空载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周期实验中,U937过表达组和THP-1过表达组处于G1期细胞比例均略微高于空载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P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下调,Bax、Caspase3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P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增殖 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5表达与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凌燕 江佩芳 +2 位作者 李佳蒸 陈艳欣 胡建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401,共7页
目的:研究miR-155的表达与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在FLT3-ITD^(+)AML细胞系MV411中实现miR-155编码基因敲除,筛选单克隆细胞,PCR及Sanger测序鉴定单克隆... 目的:研究miR-155的表达与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在FLT3-ITD^(+)AML细胞系MV411中实现miR-155编码基因敲除,筛选单克隆细胞,PCR及Sanger测序鉴定单克隆细胞的基因型,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鉴定成熟miRNA的表达水平。MTT法计算半数抑制率,比较MV411细胞对多柔比星、奎扎替尼以及米哚妥林的药物敏感性。转录组测序分析miR-155敲除后MV411细胞mRNA水平的变化,基因集富集分析获得miR-155敲除后的信号通路的变化水平,Western blot验证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结果:通过PCR初筛和Sanger测序获得了4个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和1个基因插入的杂合子。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结果显示,这些单克隆细胞中成熟miR-155的表达显著低于野生型克隆。MT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miR-155基因敲除后MV411细胞对多种抗FLT3-ITD^(+)AML的药物敏感性有了显著增加。RNA测序显示miR-155敲除后mTOR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受到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mTOR、Wnt5α、β-catenin的表达下调。结论:miR-155敲除后能显著提升MV411细胞对多柔比星、奎扎替尼和米哚妥林的药物敏感性,这与包括mTOR及Wnt信号通路在内的多条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5 FLT3-ITD+急性髓系白血病 多柔比星 米哚妥林 奎扎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式MSP法检测恶性血液病细胞株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华蓉 沈建箴 +3 位作者 付海英 叶宝国 范丽萍 林福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75-378,共4页
本研究应用改进的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即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种肿瘤细胞株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效率,探讨其在筛选p16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的肿瘤细胞株,及将其作为研究基因甲基化与表达关系的理想细胞模型中的应用。6种... 本研究应用改进的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即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种肿瘤细胞株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效率,探讨其在筛选p16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的肿瘤细胞株,及将其作为研究基因甲基化与表达关系的理想细胞模型中的应用。6种肿瘤细胞株基因组DNA经碱变性后以亚硫酸盐修饰,再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析检测其p16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表明:CA46、U266都有不同程度的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Molt4、K562、HL-60、Jurkat的p16基因启动子区均未甲基化。结论: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可以准确的检测出恶性血液病细胞株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方法简单,灵敏且重复性强,可以广泛用于筛选各种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以及恶性血液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恶性血液病细胞株 P16基因 基因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齐凌 李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6-310,共5页
肠道微生物参与肠道内环境稳定、机体免疫应答、药物代谢和肿瘤发生等,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紊乱可以引起多种疾病,近年来通过粪菌移植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治疗不同疾病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最佳适应证是难治性和复发性... 肠道微生物参与肠道内环境稳定、机体免疫应答、药物代谢和肿瘤发生等,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紊乱可以引起多种疾病,近年来通过粪菌移植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治疗不同疾病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最佳适应证是难治性和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但在其他领域包括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验证,例如粪菌移植用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肠道难辨梭菌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GVHD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本文将主要综述近年来粪菌移植的研究现状、操作程序及其在血液疾病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粪菌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血液病细胞死亡生物学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珊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1-84,共4页
