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种群密度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
作者 陈洋 杨睿 +4 位作者 陈黎 贠阳 权子豪 刘郢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49,共9页
2022年8月—2024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野外样线调查法对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分布和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MaxEnt模型对其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绿尾虹雉主要活动在海拔31... 2022年8月—2024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野外样线调查法对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分布和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MaxEnt模型对其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绿尾虹雉主要活动在海拔3100~4400 m的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高山流石滩生境;绿尾虹雉的种群密度为2.46只/km^(2)(1.95~3.03只/km^(2)),栖息地总面积为110.68 km^(2),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4.72 km^(2),适宜栖息地被分割成3个区域,保护区内绿尾虹雉种群数量为184只;影响绿尾虹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是距道路距离、植被类型和年温差等。本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种群生态资料,为区域内绿尾虹雉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种群密度 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
2
作者 许兴如 郭艳 +4 位作者 陈黎 周天祥 杨华林 程跃红 王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500~3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29943个相机日,红腹角雉独立探测647次。占域模型结果显示:繁殖季(4—8月)红腹角雉占域率为0.71、探测率为0.33,倾向于选择阴坡,占域率随距最近公路距离、坡度、乔木平均胸径、草本盖度增加而降低,随海拔和天敌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升高;非繁殖季(9月至次年3月)红腹角雉的占域率为0.57、探测率为0.32,占域率随坡度、距最近公路距离和家畜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降低,随海拔、乔木平均胸径和灌木均高增加而升高。占域模式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差异,表明红腹角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需求和面临的外部压力变化,建议保护区开展红腹角雉保护工作时考虑其资源需求和威胁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占域模式 影响因子 捕食风险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刚 李万洪 +2 位作者 康力文 赵蔚 王跃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40,共8页
为深入了解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促进保护区有效管理,于2017年7、8月,2018年5、6月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56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9科15属24种,爬行动物2目11科25属32种。与2012年... 为深入了解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促进保护区有效管理,于2017年7、8月,2018年5、6月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56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9科15属24种,爬行动物2目11科25属32种。与2012年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结果相比,新增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6种。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以东洋界物种为主(43种),兼有少量广布种(13种),无古北界物种;我国特有种29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受胁等级的16种。结合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濒危情况和保护现状,应加强科普教育力度与执法力度、进一步推进社区共管的保护模式以及加强科学监测与研究,保护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及参考范围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少华 吴邦元 +6 位作者 梁驹 陈黎 徐小钦 李万洪 周材权 马红 张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463,共9页
【目的】通过比较非繁殖期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构建参考范围,以期为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5只非繁殖期健康成年绿尾虹雉的血液,采用兽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兽用... 【目的】通过比较非繁殖期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构建参考范围,以期为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5只非繁殖期健康成年绿尾虹雉的血液,采用兽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兽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12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液生化指标。同时,使用非配对t检验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依照正态分布区间建立相应指标参考范围。最后,将参考范围分别与相近雉类以及1只体况较差绿尾虹雉的对应指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在非繁殖期绿尾虹雉中,α-羟丁酸脱氢酶存在性别差异(P<0.05),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血镁和γ-谷氨酰转移酶存在年龄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不具有显著的性别或年龄差异(P>0.05);绝大多数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与近缘雉类高度相似;25项指标的参考范围中,体况较差个体共有14项指标出现偏差。【结论】建立的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为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血液生理指标 血液生化指标 参考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绿尾虹雉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与毒力基因分析
