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玉芬 陈燕 戚其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0-311,共2页
对 10 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 ,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增高 ,与同年龄组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 ,其中红细胞压积增高 ,是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高血压 血液流变学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氯匹啶对老年常见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基华 黎阳 +2 位作者 张美兰 成安衡 梁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463-466,共4页
对42名老年常见血栓性疾病非急性梗塞期患者随机给予噻氯匹啶(ticlopidine,TP)125~250 mg/日或阿斯匹林(aspirin,ASA)162.5mg/日,疗程36~39日。服药前后分别测定三项血小板(platelct,Pt)聚集指标,TP组尚同步作血液流变学及血液粘弹性... 对42名老年常见血栓性疾病非急性梗塞期患者随机给予噻氯匹啶(ticlopidine,TP)125~250 mg/日或阿斯匹林(aspirin,ASA)162.5mg/日,疗程36~39日。服药前后分别测定三项血小板(platelct,Pt)聚集指标,TP组尚同步作血液流变学及血液粘弹性测定。结果发现:对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Pt聚集,TP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TP之抑制作用超过ASA(P<0.05)。TP能明显延长出血时间(BT)(P<0.05)、对多项血液流变学及血液粘弹性指标无影响、也无明显副作用。作者认为TP防治血栓性疾病可能是通过降低Pt聚集率和延长BT而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氯匹啶 血小板凝集 乙酰水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诊断依据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玲 胡明 +1 位作者 吴效明 秦婵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临床检测 血液流变学 回归分析 诊断 血液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外科重症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曾侃 梁玲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2-113,共2页
关键词 川芎嗪注射液 重症外科病人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重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曾侃 梁玲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99-101,共3页
探讨外科重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规律,为外科重症病人治疗提供参考.对入住加强治疗病房的重症病人60例与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外科重症病人的全血高、中、低切粘度,粘弹性,红细胞聚集指数,刚度指数均... 探讨外科重症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规律,为外科重症病人治疗提供参考.对入住加强治疗病房的重症病人60例与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外科重症病人的全血高、中、低切粘度,粘弹性,红细胞聚集指数,刚度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红细胞压积和血浆粘度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重症外科病人术后早期存在血液粘稠度增高,在临床上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血粘度,疏通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外科重症病人 血液粘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老年干部人群血液流变学特性
6
作者 梁玲 成安衡 +1 位作者 唐红艳 陈志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93-95,共3页
从参加每年度保健体检老干部中,随机抽查258例测试血液流变学指标.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共164例(疾病组)占63.6%,其它患肝、肾疾病共17例,占6.6%,疾病组的平均年龄(65.52±6.658岁).疾病组与健康... 从参加每年度保健体检老干部中,随机抽查258例测试血液流变学指标.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共164例(疾病组)占63.6%,其它患肝、肾疾病共17例,占6.6%,疾病组的平均年龄(65.52±6.658岁).疾病组与健康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粘弹性指标具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血液流变学指标当中,粘弹性指标比粘度指标对疾病观察有更大的敏感性,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普查项目之一,特别是中老年人可作为定期检查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干部 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流变学观察
7
作者 李建文 唐依华 +1 位作者 山艳春 郑仕富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6-59,共4页
为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对1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和16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液流变学综合指标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患病组的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 为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对1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和16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液流变学综合指标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患病组的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RAI)、微循环滞留时间(MS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形成系数(TF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液粘度(ηb)及还原粘度(ηr)也比正常组高(P<0.05)。