Darzynkiewicz等提出的细胞死亡生物学,意在研究细胞死亡前、中、后的形态、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全过程以及细胞死后邻近组织的反应。经过半个多世纪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研究后,人们终于认识到细胞死亡与增殖同等重要。两者的不平衡是... Darzynkiewicz等提出的细胞死亡生物学,意在研究细胞死亡前、中、后的形态、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全过程以及细胞死后邻近组织的反应。经过半个多世纪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研究后,人们终于认识到细胞死亡与增殖同等重要。两者的不平衡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因而细胞死亡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细胞凋亡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获得初步证实。深入研究其机理有利于发展新的靶向治疗。为了准确判断细胞死亡类型,可靠的实验技术至关重要。流式细胞术(FCM)能多参数、快速、定性、定量测定群体细胞中单个细胞的生物学过程,例如用光散射可测定细胞形态,用膜联蛋白(Annexin V),碘化丙啶(PI)和吖啶橙(AO)等,可测定早期细胞膜结构与通透功能。若丹明123(rhodamine 123)是线粒体特异标志。DNA经内切酶降解后在FCM-DNA图中出现亚G_1峰。用各种抗基因蛋白单克隆抗体如Bcl-2,Bcl-XL,Bax,ICE,c-myc,Fas/FasL等可测知单个细胞中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及其间关系。Tunnel法与PI双标志法是判断凋亡细胞发生在哪个周期时相的最可靠方法。本文简要介绍各种方法的原理与质量控制以及如何正确判断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液病 细胞死亡生物学 细胞凋亡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基因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1-146,共6页
p53基因为编码53kD的核磷酸蛋白,定位于染色体17p13.1,调节细胞的增殖,主管细胞从G<sub>0</sub>/G<sub>1</sub>期到S期的转变。这个基因的正常型又称为野生型p53基因,起着抑制肿瘤的作用。p53基因缺失、重排、... p53基因为编码53kD的核磷酸蛋白,定位于染色体17p13.1,调节细胞的增殖,主管细胞从G<sub>0</sub>/G<sub>1</sub>期到S期的转变。这个基因的正常型又称为野生型p53基因,起着抑制肿瘤的作用。p53基因缺失、重排、突变均与肿瘤发生有关。一半以上来自上皮、间质、造血、淋巴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都是由于p53基因的变化所致。人类的乳腺癌、结肠癌、肺癌、肝癌、肾癌、胆囊癌都有p53的突变或丢失。据统计在肾癌中高达60%,在胆囊癌中高达73%。此种突变通常位于演变的保守区域(evolutionally conservedareas),大多数在外显子5-8。4个突变的热点在密码子130到28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密码子 白血病细胞系 恶性血液病 P53蛋白 淋巴瘤 等位基因 mutation 点突变 外显子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林东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6,共3页
尽管靶向药物的发展迅速,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仍需要依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首选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者,但仅30%的患者能找到;其次,在亚洲地区,约2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缘供者,仍有一部... 尽管靶向药物的发展迅速,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仍需要依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首选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者,但仅30%的患者能找到;其次,在亚洲地区,约2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缘供者,仍有一部分患者缺乏合适的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缘供者 恶性血液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治疗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 脐血 HLA相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张瑞 陈双 +1 位作者 骆婷婷 曲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探讨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Treg细胞上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CLL患者和20例健康人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TI... 目的:探讨共抑制分子TIGIT/CD155和PD-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Treg细胞上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CLL患者和20例健康人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TIGIT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受试者外周血B细胞和DC细胞上CD155的表达水平。结果:CLL患者组外周血PD-1^(+)TIGIT^(+)CD4^(+)T细胞、PD-1^(+)TIGIT^(+)Treg细胞、CD155^(+)DC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LL患者的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P<0.05)。PD-1^(+)TIGIT^(+)CD4^(+)T细胞和PD-1^(+)TIGIT^(+)Treg细胞均与CD155^(+)DC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742,r=0.766)。随着Binet分期进展,PD-1^(+)TIGIT^(+)CD4^(+)T细胞、PD-1^(+)TIGIT^(+)Treg细胞、CD155^(+)DC细胞比例逐渐增加(P<0.05),CD38≥30%、IGVH未突变、染色体异常的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上述三种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结论:PD-1和TIGIT共抑制分子可能参与了CLL晚期患者的免疫耗竭,具有临床预后参考价值。双抑制分子靶向治疗为C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抑制性分子 PD-1 TIG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基因测序研究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基因突变谱及危险分层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雷茗 廖明玥 +7 位作者 周亚兰 江浩 江倩 常英军 许兰平 张晓辉 黄晓军 阮国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1637,共7页