5
作者 梁驹 吴邦元 +7 位作者 肖英平 冯少华 徐小钦 王彬 周材权 陈黎 李万洪 张龙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89-3798,共10页
【目的】分析笼养绿尾虹雉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征与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了解笼养绿尾虹雉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潜在风险,为绿尾虹雉驯养繁育过程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遏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1月、3月、4月、7... 【目的】分析笼养绿尾虹雉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征与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了解笼养绿尾虹雉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潜在风险,为绿尾虹雉驯养繁育过程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遏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1月、3月、4月、7月和10月采集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笼养绿尾虹雉新鲜粪便样本116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分离获得的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筛选鉴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菌株,通过PCR扩增对13种耐药基因和9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对代表性耐药表型与相关耐药基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16份样本共分离获得84株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72.41%,其中有12株不耐受任何抗生素,耐受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有53株,占63.10%,菌株的耐药数量最高为12种,耐药谱以氨苄青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和庆大霉素为主,平均耐药率分别为78.57%、75.00%和45.2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多黏菌素类耐药基因pmrA的平均检出率最高,为80.95%。其他平均检出率达50.00%的耐药基因还有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70.24%)、氯霉素类耐药基因floR(57.14%)和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Ⅰ(50.00%);庆大霉素耐药性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具有极显著关联性(P<0.01),而氨苄青霉素耐药性与blaTEM基因、甲氧苄氨嘧啶耐药性与sulI基因、环丙沙星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均无显著关联性(P>0.05,下同)。筛选鉴定出产ESBL菌36株,产ESBL菌对氨苄青霉素与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率均为100.00%,但产ESBL菌与blaTEM基因无显著关联性。对7月和10月粪便样本中分离的39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其中蛋白分泌物调节基因(escV)的检出率最高(17.95%),其次为肠定植因子基因(pic)(15.38%),而侵袭性质粒调节基因(invE)未检出。【结论】笼养绿尾虹雉粪便中的大肠埃希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并携带部分毒力基因,具有潜在致病性,耐药谱以耐氨苄青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和庆大霉素为主。在笼养绿尾虹雉的细菌性疾病防控治疗中,应控制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大肠埃希菌 耐药表型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绿尾虹雉繁殖季节的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 被引量:12
6
作者 钟雪 窦亮 +4 位作者 杨本清 邓春国 马洪 李贵仁 冉江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1-525,共5页
2006年和2011年的3~6月,对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日行为节律:笼养绿尾虹雉的移动行为和取食行为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一天中出现两个峰值;静栖行为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保... 2006年和2011年的3~6月,对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日行为节律:笼养绿尾虹雉的移动行为和取食行为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一天中出现两个峰值;静栖行为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保养行为早晚较少,中午出现较多;繁殖行为和社会行为一天中均有发生;2)时间分配:一天之中行为比例最高的是静栖行为(54.18%±2.861%),其次是移动行为(34.29%±2.379%)、取食行为(5.51%±0.470%)、繁殖行为(3.68%±0.337%)和保养行为(1.64%±0.287%),最少的是社会行为(0.64%±0.106%);3)笼养绿尾虹雉的6种行为在个体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001),而在两性间,只有取食行为表现出显著差异(t=-3.28,P=0.014),静栖行为、移动行为和社会行为个体之间无显著差异(t=-0.21,P=0.843;t=0.02,P=0.987;t=1.97,P=0.089),3种行为在不同时间段里有显著差异(t=-2.56,P=0.011;t=2.69,P=0.008;t=3.48,P<0.001),繁殖行为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里无显著差异(t=0.6222,P=0.534),保养行为在两性间和不同时间段里均无显著差异(t(sex)=-1.65,P=0.142;t(time)=-0.32,P=0.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繁殖 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绿尾虹雉炫耀行为节律及天气因素对该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窦亮 徐雨 +2 位作者 耿秋扎西 冉江洪 杨本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9-402,共4页