红细胞压积(Hct)两组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存在着血液高粘滞,其主要原因为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和变形能力下降,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血液流变学 缺氧缺血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外科重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曾侃 梁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86-287,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川芎嗪改善外科重症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外科ICU重症患者 38例 ,分别在注射川芎嗪前 ,注射川芎嗪 2 ,12h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并对上述 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比分析。结果 :应用川芎嗪 2... 目的 :探讨应用川芎嗪改善外科重症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外科ICU重症患者 38例 ,分别在注射川芎嗪前 ,注射川芎嗪 2 ,12h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并对上述 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比分析。结果 :应用川芎嗪 2h后 ,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 (P <0 0 5 ) ,可维持 12h ,但未见进一步改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血液流变学 危重病 外科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洪宇 于晓丽 +3 位作者 王春艳 郑蘋如 冯颖 高建立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389-390,共2页
本文检测了100例(男67例、女3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病的病情进展有关;全血... 本文检测了100例(男67例、女3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病的病情进展有关;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与血压高低呈平行关系;伴高脂血症的高血压病惠者上述的三种指标平均值多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 血脂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二十六味余甘子丸和藏红花粗提物对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0
作者 柴旦 薛全福 +2 位作者 张叔伦 苗会 庄逢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观察二十六味余甘子丸和藏红花粗提物对缺氧大鼠肺动脉压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10%常压缺氧3~5周,同时用上述两种药物灌胃,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毛细血管离心法测红细胞压积,旋转粘度计测血液粘度,荧光偏振法测红... 目的:观察二十六味余甘子丸和藏红花粗提物对缺氧大鼠肺动脉压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10%常压缺氧3~5周,同时用上述两种药物灌胃,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毛细血管离心法测红细胞压积,旋转粘度计测血液粘度,荧光偏振法测红细胞膜流动性,微孔滤法测红细胞变形性。结果:所用两种药物均可以降低缺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减轻右心室肥厚。但对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红细胞膜流动性和红细胞变形性无明显影响。结论:这两种药物的降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作用,是主要通过改善肺循环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血液动力学 缺氧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分层应力-应变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樊艳华 窦艳玲 +1 位作者 庄逢源 Hans Gregersen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8-162,188,共6页
目的 探讨食管壁各层环向应力 应变分布特征。方法 将 8只Wister大鼠的食管标记、测量在体长度后剪下置于去钙离子Krebs液中。剪下标记的中段食管用做充压试验 ,将其在显微镜下分离成内层食管 (粘膜和粘膜下层 )和外层食管 (固有肌... 目的 探讨食管壁各层环向应力 应变分布特征。方法 将 8只Wister大鼠的食管标记、测量在体长度后剪下置于去钙离子Krebs液中。剪下标记的中段食管用做充压试验 ,将其在显微镜下分离成内层食管 (粘膜和粘膜下层 )和外层食管 (固有肌层 )。充压时全层和分层食管均被拉长至在体长度 ,以每分钟升高 2cmH2 O速度匀速充压。根据所测图像的几何数据计算全层和分层食管的Kirchhoff应力和Green应变。零应力状态作为计算应力和应变的基本参照状态。结果  (1 )食管离体后较在体长度缩短 2 4%。 (2 )全层食管和分层食管的环向应力 应变曲线均符合指数方程τ =(τ +β)eα(ε-ε ) -β(判定系数 >0 .96) ,为非线性关系。 (3 )与全层食管相比 ,分层后内层食管应力 应变曲线较陡直 ,且移向左侧 ,差别有统计意义 (P <0 .0 5 ) ,外层食管的曲线移向右侧 ,差别无统计意义 (P >0 .0 5 ) ,内外两层食管的应力 -应变曲线亦有统计差别 (P <0 .0 5 )。结论 食管壁各层环向应力 -应变均符合非线性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应力-应变 食管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吡酮对光化学法皮质脑栓塞后老年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赵珊珊 戚其学 +1 位作者 王宇 赵传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研究单剂量及长期唑吡酮治疗对脑缺血后老年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年龄为24个月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缺血并唑吡酮组。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老年大鼠局灶性皮质梗死的模型,应用梯形平衡木行走试验及... 目的研究单剂量及长期唑吡酮治疗对脑缺血后老年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年龄为24个月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缺血并唑吡酮组。采用光化学法制作老年大鼠局灶性皮质梗死的模型,应用梯形平衡木行走试验及Morris水迷宫试验对大鼠的感觉运动功能和空间学习能力能进行评估。结果长期唑吡酮注射后,缺血并唑吡酮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要明显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长期药物注射对水迷宫成绩无影响。药物清除期后,单剂量唑吡酮对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无影响。但与缺血对照组相比,缺血并唑吡酮组大鼠的游泳距离和到达平台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唑吡酮对脑梗死体积无影响。结论唑吡酮对脑梗死的功能恢复,可能是一个安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 脑缺血 功能恢复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