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阿魏酸酯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1 位作者 张斌 石亚中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X期11-16,共6页
阿魏酸酯酶能水解阿魏酸甲酯、低聚糖阿魏酸酯和多糖阿魏酸酯中的酯键,将阿魏酸游离出来的一种酶,在农业、食品和制药工业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阿魏酸酯酶的微生物来源和生产、理化性质、结构特征、酶活力测定等方面的国内... 阿魏酸酯酶能水解阿魏酸甲酯、低聚糖阿魏酸酯和多糖阿魏酸酯中的酯键,将阿魏酸游离出来的一种酶,在农业、食品和制药工业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介绍了阿魏酸酯酶的微生物来源和生产、理化性质、结构特征、酶活力测定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酯酶 微生物发酵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龙 王家良 杨贤松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9-52,共4页
ISSR分子标记是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DNA多态性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在SSR的3’或5’端锚定1~4个核苷酸,然后对反向排列SSR间的一段DNA进行PCR扩增,而不是扩增SSR本身。ISSR分子标记通常为显性标记,呈孟德尔式遗传,具有... ISSR分子标记是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DNA多态性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在SSR的3’或5’端锚定1~4个核苷酸,然后对反向排列SSR间的一段DNA进行PCR扩增,而不是扩增SSR本身。ISSR分子标记通常为显性标记,呈孟德尔式遗传,具有简便、快速、稳定、DNA多态性高等优点。目前,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品种鉴定、基因定位、遗传作图等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 植物分子生物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胶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2,共5页
亚麻籽胶主要从亚麻籽种子或脱脂饼粕中提取,是一种新型食用胶,在食品中可用作乳化剂、增稠剂及稳定剂。文章详细介绍了亚麻籽胶的提取、组成与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 亚麻籽胶 研究进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市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检测及安全风险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维静 周守标 郭开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5444-15446,共3页
对蚌埠市叶菜类蔬菜硝酸盐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和评价。于2010年4月采集了蚌埠市小蚌埠乡和吴小街乡2个蔬菜生产基地6个品种27份蔬菜样品及4个主要菜场的12个品种48份蔬菜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其中硝酸盐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 对蚌埠市叶菜类蔬菜硝酸盐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和评价。于2010年4月采集了蚌埠市小蚌埠乡和吴小街乡2个蔬菜生产基地6个品种27份蔬菜样品及4个主要菜场的12个品种48份蔬菜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其中硝酸盐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2个乡镇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有共性,小青菜硝酸盐含量超标,菠菜、葱、生菜全部符合标准,菠菜硝酸盐含量最低;(2)市售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污染程度较重的白菜和芹菜,葱、生菜、乌白菜、韭菜、包菜、苋菜、菠菜和茼蒿的硝酸盐含量都较低,均值都在3000mg/kg以下,符合国家蔬菜硝酸盐含量限值标准。其中韭菜、包菜、菠菜的硝酸盐含量普遍较低,均值都低于785mg/kg,达到适于盐渍与熟食的二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菜类蔬菜 硝酸盐 含量检测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紫色甘薯品系的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杨贤松 高峰 《中国林副特产》 2009年第1期1-3,共3页
根据通用的甘薯鉴定性状及其生长期记载标准,选择26项指标作为形态鉴定参数对14个日本紫色甘薯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系或品种分成6类。"山川紫"和新引进的13个日本紫色甘薯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根据通用的甘薯鉴定性状及其生长期记载标准,选择26项指标作为形态鉴定参数对14个日本紫色甘薯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系或品种分成6类。"山川紫"和新引进的13个日本紫色甘薯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在新引进的日本紫色甘薯中,A组中A1、A2、A7等3个品系之间以及A3、A4、A6等3个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B组中B1~B3与B7~B8的亲缘关系很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甘薯 形态标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素、壳聚糖的性质、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维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0期58-60,共3页
本文概述了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它们的性质、制备,着重探讨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甲壳素 壳聚糖 食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实验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作美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0期215-216,共2页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中,针对传统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实验课程体系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实行实验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把综合性实验应用到微生物的实验课教学中,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综合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密度比两流体系统计算的一种改进模式
8
作者 汪迎春 唐洪武 +1 位作者 汪德爟 唐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8-391,共4页
对动量方程进行了一些变换,把密度方程和动量方程统一为一个积分方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大密度比两流体系统的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避免两方程的耦合问题以及单独求解密度方程带来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可用于含大密度比... 对动量方程进行了一些变换,把密度方程和动量方程统一为一个积分方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大密度比两流体系统的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避免两方程的耦合问题以及单独求解密度方程带来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可用于含大密度比的两流体问题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密度比 两流体系统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的食品保健作用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维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0期53-55,共3页
