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土地最忠诚的歌者——艾青《我爱这土地》艺术欣赏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姚国建
-
机构
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0,共2页
-
-
关键词
诗人
艾青
寄寓
太阳意象
真挚
忠贞
诗歌
大地
光明
生命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郑敏诗歌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姚国建
-
机构
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121-125,共5页
-
文摘
本文密切联系郑敏 1979— 1999年的诗歌创作 ,对其诗歌艺术进行研究 ,论述了郑敏诗歌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特征 :在诗与哲学的交汇处发掘独特的诗意 ;潜心捕捉无意识中的心灵幻象 ;努力发掘内心神秘的超现实体验 ;大胆探索绘画型的“试验诗”。
-
关键词
知性
感性
哲学意味
心灵幻象
超现实体验
试验诗
-
Keywords
sense
perception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vision
surrealistic experience
experimental poem
-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现代诗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姚国建
-
机构
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70-74,共5页
-
文摘
现代诗讲究“间离效果”,即适当拉开诗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本文对制造“间离效果”的种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同时还从创作的角度 ,提出了其写作的要求 ;从创作的心理机制上 ,比较间离型的诗与情感宣泄型的诗 ,认为前者是“冷处理” ,后者是“热加工” ;从欣赏的角度 ,分析了间离型的诗能使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
关键词
现代诗
间离效果
陌生化
新奇化
诗歌
艺术手法
虚
叙述方式
审美效果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论我国人民的曲线审美观
- 4
-
-
作者
徐岩
-
机构
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19-122,共4页
-
文摘
我国对曲线美的肯定和追求,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江南地区的有些陶器上,就被美饰了云雷纹、叶脉纹、水波纹等曲线印纹;我国古文字从甲骨文到大小篆“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①,直接表现了曲线之美。今天,曲线美更是普遍存在、点缀于我们身边,成为我国人民喜爱、向往的审美对象。一位诗人曾惊叹道:“画家沉醉于女模特儿的轮廓,/诗人歌唱彩虹,/音乐家追逐起伏如波涛的旋律,/小说家构筑迷宫,/物理学家作抛物线试验,/天文学家环视拱圆的天顶,/经济学家阐释“马鞍型”,/历史学家讲述历史的螺旋式上升……/多美妙迷人的曲线啊!”
-
关键词
审美主体
情感表现性
古典舞蹈
内倾
我国古代
芭蕾舞
“天”
审美活动
审美客体
异质同构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舒婷《致橡树》艺术解读
- 5
-
-
作者
李桦
-
机构
安徽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5-47,共3页
-
-
关键词
《致橡树》
理想爱情
舒婷
追求
向往
《诗刊》
解读
艺术
青年读者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