目的:探讨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预后意义。方法:对141例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CN-AML初诊骨髓DNA样本进行靶区测序,结合突变信息及临床数据构建基于无白血病生存率的Nomogram模型... 目的:探讨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预后意义。方法:对141例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CN-AML初诊骨髓DNA样本进行靶区测序,结合突变信息及临床数据构建基于无白血病生存率的Nomogram模型。根据预后因素进行危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探讨风险调整的缓解后治疗的获益程度。结果:经多因素Cox分析后4个因素被纳入本研究的Nomogram模型,由此得到一个风险评分计算的方程:危险分数=1.3002×WBC(≥18.77×10^(9)/L)+1.4065×CSF3R突变阳性+2.6489×KMT2A突变阳性+1.0128×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阳性。根据该模型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46例(分数=0)和高风险组95例(分数>0),预后分析结果表明,高风险组中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5年无白血病生存率、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93.5%、97.1%和3.5%,接受维持化疗的患者分别为32.9%、70.5%和63.4%,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在低风险组中并未观察到类似的获益。结论: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CN-AML具有复杂的共突变模式,基于CFS3R、KMT2A和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联合白细胞水平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将该组患者进一步细分为相对低风险组和相对高风险组;对于高风险组患者,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其缓解后的治疗方案。以上数据将有助于伴CEBPA-bZIP突变的成人CN-AML的预后评估及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测序 急性髓系白血病 正常核型 CEBPA-bZIP突变 Nomogra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TKi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研究
10
作者 王远丽 唐培霞 +5 位作者 陈凯莉 郭光耀 龙金兰 邹杨清 梁鸿宇 许贞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经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治疗后的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9例CLL患者的病历信息,对其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经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治疗后的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9例CLL患者的病历信息,对其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59例CLL患者中位年龄为60.5(36-78)岁;BTKi治疗1年后,51例(86.4%)的CLL肿瘤克隆(CD5+/CD19+)明显缩小,治疗前后分别为(46±6.1)×10^(9)/L和(2.3±0.4)×10^(9)/L(P=0.0013),而非肿瘤克隆(CD19+减去CD5+/CD19+)无明显变化;免疫球蛋白IgA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分别为(0.75±0.09)g/L和(1.31±0.1)g/L(P<0.001),但IgG和IgM下降,分别为(8.1±0.2)g/L和(7.1±0.1)g/L(P<0.001)、(0.52±0.6)g/L和(0.47±0.1)g/L(P=0.002)。BTKi治疗前后CLL患者的T细胞亚群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总T细胞数从(2.1±0.1)×10^(9)/L减少至(1.6±0.4)×10^(9)/L(P=0.042),CD4+细胞数从(0.15±6.1)×10^(9)/L增加至(0.19±0.4)×10^(9)/L(P<0.001),CD8+细胞数从(0.27±0.01)×10^(9)/L增加至(0.41±0.08)×10^(9)/L(P<0.001),NK/T细胞数从(0.11±0.1)×10^(9)/L下降至(0.07±0.01)×10^(9)/L(P=0.038);白细胞介素(IL)-2表达上调、IL-4和干扰素γ表达下降,但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变化不大;TCR和BCR组库多样性都得到恢复,完全缓解患者比部分缓解患者恢复更明显,完全缓解患者BTKi治疗前后TCR组库香农指数分别为0.02±0.008和0.14±0.01(P<0.001),部分缓解患者分别为0.01±0.03和0.05±0.02(P>0.05),而BCR组库香农指数分别是0.19±0.003和0.33±0.15(P<0.001)、0.15±0.009和0.23±0.18(P<0.05)。结论:BTKi治疗可以缩小CLL克隆,促进IgA表达,增加功能性T细胞数量,调节IL-2、IL-4、干扰素γ等分泌,改善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节状态;BTKi治疗还能促进TCR和BCR免疫组库多样性的恢复。BTKi治疗有助于CLL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免疫功能重建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保护性隔离期间恐惧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肖文文 刘博宁 王婷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068-4071,共4页
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保护性隔离期间恐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恐惧的定义、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保护性隔离期间恐惧的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及干预措施等,以期引起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关注,并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保护性隔离 恐惧 影响因素 评估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在人血γδT细胞体外抑制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增殖中的作用
12