本文介绍了酶在食品酿造、色泽、风味、组织结构、检测、保鲜各方面所起的保健作用,揭示了酶在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保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30
10
作者 孙兰萍 马龙 +2 位作者 张斌 赵大庆 许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53-257,共5页
杏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为防止杏仁油的氧化,扩大杏仁油的用途,以麦芽糊精和牛乳分离蛋白为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杏仁油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微胶囊的最佳配方,正交法... 杏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为防止杏仁油的氧化,扩大杏仁油的用途,以麦芽糊精和牛乳分离蛋白为壁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杏仁油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微胶囊的最佳配方,正交法确定了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杏仁油微胶囊包埋最佳配方为杏仁油质量分数25%、牛乳分离蛋白质量分数25%、大豆卵磷脂质量分数2%和麦芽糊精质量分数48%,在20MPa压力下均质处理;喷雾干燥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进料温度50℃。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可制得高质量高包埋率的杏仁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达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杏仁油 微胶囊 微乳液 包覆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花生壳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5
11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2 位作者 张斌 马龙 赵大庆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1,共5页
为确定花生壳中黄酮类成分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花生壳黄酮得率与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液固比的关系... 为确定花生壳中黄酮类成分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花生壳黄酮得率与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液固比的关系;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2 h、提取温度67℃、乙醇体积分数85%、液固比13 mL/g。此工艺条件下提取花生壳黄酮得率为3.98 g/100 g,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2%,该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黄酮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壳总黄酮乙醇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39
12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2 位作者 张斌 石亚中 伍亚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5-139,共5页
为了充分利用花生壳资源,该文测定了花生壳中总黄酮的含量,并采用乙醇浸提法从花生壳中提取了花生壳总黄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温度、料液比和乙醇浓度3个因素进行Box-Benhnken法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 为了充分利用花生壳资源,该文测定了花生壳中总黄酮的含量,并采用乙醇浸提法从花生壳中提取了花生壳总黄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温度、料液比和乙醇浓度3个因素进行Box-Benhnken法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花生壳总黄酮的含量约为3.15%;花生壳总黄酮提取率大于90%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47.75~60℃,料液比23.89~30,乙醇浓度76.98%~90%,优化出11组花生壳总黄酮提取工艺参数,并且对工艺参数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总黄酮 提取工艺 Box-Benhnken设计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3
作者 孙兰萍 马龙 +1 位作者 张斌 许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9-363,共5页
杜仲黄酮是杜仲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医疗功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杜仲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测定方法、化学成分、生理活性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在医药、保健品、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杜仲黄酮 提取分离 测定方法 化学成分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35
14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1 位作者 李善菊 张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68,共5页
以亚麻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亚麻籽油得率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 以亚麻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亚麻籽油得率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0 mL/g,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 min,超声波功率60 W。在该条件下提取三次亚麻籽油得率45.75%,提取率达9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超声波辅助提取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杏仁油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20
15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1 位作者 张斌 赵大庆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8,共6页
在单因素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杏仁油超临界CO2(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萃取的关键因素CO2流速、压力、温度和夹带剂浓度(乙醇)进行了优化探讨。结果表明... 在单因素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杏仁油超临界CO2(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萃取的关键因素CO2流速、压力、温度和夹带剂浓度(乙醇)进行了优化探讨。结果表明,CO2流速、压力、温度和乙醇浓度等因素对杏仁油萃取率的影响较显著,并且CO2流速和压力、压力和温度以及压力和乙醇浓度对杏仁油萃取率的交互效应影响显著。由杏仁油萃取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可知,在CO2流速为4 g/min、压力为45 MPa、温度为60℃和乙醇浓度为3%时萃取30 min,杏仁油萃取率的最大预测值为0.371 g/g杏仁,与试验值0.408 g/g杏仁仅有10%的误差,验证试验证实了该方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超临界CO2萃取的杏仁油与用己烷提取的油脂在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油 超临界CO2萃取 提取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壳中黄酮物质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兰萍 马龙 +2 位作者 张斌 赵大庆 许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01,共5页