求偶炫耀行为有助于鸟类吸引配偶,促进发情同步。目前,笼养绿尾虹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然繁殖率低,发情不同步导致卵不受精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法,对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求偶炫耀行为节律及天气... 求偶炫耀行为有助于鸟类吸引配偶,促进发情同步。目前,笼养绿尾虹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然繁殖率低,发情不同步导致卵不受精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法,对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求偶炫耀行为节律及天气因素对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4只雄性个体和5只雌性个体的观察发现,求偶炫耀仅由雄性来发起。3月底雄性开始出现求偶炫耀行为;4月求偶炫耀进入高峰阶段,并持续到5月初,5月中、下旬渐渐消失。在一天之中,07∶00—09∶00为求偶炫耀行为的高峰期。天气因素显著影响雄性求偶炫耀行为的发生频次,与晴天相比,阴天和雨天里求偶炫耀行为发生频次更高。建议在绿尾虹雉求偶炫耀期间,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同时适当创造阴湿环境,将笼舍的环境温湿度调控到一个适中的区域,为发情营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绿尾虹雉自然交配行为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偶 炫耀 笼养 天气因素 绿尾虹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腹锦鸡艾美尔属球虫一新种的研究(真球虫目:艾美尔科)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光友 杨本清 +1 位作者 李贵仁 杨文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1-284,共4页
本文描述了寄生于四川省白腹锦鸡肠道内的艾美尔属球虫一新种 :锦鸡艾美尔球虫(Eimeriachrysolophi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关键词 真球虫目 艾美尔属 新种 白腹锦鸡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绿尾虹雉繁殖参数的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本清 窦亮 +2 位作者 马洪 邓春国 李贵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4-265,268,共3页
观察并分析了1993~2011年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产卵数、受精率和产卵持续天数等3个繁殖参数。结果发现,笼养绿尾虹雉的雌鸟平均产卵数为3.62枚(n=19),平均产卵天数为41.63d(n=19),平均受精率为14.13%(n=19)。与北... 观察并分析了1993~2011年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产卵数、受精率和产卵持续天数等3个繁殖参数。结果发现,笼养绿尾虹雉的雌鸟平均产卵数为3.62枚(n=19),平均产卵天数为41.63d(n=19),平均受精率为14.13%(n=19)。与北京笼养种群相关数据比较,其产卵数、产卵持续天数没有显著差异(均P>0.05),但受精率远低于北京种群(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繁殖参数 笼养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宝兴笼养绿尾虹雉的繁殖期行为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本清 窦亮 +2 位作者 邓春国 马洪 李贵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0-592,共3页
2003年和2006年的繁殖季节,对笼养条件下绿尾虹雉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在48 480次行为记录中,非繁殖行为主要以走动(32.34%)、站立(12.78%)、静卧(16.32%)和静栖(16.52%)行为为主,理羽(2.65%)、进食(8.01%)和观望(9.56%)行为较少发... 2003年和2006年的繁殖季节,对笼养条件下绿尾虹雉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在48 480次行为记录中,非繁殖行为主要以走动(32.34%)、站立(12.78%)、静卧(16.32%)和静栖(16.52%)行为为主,理羽(2.65%)、进食(8.01%)和观望(9.56%)行为较少发生。绿尾虹雉的求偶炫耀行为独特,交配行为历时一般不超过5 s,雌鸟产卵过程甚短,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与野生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行为 笼养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SPE软件筛选绿尾虹雉微卫星引物及其在亲缘关系鉴定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立 李严 +6 位作者 岳碧松 陈黎 沈富军 寇洁 王也 侯蓉 张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1-378,共8页
圈养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多为一雄配多雌,但由于雄鸟更换,雌鸟产蛋期交错,且无特定产蛋位,导致亲子关系难以确认。本研究从绿尾虹雉基因组中广泛筛选微卫星位点,得到13对引物。采用微卫星PCR引物特异性鉴定程序(SPE)对引物序列... 圈养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多为一雄配多雌,但由于雄鸟更换,雌鸟产蛋期交错,且无特定产蛋位,导致亲子关系难以确认。本研究从绿尾虹雉基因组中广泛筛选微卫星位点,得到13对引物。采用微卫星PCR引物特异性鉴定程序(SPE)对引物序列进行评估,排除1例PCR产物长度相近的特殊多位点扩增。利用获得的12个微卫星标记在18份绿尾虹雉蛋壳/羽毛DNA样品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以其中15份蛋壳样品(2018-2019年搜集)为检材,进行了亲缘(同胞)关系鉴定。结果表明,这12个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绿尾虹雉亲缘关系的鉴定,对提高小种群的维持能力,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微卫星 SPE软件 多位点扩增 亲缘关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