作者 曾雪娇 谢仁古丽·阿力木 +3 位作者 张瑞 玛利娅·木哈什 古丽巴旦木 曲建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49,56,共5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在人外周血γδT细胞体外对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EC-1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γδT细胞,第10天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比例。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50、100、200 nmol/L)作用于γδT细胞,干预4...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在人外周血γδT细胞体外对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EC-1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γδT细胞,第10天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比例。用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50、100、200 nmol/L)作用于γδT细胞,干预48 h后ELISA测定γδT细胞IL-17、IL-12、IFN-γ、TNF-α分泌量,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蛋白表达。收集各组γδT细胞上清与MEC-1间接共培养,共培养实验分为DMSO组、雷帕霉素组、γδT组、雷帕霉素干预γδT组和对照组,48 h后CCK-8测定各组MEC-1细胞存活率。结果:雷帕霉素浓度为100 nmol/L时,γδT细胞IL-12、IFN-γ、TNF-α分泌量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帕霉素浓度为50 nmol/L时,γδT细胞IL-17分泌水平最高(P<0.05),且随着雷帕霉素浓度升高,γδT细胞IL-17分泌水平逐渐减弱;DMSO组、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干预γδT细胞组、γδT细胞组上清中MEC-1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3.48±2.52)%、(71.44±4.31)%、(83.93±1.54)%及(57.97±2.4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雷帕霉素干预组γδT细胞mTOR蛋白水平均降低,随着雷帕霉素浓度升高,mTOR蛋白上游AKT、pAKT分子及下游特异性转录因子4EBP-1蛋白表达均呈递减趋势(P<0.05)。结论:雷帕霉素浓度与γδT细胞IL-17、IL-12、IFN-γ、TNF-α分泌呈量效关系;雷帕霉素及γδT细胞均可抑制MEC-1细胞增殖,且100 nmol/L雷帕霉素干预γδT细胞可增强γδT细胞对ME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雷帕霉素可使γδT细胞AKT通路减弱,雷帕霉素联合γδT细胞对白血病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ΓΔT细胞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EC-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桃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RIPK1/RIPK3/MLKL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吕纯懿 殷学伟 +5 位作者 李宗宏 韩晨 王琰 王振振 刘绿野 徐瑞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85,共6页
目的:研究胡桃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从公共数据库收集胡桃醌及AML靶点,取交集靶点群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掘胡桃醌作用于AML的潜在机制,进行湿实验验证。不同浓度的胡桃醌处理KG-1a、MV-411、THP-1... 目的:研究胡桃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从公共数据库收集胡桃醌及AML靶点,取交集靶点群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掘胡桃醌作用于AML的潜在机制,进行湿实验验证。不同浓度的胡桃醌处理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24 h,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确定IC50值,筛选最敏感的细胞株进行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胡桃醌作用于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获得11个胡桃醌干预AML的潜在靶点,该靶点群显著富集的前十位通路为凋亡的内在途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色素c介导的凋亡反应、细胞凋亡、凋亡因子介导的反应、调节性坏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白细胞介素的信号传导、癌基因诱导的衰老及信号转导。胡桃醌处理24 h后的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存活率随着胡桃醌浓度增加而降低(r=-0.992,-0.886,-0.956,-0.910),其中MOLM-13细胞对胡桃醌最为敏感。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随胡桃醌作用浓度不断升高,MOLM-13细胞凋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r=0.99)。同一时间点,胡桃醌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RIPK1/RIPK1、p-RIPK3/RIPK3、p-MLKL/MLKL比值降低。结论:胡桃醌抑制AML细胞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增殖,且诱导MOLM-1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醌 白血病 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 凋亡 体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麻鳖甲汤研究进展
14
作者 吕纯懿 徐瑞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88,I0025,共8页