研究了花生壳中黄酮物质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时间、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对花生壳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提取条件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优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对花生壳黄... 研究了花生壳中黄酮物质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时间、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对花生壳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提取条件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优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对花生壳黄酮提取率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为:提取时间>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时间2h、提取温度53℃、乙醇体积分数73%、液料比27ml/g,在该条件下花生壳黄酮提取率达4.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黄酮 提取工艺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2 位作者 赵大庆 张斌 郑桂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2,共6页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水分散法制备了马铃薯交联淀粉,应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方法,观察和研究了不同取代度马铃薯交联淀粉的颗粒形貌及其结晶结构。结果表明,产物取代度随交联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水分散法制备了马铃薯交联淀粉,应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方法,观察和研究了不同取代度马铃薯交联淀粉的颗粒形貌及其结晶结构。结果表明,产物取代度随交联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分子的无定形区,在结晶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应;随着取代度的增大,淀粉中受侵蚀的颗粒增多,颗粒表面的小凹痕数量明显增加,部分颗粒表面变粗糙,颗粒内部出现凹陷甚至爆裂;交联淀粉的偏光十字清晰易见;1 017.08cm-1的吸收峰强度加强,证实在淀粉中引入了磷酸根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交联淀粉 制备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花生壳总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斌 孙兰萍 +2 位作者 马龙 赵大庆 许晖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6-130,共5页
为了分离纯化花生总壳黄酮,比较了8种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过程,筛选出了适合吸附花生壳总黄酮的树脂。研究了花生壳总黄酮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动态吸附特性,并确定分离花生壳总黄酮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对花生壳总黄酮... 为了分离纯化花生总壳黄酮,比较了8种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过程,筛选出了适合吸附花生壳总黄酮的树脂。研究了花生壳总黄酮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动态吸附特性,并确定分离花生壳总黄酮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对花生壳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性能,其对花生壳总黄酮的静态吸附平衡时间为4 h;AB-8型大孔树脂对花生壳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较优的吸附分离工艺参数为:样液pH值6.0,上样液流速1 mL/m in,上样液质量浓度0.5 mg/mL,用70%乙醇洗脱时,解吸率达94.23%,3 BV洗脱液基本上能将花生壳总黄酮洗脱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总黄酮 大孔树脂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植物群落特征及金属元素分布状况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谢海伟 文冰 +2 位作者 郭勇 石亚中 伍亚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69,共6页
通过对深圳福田红树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对红树植物的区系组成、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进行了概述,并对该红树林中的桐花树+秋茄+白骨壤+老鼠簕+海漆混交群落林地土壤和红树植物的金属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林... 通过对深圳福田红树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对红树植物的区系组成、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进行了概述,并对该红树林中的桐花树+秋茄+白骨壤+老鼠簕+海漆混交群落林地土壤和红树植物的金属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林地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元素K、Na、Ca、Mg在各层土壤中分布均匀;必需金属元素Fe、Mn在各层土壤中含量变化不明显;非必需重金属元素Cr、Ni、Pb、Hg、Cd和必需元素Zn、Cu含量从底层至表层逐步提高;金属元素在该林地红树植物中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元素K、Na、Ca、Mg在五种红树植物的不同部位均大量存在;必需金属元素Fe、Mn、Zn、Cu在各种红树植物中含量Fe>Mn>Zn>Cu;非必需重金属元素Cr、Ni、Pb、Hg、Cd在各种红树植物中含量表现出差异性,秋茄和海漆中Ni含量较大,白骨壤中Pb含量最大,桐花树中Cr含量最大,老鼠簕Cu含量最大,Cd和Hg在五种红树植物中含量都最低;植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和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群落特征 金属元素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铁(Ⅲ)配合物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1 位作者 张胜义 赵大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7,共5页
采用非均相吸附法制备了壳聚糖铁(Ⅲ)配合物,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对Fe3+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与Fe3+之间发生了配位作用,壳聚糖分子中参与配位反应的主要是-NH2、-OH... 采用非均相吸附法制备了壳聚糖铁(Ⅲ)配合物,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对Fe3+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与Fe3+之间发生了配位作用,壳聚糖分子中参与配位反应的主要是-NH2、-OH及少量的-NHCOCH3;壳聚糖对Fe3+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机理解释,且求得吸附表观活化能为3.6476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铁(Ⅲ)离子 配合物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