升麻鳖甲汤载于《金匮要略》,由升麻、鳖甲、当归、甘草、蜀椒及雄黄6味药组成,用于治疗阳毒,在此组成基础上去蜀椒、雄黄,用于治疗阴毒。历代医者对升麻鳖甲汤加减存有异议,且升麻鳖甲汤中雄黄为有毒之品制约了本方的临床应用。对于阴... 升麻鳖甲汤载于《金匮要略》,由升麻、鳖甲、当归、甘草、蜀椒及雄黄6味药组成,用于治疗阳毒,在此组成基础上去蜀椒、雄黄,用于治疗阴毒。历代医者对升麻鳖甲汤加减存有异议,且升麻鳖甲汤中雄黄为有毒之品制约了本方的临床应用。对于阴阳毒之“阴阳”,存在以“阴阳”为寒热病性或表里病位的两种观点,此为造成升麻鳖甲汤加减争议的主要原因。古代医者多认为阴阳毒为伤寒、疫病等外感病,以升麻鳖甲汤治之。现代临床多将升麻鳖甲汤化裁用以治疗皮肤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及包含血液系统疾病与免疫系统疾病在内的内科疾病,其药效机制与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多数医者认为雄黄在本方中的用法为冲服,且应少量短服。含雄黄的升麻鳖甲汤多运用于皮肤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其中分别以荨麻疹、白血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多。对升麻鳖甲汤加减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升麻鳖甲汤的临床应用与药效机制研究进展,并对含雄黄升麻鳖甲汤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及后续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鳖甲汤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金匮要略 雄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通过IL-9对Treg及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杨蕊雪 曾雪娇 曲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3-679,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及白细胞介素9(IL-9)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了解ILC2通过IL-9对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及CLL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C2、Treg水平,检测其中28例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8^(+)T细胞内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9水平。免疫磁珠分选患者与健康对照者ILC2细胞后分别培养,ELISA测两组培养上清中IL-9水平。磁珠分选CLL患者ILC2与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加入人慢性B细胞白血病(MEC-1)细胞共培养,其中一组加入IL-9抗体,另一组不加。培养72 h后流式细胞术分别测两组Treg比例、Treg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8^(+)T细胞内颗粒酶B、穿孔素;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9水平;AnnexinⅤ-PI法测MEC-1细胞凋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L组ILC2、Treg、IL-9水平增加明显;CLL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的颗粒酶B及穿孔素水平呈正相关;分选ILC2培养后CLL组培养上清IL-9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上升。细胞实验中,加入IL-9抗体组Treg上PD-1、TIGIT水平明显下降,CD8^(+)T细胞内颗粒酶B水平明显上升;加入IL-9抗体组培养上清ELISA结果提示IL-9水平明显下降。加入IL-9抗体组MEC-1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在CLL中,ILC2通过IL-9对CD8^(+)T细胞及Treg均有影响,可减弱CD8^(+)T细胞抗肿瘤作用,增强Treg的免疫抑制作用,在CLL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白细胞介素9(IL-9) 调节性T细胞(Treg)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黄晓军 陈育红 +3 位作者 韩伟 陈瑶 洪虹 陆道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不相合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方法 :总结我所于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1年 12月进行的 7例HLA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中包括 3例慢性髓性白血病、3例急性非淋巴... 目的 :探讨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不相合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方法 :总结我所于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1年 12月进行的 7例HLA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中包括 3例慢性髓性白血病、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来源 :6例为外周血干细胞 ,1例为骨髓干细胞。预处理方案为改良马利兰 (busulfan ,BU)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CY)或BU/CY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ntithymocyteglobulin ,ATG)。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采用环孢霉素A及短疗程氨甲喋呤 ,5例患者加用霉酚酸酯 (骁悉 )。结果 :1例为骨髓造血干细胞 ,采集骨髓单个核细胞数 3 .4 1× 10 8kg-1,6例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locytecolony stimulatingfactor,G CS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 ,平均接受8.4 6× 10 8kg-1(4.3 0× 10 8~ 15 .3 5× 10 8kg-1)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平均 + 13天 (+ 11~ + 16天 )中性粒细胞(absoluteneutrophilcount,ANC)大于 0 .5× 10 9L-1。平均 + 16天 (+ 11~ + 2 3天 )血小板大于 2 0 .0× 10 9L-1。发生急性Ⅰ~Ⅱ度GVHD 3例 (42 .9% ) ,无 1例严重的急性GVHD ,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 2例 (2 8.6% )。中位随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不相合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治疗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君子汤联合环孢霉素A逆转白血病细胞株K562/VCR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廖斌 葛仁英 +4 位作者 陈霞 皇甫真萍 齐彦 宋永平 魏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52-755,共4页
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君子汤(FFJZ)联合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细胞耐药性的效果,以便寻找有效的联合逆转剂。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研究FFJZ联合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耐药性的作用。结果... 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君子汤(FFJZ)联合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细胞耐药性的效果,以便寻找有效的联合逆转剂。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研究FFJZ联合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耐药性的作用。结果表明:FFJZ联合CsA在体外对K562/VCR细胞的耐药性有明显的逆转作用(p<0.01),能提高K562/VCR细胞对阿霉素(ADM)的敏感性,且在药物有效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本身无毒性作用。FFJZ联合CsA对K562/VCR细胞的P-gp表达的阳性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复方君子汤联合环孢霉素A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安全有效的耐药逆转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多药耐药 中药复方君子汤 环孢霉素A K562/VCR细胞 P-GP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属单倍体非体外去T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代红 刘开彦 +7 位作者 许兰平 陈欢 陈育红 韩伟 王昱 张晓辉 江倩 黄晓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1-296,共6页
目的:评估恶性血液病儿童亲属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58例14岁及以下恶性血液病患儿诊断时均具有提示预后不良的遗传学或临床特征,移植前重新定义高危组与标危组。分析其移植并发症规律及其疗效。结果:58例患儿HL... 目的:评估恶性血液病儿童亲属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58例14岁及以下恶性血液病患儿诊断时均具有提示预后不良的遗传学或临床特征,移植前重新定义高危组与标危组。分析其移植并发症规律及其疗效。结果:58例患儿HLA-A、B、C和DR位点中2个位点配型不合7例(12.1%),3个位点配型不合20例(34.5%),4个位点配型不合31例(53.4%),中位随访时间1 663(752~2 664)d。全部患儿获植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4度累计发生率为(54.8±7.6)%,3~4度发生率为(11.4±4.8)%。慢性GVHD累计发生率为(45.6±7.8)%,广泛型为(19.6±6.5)%。38例患者存活,其中33例患者无病存活(LFS)。2年实际总生存高危组和标危组分别为59.0%和78.9%,3年预计LFS分别为(58.6±8.0)%和(68.4±10.7)%。结论:体外非去T细胞亲属间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具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恶性血液病患儿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7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干/祖细胞5个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红红 曹晖 +10 位作者 王亚哲 王东侠 林海荣 秦亚溱 常艳 郝乐 李玲娣 李金兰 阮国瑞 黄晓军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98-303,共6页
本研究探讨abca5、mdr-1、kdr、dapk和irf-15个基因在CD7'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祖细胞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RT-PCR(RQ-PCR)方法检测了15例正常骨髓(NBM)和16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选... 本研究探讨abca5、mdr-1、kdr、dapk和irf-15个基因在CD7'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祖细胞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RT-PCR(RQ-PCR)方法检测了15例正常骨髓(NBM)和16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选8例NBM和21例AML患者骨髓CD34'CD38+祖细胞和CD34+CD38-干细胞,利用微量细胞RQ-PCR方法检测分选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NBMMNC均表达这5个基因,其中irf-1与dapk表达水平最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8和3.86;abca5和mdr-1表达水平较低,为0.49和0.84;kdr表达最低为0.02。在经分选的CD34'CD38+祖细胞中,dapk和irf-1表达明显减低(p<0.05),kdr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余2个基因无明显变化。在CD34'CD38-Lin-干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高于CD34+CD38+祖细胞,普遍增加至近2倍,而kdr增加了3倍,其中kdr和irf-1表达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BM相比,AML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低,以abca5、mdr-1、kdr和dapk最为显著(p<0.05)。与AMLMNC相比,AMLCD34+CD38+细胞中,irf-1和dapk表达明显减低(p<0.05),其余3个基因表达增加,以kdr表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CD34+CD38+与CD34+CD38-细胞比较,发现5个基因在CD34+CD38-细胞中的表达均增加,尤以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有意义(p<0.05)。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比CD34'CD38'细胞中的高,其中只有CD34'CD38-CD7+细胞中KDR和CD34'CD38-CD7-细胞中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BM中kdr主要表达在干/祖细胞中,而dapk和irf-1主要表达在较分化的细胞中。5个基因在干细胞阶段的表达均高于祖细胞阶段。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都具有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CD7^+AML细胞 CD34^+CD38-CD7^+细胞 CD34^+CD38-CD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邱镜滢 朱伟 +8 位作者 张艳 陈珊珊 江滨 史惠琳 师岩 何琦 党辉 王德炳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8-363,共6页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myeloidleukemia,Ph+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mixedacuteleukemia,Ph+MAL)13例。56例Ph+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8等。Ph+ALL组和Ph+MAL组缓解率为57.0%,Ph+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ALL、Ph+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 MIC分类 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